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世系与十五氏承袭伏羲之号

伏羲世系与十五氏承袭伏羲之号

文|黄饮冰

核心提要

1、《山海经》中无伏羲

2、《帝王世纪》中的伏羲

3、对于伏羲的身世,在《帝王世纪》有三个引用材料

4、伏羲的名号分析:由于环境制约,女娲伏羲族群的群内婚姻可能实行了多代

5、关于伏羲氏的世系,出处不同,排列也不同

6、十五氏承袭伏羲之号:伏羲原来是夫婿

7、继续理清文明和历史纪年:伏羲的时代大约开启于公元前4280年

主题词:伏羲  女娲  山海经  帝王世纪  承伏羲之号

1、《山海经》中无伏羲

伏羲并不见于先秦的历史记载,仅存于春秋、战国诸子的论述中,《山海经》中只见到一句话提到“太皞”,但是我从来就不认为太昊等于伏羲。

近期有个叫亚布的人写了一篇文章,叫做《《山海经》中的伏羲叫凫傒》的文章,根据【《山海经·西次二经》说:“又西二百里曰鹿台之山。其上多白玉,其下多银。其兽多㸲牛、羬羊、白豪。有鸟焉,其状如雄鸡而人面,名曰凫徯,其鸣自叫也,见则有兵。”】提出“凫徯”是伏羲。又根据【《山海经·中次七经》说:“又东三十里,曰浮戏之山。有木焉,叶状如樗而赤实,名曰亢木,食之不蛊。汜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其东有谷,因名曰蛇谷,上多少辛。”】提出“浮戏”是伏羲。从而得出“他看《山海经》里到处是伏羲”的结论。

我对“凫徯”之“凫”也关注了很长时间,因为“凫徯”之“凫”与“凫山”之“凫”引我注意。我是秉持“大洪水(海浸)期间伏羲女娲在鲁西南‘凫山’兄妹成婚再传风姓族”的观点的。这里“凫徯”明显是“其状如雄鸡而人面”的鸟图腾,与伏羲“蛇身人首”不符。

“浮戏”是某座山的名字,如果“浮戏”是伏羲的话,这个山就是以伏羲命名的山,在古人那里就是圣山,这座山就会有伏羲庙。简单的对音而无视古帝的文化要素,得出的结论只能是自我欣赏罢了。我在《山海经》里没有看到伏羲。

这就要再重复我多次重复的观点:华夏文字由“文”和“字”组成。“文”就是“纹”。“文”与“文”组合成“字”,所以某一个“文”就是某一类“字”的“字根”或“本字”(就是《说文解字》说的“某之属皆属某”)。“字根”或“本字”既表“音”也表“意”。如“庖、抱、泡、炮、饱、跑、刨、袍”都是由本字“包”衍生或发展出来的,在这些以“包”为“本字”的文字未从“包”中衍生或者发展出来的时代,“包”就代表了这些以“包”为本字的字。所以古人选择“文”或“字”不是随意的,在某个字没有被创造出来的时期,古人会选择能够表达音和意的“文”来表达他要表达的事物。夏代及夏代以前的文字可能就是几百上千个,主要以“文”为主,“文”是音、形、义的统一,一个“文”相当于几个或几十个字;到商代文字就基本完全,“六书”原则在商代文字上基本可以见到;到周代文字就完备了;秦汉经历了文字字型的演变。当然,也不排古人在除实在没有对应的文字的情况下选择相同的“音”(假借),这就要具体分析了。不能简单说。

