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游学5
1。备课和课件
把课文再放在前面:
兵马俑前的沉思
资中筠
2001年,因参加一个会议到了西安,兵马俑当然是会后参观的“必修课”。我以前曾去过,但那是十几年前,刚刚发掘不久,如今早已经过扩大整理,无论如何这样的世界奇迹是值得一再重访,温故知新的。果然,尽管以前已经对那奇妙和恢弘留下深刻印象,这次一进去,还是不由得感到一种无法言传的震撼力。
站在墓穴的边沿下望那一排排身披盔甲的武士,还有精致而复杂的战车、刀戢弩箭,遥想两千年前的秦王威武,难免又想到“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的阿房宫,能不令人“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不过“涕下”不是为秦王惜。
感谢这次参观的组织者,由于考虑到来的多数是与历史专业有关的学者,专门请了一位博物馆的研究人员为我们讲解,讲得细致而生动,使我们注意到了许多不经指点自己不会注意的地方,增加了不少历史知识,当然也更加惊叹当时工艺之精湛和战术兵法所达到的高度。
例如“俑”的队伍的排列、哪一排着盔甲哪一排不穿、跪姿、站姿,等等都与实战时一样,都有一定的讲究,符合实战需要。讲解者告诉我们,旁边一个洞穴中的部队装备姿势与主洞穴的不同,那是随时待命,一有情况以最快速度出击的,他称之为“最早的快速反应部队”。武士的盔甲由金属片制成,本不足奇,但是那鱼鳞般一片压一片的排列也有讲究:躯干部分是上片压下片,胳膊部分却是倒过来,下片压上片,为的抬手方便,这是何等细致的匠心,又是多么科学!他还提醒我们注意那举弓引而不发的“俑”,双足分开的距离、弯腿的角度,以及身体微倾的方向,都符合射击的用力需要,据说我国射击世界冠军来看过,认为确实是最佳角度。还有当时的先进武器“机弩”,用机械原理射箭,难得的是所有箭与插座的尺寸都一样,随便拔出哪根箭放在另一架弩的插座中都能天衣无缝,误差不到一毫米,因此可以说现代国际通行的“标准化”的发明权在中国。
据说,有一位英国参观者不信,说你们中国人总爱说什么都是你们最早发明的。结果当场随机拔箭试验,果然插在哪个座里都配套,这位英国人不得不服。凡此种种,难以尽述。哪个中国人能不为此自豪呢?要知道,那是公元前二百多年啊!至今我华夏子民可以在精神上以此睥睨洋人,在物质上靠此墓穴为旅游资源,不知一年收入多少外汇,祖宗余荫惠及子孙真可谓绵远流长!
但是再介绍下去,就令人笑不起来了。讲解者指着略远处尚未深挖的一片洞穴说,这里开掘出来大约就会看到许多白骨,甚至会有挣扎逃命状的骷髅。因为在这一陵墓完成后,有一万名不生育的嫔妃和三千名造墓的工匠全部被活埋于此(!)。
我们知道,那个时候宫中的妇女基本上不算人,只是取乐和繁殖后代的工具而已,这点姑存不论。“人道主义”之类的观念也暂且撇在一边。单从冷冰冰的生产力论,这三千名工匠当然包括设计师、工程师以及技术工人,而且大约都是全国最高级的。前面提到的种种令今人叹服的精巧匠心体现了多少智慧、知识和经验!以秦始皇之威,又把造墓之事放在如此重要的地位,可以想见天下能工巧匠都集中于此,迨无孓遗。
这样强大的生产力常年累月用于为死尸营造墓穴之严重浪费,在我国漫长的历史中已经见怪不怪,不必多提了。连造墓人真的成为自己的掘墓人也已成为源远流长的传统。北京的明陵不也是墓成之后大门巧妙地紧闭,里面的工匠一个也跑不出来吗?后人对此也已麻木,如果天天看兵书落泪,替古人担忧,恐怕泪早已干枯了。
我国古代的确有过高度发达的技术,不论那些设计者和施工者是否意识到,那工艺绝对符合现代物理学、力学以及种种科学原理。然而,再伟大辉煌的智慧经得起这样几千年一贯有意识地予以扼杀、使其失传吗?“焚书坑儒”之举尽人皆知。就算所坑之“儒”都是些只会发空议论的人文知识分子,不但百无一用,而且常出逆耳之言“添乱”,在君主眼里死不足惜,那么那些为他生前死后设计制造了这么宏伟的宫殿、陵墓和精巧的器物的有高度实用价值的工程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呢?
