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五讲

​       第五讲 方证对应

可以引申和推广到

时方的广阔领域

我 们 知 道,方证对应之 “方”,指的是经方。那么时方呢?时方可以实行方证对应吗?           当然可以!第一, 张仲景的理法可以统率时方;第二,如果张仲景活到今天,他未必就不用时方,未必不实行时方的方证对应。

江老在高徒班讲课时说,如果我们留心研究张仲景在《 伤寒论 》自序中所坦陈的学术思想和治学方法,不难看出 他 在 创 立方证对应时,是 从 两 个 方面同时 着 手工作的。 一 是 在 “博 采 众 方” 的基础上,他做了反复的验证和筛选 ;二 是 在 仔细观察病情和药后反应的基础上,客观、准确地记录了经方典型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江老曾经满怀激情地说 :“ 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仲师的学术成就,竟然经得起一千七百多年来无数医者临床实践的反复检验,只要准 确 地实行方证对应,疗效就不同凡响!倘若我 们 踏着仲师的足迹,而在 '博采时方’ 的基础上,进行反复的临床验证 和 筛选,同时客观、准 确 地 记 录经筛选后的高效时方的典型适应证,就能够将方证对应逐渐引申到时方的广阔领域。”

问:把方证对应引申和推广到时方的广阔领域,这个课题很有创意。但是我注意到,中国大陆的一些经方派医生根本不用时方,他们为什么不用时方呢?              答:不知道。

问:不过他们的一些经方治验,我好像不太理解。明明有恰当的时方摆在那儿,他们偏偏不用,非要去用好像不太对路的经方。比如说 ,风 、湿 、热 、瘀引起的皮肤病,时方消风散效果就好,他们不用,非要用什么麻杏苡甘汤、麻黄加术汤,还说 效 果好。我学用过,效果不如消风散好。是我在东施效颦呢?还是他们有点儿固执?

答:喜 欢 用经方,甚 至 独 用 经方不用时方,疗效好就行。管它牵强附会也好,削足适履 也 好。医者总结之,发表之,你姑妄看之就行了。

我 受 江 老 熏 陶,也喜用经方 ,用 得 不好。用时方的机会倒很多,迫不得已时还得自拟 新 方 。为什么呢 ? 因为汉代至今已经一千七百多年了,气候变化了,自 然 环境变化了,社会环境变化了,人类的衣 食 住行也变化了,心态也变化了。所有这些变化,必然导致疾病谱的变化,所以新病种不断产生。不要说疑难病症,就是一些常见病证、简单病证、轻浅病证,都缺乏恰当的经方治 疗,不 是 吗?

例如常见的喉源性咳嗽,请问用哪一首经方?这个病名是现代中医喉科奠基人干祖望老先生创立的,之后我要专门讲这个问题。再如习 惯 性 便 秘 ,也很常见 。而习惯性便秘中最常 见的又是脾阴亏损 、肠燥津乏,请问用哪一首经方?用麻仁丸可以吗?暂时可以用,但通而复秘,因为其中有大黄清热泄下,久用伤津耗气。之后我也要专门讲这个问题。就连金元医家张元素都说 :“ 世易时移,古今异轨,古方今病不相 能。” 我理解,张元素不是说所有古方都不 能 治疗今病,他是说有些古方不能治疗今病。

江老呢,他喜用经方,擅 用 经 方,但 不薄时 方;对 时 方 中经过反复验证,疗效卓著的,就视若经方,并且客观、准确地记录了典型的适应证,并传授门人,公 诸 医界。此外,江老还独创了两个方证—江氏金沸草散方证和靖眩汤方证,之后我要专门讲这两个方证。

下 面 我 们 介绍江老引申的四个时方的方证,这就是香附旋覆花汤 方 证、三仁汤方证、豁痰丸方证和归脾汤方证。

第一节 香附旋覆花                  汤方证

我 自 学 中 医时读过 吴 鞠 通 的《温病条辨》,知道香附旋覆花汤,但一直没有用过。直 到 1981 年秋,我协助江老审定出席南阳会议的论文时,才知道这首时方不可小觑。

江老 20 岁时 ,仲秋 月 ,偶感寒,咳嗽、胁痛。这种胁痛不是隐痛,不是胀痛,也不是刺痛,而是掣痛,即牵掣作痛。什么叫牵掣作痛?就是牵引疼痛 —— 肢 体 静止不动就不痛,一动就痛;如果转侧或翻身,或深呼吸,牵掣痛就会加重。这就是症状特征。当时还有寒热往 来,每 天发几十次,每次发几分钟或十余分钟。恶寒的时候,背心如冷水洒泼;发热的时候,又如烈火燎灼。

江 老 那 时 还在学医,认为是柴胡证,就开 了 一 剂 小柴胡汤加减,服 后 无 效。他 的老 师 陈 鼎 三先生笑着 说:“ 这 个 不 是 柴 胡证,是 香 附 旋 覆花汤证;毫 厘 千 里 ,慎之慎 之!” 陈老便开了香附旋覆花汤原方,生香附、旋 覆 花(包煎)、紫苏子、广陈皮、茯苓各 9g,法 半 夏、薏苡仁各 15g。因为方中有旋覆花,江老喝药时感觉苦涩难咽,咽下就发呕。半天时间,断续呕出黏涎一碗左右,想不到寒热、胁痛就完全消失了 。

病很快好了,江老十分高兴。不过这首陌生 的 时 方,药 味那么平淡,为什么效果那么好?于是请教老师。先生出示《温病条辨》下焦篇第四十一条 ,“ 伏暑 、湿温 胁痛  ,或咳,或不咳,无寒,但潮热,或竟寒热如疟状,不可误认柴胡证,香附旋覆花汤主之”。            江老茅塞顿开,原来是误认了柴胡证!为什么会误认呢?因为寒热和胁痛很像柴胡证。但是既然不是柴胡证,那么这次的胁痛伴寒热,应该怎样解释呢?

吴鞠通在这条的自注中是这样解释的,“此因时令之邪,与里水新抟……” 说到这里,江老十分感叹,真是一语破的!

于是江老又重新研读《 温 病条辨 》第 四十一条,一个字都不放过。原 文 结尾时说 “久不解者,间用控涎丹”。控 涎 丹用甘遂、大戟、白 芥 子 各 等份,为细末,面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五至十丸,临卧姜汤送下。这是陈无择《 三 因 极 一病证方论》卷十三方,治悬饮重证之方。那么香附旋覆花汤就应该是治悬饮轻证之方了。

再 仔 细 看吴鞠通自 注 的 原文 “ 按 :伏暑、湿 温,积 留支饮,悬 于 胁 下,而 成胁痛之证甚多,即《金匮要略》水在肝而用十枣之证”。呵,原来就是《伤寒论》第152条的十枣汤方证!十枣汤是攻逐水饮的峻剂,治疗悬饮重证的。但吴氏没有用,而是自拟了香附旋覆花汤,为什么呢?

