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柏拉图的“洞穴之喻”理解西方哲学的奥秘

西方哲学的全部思想遗传密码,在古希腊哲学中,尤其在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思想中,那里有原创的起始点。那时还没有哲学体系或哲学大全,爱智慧往往以生动的语言对话体或寓言故事的方式呈现出来,句子很短,是鲜活的口语。

柏拉图《理想国》中的洞穴之喻:人原本是蒙昧的,就像在漆黑的洞穴里生活,只能看见自己映在壁上的影子,只有当人类背转身来,才能看见影子来自不属于洞穴的光——火光、阳光。才会懂得自己原来所生活的世界只是一个洞穴,而自己原来认为真实的事物不过是影子。

柏拉图的“洞穴之喻”的图解

柏拉图认为只有彻底走出洞穴,进入有阳光的真实世界,人才不再是自己的囚徒。这里最为关键的是:阳光象征着善的理念。这个过程意味着启蒙-教育,从不知到有知。

柏拉图的“洞穴之喻”藏有理解西方哲学的惊天秘密,就在于以上“阳光象征着善的理念”——为什么用理念取代太阳呢?因为太阳光不可以直视。直视太阳光,眼睛会瞎的,这不是比喻,这是赤裸裸的真实。那么,太阳本身拒绝人类看它,需要一个相当于阳光的替换物,这就是善的理念,从这里发展出哲学的理解力,即智力。通过理念,似乎看见了原本看不见的太阳本身。

溯源理念,它是逻各斯的变形形态。逻各斯意味着理性与话语,隐藏着某种规则尺度。我们从柏拉图的“洞穴之喻”知道,善的理念,或者说逻各斯自身已经是某种替换,是不可直视的阳光的替换,那么,逻各斯自身已经是某种比喻的结果,并不是真理的源泉,并不能承担思想之父的角色。逻各斯有自己的“父亲”,这就是逻各斯的起源,但这个起源是不可追溯的,它是一个永远的秘密,如果执意要追溯(去看见)逻各斯的起源,“眼睛会瞎”。

逻各斯的起源——逻各斯的父亲,全部思想所围绕的太阳,可以类比为言说哲学的主体,这是德里达在《播撒》“逻各斯之父”一节中描述的,逻各斯是儿子,它有父亲,但我们都忽视了这个父亲的存在,因为父亲永远都无法在场。因此,逻各斯就以父亲的名义说话,逻各斯是在场的。

于是,父亲原本是儿子在场的根据,但儿子的替换作用,掩盖了根据。似乎儿子以自身作为自身的根据了。换句话说,柏拉图以上的洞穴之喻从此以真理语言出现,掩盖了它自身来自一个隐喻,从这里出发,有理解西方哲学的惊天秘密。就是说,理念世界起源于看不见的感性世界——有形的世界。在这里,德里达谈到文字,他说柏拉图对于文字始终抱有疑虑态度,作为保留记忆的工具,文字既是良药又是毒药,但是任何药都有副作用,对真理的身体有害,文字既不能忠实于口语,又不能还原心灵。就像德里达在《论文字学》一书中说到的,亚里士多德称说话是心灵的符号,而文字是说话的符号,那么文字就是符号的符号了,被压在最底层。于是,德里达在这里就把文字也称为“儿子”或“儿子的儿子”。就像柏拉图已经觉察到的,在书写过程中,文字并不忠实于说话和心灵,这里指的是写作的效果,那么这就相当于“弑父”效果或行为。文字连同写作过程都是无家可归的流浪儿。

这就有意思了,因为逻各斯已经掩盖了自身的“儿子”身份,可我们知道,逻各斯意味着言语与理性,它是压迫文字的。逻各斯和文字原本都是儿子。也许逻各斯瞧不起文字,是由于文字的效果更难以驾驭,而逻各斯自身是真理的象征,更为清楚明白。

现在有两个儿子,都掩盖着自身的血缘关系:逻各斯掩盖了自身原本来自隐喻、有形象,而文字掩盖了自身来自说话(或言语)与心灵。又根据以上,善的理念世界原本是发明出来的,同样的情形,文字书写也是一种发明,现在这两种发明在场,而导致它们出现的依据,反而隐而不见了,根据消失了,它们成为无家可归的孤儿。

德里达说,我们知道苏格拉底坚持认为,一旦将逻各斯交付给文字,用文字取代说话与理性,那么逻各斯就惨了,文字不是逻各斯的可靠帮手。交给文字的逻各斯再也无法返回理性自身,文字不是逻各斯的“孝顺儿子”。但是没有办法,逻各斯需要用文字展现自身,这就像又抱怨儿子又只能指望儿子来养老一样。文字,不孝顺的儿子,嘴上说孝敬但实际又做不到,只要一有机会就远离父亲,违背自己的初衷,因为父亲就是想管也没有能力管束儿子了。儿子从父亲那里解放出来,文字从逻各斯的统治中解放出来,文字已经对自身志得意满,就像当初逻各斯也不屑于自己的儿子身份,不满意与隐喻为伍。