我们这样伟大智慧的民族何以科学落后,是几代人殚思竭虑研究的课题;或者干脆否认这一事实,以什么都是“古已有之”或“中国最早”满足民族虚荣心。只要看一看这延绵几千年的墓葬传统及其所体现的统治思想:生前以天下奉一人,死后在地下继续享用;这还不够,还要保证这一切连同其创造者都只为一人服务,以千万生命殉这“最高机密”,难道还指望知识能积累、传播,科技向前发展吗?
秦朝二世而亡的经验教训是中国史家研究的永恒的主题,也令千古文人墨客低回叹息,无限感慨。贾谊的《过秦论》、杜牧的《阿房宫赋》中的名句传诵千古。到了当代,曾有肯定焚书坑儒为进步的权威论断,在史无前例的“批儒评法”高潮中甚至有坑儒坑得不彻底,留下“儒学”祸根之说。不论持何观点,总之率多为秦始皇总结经验教训。
就在这次参观中,面对如此高超而设想周到的战术和武器,自然有人发出议论:这仍未能阻止秦朝二世而亡!立即有一位当地人接茬道:“他(秦始皇)没有教育好后代。”我为之愕然。“他”能以什么思想教育后代?如果教育“好”了,该是什么样?假设秦朝多延续几百年,黎民百姓命运会好一些,中国历史会改观吗?秦祚虽短,却基业流长,实际上奠定了以后两千年国体的模式,从这个意义上讲,“始皇帝”是名副其实的。
长安,长安!这里的地下还埋藏着多少宝藏,凝聚着多少华夏民族的智慧、劳作!就是地上残存的不多的古建筑,其高度、气派和无与伦比的古朴之美也令北京的故宫和明陵相形见绌,那才是真正的“九天阊阖”!北京的故宫相比之下就显得小气、艳俗了。
记得70年代有一件震惊全国的事:一个来中国旅游的日本女学生在西安跳楼自杀了,留下遗书说是自幼读中国历史、文学,对长安无限向往,在这里找到了自己最好的归宿。足见古长安有多大的魅力!我国人一想到那五千年(其实最多三千年)的辉煌和百余年的屈辱,常为之唏嘘不已,这是一种挥之不去的情结。
思至此,忽发奇想,试设想一下处于“六王毕,四海一”的大秦盛世,作为一个具体的中国人,除了秦始皇本人外,愿意当什么人呢?丞相李斯的功勋和权势也许值得羡慕,但是我们已经知道他的结局:饱受酷刑屈打成招而后“夷三族”;那聪明绝顶、技术精湛,为修陵墓贡献一生,最后遭活埋的工程师、工人?常年为沉重徭役所苦的农民?还是摄于“偶语者弃市”的律令而整天噤若寒蝉地活着的普通人?实在想不出来。
我们想到历史,习惯于把全体汉民族当作一体笼统地看,而且不知不觉地从帝王的角度看,一分解还原到人本的血肉之躯,就是另一种景象,此时萦绕耳际的是从历史深处发出的浩叹:“一将功成万骨枯”!往者已矣!如果从“人”的角度重新审视历史,当会有另一种更加丰富的启示。
*****文章分割线******
这篇文章,作者思考是挺深的。蓝色是我加的,是文中关键的词和句子。
虽然文章是深刻的,但作为公开课的文本,从语言和写法方面,似乎少了点那什么,那种可挖掘的东西,那么一点味道。就是,这课文不太容易上出味道来。
教学目标,就是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作者审视历史给予我们的启示。还有就是,体会作者字里行间蕴含的深沉的情感。
这后一点,是我的思考。照理说,文章并非抒情文字,为什么要提及?就是考虑从写作的角度来体会,体会她有感慨有叹惜,有痛彻心扉,但总体是理性,理性的表达是有魅力的。理性,但不乏深沉的情感。
这一点,老师在上课过程中要有所意识,巧妙地融入课堂就可以了。不一定要生硬点出,就是自然而然地出来。(这一点,顾老师上课有所忽略)
然后,设计要抓一个“领子”,一个巧妙的点。上《语言巫术》那个老师就是抓了“他们和你们”这个点来设计的。但是,不是所有文章都有那个巧妙的“点”的。这篇文章就不好抓。
设想一下,题目是“沉思”,那么可以抓作者“沉思”了哪些内容?但,这个就不太巧了。
还好,顾老师抓得不错,抓住了作者从前参观兵马俑与此次参观有不同的感悟,第六节有个关键句,“令人笑不起来了”,于是设计“前面参观能笑,是什么原因?此次笑不起来是什么原因?”