吴氏自注 :“ 彼因里水久积,非峻攻不可;此因时令之邪,与里水新抟,其根不固,不必用十枣之太峻。只以香附、旋覆,善通肝络而逐胁下之饮,苏子、杏仁降肺气而化饮,所谓建金以平木;广陈皮、半夏消痰饮之正;茯苓、薏苡仁开太阳而阖阳明,所谓治水者必实土,中流涨者开支河之法也。用之得当,不过三五日自愈。其或前医不识病因,不合治法,致使水无出路,久居胁下,恐成悬饮内痛之证,为患非轻。虽不必用十枣之峻,然不能出其范围,故改用陈无择之控涎丹,缓攻其饮。”控涎丹药性缓吗?江老说过,不缓。后面还要讲。

我们接着讲香附旋覆花汤。

江老当年20岁,经明师指引,初识香附旋 覆 花 汤 。随着阅历渐多,再取张仲景的小柴胡汤方证,与吴鞠通的香 附 旋 覆 花汤方证合勘 ,就 心 中了了。他说,这两个方证都可能有 寒 热,或寒热往来,这 一 点 实 在不容易鉴别 。容 易 鉴别的是胸胁部位的特殊症征,那可是大相径庭的啊!柴胡 汤 方证是胸胁苦满,或者还兼痛,但绝不是牵掣作痛。这是由于无形邪气郁于少阳,偏于半表。香 附 旋 覆 花汤方证呢?是胸胁牵掣作痛,而不是苦满。这是由 于 有 形 水饮停聚胸胁,偏于半里。这就是鉴别诊断要点。

问:小柴胡汤方证和香附旋覆花汤方证都属于少阳病吗?

答:是的,都是少阳病。

问:一个在半表,一个在半里?

答:一个偏于半表,一个偏于半里。病位都在少阳。

问:少 阳 病 是一个“疑难杂症”,历代医家聚 讼 纷 纭,莫衷一是,看得我们这些后学眼花缭乱。静下心来仔细 想,又 好 像 见仁见智,各有至理。老师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答:我遵江老。江老是从六经的标本中气入手的。江老引用《素问 · 至真要大论》说“少阳 之 上,火 气 治之”, “少阳从本”。江 老遵经旨 说,手 少 阳 三焦属相火,足 少 阳 胆 属甲木。所谓 “少阳 从 本”,就 是 说 少 阳 应当以手经主令,足经化 气,足从手化。江老 推崇黄元御,就是清代 名医黄坤载,专门讲气 化、讲升降 的 那一位。黄氏说: “ 暑 者,少 阳相火之所化也。在天为暑,在地为 火,在人为三焦。手少阳以相火主令,足少阳 以 甲 木 而化气于相火。”

江 老 由此推导出,少 阳 的 病 位 主要在三焦,而不是在胆 。大家觉得有道理吗?

那 么三 焦 是 什么呢?这 又 是一个话题,一个似乎说不清道不明的疑难问题。还是听听前人怎么说吧。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 改之。首先是张仲景的说法,有权威性吧?他在《金匮要略》开篇中说:“腠 者,三 焦 通会元真之处;理者,是皮肤脏腑之纹理 也。” 陈修 园 说:“少阳内主三焦,外主腠 理。” 尤在泾 说:“ 少阳居表里之间,当肓膜之处,外不及于皮肤,内不及于脏腑。”  江 老概括以上说法,认为少阳一经,所管辖的范围广大 —— 外而躯壳腠理,内而胸胁腹 腔;既 不 在 皮肤之表,也 不 在脏腑之里,这就是 半 表 半 里。所以,凡 是 无 形 的邪气客于少阳,就是偏于半表,表现为“往来寒热,胸 胁苦 满” 的小柴胡汤方证;凡是有形水饮停聚 胸 胁,就 是 偏于半里,表现为“发作有时, 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 下 痛 ”  的 十 枣汤方证,轻证就是时方香附旋覆花汤方证。

问 :吴鞠通说 “ 久不解者,间用控涎丹”是缓攻水饮。老师却说控涎丹的药力不缓,有治验吗?

答:我没有,但江老有切身体验。江老自幼 体 弱,生过不少病。有一次悬饮病复发,胁痛很剧烈,岂止不可翻身转侧,就是身体稍微活动一下,胁部也如刀刺样剧痛,遍服往昔方药 ,包 括 曾 经效如桴鼓的香附旋覆花汤也乏效。想到悬饮重证,应当用十枣汤,但江老素体虚弱,未服先惧。就遵 照 吴 鞠通之训,“虽不用十枣之峻,然不能出 其 范 围 ”,以及 “久不解者,间用控涎丹 ” 。就取自制控涎丹1.5g 吞服。不 到 10 分钟就慌忙如厕,哗啦哗啦泻下,全是水,大约有半马桶。泄后过了大约 4小时,试着翻身,竟然完全不感觉胁痛了。谁说中医是慢郎中 ?!

看看吧,控涎丹药力缓不缓,江老最有发言权。他在20世纪90年代发表过一篇文章,题目是  “ 如鱼饮水冷暖自知——治悬 饮 方自身验证录 ” 。是呀,如鱼饮水,冷暖自知,别人怎么体会得到呢?

江老说,控涎丹虽然 没 有 十 枣汤那么猛峻,但是方中也有十枣汤的猛药 ——甘遂攻逐经隧中的水饮,大戟攻逐脏腑中的水饮,药力相当猛峻。辅以白芥子驱 逐 皮里膜外的水饮,药性平和一些。三味合而因之,制成丸药,药力也不缓。不过小剂量吞服,则攻逐水饮而不过伤正气而已。

江老曾经在西医病房工作20多年,常用中药治疗疑难重症。他治疗肾病综合征时,就用过十枣汤和控涎丹来攻逐水饮、利尿消肿。有的病人入院时全身严重水 肿 ,大 量 腹水,小便 不 利 ,正 虚症状明显。用 中、西 药 各 种利 尿 剂,水 肿 顽固不消。怎么办?首先健脾补肾,再 酌 用 十 枣汤或控涎丹。这样,病人服后,一般没有恶心呕吐,也 不 会迅速腹泻;但尿量迅速增多,浮肿渐 消,肾 功 能 也随之改善。你看,同样是控涎 丹,江 老 吃 了不到 10 分 钟 就哗啦哗啦泻下,别人一般没有泻下那么快,这就是个体差异吧!