到司马迁编撰《史记》时,也没用从伏羲开始编撰,在晋代出土的《竹书纪年》中也不见伏羲的影子。伏羲被请进历史,是晋皇甫谧所为。清宋翔凤的《帝王世纪集校序》说:《帝王世纪》是专述帝王世系、年代及事迹的一部史书,所叙上起三皇,下迄汉魏。内容多采自经传图纬及诸子杂书,载录了许多《史记》及两《汉书》阙而不备的史事,分星野,考都邑,叙垦田,计户口,“ 宣圣之成典,复内史之遗则,远追绳契,附会恒滋,揆于载笔,足资多识”。认为《帝王世纪》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在《伏羲原来是夫婿》一文中,我说过这样的问题:伏羲的名号出现晚,是不是就说明伏羲不存在呢?也不一定。因为伏羲的出现本身在远古,其后裔可能很弱小,不被新的正统重视。如在商代,就有杞国存在,杞人当然知道自己是夏人的后裔,但商人并不想搞清楚杞是不是夏人的后裔。周人当政,因为周跟夏有关系,周的祖先失去官职是在夏代,在商代时期流落到西陲,所以周就承认夏的存在,因为有夏的存在,周就是华夏正统;尽管有杞国存在,商就不承认夏的存在,因为在商人的眼中,夏不是正统。后人在研究古史时,发现了伏羲,也是很正常的。历史越近越清晰,越远越模糊,被重新发现也较晚,是很正常的。

我这里补充一下:古代学者对历史的研究,还局限于资料的获得。在西周及西周以前,学在官府,很多资料都密藏于国家图书馆,不对庶民开放,民间学者很难获得。一些古老的氏族对自己氏族的历史资料也密藏于自己的文化贵族手中。到春秋战国时代,私学开始兴盛,大批贵族也降为平民,大批的民间学者获得了很多的材料进行研究,出现了大批的研究成果,就是诸子百家学说。这些学说当然就涉及到很多古老氏族和古帝的历史。所以古帝伏羲也就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

2、《帝王世纪》中的伏羲

《史记》不是从伏羲开始的,但伏羲、神农这样的远古称号,在一些章节中是可以看到的。

伏羲进入史书是《帝王世纪》。《帝王世纪》说:“伏牺氏,仰观象于天,俯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所以六气,六府,六藏,五行,阴阳,四时,水火升降,得以有象;百病之理,得以有类。乃尝味百药,而制九针,以拯夭枉焉。宓羲为天子,都陈。”

你看,伏羲并不神秘,是人不是神。他是观察家,思考者,践行者,以思想创造而王。这个叙述,与伏羲所处的时代是一致的,没有将伏羲神秘化,伏羲也不是百能,是很朴实的。

说伏羲“都陈”。“陈”在哪里呢?《帝王世纪》作了专门的考证:“在禹贡豫州之域。西望外方,东及明绪。于周,陈胡公所封,故春秋传日:陈,太昊之墟也。于汉,属淮阳,今陈国是也。”这里的太昊指的就是伏羲。

3、对于伏羲的身世,在《帝王世纪》有三个引用材料

一是【大暤帝庖牺氏,风姓也,母日华胥。遂人之世,有大之迹出于雷泽之中,华胥履之,生庖牺于成纪。蛇身人首,有圣德,为百王先。帝出于震,未有所因,故位在东,主春,象日之明,是以称大暤,一号黄熊氏. ━━━引自《礼记正义》】《礼记正义》,儒家十三经之一,是学习、研究古代文化遗产的重要文献。汉代有郑玄作注,唐代有孔颖达为之正义,都是古人对《礼记》的注释,是今人阅读研究《礼记》的重要版本。

二是【大暤帝包牺氏,风姓也,母日华胥。燧人之世,有大人迹出于雷泽,华胥履之,而生包牺。长于成纪,蛇身人首,有圣德,取牺牲以充包厨,故号日包牺氏。后世音谬,故或谓之伏牺,或谓之虑牺,一号皇雄氏,在位一百一十年。包牺氏没,女娲氏代立为女皇,亦风姓也。女娲氏没,次有大庭氏、柏黄氏、中央氏、粟陆氏、骊连氏、赫胥氏、尊庐氏、混沌氏、暤英氏、有巢氏、朱襄氏、葛天氏、阴康氏、无怀氏,凡十五氏,皆袭包牺氏之号也.。━━━引自《周易正义》】《周易正义》,魏·王弼、晋·韩康伯作注,唐孔颖达作正义,定稿于公元653年,是唐代科举取士的标准用书,长期立于学官,也是易学史上除《经》《传》以外的重要典籍。

