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仕强:为什么死亡基本都是好事?讲下我父母的事,各位做参考
死亡,从古至今都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它有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迈,也有着“误落人间七十年,今朝重返旧林泉”的释然。
但对于普通人而言,死亡意味着恐惧与悲伤,令无数人煎熬不已。可面对死亡,曾仕强却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他表示:为什么死亡基本都是好事?讲下我父母的事,给各位做参考!
诚然,死亡是每个人最终无法逃脱的命运。但若能够坦然地面对死亡,人们就能摆脱对于未知的恐惧。与此同时,活着的人也能够免于沉湎在痛苦之中,及时享受当下的幸福生活。
死亡,基本上都是好事
“所谓解脱,不过就是死亡。”若是送走过癌症病人的家庭,一定对这句话深有体会。18年11月11日,中国式管理之父曾仕强与世长辞,享年84岁。
确诊之后,曾仕强拒绝手术与化疗,选择和癌细胞“和平相处”。他早早看透了死亡的意义,让自己最后的时光变得更加精彩。
这并不是曾仕强第一次做出这般的选择,早在母亲去世之时,曾仕强就向家人明确表示:死亡,基本上都是好事。
因此面对母亲的离世,他没有过多悲伤,而是坦然面对。他告诉父亲与二弟自己不会哭,希望他们也能够做到这一点,让母亲真正安心。
死亡为什么基本上都是好事呢?首先,生命的最后时刻往往都是痛苦的。
就拿癌症病人来说,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癌细胞已经侵入大脑与骨骼。病人不仅会神志不清,还会面临巨大的痛苦。很多人优雅、体面了一辈子,却在人生的最后阶段展现出自己狼狈不堪的一面。此时的死亡,对他们而言是一种解脱。
此外,对于年长的人而言,死亡只不过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整个人体宛如一个机器,随着年龄的增长,很多器官都已经达到了使用的期限。
如果勉强活下去,就要对身体不断的修理,整个人的生活质量也会越来越低下。此时的死亡,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并不需要感到悲伤难过。
最后,对于意外死亡的人而言,这是命中早已写下的结果。死亡虽然令人遗憾,但绝不是人生最差的结果。若是由于意外失去了行动能力,在病床上耗尽余生,受尽所爱之人的埋怨,才是最痛苦的事情。
由此观之,死亡基本上都是好事,能够让人从旷日持久的痛苦与折磨之中解放出来。
人需要坦然面对自己的死亡
“人固有一死,或轻如鸿毛,或重于泰山。”对于普通人而言,能够坦然面对死亡这件事,是一种极高的人生境界。
曾仕强与父亲相差20岁,在父亲六十岁之后,他便经常与父亲提及死后的诸多事宜。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之下,曾仕强的父亲也能够坦然地面对自己未来的死亡。
曾仕强是台湾人,在台湾墓地又有寿地之称。他们认为人死之后安葬在寿地,人的灵魂便会在这里继续生活下去。而对于大部分老年人来说,谈论自己的寿地是一件很忌讳的事情。
寿地令他们联想到自己的死亡,并为此恐惧不已。可面对每个人无法摆脱的死亡,他们又不得不面对。而曾仕强采取了非常平和的方式,他常常与父亲提起寿地的诸多细节。
由于父亲没有亲自来到寿地参观的机会,他还会将寿地的景致拍摄下来,便于根据父亲的喜好及时做出调整。小到周围的一棵树,大到周边的种种景致,父子二人都会探讨的一清二楚。
通过这样的方式,曾仕强的父亲能够坦然地面对自己的死亡。哪怕面对爱妻的去世,他也没有感到过多的悲伤。
因为他早已为妻子选好了寿地,只需要静静等待命运的安排,等待两个人再次相会的那天。他会更加珍惜自己今后的生命,争取不留下太多的遗憾。
中国人缺乏的恰恰是这种死亡教育,它对死去的人和活着的人都有许多益处。于死者而言,他们能够摆脱恐惧的折磨,更加冷静地度过人生的最后阶段。
于活着的人来说,他们能够坦然接受所爱之人的离去,不在痛苦之中浪费自己的余生。死亡与出生皆是自然界的规律,接受死亡教育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中国式管理之父曾仕强的生死观念
“劝人先劝己,劝己须明理。旁观我清醒,当局亦不迷。”现如今,有太多的所谓“大师”劝诫世人要以豁达之心看待生死。
然而当病痛与折磨轮到了他们自己身上,他们却全然忘记了自己之前的言论,留下满目的荒唐。如此言行不一,令普通大众对于死亡愈发恐惧。
而像曾仕强这般从始至终坚持自己态度的人,却实在少之又少。在劝解他人之时,他常常举自己父母的例子,便于令公众信服。
而在人生的最后时刻,曾仕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维持了最后的体面,让人们对于生死拥有了全新的认识。他与癌症共存的这段时间,引发了不少的思考。
早在16年9月,曾仕强就发现自己身患癌症。与病魔共处了两年多之后,这位豁达的老人还是离开了这个世界。
发现癌症的时候,曾仕强已是耄耋之年。人们熟悉的手术、化疗等治疗方式,对他而言都不是最佳的选择。出人意料的是,曾仕强没有选择放弃,也没有选择痛苦的治疗。他选择与癌细胞共存,享受人生的最后时光。
为了减轻自己的疼痛,他选择放疗。待疼痛稍作缓解之后,曾仕强选择用中医调理身体,以便身体能够与癌细胞共存更长的时间。
事实证明,曾仕强的选择是正确的。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维持住了自己的体面,实现了自己的愿望,让人生不再留有遗憾。
面对病情,曾仕强没有选择与癌细胞拼出个你死我活,也没有选择就此放弃,而是采用了和谐共处的方式。中国自古以来便崇尚中庸之道,而曾仕强则将这一点应用的淋漓尽致。
死亡既然是每个人无法摆脱的命运,那么与其恐惧不如坦然接受它,让有限的生命展现更多的精彩。
中国人理想中的生死观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纵然如今的人们对于生死有着很多的思考,但若非自己真正面对死亡,人们仍然无法确定自己究竟能否坦然面对。
然而曾仕强的出现,给了许多人一个参考。我们恐惧的并不是死亡这件事,而是对死亡背后未知的恐惧。
但实际上,死亡就和人类每天睡觉、吃饭、喝水一样自然。唯一不同的是,我们只能够体验一次死亡,并且绝无后悔的余地。
死亡作为生命的终点,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还是太远太远。若有曾仕强这般豁达的生死观,那么不妨早早对自己的后事做出安排,这样面对死亡就能坦然面对。
若是没有这样的魄力,那么采取逃避的态度也未尝不可。在活着的时候认真过好当下的每一天,不过多纠结死后的种种问题,也不失为一个积极的生活态度。
无论你是家徒四壁的穷人,还是声名显赫的公众人物,生命的整个过程不过是以出生作开头,以死亡作结尾。既然人类无法逃离这样的最终宿命,将过程过得精彩才是最为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