江老给我讲解的时候说,他用得更多的是控 涎 丹,用 一 来治疗渗出性胸膜炎、胸腔积液。只要病人不兼有外证,或 外 证 已罢 ,又无 消 化 系 统器质性病变,就可以 放胆服用 。每次1.5 g,早晨空腹吞服,一般15~30分钟就可以致泄 。如果体质不太虚弱的,下午4~5时再吞服 1.5g 。随 着 腹泻次 数 增 加 ,胸水消退 也 加 快,一 般不会出现恶心、呕吐、眩晕等毒副作用。待胸水消退,转服健脾清肺、祛痰 通 络 方 药,缓缓调理。

问 :说 实话 ,我不 敢 用 十 枣汤和控涎丹,还是香附旋覆花汤安全。老师的意见呢?          答:香附旋覆花汤只能治愈悬饮的轻证。

问:老师说香附旋覆花汤方证的症状特征是胸胁掣痛,其病因病机是水饮停聚胸胁。我要问的是,是不是只有水饮停聚胸胁,才会引起胸胁掣痛?

答:我原来也是这样 认 为的 。但在 2009年 ,我用香附旋覆花汤3  剂迅速治愈一例自发性气胸之后 ,就不那样认为了。

问: 能 讲 得详细一点吗?

答:  2009 年 秋,一位男患 ,31 岁 ,身高 1.67 米 ,消瘦 ,嗜烟酒,经常咳嗽。有一次受寒剧烈咳嗽,胸部剧痛,牵及肩背。某医院胸透示患者自发性气胸,右肺压缩25%;我院复查 ,压缩达75% 。患 者 胸 痛 剧烈,听人说可以胸腔穿刺抽取气体,强烈要求胸穿。家属竭力阻止,要求服中药 一 试 。其人胸部隐痛,咳嗽加剧,胸闷气短,翻身转侧也痛,舌象 正 常 。斟 酌 片 剂,用香附旋覆花汤,加桔梗、炒枳壳、姜黄、降香、三七粉。服完1剂,似有减轻 ;连服 3 剂,胸痛消失,遗留轻微咳嗽 。转用柴胡桂枝汤合金沸草散 3 剂,咳嗽也止。

通 过 这 例 气胸治验,我们又回到了前面的话题,即抓主症、抓症 征 ,有 是 证 、用是方。胸部疼痛,咳嗽加剧;翻 身、转 侧也痛,类 似 香 附 旋覆花汤方证。管它是水饮停聚也好,气体充斥也好,休问来路。有是证,用是方,如此而已。

以上我们把香附旋覆花汤方证的来龙去脉都讲清楚了,最后让我们来背诵江老编写的方证条文,“有形水饮,停聚 胸 胁,胸胁掣痛者,涤饮通络,香附旋覆花汤主之”。

第二节 三仁汤方证               三 仁 汤,大家 都很熟悉。有的医生喜欢用三仁汤,说是 “ 清利湿 热 ”,这个说法准确吗?不太准确吧?三仁汤出在《温病条辨》的上焦篇?中焦篇?还是下焦篇?请回答。(众答:上焦篇!)回答正确!

现在让我们来重温一下三仁汤的出处。             《温病条辨》上焦篇四十三条载:“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名曰湿温。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 ;下 之 则 洞泄;润 之 则病深不解。长 夏 、深 秋 、冬日同法,三仁汤主之 。”  三仁 汤的组成是 ,“ 杏仁五钱、飞滑石六钱、白通草 二钱 、白蔻仁 二钱、竹叶二钱、厚朴二钱、生薏仁六钱、半夏五钱。甘澜水八碗,煮取三碗,每服一碗,日三 服 ” 。

吴鞠通之后,有的医者解释 三仁汤,说是杏仁宣畅上焦,白蔻仁温通中焦,薏苡仁清利下 焦。主 药是三个仁,所以叫三仁汤。

但吴鞠通不是这样解释的。吴氏自注说:“惟以三仁汤 轻 开上焦肺 气 ,盖 肺主一身之气,气化则湿亦化也。”试问方中何药能轻开上焦 肺 气?主要是杏仁。因为四川气候潮湿,湿热 致 病 者 一年四季都有,三仁汤大有用武之地,江 老 也很喜欢用。时病用,杂病也用。例如,20 世 纪 80 年 代,江老在中医病房用三仁汤治疗肾炎蛋白尿,效果很好,治验多多,他的女儿江文瑜总结发表过3例,现举1例,以见一斑。

男   患 ,  25 岁 。浮 肿 、尿 少,持 续蛋白尿 5 个 月 。尿 蛋 白( + + + + ),红 细 胞 少 许 ,   尿 素 氮 14.2 mmol/L,血压 165/95 mmHg 。西 医 诊 断为肾病综合征。经中、西药 治 疗 无 效。现症为全身高度浮肿,小便不利,呕 恶 ,厌 食 ;苔黄 厚 腻,脉 沉 滑。辨证为玄府不通,三焦湿阻,气化失司。治法以开 通 玄府,宣畅三焦。用 三 仁 汤 合五皮饮加减 ,服 7 剂 后 ,呕 恶 止,浮肿消 ,纳 食增,二 便 如 常;惟 苔尚厚腻,尿蛋白(+ + +)。继 用 前 方 (  去 五 皮饮),服 8 剂后,厚腻苔 退,尿 蛋 白、红 细胞 均 转 正 常。守方加减,服 药 月 余,渐 渐康复。尔 后 多 次 查小便 常 规,无 异 常。尿素氮6.8mmol/L,肌酐146.2mmol/L,血压也正常。

看看,守服三仁汤不到 2 个月,治愈了肾病综合征。这样的病例不少,不太相信吧?要知 道,当 年 的 中医病房是正宗的,是货真价实的。有些病人还是要上点西药,打点针,输点 液,这 是 不 可避免的。关 键 是 以 中医药为主,先中后西,能中不西,必要时才配用西药 。有 些 人 说是 “ 中 西 医 结 合 ” ,怎 么 结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可能!所以我从来不说什么 “ 中 西医结合 ”,我 的 习惯说法叫“中西药配合”。

大家可能觉得太浅显了吧?谁不会用?大路 货 嘛 。如 果真是这样,还有资格在这种大雅之堂来宣讲吗?