三是【太昊帝庖牺氏,风姓也,蛇身人首。有圣德,都陈。作瑟三十六弦。燧人氏没,庖牺氏代之,继天而生,首德于木,为百王先。帝出于震,未有所因,故位在东,主春,象日之明,是称太昊。制嫁娶之礼,取牺牲以充庖厨,故号日庖牺皇。后世音谬,故或谓之密牺,一号皇雄氏。在位一百一十年。━━━引自《太平御览》】《太平御览》,宋太平兴国间,既得诸国图籍,而降王诸臣,皆海内名士。或宣怨言,尽收用之。置之馆阁,厚其廪饩,使修群书。以修文御览、艺文类聚、文思博要、经史子集一千六百九十余种,编成一千卷,赐名太平御览。

以上三个不同来处的材料,一、二可能是皇甫谧见到过的,三可能是后人加进《帝王世纪》的。皇甫谧是曹魏末年、西晋早期的人士,他没有见过《竹书纪年》。他的《帝王世纪》之所以历史价值很高,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的很多记载与《竹书纪年》可以对照。

4、伏羲的名号分析:由于环境制约,女娲伏羲族群的群内婚姻可能实行了多代

在讨论前,我要重申一个观点:在中国古代社会的早期,帝王们都只有单名,其别名有的是后人所加。到战国时代,诸子在叙述上古帝王事迹时也把一些并不相干的名号并为一人,这个习惯被汉代整理历史的学者继承,造成了很多混乱的历史观。所以我一般是要把一些称号分开来看的。

以下材料均录自网络版《帝王世纪》:

[庖牺] 取牺牲以供庖厨.食天下.故号日庖牺氏.或作密戏氏者.密字误也.当宀下着必.是古之伏字.

女娲氏.风姓.承庖牺制度.始作笙簧.无所革造. 故易不载.不序于行. 蛇身人首是也.

伏牺氏作瑟.三十六弦.长八尺一寸. ━━━引自《初学记》

庖牺氏.风姓也. 制嫁娶之礼.取牺牲以充庖厨.以食天下.故号庖牺.后或谓之伏牺. ━━━引自《后汉书注》

[敷教之台]伏羲.风姓.蛇身人首.常居此台.伏牛乘马.故日伏牛台. ━━━引自《太平寰宇记》

伏牺葬南郡.或日.冢在山阳高平之西也. ━━━引自《补三皇本纪注》

女娲氏.亦风姓也.作笙簧. 亦蛇身人首.一号女希.是为女皇.其末有诸侯共工氏.任知刑以强伯.而不王. ━━━引自《艺文类聚》

太昊伏羲氏. ━━━引自《小学绀珠》

伏羲[尝百草].

[伏牺] 葬南郡.在襄阳.

包羲亦号天皇.

[太昊]子孙五十九姓.传世五万余岁.又有循飞等九纪. ━━━引自《唐文粹》

综合以上信息,就形成了我们现在知道的伏羲名号:伏羲氏,又称宓羲、包牺、庖牺、伏戏,亦称牺皇、羲皇。

查宓,有两读音。读fú 时古同"伏",也就是说古“伏”字写作“宓”,"伏羲"亦作"宓羲"(读mì时是安静的意思);包牺、庖牺的区别在“包”和“庖”,牺是相同的。“包”是“庖”的本字,“包”包含“庖”,“疱牺”就是“包牺”;伏戏与伏羲对比,“伏”是相同的。“戏”与“羲”不同,只是音近似,但两字没有关联,所以伏戏应该单列。我理解成伏羲(宓羲)、包牺(庖牺)、伏戏应该是出自女娲氏族内部的三代伏羲。大洪水(海浸)时期,华北东部、豫中、豫东、江淮都处于东海中,鲁西南等东部高地成为东海中的岛屿,凫山就是象“鱼鹰(鸬鹚)”一样浮在海水中的山,这个观点在《伏羲原来是夫婿》一文中阐述过。我一直就在说大洪水(海浸)期间,伏羲女娲生活于东海中的凫山(鲁西南),这个期间他们没有遇到外族人,只好实行族内婚姻,就是兄妹相配繁衍人类。这样的婚姻经历三代(宓羲、包牺、伏戏)也是有可能的,在后代诸子百家研究中,出自女娲族群群内的多代夫婿,均被视作了“伏羲”。

