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推手的“真”与“假”
(本文为马长勋先生口述,王子鹏整理)
武术表演不是实战,本来谈不上真假二字,但是一说到太极推手表演,真假二字就不仅成了一个问题,而且是一个非常致命的问题。
“三节棍进枪”、“空手夺刀”这类武术表演,两个人对打,当然不是真的,但是大家都觉得精彩、激烈,越逼真越好,从来也不会有人要求两个人拼个你死我活。但是,偏偏到了太极推手,这种表演就几乎成了一个让人不能容忍的方式。
旁观者不清
我在公园和学生们推手,经常有人问:“老先生,您这是真的假的啊?”“假的假的,我们自己玩儿。”除了这么回答,对于一个没有接触过太极推手的外行,你还能说什么呢?
其实,对太极推手的这种怀疑,几乎从太极推手成为一种表演形式的开始,就已经随之而存在了。不光是别人,当年我第一次看到,我也怀疑,这是真的吗?一点劲不用,人就能出去两三丈?直到我跟刘晚苍老师学了推手,在师爷王子英家见识了推手,才明白原来推手“真是真的”!推手这个东西,只有自己真正体会到了,才能明白,旁观者不清。
我印象中最后一次表演,是在丰台,庆祝香港回归,我的两个学生去表演,我在观众席上坐着。旁边的观众说什么呢?“你看这俩人装的还挺像……”
因为无知而怀疑,这不奇怪。但是,如果是有意识有目的地否定这个项目,后果就会很严重,特别是这种观点出自某些专家口中,就直接影响了领导决策。1979年,南宁全国武术观摩会,我和吉良辰表演的推手,那大概是最后一次,后来就再也没有这个规模的推手表演了。因为领导发话了,说这是老师骗学生,老师和学生联合起来骗观众,所以就停了。
1981年在沈阳开会讨论推手比赛规则,我参加了。1982年以后,竞技性的推手比赛就开始试验,并完全替代了推手表演。推手和散打几乎是同时起步,但是说实在话,散打越来越完善,越来越成功,推手却越来越没落。第一失去了观众,第二失去了太极拳的内涵。既没了面子,也没了里子。
推手表演在上世纪60年代初曾经风靡一时。那时候,北京每到天暖和一点,就是东单、西单、北海都有露天体育场,每年都举行很多次的武术专场表演。夏天的时候——冬天条件不好——在露天的体育场,一个太极专场,观众水泄不通。杨禹廷这些老先生也去看,搬一个小板凳,挤在人群里,这都是我见到的。那时候大家都爱好这个,门票一毛钱。
那些老武术家都六七十岁的人了,吴斌楼表演刀里加鞭,身子就跟不挨地似的,张文平表演铁门坎、吊毛跟头随手就来。
赶上内家拳专场,有太极八卦形意等等,也有太极专场。那时候请出来的年岁最大的有90多岁的李尧臣,其它老前辈还有陈子江、骆兴武(形意)、崔毅士、王子英、杨禹廷、徐致一、吴图南等等。年轻一点的有尚云庸、王达三、李秉慈、刘高明、宋志平、孙凤秋。那时候北京练太极的主要是杨式和吴式。表演开始的时候,一般是李秉慈和刘高明表演拳架、太极剑、太极刀等。再往下是孙凤秋、宋志平这些中年人,走走大捋、练练推手。后半场都是老先生们,也是先盘拳,最后压轴的时候是推手,最受欢迎。我记得刚开始请出来的是杨禹廷、崔毅士、徐致一、吴图南,后来王子英、郝佳俊等老前辈都出来表演。人多的时候,站的地方都没有。
但是,推手改成竞技以后,观众越来越少,甚至运动员都比观众多。完全失去了群众基础。
其次,推手比赛完全失去了太极拳的内涵。现在的推手比赛,不仅完全无法体现太极拳以静制动、力从人借、舍己从人、四两拨千斤的内涵,甚至失去了基本的技术含量。有人说现在的推手像摔跤,其实连摔跤也不如,因为摔跤里头还有技巧,现在推手比赛只能说是“顶牛”。有人还发明了相应的训练方法,比如在沙地里推装满石头的独轮车。这么多年下来,内涵没有了,观众也丧失了。
作为一种试验,我们不应该对推手比赛过分苛求,但是,这种推手比赛的方式已经走入了死胡同。
给推手表演一条生路