我观摩学习江老运用三仁汤很长时间,江老至少有三条心法,是独 创 的,不落窠臼的,领异标新的。

第 一 条心法 :去白蔻仁加桔梗

我 们 知 道,三仁汤 是 吴 鞠 通 创制的,但他 没 有 出方解,只是 说:“ 惟 以 三 仁 汤 轻开上焦肺气,盖肺主一身 之 气,气化 则湿亦化也。” 因 为湿温初起 ,病位主要在上焦。那么,开宣肺气的主药便 是 杏 仁,前 面刚讲过。

江老认为,吴鞠通创制三仁汤的时候,借鉴了叶天士。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叶天士治疗湿阻气分、中焦失运时 ,病人 “ 虽有脘中痞痛,宜从开泄,宣通气滞,以达归于肺,如近世 之 杏 、蔻 、橘 、桔等,轻苦微辛,具流动之 品可耳 ” 。以上这番话,见于叶天士的《外感温热篇》。

江老由此推论,三仁汤宣通肺气,主要是依 靠 杏 仁 ,辅以白蔻仁,宣肺的药力明显不足 。江 老 是 这样解释的,白蔻仁首载于宋代《开宝本草》,功效是 “主 积 气 ,止吐逆、反胃,消 谷 ,下气 ”,这明 显 是 温 化 中焦寒湿的。有人说 ,白蔻仁芳香 ,可 以助杏仁宣肺。但是《内经》明言“五臭所入”,香入脾,非入肺也。不入肺,就难以助杏仁宣肺。所以用三仁汤时,一般应当去掉白蔻仁,代之以另外的宣肺药物。 用什么药物来代替白蔻仁呢?江老体验很多年后,倡导用桔梗来代替 。 我们知道,桔梗性平,味苦辛,专入肺经,开宣肺气,功专效宏,古人称之为“药之舟楫 ” 。《 神农本草经 》说桔梗 “ 主胸胁痛如刀刺,腹满,肠鸣幽幽,惊恐,悸气”。可见桔梗主入上焦,又兼入中焦、下焦。所以江老用三仁汤时,大多数情况下都去白蔻仁,加桔梗 。但 如 果 舌苔白厚腻,中焦湿也盛时,则加 桔 梗也保留白蔻仁,当然用白蔻壳更好。

江 老 的 这 一条心法,言之成理,持之有故,行之有效,算得上新颖吧?

第二条心法:

加熟附片、干姜

我们知道,三仁汤是治湿温之方,加入大辛 大 热 的熟附片 、干姜 ,看起来有点别扭 ,是 吧 ?为 什 么要这样加?因为临床上有这种证。什么证?阳虚湿热证。

问:临床上真的有阳虚湿热证?

答:有的,让我们来看一个病案。

女患,50岁,淋雨后恶寒发热,输液3天,热势反升至39.6℃。急用柴葛解肌汤,方中重用生石膏40g;服2剂,体温降至37.5℃,但增腹痛、泄泻。停药后,体温又升到39.8℃。急服扑热息 痛 ,高 热 暂降,但大汗淋漓,倦怠无力,泄泻水样便。经胸透及血、尿、便常规检查无异常。

刻 诊 患 者肠鸣腹痛,泄水样便,每日十余次,畏寒,困倦,汗出黏衣 ,口干喜热饮;舌质淡,苔白黄相兼而厚腻,脉濡数。详细询问病史,知道她10岁时曾患过肠伤寒,脾胃素虚,畏寒凉。

考虑患者为阳虚之体,湿热之证 ,予三仁汤 加 减,即杏仁 10g、薏苡仁30g、桔梗10g、苍术15g、厚朴15g、法半夏10g、青蒿15g、熟附片10g、干姜10g。服3 剂 ,畏寒减轻 ,泄泻减为一日 3~4次,体温降 至 38.5 ℃ 。效 不 更方 ,上方熟附片、干姜各加至 15g ,再加广藿香、葛根各30g,又服3剂,诸症大减,体温降至 37.3℃。继予参苓白术散加减善后。

当年患阳虚高热证时,此人50岁。至今已经15年,很少感冒;即使偶感风寒,体温也没有超过 38℃ ,当 然 再也没有患过阳虚湿热证了。

问:呵,真有阳虚湿 热 证 !老 师 遇到过吗?也是用三仁汤加熟附片、干姜?

答:我1992年秋治过一例肝脓肿,男,39岁 ,高热寒战 1 个 月。更医 4 次,有用柴葛解肌汤、甘露消毒丹、麻黄附子细辛汤、达原饮等,诸症不减,不得已住院 。西医用抗生素 7天,配服清热解毒、泻肝通络 、豁痰利水中药7 剂 ,高热不降 ;不得已加用激素,体温 陡然降到 37℃以下。但停用激素几天后 ,又波动在  38.5℃ ~ 39.5 ℃之间,血象仍居高不下。西医认为已经化脓,要做肝脏穿刺,抽取脓液。患者 害 怕,要 求 中医会诊。

刻 诊 患 者 体 温39 ℃ ,面 色苍白而晦暗,瘦骨嶙峋,体重已减 轻 7 kg,精神委顿;上午啬啬恶寒 ,下 午、夜间潮热多汗,心下痞满闷胀、拒按,口中有腐秽味 ,纳 呆 ,大 便稀,小便黄少;舌质黯淡,左侧有瘀斑,苔灰黄厚腐腻,脉濡数。

反复思考之后,决定学用江老三仁汤方证的第二条心法,诊断为阳虚气滞、湿 热 蕴结、胃络瘀阻之证。治宜温阳导滞、清热利湿、祛瘀通络,用干姜附子汤合 平 胃 散 、三仁汤加减。服3剂,诸症减轻。上 方 合参附汤 、芪 附汤 ,加仙鹤草,又服 3 剂,体温终于正常。接着用香砂六君子汤合苓桂术甘汤,加三七粉吞服。服到12剂,一切症状消失,B 超复查也基本正常。

附带补充一句,服中药时,西药抗生素没有 停 。为什么没有停?那是西医病房,西医不让停。

病治好了,但学生有疑问 。阳虚指体质 ,湿温指病邪。阳虚之人只能感受寒湿,怎么会感受湿温呢?

问:对呀,病邪要从化,从阴化寒,从阳化 热 呀!古代这样讲,现代体质学更加强调。          答:江老认为,素体阳虚,也可能感受湿热;或者湿遏热伏,伤人阳气,都可能形成阳虚湿热证。

江老引用叶天士的《温热论》,叶氏谆谆告诫医者,在治疗湿温的时候,“如面色白者,须要顾其阳气,湿盛则阳 微也 ” 。他深究湿热病的体质病因,举酒客患 湿温的例子说:“ 酒客里湿素 盛 ,外 邪 入里,里湿为合。在阳旺之躯,胃湿恒多;在阴盛 之 体,脾湿亦不少,然其化热则一。”  我们知道,阳旺之躯,胃湿化热,是热重于湿;阴盛之体,脾湿化热,应是湿重于热。所以江老告 诫 ,治疗湿重于热,不可过用寒凉,恐伤阳气 ;如 果 素 体阴盛阳虚,感受湿热之邪,服清热利湿药无效,或反而加重;又见畏寒、泄泻,那么使用三仁汤的时候,就要大胆加入熟附 片 、干 姜 。实践证明,清热利湿与温阳化气可以并行不悖,甚至相反相成,两擅其长。           问:这一条心法很有 临 床 意 义 ,我记住了。我相信它是从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虽然不大符合传统中医理论。老 师 前面就讲过,理论是灰色的,实践之树 才 常 青,这又是一例,不是吗?

