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诗词中,重温「春节习俗」
春节,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古代的中国人在过春节时,需要遵守诸多的习俗和礼仪,并由此留下了许多描写春节习俗的诗词佳句。
今天,我们就从古诗词中,一起来了解春节习俗。
守岁
其实,在中国民间早有除夕守岁的习惯。
守岁最早在西晋就有记载,百姓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
守岁的民俗主要表现为除夕夜灯火通宵不灭,守岁谓之“燃灯照岁”,即大年夜遍燃灯烛,据说如此照岁之后,就会使来年家中财富充实、无病无灾、吉祥如意。
苏轼在凤翔辞岁所作的《守岁》,诗中就描写了古代“守岁”的风俗:
《守岁》
宋·苏轼
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
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
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
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
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
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
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拜年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最古老的传统习俗,在春节时期亲戚之间交流感情的活动,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
古代“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向年长的人拜贺新年,包括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
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习俗也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
现在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电话拜年、短信拜年、微信拜年等。
清初诗人孔尚任在《甲午元旦》一诗中有提到“拜年”这个习俗:
《甲午元旦》(节选)
孔尚任
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
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
贴年红
贴年红,即是贴春联、门神、年画、窗花等的统称,因这些都是过年时贴的红色喜庆元素,所以统称为“贴年红”。
贴年红是中华传统过年习俗,增添喜庆的节日气氛,并寄予着人们对新年、新春和新生活的美好期盼。
当人们在自己的家门口贴年红的时候,意味着春节正式拉开序幕。
陆游的《除夜雪》一诗,就描写了他写桃符(春联)的场景:
《除夜雪》
陆游
北风吹雪四更初,
嘉瑞天教及岁除。
半盏屠苏犹未举,
灯前小草写桃符。
放爆竹
放爆竹是中国传统民俗,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相传是为了驱赶怪兽。
这个怪兽最怕声响,人们就用烧竹子的爆破声来吓跑它。有了火药后,人们就用火药装入竹筒,做成爆竹,后用纸制筒,也称爆仗或炮仗。
到现代,人们已不相信什么“怪兽”了,但还是习惯在春节放鞭炮,借以欢庆节日,振奋精神。
王安石《元日》一诗,就描写了古人过春节的场面:春风送暖,旭日初升,家家户户点燃爆竹……
《元日》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扫尘
据《吕氏春秋》记载,中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
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迎新”的涵义,将一年的霉运和晦气扫出门去,迎接新一年的好运。
扫尘,通俗点说就是大扫除,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把室内屋外,房间屋后,彻底进行打扫、衣被用具、洗刷一新,干干净净地迎新春。
南宋诗人戴复古就曾在《除夜》一诗中描写过“扫尘”的场景:
《除夜》
戴复古
扫除茅舍涤尘嚣,一炷清香拜九霄。
万物迎春送残腊,一年结局在今宵。
生盆火烈轰鸣竹,守岁筵开听颂椒。
野客预知农事好,三冬瑞雪未全消。
辞旧年,迎新岁,这是华夏五千年的礼俗。
守岁、拜年、贴年红等等这些习俗都是为了共度春节这个美好的节日。
过年的每一天,每一个时辰所安排的活动都是喜庆的,都是为了来年能讨个好彩头。
“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