同为儿子身份,文字与逻各斯之源有相似的特征:书写就像是在表达孤儿的愿望,像是孤魂,被柏拉图判定为有罪的毒药,而逻各斯之源不也是来自无法直视的太阳吗?如上所述,逻各斯的身份已经是一种替换、象征、补充,而文字或书写也是这样的。

作为孤儿,就是说指望自身,辨认不出自己的父亲,或者不知道自身的清晰来源。以自己的名义去表达,父亲不会在场。

德里达写道:“如果逻各斯有父亲,如果只有在其父亲的帮助下逻各斯才会名正言顺,那么逻各斯就永远是存在者,活生生的存在者。”因为逻各斯就是话语的含义,是对话,是逻辑、是辩证法,是语法。

说逻各斯是活的,是指它形成这样的思想组织结构:它有中心与边缘,有连接的方式,由头到脚有句法。总之,逻各斯有开端与结尾,有中心与结构。

但是,谁是父亲呢?父亲要由另外一个词揭示出来,也就是我们上面提到的“隐喻”,它说明逻各斯起源于某种对照、比较,它是逻各斯的原因——逻各斯的出生证明,在那个还没有逻各斯的地方,在陌生的异域,这里发生了某种转移、转变。这里有父子关系、因果关系、形成与被形成的关系,就像语言是从无语言状态中诞生的。

父子有血缘关系,“父”与“子”播种的结果,是关系最密切的转移,形成共在关系。但儿子绝不是父亲,在这个意义上说,这种转变又是陌生的与真实的,它绝不是隐喻。

同一个父亲可以生出不同的儿子,就像是资本与利息的关系,但是在这种转移过程中,也会产生剩余价值,即比父亲多出来的东西,儿子的面貌不会与父亲一模一样的。儿子还父亲的债,要连同利息一起偿还,但是父亲还是会感到难过,因为儿子独立出去了,单独过日子了。这种关系,也是意指链条的转移与重新分配过程。用德里达的表达方式,叫做“播撒”。

于是,儿子从父亲那里悄然篡权了,而父亲被撂在一边视而不见了,因为资本、善,逻各斯价值的来源无法简单而直接地说出来,这首先是由于我们不可能直面太阳——它象征着柏拉图的理想国。

无论太阳有多么刺眼,毕竟还是感性的太阳。现在逻各斯自封是新的太阳——但已经是理性的太阳了,这里有善的理念。于是,可见与不可见的初始含义也被改变了,因为理念是可以被理解、被解释的世界,在这个意义上,理念世界是可见的世界。而理念的世界,不再与感性的太阳相像。这理念,就像康德所说,是本体、是自在之物。那么,感性的太阳,现象世界呢?在柏拉图看来,只是理念世界的装饰品。于是,父子关系终于得到了颠倒。弑父的逻各斯。

于是,善的理念有着不可见的可见性,它摇身一变成为资本(本体),并且重新产生利息和剩余价值,即形成形形色色的现象世界——有这样多的东西存在,使我们眼花缭乱。

于是,善的理念成为隐蔽的源泉,以上“不可见的可见性”还可以理解为“可以理解的不可见性”,因为我们其实看不见逻各斯在哪里,即使它到处都是——按照柏拉图的说法(当然,可以有不同说法,可以划分等级)。需要受教育,需要辨认,需要偿还利息,因为欠着资本的债。但是,德里达说,这很可能是一种幻觉,或者说是自欺,因为人并非生来就欠“理念资本”的钱,就像每个人不是生来就被列入柏拉图理想国中的某一个社会等级。

求助于逻各斯,等于求助于无法直观的对象。它像一个抽象-普遍-庞大的形式框子,将我们的棱角抹平,连同我们的血肉全都一股脑地装进去。

以上,逻各斯是一种再生的源泉——新起源。在其中的薄弱环节,在于“重新”,它假定全然的模仿是可能的,从而成为之后“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的西方哲学传统的理论基础。我们再也看不清它的真实面目,因为它根本就没有面目,它是超越感性世界的,它灼伤了人类的眼睛。我们得从现象世界中转过身去,仰望它,把身家性命交付给它,以便建立一个善的理想国、一种神话,它按照既定的模式结构安排人类对于善与恶、心灵与肉体、内与外、生与死、父与子、主人与奴隶、原因与结果、合法婚姻的儿子与私生子、严肃与游戏、光明与黑暗、太阳与月亮、言语与文字……的关系。从中建立起某种支配权或统治权,在这些二元对立统一的关系中,哪个支配哪个,是一目了然的。