答: 其实江老的这一条 心法是符合传统中医理论的 。江老 说过,三 仁 汤 加 熟 附片、干姜 ,理 论 可 以 上溯到《伤寒论》治 疗热痞兼阳 虚 的 附 子 治心汤方证 ,“ 心 下痞 ,而复恶寒汗出者,附 子泻心汤主之”。我们知道,这是《 伤寒论》第 155 条。这个处方中 ,大苦大寒的 三 黄,也就是大黄、黄连、黄芩 ,与大辛大热的附子合用 ,泻热消痞,扶阳固表 。清代医家 尤在泾评论这种用药法 度 是 “ 寒热补泻并投互 治 ,诚 不 得 已之苦心”。

问: 啊,原 来 如此!

答 :知 道 谜底了吧?由此我想起了一首有 名 的 宋 诗 ,其 曰:“ 旧 学商量加邃密 ,新知培养转深沉。却愁说到无言处,不信人间有古今。” 好一个 “不信人间有古今 ” !套一句文言文 ,“ 先圣后贤 ,其揆如一”。西方谚语怎么说的 ?太阳底下无新鲜事。

第三条心法:

舍舌从症,舍脉从症

我们知道,湿温初起的舌与脉 ,确 实 如《 温病条辨 》所说的:“舌白……脉弦细而濡。”但是湿热引起的不少时病,特别是杂病,就不一定了。例如,舌质大致正常,或者淡,或者偏 红。舌苔呢 ?薄白,或 薄 黄,或白黄相兼,或灰,或灰褐,并无定体 。脉象呢 ?有濡的,有滑的,有弦数的,也没有定体。

江老指出,有的疑难病症,四诊获取的信息不一定完全一致。三仁汤方证如此,其他方证 也如此 。江老强调,如果从整体宏观上可以诊断为湿热证,但舌象或脉象不符合,或不完全符合时,应当舍舌从症,舍脉从症。

请看江老用三仁汤治咳嗽的一个病例。

男 患 ,36 岁。感冒后咳嗽缠绵,已两月余。曾经输液,服多种西药抗菌消炎,止咳祛痰 ;中 药 曾 用过桑菊饮 、止嗽散 等十余剂,均乏效。

刻 诊 患 者胸膈满闷 ,咳 声 重 浊,痰黏量 多 ,小 便 黄,大便黏滞 ,口 干,舌质红,苔黄白相兼而厚腻,脉滑。

辨 证为湿热咳嗽,邪恋三焦;治宜宣畅三焦,化痰清热。虽不是 “舌白 …… 脉弦细而濡”,仍宜用三仁汤化裁,即杏仁15g、薏苡仁30g、桂枝10g、法半夏15g、柴胡15g、黄芩10g、车前草30g、鱼腥草30g、瓜蒌 皮 10g 。服 3 剂,咳嗽大减,厚腻苔消退强 半 ;上 方 加仙鹤草30g,又服3剂,咳止。           问: 《温病条辨》上说湿温初起的舌象是“舌白”,我想,这个“舌白 ” 应 该是指舌苔吧 ?不是指舌质吧?如果是这样,这一例咳嗽病人的舌苔是黄白相兼而厚腻,本来就是湿热证的舌象,还 舍什么舌呢?还有,三仁汤本来就是治疗湿热咳嗽的。

答 :哇 ,不简单!被这位博士生发现纰漏了 。您的质疑是对的 。这则医案曾经公开发表过 。如 果 您 是责任编辑,肯定枪毙了。(众笑 )不 过 我 要重申的是 ,临 床要四诊合参,权衡取舍。比如这例湿热咳嗽的舌象 —— 舌质红 ,苔 黄 白 相 兼而厚腻 ,倒 很 像 甘 露饮方证,或甘露饮合封髓丹方证。这个方证的基本病机是阴津亏虚,湿热蕴蒸。后面我还要专门讲这个方证。

我在2010年夏天治一姜姓叟,60岁,患复发性口腔溃疡 10多年,就是这种舌象。此人略懂中医,在某县医院中医科断断续 续 服中药,用的就是 三 仁汤加减,口腔溃疡时而消失,不久又复发,而舌苔基本上就是老样子 。我 说,咱们换一个思路吧。用甘 露 饮合封髓丹原方,服6剂,口腔溃疡消失,舌苔褪干净,三个月没有复发。他很高兴,为巩固疗效,又服了6剂,至今快 5 年了 ,一直没有复发。

那么我换的是什么思路呢?是病与证合勘的思路 。 什 么 病 ?口疮,西医叫复发性口腔溃疡。这个病,绝大多数是阴亏夹湿热。据说有单纯湿热的,有气虚的 ,甚 至还有阳虚的,我统统没有遇见过,毕竟井底之蛙,所见甚窄嘛。

江老独创的三条心法,就讲到这里。其实还有第四条心法,就是三仁汤宜与小柴胡汤合用。这个好像不止江老一人讲过吧?我这里简单说几句。

三仁汤与小柴胡汤合用,实际上就是三仁 汤加柴胡、黄芩。因为小柴胡汤中的半夏,三仁 汤 中 也 有;小柴胡汤中的人参、甘草、生姜 、大 枣要去掉 。为什么要合用呢?江老认为 ,三 仁汤苦辛芳香,轻宣淡渗,流 畅 气机,化湿清热,适用于湿温初 起,病 在 上 焦,吴鞠通所谓  “ 病势不甚显张” 的 证 候。如果治疗湿热内外俱盛,或湿热久羁的时病和杂病,就有  “ 轻描淡写 ” 、力量薄弱、不堪担当重任的顾虑。这 时如果合用了小柴胡汤 ,就能够旋转少阳枢机 ,从少阳之枢以 达 太 阳之气 。正如《伤寒论》第 230 条说的 ,“ 上焦得通 ,津液得下,胃气因和”,从而引领诸经邪气外出 。这样 ,三 仁 汤 宣上畅中渗下的作用就显著增强了。 江老的学术传人江长康颇擅此法,疗效历历可稽。他曾写过一篇继承整理文章,题目是 “ 江 尔 逊运用柴仁汤的经验”,在《中医杂志》上发表。

三 仁 汤 方 证讲完了,让我们记住江老编写 的方证条文吧 ,“ 湿蕴热蒸,头重身困,胸闷 脘 痞者,疏利气机,宣 畅 三 焦 ,三 仁汤主之。阳虚湿温,加熟附片、干姜”。