再下面一个问题是,历代文人有所感慨,感慨什么?
再接着一个大的问题是,最后一段,对“人的角度重新审视历史,当会有另一种更加丰富的启示“,如何理解”人的角度"。
上面是我的回顾。后来,又问顾老师要了课件,看了顾老师的课件。是这样的。
课堂第一个问题,设计挺好的。既检查一下学生的预习程度,又活跃了气氛,进一步引发阅读的兴趣。
而最后的突发奇想,是课外作业,类似花絮一类的。也挺有意思的。
从这个课件,看出,抓课文内容抓得非常好。分析很有深度。按这样步骤来上课,有属于“圆满”的特点,但没有“奇巧'的特点,因为这文章实在是无法奇巧。
扬州中学荷塘。
2。上课。
顾老师抽了下午最后一堂课的签。也就是说,评委已经听了两天课了,到此时,已经很疲劳了。听课的老师呢,全省赶来的,听了两天课,为赶末班车回家,已走了不少了。
我们顾老师在这种形势下,上课非常圆满。我作为同行者,坐下面听课,也是有点紧张的,整堂课是心潮起伏的。但顾老师不紧张。
上课的优点如下:
与学生的互动非常好,气氛活跃。开头就让人进入课堂教学的和谐氛围。
抓大问题和巧妙提出小问题,有大问题统领小问题,层次把握得好,上课步骤极清楚。
注重朗读。有学生齐读两次,两个大的段落。有老师朗读一次,重点段落。都很有感染力。
在分析文章的深刻性方面,简直是无与伦比地到位。
可以看出学生的思维被调动,发言积极,有探讨气氛。
老师的课堂语言非常好,富于生动性,启发性,有感染力。
这堂课上完,有老师差一点要站起来鼓掌。坐我周围的其他学校的老师,都认为上得不错。
就我个人而言,一般在平时,比较会挑剔。但我感觉这堂课挺让人感动,上得非常好。感觉顾老师交出了一份完美的答案。
如果,一定要说有不足,正是我上一篇里说的,体现语文课的语文,从语言和文字的角度去观照文章的精妙,这一点有所欠缺。就是说,体会文章表达的魅力,还不够到位。这从整个课件,也可以看出这一点。
还有一点是,因为实在找不到那个”巧妙的点“,只好,按一段两段三段,读一段,讲一段。作为公开课,稍显不”巧“。但,瑕不掩瑜。瑜已经很闪亮了。
最终,顾老师的课赢得了一致好评,评委也打了高分,获得一等奖。祝贺顾老师!
扬州中学校园风景。
亲爱的亚芳老师,做事心细,照顾老同志太周到了。
老同志游学,再一次感受到集体的温暖,表示感谢。。。
我们当天晚上回盐城。同行的还有市教研室的王老师,在此,也感谢王老师对我们学校老师的关心帮助!
扬州游学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