总之,这个逻各斯的神话世界,建立起逻辑在先的西方哲学传统,一个超越感官世界的理念世界;可以用它来解释历史,这就是“历史哲学”(这个说法是伏尔泰第一次在《风俗论》中提出来的,他用某种统一的精神解释世界各民族的历史)。逻辑时间统治着真实的时间,空间亦然。那么,无论历史有多么漫长,解释历史的依据都来自同一个神话——逻各斯的神学体系,一种魔法。

(0)

相关推荐

  • 【老子·哲学】如何领悟真正的道呢?

    我们继续来聊老子的<道德经>:太初之道. 在<道德经>第14篇以及之后的几篇中,老子对"道"的描述,试图让大家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道,但因为"道& ...

  • 哲学的异化与拯救

    哲学的出现与异化几乎是同时进行的.哲学的异化是说洞穴人基于真哲学家提出的思想开始了哲学思考,而洞穴人自身无法开启哲学思考,因为他们对洞穴外的世界没有任何经验. 对于古希腊人而言,最大的哲学异化者是柏拉 ...

  • 柏拉图为何如此厌恶那些智者?

    这是[襄子讲西方]第 066 篇文章 [光荣希腊]第 41 篇文章 苏格拉底说,在所有的理念之上,还有一个最高的理念,它就是"好的理念"或者"善的理念".这个& ...

  • 韩潮:一段公案:善高于存在? | 西东合集

    --海德格尔.列维纳斯对柏拉图的两种读法 1 上世纪关于海德格尔的批评文献中,列维纳斯的<整体与无限>一书是尤为醒目的一部.列维纳斯此书并非为批评海德格尔而著,但书中的论点却往往借批评海德 ...

  • 从柏拉图的洞穴寓言谈洞穴诗学(下)

    二.明与暗 洞是暗的,是空间的黑夜.当我们对世界和人生都缺乏了解时,我们就处于认识论的黑暗之中,我们得自己创造出光来照亮自己.诗歌也是一种光,是人类自我启蒙和自我拯救的一种途径.能量和力量.诗歌能照亮 ...

  • 辩证思维的渊薮:从柏拉图的洞穴寓言谈洞穴诗学(上)

    核心提示:8月29日,中国首届贵州溶洞诗会在绥阳双河溶洞风景区举行,北塔.伊甸.梅尔等来自北京.江苏.广东.陕西等地的著名诗人,与李发模.小语.郭思思.刘华等本土诗人共二十余位与会.北塔先生主持了当天 ...

  • 书评|《洞穴》:一部关于“洞穴之喻”的寓言书

    文/王沐雨 (作品:<洞穴>,[葡萄牙]若泽·萨拉马戈 著,杨柳青 译,作家出版社,2018年6月) 柏拉图在<理想国>里提出了一个著名的"洞穴之喻",以此 ...

  • “存在”是什么?要理解西方哲学,这个概念一定不能错过

    为什么你会认为,1岁时候的你和30岁时候的你,依然是同一个人,你是容貌,形体,甚至每一个细胞都完全不一样,你为什么还是那个你?这不仅仅是一个生物学或者心理学问题,这也是一个哲学问题,看完今天的内容,你 ...

  • 什么是存在?要理解西方哲学,这个概念一定不能错过

    什么是存在?要理解西方哲学,这个概念一定不能错过

  • 柏拉图的洞穴寓言

    Deep-Sci:"-sci-"源自拉丁语的"scientia"(知识) 小科 物语 + 我们必须探索各个尺度,才能理解自己在宇宙中真正的位置. [每日一篇] ...

  • 柏拉图的洞穴理论是怎么回事?

      听音频拉到文章末尾,音频内容更全! 1 柏拉图的『理想国』记录了他的老师苏格拉底讲的一个寓言故事,其实是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两个哥哥的对话,有点像『论语』那个意思.后来,这段对话被称为洞穴寓言或洞穴 ...

  • 【哲普】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论” 丨 柏拉图的洞穴比喻: 简述及意义

    不追热点, 这个世界此刻与你无关. --爱读书Bookworm 编者按:哲普.亚里士多德关于四种原因的区分.以及柏拉图迷人的"洞穴之喻". ////////// Written b ...

  • 论如何理解西方哲学的 being:(上)

    古希腊哲学 哲学从古希腊开端,因此这里是我们对being问题溯源的起点. 相信大多数人都会同意这个看法,引领古希腊哲学取得绝大部分成就的问题意识,在乎于对"始基"的追求.实际上,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