第三节  豁痰丸

方证

唐宗海《血证论》记载的豁痰丸,改丸为汤 ,重 用 鲜 竹 沥,清肺豁痰与润燥生津两擅其长,可以救治肺部重度感染引起的痰热壅肺伤津危重症,可以扶危持 颠 ,挽 回 人 命于顷刻 ,我们必须掌握这个方 证 。 豁 痰 丸的组成是 当 归 、知 母 、天花粉、白前根、麦冬、枳壳、杏仁、瓜蒌霜、竹沥 、桔 梗、射 干 、茯苓 、石 斛 、甘 草,共14 味 。俗 话 说,药过十三,百病不沾。不一定,李东垣用药就多多益善。这个方子初看一眼,觉得十分杂乱1981年 江 老 向 我 讲解此方时 ,我'就有这个感觉。但 江 老说,药味虽多,多  而 不 乱,方义很清晰 。他 是这样解释的,桔梗、甘草、射干、白前根、茯苓这五味药祛痰利咽、清热散结;当归 、杏 仁 、枳 壳 这三味药止咳定喘、宽胸畅膈;知母、天花粉、瓜蒌霜、麦冬、石斛这五味药滋肺润燥、养阴生津;这就13味了,最重要的一味压轴药是鲜竹沥,性味甘寒,荡涤痰热的窠臼,开通痰涎的壅塞,功专效宏。

但唐宗海的解释只有几个字,“轻清润降,为治痰妙法 ”。 轻 ,治上焦如羽 ,非 轻不举。就是说使用轻剂,清肺热,润 肺 燥,降肺逆。你看,惜墨如金,要言不烦。至于这个方子是唐宗海自拟的,还是转载的,江老没有说,我至今也不知道,在座的博士生有知道的吗?(无人回答)

依江老之见,这个豁 痰 丸 ,应 该 脱胎于《金匮要略》的麦门冬汤 , 这真是独具只眼!我们知道,麦门冬汤由麦冬、半夏、人参、甘草、粳米、大枣六味药组 成 ,其方证原文是:“大逆上气,咽喉不利,止 逆 下 气 者 ,麦门冬汤主之。”古今医家公认这是治疗肺痿的经方。           江老指出,《金匮要 略 》说 :“ 热在上焦者,因咳为肺痿。”为什么会咳成肺痿 ?是因为“ 重 亡 津 液 ” ,不是轻的 、一般的伤津,而是严重的伤耗津液 。它的证候特征是“其人咳,口中反有浊唾涎沫”。就是说痰浊咳不干净 ,咳 了又有,旋咳旋生。用麦门冬汤有效吗?应该有效,但效果不理想。为什么 呢 ?江老当时说,麦门冬汤清热化痰行滞之力稍逊;后来又对我说,应该是清热豁痰与润 燥 生津的力量不足。而这正是豁痰丸出类拔萃之处。

俗话说,三折肱,而后成良医。要不是恩师点拨,要不是江老在年轻时用豁痰丸自救自疗,这首扶危持颠的妙方,不知何年何月才能脱颖而出!

江老禀赋甚差,年轻时就有痰饮宿疾。开初是痰饮咳嗽 ,胁 痛,寒热如疟,服香附旋覆花 汤 ,暂时控制住了。不久,又因外感反复不愈,咳嗽痰多,胸部牵掣 作 痛 ,用 六安煎不效。大家知道,六安煎就是二陈汤加杏仁、白芥子。改服香附旋覆花汤 也 不 效 。又几次改方,都无效,病情越来越重。呼吸、活动都牵掣胸部作痛,仰卧在床上,不能稍稍动弹;气喘 痰 鸣 ,稠 厚 胶黏的痰涎,好像饴糖的筋丝状,咯至口边,吐不出去 ,需 要用手去捞痰。一 连 7 天 ,饮食不进,口干欲饮,水入便呛咳不已,精神委顿,到了生命垂危的时候了。当全家人一筹莫展时,救星来了。陈鼎三先生赶到了,望闻问切之后交代:“试用豁痰丸。”

那时已是深夜,没有竹沥,只好用莱菔汁代替——就是用白萝卜,切 碎 ,捣 细 ,滤取汁液 。这 样服了两次药,病无进退。陈老亦束手无策了,就私下对江老家人说:“病情危重到这步田地,应当准备后事了。”第二天,其他地方又有危急的病人,陈老只好匆匆赶去救急。

江老深信恩师认证无差,就对家人说,不要嫌麻烦,赶快去准备竹沥吧!幸好江老家在农村小镇,竹子多。急砍竹子,剖开,火烧竹片中部,两头就会慢慢渗出竹沥。就这样制备了几大碗竹沥。江老嘱咐 家 人,仍 煎 豁痰丸(汤)。药煎成,药汁和竹沥各一半兑服。就这样,奇迹出现了。

40 多年之后 ,江老仍记得很清楚 ,下午 3 时服头煎 ,黄昏服 2煎。到了半夜,感觉痰减少了,气喘胸痛也减轻了,竟然可以自己翻身了 。又服第3煎 ,第二天早晨,各种症状都大大减轻了。

江老说到高兴处,眉飞色舞。他说,奇怪得很,我胸中那么多吐不 干 净 的 痰 涎,吃了三道药之后,既没吐出来,又没泄出来,无形中就消失得干干净净,并且知饥索食了。守方又 服 1 剂,就可以扶床行动了,第二天就出门了。改用气阴两补合调理脾胃的方药,病就痊愈了。

问:这个豁痰丸,使用机会多不多?

答:多!但门诊使用不多,主要是在病房使用。因为这是疑难重症,甚至是危重症。应用于哪些病种呢?有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支气管哮喘、肺炎;特别是腹腔各种手术之后引起的肺部感染,常规治疗乏效,感染越来越严重的情况。

问:有小儿毛细支气管炎吗?

答:有。

问:小儿服药困难,如何喂得下药?              答:当然最好用鼻饲。吃药困难,不过有幸运的 ,这里举 1 例,也是江老讲述的。

王 某 ,男 ,1 岁,住乐山沙湾 。患 肺炎,注射链霉素过敏,呼吸困难,口唇发绀,有窒息 危 险 ,急 送我院儿科。因病情危急,不能搬动,立刻在病床上行气管切开术。因肺部感染,稠黏的痰涎不断从切口插管往外冒,痰涎时而堵塞管道,就气逆急促,出现紫绀;喂药则呛咳。用抗生素治疗 7 天 ,炎症不消,就邀请全院西医、中医大会诊。西医诊断为毛细支气管肺炎。听诊,肺底满布湿鸣。

江老认为证属痰热伤津,气阴两耗。用豁痰丸合生脉散,重用竹沥 2 两 。 因年龄太小,喂药就呛 ,痰 就涌出,堵塞管口 ,气 息将停,十分危险。鼻饲吧,鼻孔插着氧气管,不能鼻饲。陪医就一边用棉签从 插 管 口 擦 拭 痰涎,一边用另一支棉签蘸药汁 ,使 小 儿 吸 吮。这样服下去的药汁自然很少 ,没 有 效 果 。又迁延 3 天 ,症 状不减退。于是江老又建议改用鼻饲,西 医 说 :“ 不可!因病情危急,只有待缺氧改善之后方可鼻饲。”到了晚上,患儿病情依旧 ,已 经奄奄一息了。陪 医 眼 看 各种抢救措施都无效,就横下一条心 ,死 马当作活马医,冒 险 用汤匙灌喂药汁。一 开 始 灌 喂时,患儿呛 咳不已;仍频频灌下去。说来也怪,患儿竟然渐渐能够吞咽了,于是陪医连续灌了几汤匙才停止。 奇迹发生了。夜半之后,患儿痰减少了 ;陪 医又开始灌喂,第 二 天早晨痰更少了。陪医大喜过望,接连灌喂3剂,痰渐渐消失了,患 儿 也可以喝汤水了;又进食藕粉、稀粥。江老改用调理之方,患儿渐渐康复了。

