杨培东院士:找到兴趣并做出正确的选择
1999年起先后任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化学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
2003年被美国“技术评论”杂志列入“世界100位顶尖青年发明家”。
2011年杨培东当选为汤森路透集团“全球顶尖100名化学家”。
2012年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2014年当选上海科技大学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
2015年获美国麦克阿瑟天才奖。
2016年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
杨培东说自己小时候很普通,和其他孩子一样,不是神童,也不是什么天才,一切按部就班。从小学到高中,从来没有跳过级。如果说有什么特别之处,那就是他喜欢尝试新的东西,并且不怕失败。
杨培东说:“上高中的时候,我也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喜欢干什么!到上大学的时候,知道自己喜欢化学。”就开始进入化学领域,做不同的尝试。比如在本科阶段,做的是超导体,在研究生、博士的时候,做的是半导体纳米导线,博士后,做的是自组装,在伯克利大学做教授的时候,做的是很多能源方面的东西。后来杨培东到上海科技大学办物质学院,涉足教育领域,和他以前做科研、做学术完全不一样。
他很容易被新鲜的东西吸引,因为每次做新的东西,才会去学新的知识,才能创造新的成果。“现在回过头来看,我这个性格,可能高中时候还没有特别显现,但从大学时候开始崭露头角。”
“成功都是偶遇!我只是幸运地做了很多比较正确的选择。”杨培东说“在每一个时间段,都找到了一个对的方向,这个方向刚好又比较切合我的兴趣。”杨培东想对现在的孩子们说:“一定要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去做,我就是这样过来的。我觉得这样,可能更容易获得成功。”
1999年,当杨培东博士后毕业后,当时有二十多家单位可供他选择,既可以选择去工业界,也可以选择去学术圈。那时候,他的两个导师,都鼓励他进学术圈。“我也有兴趣,然后我就进入了学术圈。”当时年仅28岁时就成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化学系的助理教授,独立负责一个实验室的科研工作。而在美国大学里,从助理教授升到终身正教授,通常要花10年左右时间。2004年进入伯克利的第6个年头,杨培东就受聘化学系终身教授。
一开始,杨培东工作很辛苦!除了吃饭睡觉,杨培东每天至少工作14个小时,从早上进学校开始,一直要持续到第二天凌晨1点左右。“那时候,因为刚开始,一切都从零开始,我要带学生,要培养团队,只能没日没夜地去工作。”不过,当时杨培东也感觉不到辛苦。“因为我喜欢这个工作,做实验就是我的兴趣爱好。”如今,杨培东依旧把三分之二的时间放在科研上,二十年来,从未偏离。
回顾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成功过程,杨培东表示“我的学术生涯,其实是一段一段的,而且都是很普通的。只是在每个阶段,我都幸运地抓住了每一个机会。”关于这一点,当初他的博士后导师,曾经当着他的很多学弟学妹面,这么说:“在他(杨培东)人生的每一个选择点,他都知道,该如何进行正确的选择。”
爱工作,爱生活,爱孩子,爱家人。他现在经常回苏州。回来除了工作外,还顺便去看看父母,陪父母吃顿饭。“如果仅仅只有工作没有生活,或者说工作会让我筋疲力尽,我会放下工作。”
在伯克利最忙碌的那段时间里,杨培东每天都会抽出时间陪伴妻子和女儿。其中,傍晚5点到晚上9点,这4个小时,是属于女儿的。而当时,陪女儿散步是他最大的业余爱好。如今,杨培东已经将实验室的团队带出来了,而且也比较成熟了,他也能腾出一些时间,去做其他一些事情。
虽然现在比以前更忙了,除了比如办学校、开公司等等,还要参加各类活动论坛及美国科学院等一些事务,经常要飞去各地。不过,一旦回到家,他就会抽空每天开车送女儿上下学,周末的时候,开车送女儿去郊外农场骑马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