前一阵子,我在《世界太极网》上看到一篇文章。文中提到作者及其弟子在推手比赛中取得的各项成绩。文章没有沾沾自喜,而是对推手比赛中“顶牛”的现象进行了反思。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现在,国家有关部门也在对推手比赛试行这么多年来的情况进行总结和反思,希望这是一个机会,能让太极推手回归到它的本质上去。
太极推手从本质上说,它是太极拳独特的操练方式,它是一种训练方式。练太极拳不打木人桩,不打沙袋,最多没人的时候抖抖大杆子。它需要用人来操练,具体表现出来就是太极推手。它本身并不是实战,但是通过它这种练习逐渐培养双方的灵敏度、松静力。这种东西逐渐固化成为人体的本能反应,然后在实战中才能不经过大脑思维,直接反应出来。这种功夫姑且称为“太极劲”,要练出这种太极劲,就必须按照王宗岳《太极拳论》的要求才能练出来,它不是肌肉的力量,更不是力上加功。
过去在王茂斋先生家里,那还是解放前,老先生为了训练大家推手,家里铺的都是进口的瓷砖,每天用煤油擦的锃亮,非常滑,一般人如果不注意站都站不稳,推手你想较劲都使不出来,当年我去王家学拳的时候,就在这上面练推手。在王家,只要王子英先生看到有人偷偷使劲,立马就告诉你,你不用来了,你也不用练太极拳了。这种“使力气的活”就不是太极拳,也不需要练。但是,和王家两代人中学习的收益者非常多,如吴式太极拳三代刘光斗、杨禹廷、张继之、李文杰、曹幼甫等受教于王茂斋前辈。吴式太极拳四代:刘晚苍、李经悟、温明三、孙凤秋等,吴式太极拳五代:马长勋、戴玉三、赵德奉、李树峻等这两代人得到过王子英先生的直接传艺。
刘晚苍老师教我的时候,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别使劲。刘老师功夫多好,一抖手人就出去两三丈。师爷王子英手更好,你连这“手一抖”也看不出来,王家讲的就是“太极推手不用手”。这些高手有一个是抖机灵使力气练出来的吗?
现在很多人都强调实战和技击,越强调越没有。不管是赢了还是输了,有用“太极拳”赢的吗?你是四两拨千斤吗?你是把他松出去的还是空出去的?我看都是用力气推出去搡出去的。这不是太极拳,和太极拳没有关系。
所以,从国家推广的角度上讲,要在真正挖掘太极拳的内涵上下功夫。既然大家愿意推手,喜爱这项运动,就应该认真学习拳理,按理练习才能不走偏。现在天坛、地坛、元大都公园等地每周都有爱好者聚在一起研究、演练推手。但细看推手角力者不在少数。我们以为之所以推手角力,还是拳理不明,必须加强拳理的学习。再有,给太极推手表演一条生路呢?表演一是可以展示太极推手的技艺,而且表演也可以是竞技啊。你管他真的也好假的也罢,谁表演的像“太极拳”,谁表演的符合《太极拳论》,谁能更多体现出太极“弱者道之用,反者道之动”的内涵,谁就优胜。不管真的假的,至少是一个介绍,真正的太极推手是这样的,至少在形式和外观上应该是这样的。
“假作真时真亦假”,道家讲“借假修真”,时间长了,也就变成真的了。相反,如果是从一开始从根本上就错了,你花费的力气越大,只能距离太极拳更远。所谓南辕北辙,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从这个意义上讲,给太极推手“表演”一条生路,也是给太极拳一条生路,给后人认识真正的太极拳留下一条正确的道路。
《吴式太极·南湖传习录》已正式出版,该书为马长勋先生口述、其弟子王子鹏整理的吴式太极专著。
该书以口语化的形式,系统讲述了吴式太极一门的掌故、拳法、拳理等。
其中拳理部分,既是王子英、张继之、李文杰、刘晚苍等前辈的口授心传,也是马老60年的经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