江 老 临 证六十余年,运用豁痰丸救治痰热壅肺伤津危证不知凡几。江老的学术文章发表后,学用者多多,都说疗效好。有的医者还发表了验证文章。有的医者还不忘重申江老的独家心法 —— 豁痰丸取得卓效的关键是重用竹沥。

最后,让我们记住江老编写的豁痰丸方证条 文 吧 ,“ 咳逆上气,咽 喉 不利,痰涎稠黏,咯 吐 不爽,胸闷气喘,口干欲饮,入 水 则 呛者 ,痰 热壅肺伤津也。清肺豁痰 ,润 燥生津,豁痰丸主之”。

问:豁痰丸方中有瓜蒌霜,没有听说过,可以用瓜蒌仁吗?

答:可以,捣碎入药。

问:为什么一定要重用竹沥?

答:竹沥甘寒,性味平淡,轻用效果差。《本草衍义》说 :“ 竹沥行痰,通达上下百骸毛窍诸处,如痰在巅顶可降,痰在皮里膜外可行;又如癫痫狂乱,风热发痉者可定;痰厥失音,人 事 昏迷者可省,为痰家之圣剂 也 。” 以上这些卓效,都不是轻用可以取得的。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竹沥只有重用 60mL 以上,才能清热豁痰与润燥生津两擅其长。

附带告诉大家,江老临证时就地取材,曾经 用 过 淡 竹沥、苦竹沥、茨竹沥等,疗效都可靠,其中苦竹沥效果最好。

第四节

归脾汤方证

归 脾 汤健脾养心,益 气 补血,是常用方,哪个中医不知道?在这种场合讲归脾汤,不会成为催眠曲吧?

我想不会!为什么呢?我要讲的是归脾汤方证,不,不是书本上的归脾汤方证,而是江老命名的,我想可以称作  “ 江 尔 逊 归 脾汤方证”。

什么叫作“江尔逊归脾汤方证”呢?就是用归脾汤来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病的理法方药。

我在年轻时读过现代 名 医 秦 伯 未的《谦斋医学讲稿》,钦佩之至!秦氏医理精湛,文笔流畅,深入浅出,切合临床实际。他把胃溃疡归结为中焦虚寒,倡用黄芪建中汤,堪称卓见。我一直就是这样用的,治十二指肠溃疡也用黄芪建中汤,有效率很高。

记得1977年,我从山区调到平原上的一个农村医院工作后,一位翟 姓 病 人,男,40 多岁 ,专 程从山区赶来,求我治胃溃疡。其人面色苍白,略带青黄,胃脘 隐 痛 一 年 多,喜温喜按;不能吃生冷、瓜果 ,但 能吃辛辣食物。舌 象 、脉象记不清了。记得抓了一剂黄芪建中汤,因药房无饴糖,便用炒麦芽 60g 代替。马上煎服,服头煎大约20分钟后疼痛缓解;服完三煎,好转大半。于是抓了10剂药回去。以后杳无音讯。为什么将近40 年 我 还 记得那么清楚 ?因 为 我 亲自煎的药,还留他住了一宿。

8 年之后,我有幸经常观摩江老治病,发现 他 治 疗 十 二指肠溃疡几乎都是用归脾汤加减,效果很好。于是请他在高徒班专门做了一次学术讲座。这次讲座的摘要经整理后公开发表,反应很好。直到近几年出版的一些中医书上,还在引用江老治十二指肠溃疡的独到经验。

江老当年是这样讲的:“我治疗十二指肠溃疡引起的胃脘疼痛 ,喜欢用归脾汤化裁 。这是从 清 代名医陈修园治疗“ 心腹虚痛 ” 中领悟出来的。”陈修园在《时方妙用·心腹诸痛 》中写道:“虚痛即悸痛,脉虚细小或短涩,必 心下悸,喜按 ,得食少愈,二便清利 ,宜归脾汤加石菖蒲一钱……”

我认为,西医的十二指肠溃疡用中医来辨证,就是陈修园说的“心腹虚痛”证这种疼痛的主要特征就是久痛、饥时痛和喜温喜按,还有“得食少愈”,就是痛得难受时,吃一点食物就会暂时缓解,虚则受补嘛。          大家临证时要仔细观看病人,病人除了胃脘虚痛之外,很多还伴见 面 色 苍 白、心悸气短、失眠健忘等心脾虚弱的症状和体征。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疼痛缠绵,胃纳欠佳,脾运也弱,水谷的精微难以化生,气血自然就匮乏了。你看,心脾虚弱加重虚痛,虚痛又加重心脾虚弱,这就是“恶性循环”。必须切断这种恶性循环!归脾汤 作为补养心脾 之 方,坚持服用,并配合情志疗法和饮食调理,是可以慢慢恢复的。

饮食调理,大家都知道,我要强调的是情志调理,这太重要了。           据 我的临床体验,病 人 只 要 听从我的建议,抛开烦恼,不吃生冷、瓜果,坚持服归脾汤加减10多剂,胃腹疼痛就会渐渐减轻,胃纳就会渐渐增多 。那 么,心悸气短,失眠健忘等症状也会随之改善。但如果因事拂逆,平添烦恼,病情又会反复。

为什么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与情志的关系这么密切呢?西医讲求实证,眼见为实。前苏联伟大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就曾拿狗来做过实验—— 把一只健壮的 、活蹦乱跳的狗拴起来,不让 它 自由活动 ,饱 一顿,饿一顿;又经常打骂、恐吓,使其惶惶不可终日。不久,那只原来健壮的、活蹦乱跳的狗逐渐消瘦,没精打采,消化不良,惊慌不安,后来真的得了溃疡病。

人为万物之灵,高级 神 经中枢特别发达。但因禀赋差异,有的人耐受性要差一些。明代名医张景岳 说 :“ 气血虚 寒 ,不 能 营养心脾者,最多心腹痛证;然必以积劳积损及忧思不遂者,乃有此病。”真是一语中的!所以我们要高度重视七情致病,防止忧愁思虑伤及心脾。