图中绿色区域基本是大洪水(海浸)期间的东海

5、关于伏羲氏的世系,出处不同,排列也不同

《辞源》伏羲条载:“古代传说中的部落酋长,即太昊。风姓。相传他始画八卦,教民捕鱼畜牧,以充庖厨。又名庖牺(《易·系辞下》),又作宓羲(《后汉书·古今人表》)、伏戏(《庄子·大宗师》、《荀子·成相》、《淮南子·览冥》)。宓,即古伏字。”又,或作炮牺(《汉书·律历志》)、包羲(《周易·系传》);或称皇羲、羲皇;太昊,亦作太皞(hao)、太暭、太曎。

《庄子》说:昔者容成氏、大庭氏、柏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畜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伏羲氏、神农氏。

东汉班固所著《汉书·古今人表》列宓羲氏世系为:宓羲氏、女娲氏、共工氏、容成氏、大庭氏、柏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连氏、赫胥氏、尊卢氏、浑沌氏、昊英氏、有巢氏、朱襄氏、葛天氏、阴康氏、无怀氏、东扈氏、帝鸿氏。共20代。

晋代皇甫谧所著《帝王世纪》:三皇首列伏羲,并说:“女娲氏……承庖牺制度。……及女娲氏没,次有大庭氏、柏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连氏、赫胥氏、尊卢氏、浑混氏、昊英氏、有巢氏、朱襄氏、葛天氏、阴康氏、无怀氏,凡十五世,皆袭庖牺之号。”包括伏羲在内,一共16代。

《风俗通义》:天下为12氏: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粟陆氏、骊畜氏、轩辕氏 、赫胥氏、尊庐氏、祝融氏、伏牺氏、神农氏。

《史记.封禅书》曰:昔无怀氏封泰山,禅云云;宓羲封泰山,禅云云;神农封泰山,禅云云;炎帝封泰山,禅云云;黄帝封泰山,禅亭亭;

闻一多《伏羲考》:《帝王世纪》曰:太皞庖牺氏经女娲氏、大庭氏、柏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连氏、赫胥氏、尊卢氏、混沌氏、皞英氏、有巢氏,朱襄氏、葛天氏、阴天氏、无怀氏共十七主,历一千二百六十年。各史家所记顺序不同,伏羲氏不是一个人,而是传了很多代的历史时期的代表,但伏羲氏早于神农、炎帝和黄帝,这一点也是肯定的,在伏羲氏为“三皇之首”,“百王之先”上也是一致的,因此,我们可以说,伏羲氏是我国古代渔猎经济时期的代表人物,也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至于传多少代,历多少年,《帝王世纪》所记载的“共十七主,历一千二百六十年。”只能作参考,其年代距今会更早一些。按其“兄妹为婚”和渔猎经济分析,可能开始于新石器时代早期,但伏羲氏的族群随着社会的发展而继续前进,直至跨入文明所门槛。

闻一多《伏羲考》中的“十七主,历一千二百六十年”是以《帝王世纪》为资料来源,但《帝王世纪》记载的伏羲世系“十六主”。《帝王世纪》也没有“历一千二百六十年”的记载。“历一千二百六十年”的结论可能是闻一多先生自己的推算。

6、十五氏承袭伏羲之号:伏羲原来是夫婿

《帝王世纪》引《周易正义》说:“包牺氏没,女娲氏代立为女皇,亦风姓也。女娲氏没,次有大庭氏、柏黄氏、中央氏、粟陆氏、骊连氏、赫胥氏、尊庐氏、混沌氏、暤英氏、有巢氏、朱襄氏、葛天氏、阴康氏、无怀氏,凡十五氏,皆袭包牺氏之号也。”