陈修园主 张 “归 脾汤 ,主 二 阳 ”。什么叫“ 主 二 阳 ” ?一阳 是少阳 ,二阳是阳明。就是阳 明 胃土,万物所归,无 所复传。所以忧愁思虑伤及心脾的人 ,胃必然遭殃 !怎么办?用归脾汤健脾养心 ,益气补血 ;同时调畅情志,乐观开朗 ,慢慢地恢复高级 神 经 中 枢 的固有功能。

以上就是江老当年讲 座 的 摘 要,也是精华。听了江老的讲座之后,我在临证时就把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分开来治。胃溃疡一般用黄芪建中汤,十二指肠溃疡一般用归脾汤。

20世纪90年代,我曾发表过一篇文章,题目是“胃脘隐痛3年”。大意是这样的:

女患,42岁,经胃镜检查诊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活跃期,伴十二指肠球炎、慢性浅表性胃 炎 。症 征 为胃脘隐痛,饥时加重,喜温喜按,进食可缓解;常伴反酸、嘈杂、肠鸣、黑便。

前 医 诊 为脾胃虚寒 ,用 黄 芪 建中汤加味,配服乌贝散,连服10余剂,症状减轻。但出现口干咽燥、齿缝渗血。我改用归脾汤健脾养心,益气补血,合丹参饮行气化瘀、通络和胃;加服本院自制的“止血散”,就是乌贼骨、白及 、三 七粉碎为细末。服 12剂后症状大减。续取上 方 4 剂 ,加百合、莲子(去心)、白及各120g ,共用微火烘脆,粉 碎 为 细 末 ,炼蜜为丸,每丸约重 10g ,每次服 1 丸,1 日服3次。坚持服药 8 个月,胃腔隐痛及诸症均消失,大便隐血阴性。

当时就有学生发问道,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 疡 都是消化性溃疡,都是脾胃虚寒,都要温中补虚;过去我们习用黄芪建中汤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现在江老又倡用归脾汤治疗十二指肠溃疡,那么,归脾汤可以治疗胃溃疡吗?          我 是 这样回答的,“江老认为,胃溃疡与十二指肠溃疡虽同属消化性溃疡,但其疼痛及伴随 症 却 同 中有异。其一 ,同是久痛 、隐痛、喜按,胃溃疡疼痛常在食后半小时至 1 小时发作 ,俗称 '饱时痛’ ,夹杂 着 胃气不降的病机;而十二指肠溃疡疼痛常在食后3小时左右发作,俗称 '饥时痛’ ,夹 实者少。其二,初痛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故两种溃疡病均可产生便血,为脾虚不能统血之证 。但 胃 溃 疡常伴呕血,夹杂着胃气上逆的病机;十二指肠溃疡伴呕血者殊少。如是审同察异之后,就可对近人习用黄芪建中汤来治疗胃 溃 疡 病 做 一番反思了。江老认为,方中桂枝最能动血,故便血或呕血者应当慎用。而江老治胃溃疡之属脾胃虚寒 者 ,如 伴出 血,恒喜 用 归 脾 汤加炮干姜(寓甘草干姜汤及理中汤),且炮干姜又能止血;如不伴出血者,则用归脾汤加桂枝、白芍(寓黄芪建中汤)。”

同 时 ,江  老还强调,在使用归脾汤治十二指肠溃疡随症加减的时候,不要只看重单味药的功效和主治;一般不要按症状加减,而要针对病机,尽量从复方整体协同作用的高度来综合考虑。

例 如 ,兼肝郁者,加 柴 胡 、白芍( 寓逍遥散);疼痛明显或兼满闷者,加丹参(合丹参饮 );吞酸者,加乌贼骨、浙贝母(寓乌贝散);便 血 即黑便者,加乌贼骨、白及、三七(寓止血散);便血过多者,酌加红参;夹寒者,加炮干姜(寓理中汤);夹热者,加牡丹皮、白芍;夹湿者,加藿香梗 、佩 兰;痞痛、嗳气者,加旋覆花、生代 赭 石( 寓 旋覆代赭汤 );腹 满 者,加 厚朴 、法 半 夏( 寓厚朴生 姜 半夏甘草人参汤)等 。大家可不要小看这些加减方法,如果我们把这些加减方法推广到其他方证中去,而彻底摒 弃 随 症 状加减的习惯,我们的医术就可能上一个档次。

再强调一次,运用任何方证时,我们都要尽量从全方整体协同作用 的 高度来综合考虑,按病机加减,而不是按症状加减。这是江老从陈 老 那里继承下来的,是陈鼎三及江尔逊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精华之一,也是他们金针度人之处。

鸳鸯绣出从君看,要把金针度与人。这是陈老的遗愿,也是江老的遗愿。

最 后 让 我们记住“江尔逊归脾汤方证”的条文,“胃脘长期隐痛,喜 温 喜按,饥时加重,得食暂安者,心脾气血亏虚,不荣则痛也。健脾养心,补益气血,归脾汤主之”。

小结

“ 江尔逊 的方证对应观 ” ,是我在20世纪90 年 代 初 写的一篇文章 ,发 表 在《 光明中医》杂志上。那时姜维民教授是该刊的责任编 辑,也是台柱子,是他编发的,并在显著位置刊出。姜教授是经方大家的高足,他自然青睐 拙文 。

虽然这只是一个小题目 ,但是内涵非常丰富 。我这次有幸登上你们这个大雅之堂 ,干脆来个小题大做 。为什么 要小题大做?因为国内中医界有人误解 ,批评我搞 “对号入座” ,我又 不 好回应 。这 次 贵校给我 提供了这么好的机会 ,我就来个翻箱倒柜,全 面彻底,倾囊倒出 。请 你们来评一评,我是不是对号入座?明代才子袁中郎诗曰:“人生不得行胸臆,纵年百岁犹为夭。”我就有这种情结。

江老为什么要提倡方证对应呢?因为辨证论治不完美,有短板,有困惑,有捉襟见肘之时。辨证时如此,选方时也是如此。所以江老提倡用方证对应来弥补辨 证 论治的不足之处。那么,方证对应到底有什么优越性呢?江老认为,至少有两点,一是方证对应是准确运用经方 获 取 高 效的一条捷径;二是方证对应有助于发掘运用几近埋没的高效经方,如《古今录验 》续 命 汤 和侯氏黑散。

但是江老也很客观地认为,方证时应也不是 完 美 无 缺 的,一不小心就会堕入机械的死板的对号入座。为免此劫 ,江 老 大 力倡导辨证论治与方证对应相结合。江老方证对应独特之处,也是最出彩的地方,是主张将方证对应引申和推广到时方的广阔领域。这样,方证对应的用武之地就无限宽广了。

江老使用时方方证对应的例子有很多,我只 举 了 具 有 代表性的4 个 时方方证,即香附旋覆花汤方证、三仁汤方证、豁痰丸方证和归脾汤方证。如果我们能够 深 入 领 会 江老的思路 ,举一反三,则天下苍生幸甚矣!

俗 话 说,师傅引进门 ,修行在个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