对这个材料的理解很重要,不然就搞不清楚伏羲。伏羲是在特殊的环境下产生的,就是大洪水(海浸)导致女娲氏族独处于东海中的凫山(鲁西南),周边不见外族,导致女娲氏族重新回到族内婚姻(经济上从农业家畜养殖为主、渔猎采集为辅退回到渔猎采集的原始时代),否则就无法繁衍后代,族内婚姻就是俗称的兄妹成婚。当时的时代背景是母系时代,但是因为是兄妹成婚,妹妹尊重哥哥,导致女娲氏族内伏羲的权力高于女娲,这就是后代学者把伏羲捧为“白王之先”的原因,男人获得族群内部最高权力(君权)也的确自伏羲开始。但是伏羲死亡,权力又回到了女娲手中,为了男权正当性的需要,后代学者对此的解释是“女娲承袭伏羲的名号行使君权”。

历史的实际情况是,伏羲的君权只行使了伏羲一代。伏羲死后,女娲及继任女娲们始终掌握着氏族的君权。

那么“大庭氏、柏黄氏、中央氏、粟陆氏、骊连氏、赫胥氏、尊庐氏、混沌氏、暤英氏、有巢氏、朱襄氏、葛天氏、阴康氏、无怀氏,...........,皆袭包牺氏之号也”是什么意思呢?这个我也是多次说的,“大庭氏、柏黄氏、中央氏、粟陆氏、骊连氏、赫胥氏、尊庐氏、混沌氏、暤英氏、有巢氏、朱襄氏、葛天氏、阴康氏、无怀氏”是因为他们是历代女娲的夫婿,承袭了“伏羲的名号”。所以历史上有“母女相继”的女娲氏族存在,但没有“父子相继”的伏羲氏族存在,“伏羲”名号之所以能够遗传下来,是因为女娲氏族把历代女娲的夫婿称作了“伏羲”,这就是我说“伏羲原来是夫婿”的根据,这个观点我在《伏羲原来是夫婿》一文中进行过论证。

人类的婚姻进入到对偶婚(女婚男嫁)时代,人类的家庭血缘和姻缘关系就明确了,人类就进入到了有系的人伦时代。男性在女性社会中就取得了一定的权力,最终形成了社会层面的女性主导的“女君(帝)男后(王)”制度。在男权时代,这个制度就演变成了男性主导的“男君(王)女后”的制度。

这里要继续重复一个观点:人类的夫婿文化具有久远的历史,有成千上万年甚至数万到数十万年的历史,但是伏羲没有那么长的历史。如果站在夫婿文化的历史上,说伏羲几万年甚至几十万年,我也不反对,但是要明白那是说的夫婿文化。

7、继续理清文明和历史纪年:伏羲的时代大约开启于公元前4280年

《帝王世纪》引《博雅》说:自天地开设,人皇以来,迄魏咸熙二年,凡二百七十二代,积二百七十六万七百四十五年,分为十纪,一日九头至十日疏讫。

《帝王世纪》引《通鉴外纪》说:燧人氏没,包牺氏代之。自天皇至燧皇,九十一代,一百八万二千七百六十年。

有些人总担心把中国文明史搞短了,有些人又千方百计地缩短中国的文明史。所以我在这里引用了以上的材料。中国古代的文明观认为,自天地开设人皇以来到曹魏咸熙二年(265年),共计经历了272代、积年276万745年,分为10纪,一纪叫做九头纪,十纪叫做疏讫纪。就我理解,这主要记载的是文明史。

从三皇的角度纪年:燧人氏死亡,包牺氏代之。那么从天皇(古天皇,就是天皇、地皇、人皇)到燧皇(燧人氏没),经历91代、108万2760年。

根据闻一多先生的《伏羲考》,伏羲及15氏承袭伏羲之号的伏羲,共经历1260年。《帝王世纪》记载神农历8代520年。我根据文献和考古确定轩辕黄帝于距今4500年(公元前2500年)登帝位。那么伏羲距今大约6280年(公元前4280年)。

据上,伏羲是大约公元前4280年代的人物,也就是说伏羲的时代开启于大约公元前4280年,历16代1260年,只是历代伏羲是“后(王)”,历代女娲才是“君(帝)”。这也是我把双槐树遗址确定为女娲(伏羲)神农时代的古城的原因,不过当时的伏羲是神农氏。

黄饮冰2020年7月1日星期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