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爱群 | 上学记 (散文)

上学记
文  /  汪爱群
(安徽黄山)

天麻麻的,裹着模糊混沌的晨光。母亲点着煤油灯,披着外衣在厨房里忙碌。她的影子在煤油灯暗淡摇曳的光下显得漆黑而巨大。大队的小水电清早是不发电的。每个星期一的清早,母亲都要在煤油灯下生火煮饭炒菜,然后让我们吃饱了带菜缸子上学。公社的中学在二十里路的山外,每个星期一,我们这些山里的学生都要带上一个星期的咸菜,赶到乡里上学。

木门的门闩拉开,门吱地一声响了。屋外清冷的空气瞬间侵袭了我,我不由得打了个寒噤。

“妈,我走了。”我一边走出家门,一边急匆匆头也不回地大声说。

“路上当心点!”母亲照例在身后叮嘱。

“晓得哟。”我不耐烦地答。一边拎着菜缸一溜小跑。菜缸的盖子一路碰得叮叮当当,在清晨寂静的山村回荡。

一直走到离家500多米的村头,不用回头,我知道母亲肯定伫立在屋旁的高大的瓦窑顶上。每次她一定要看到我走到板车路下坡拐弯处,看不见了,她才回家洗衣做饭,继续干活。

村头下坡转弯,迎面是一棵树冠高大巍峨的大板栗树,稳稳地立在板车道与茶园相连处。板栗树的树身要两个人合抱,粗糙的树皮,高大的树冠,夏天抽着穗状的花序,像长条的毛毛虫似的,秋天则结满了一个个乒乓球大小的刺球,陆陆续续地落在大路上、茶园里。那时我们经过时,总不由自主地在地上寻睃一番,总能发现几枚成熟了的大板栗落在地上,或躺在咧开了嘴的大刺球里。我们兴奋地跑去用鞋把刺球踩瘪,然后小心翼翼地取出里面的板栗。成熟的板栗果实是褐色的,饱满油亮而又富有光泽,咬一口嘎嘣响,脆生生甜津津的,味道好极了。

大板栗树像个气壮山河的王者,它的周围是一块缓坡上的茶园,一年四季被它遮挡着,也被它庇护着,沙石土中一颗颗修剪过后大大小小的茶树像极了大板栗树的臣民。

有一年,生产队里造大桥,开山炸石时,出了意外,有个年轻的外地小伙子被炸死了,腿都断成好几截,就在那大板栗树旁的茶棵地里临时搭了个棚子,把尸体停在棚子里,后来又在那棚子里装了棺材。

那时仿佛我正在读初中,每个星期的早晨上学都要经过那地方。特别是每次单独经过,总是隐隐地有些害怕,仿佛觉得那年轻的异乡的鬼魂总在那里哭泣徘徊。每一次我都不敢东张西望,不敢稍作停留,总是一口气小跑着快速走过,生怕被什么鬼怪追上了抓住了似的。

经过大板栗树,转了一个弯,经过一座竹山,迎面是一座大山被劈成两半,中间开出了一条近百米的板车路。走进去,光线马上暗了下来,像走进了一条幽暗的巷道。由于两边都是山,这一小段路终年不见阳光,加上路两边的山岩总是往外渗水,所以一年四季都显得阴暗潮湿。尤其是冬天,两边的岩石上挂满了一尺多长晶莹剔透的冰溜子,大大小小高高低低长长短短排过去,煞是好看。不用说,这时候这段路地面也冻了冰。路面的水洼处,我们故意踩着,一面兴高采烈地听冰裂时咯吱咯吱的响声,一面随手掰下一根冰凉的冰溜子,伸长舌头,咬着舔着吸着,仿佛那真是无比美味的冰淇淋一样——虽然那时我根本没见过冰淇淋。

不知怎的,我总觉得这段路两边的山石不同别处,因为它们全是黝黑的易碎的。每次看到这些岩石我总是无端地猜测,它们会不会是煤呢?据说煤也是黑色的石头。有一次,我掰下了一小块黑石头,回家丢到灶台的炉膛里,鼓捣了半天也没烧着,最终兴味索然,放下了这刚刚萌芽的科学探索。

山路转了几个弯,到了大队部所在的村子。经过胡汉山家,经过老勇进家,胡汉山是因为他家的儿子长的像胡汉山。老勇进是我们队的一个打游击的老革命,他在邻乡当书记。也许是当地的胡椒不辣,不知怎的,本乡本土的人却不怎么买他的帐,总传说他是假革命,每逢打仗都躲在后面,解放前夕被老婆拉进游击队的。倒是他的老婆真的是打游击的,会使双枪,打起仗来英勇得很。

他的老婆我经常看到,一个瘦弱的农妇,很和善的样子。因为生的白,所以绰号羊妹——我们这里的人认为羊是最白的。解放后她因为子女多,便辞去工作,回乡做家庭妇女了。如果不是听说她打过游击,我真的很难把游击队员和她连在一起。

在村里人眼里,老勇进虽然当了不小的官,却没为本地人做过一点好事。所以本地人说到他,总是有些鄙薄甚至轻蔑,经常说着说着就扯到他当年混到革命队伍差点当逃兵的事。

只有几十里外山上尼姑庵的尼姑说他好——从我们队到邻乡有一条羊肠小路,老勇进经常走这条小路去上班。其间要翻过一个大岭,岭上有个小尼姑庵。老勇进因为经常走这条小路,每年都会派人把岭两边小路上的杂草灌木砍得清清爽爽的。

一路走来,不断有经过的村庄的同学三三两两地加入我们的队伍。经过大队部汪王岭村,有两条路可走,一条七十年代修的板车大路,一条古时候的青石板翻山小道。大路沿河沿大坝水电站走,围着山岭绕一个大圈子,小道翻过汪王岭岭头直插过去要近一倍还不止。

大多数时候我都是走汪王岭的岭头小道。

汪王岭这个地名大约就是源于这个岭吧——奇怪的是这座山岭附近的村庄几乎没有姓汪的,偶尔有几户,像我们家这样的汪姓,都是解放后外来移民的。山岭下本地人姓王的倒是挺多,大多沾亲带故,像是聚族而居的样子。

这是什么缘故呢?这里面一定有什么年久失传的故事吧?

一切都未可知了。留下的只有山岭上那一块块光滑的长长短短的青石板,被岁月打磨后失去了棱角,深深地镶嵌在泥土的辙痕里。

岭头上青石小道旁,靠山的一面有个庙的遗址,荒草杂树间有大块大块的残砖乱石,隐隐间还间一小节房基。听说解放前这庙还在的,庙里有一口大铜钟,听大人们说,有半人高,两人合抱那么粗呢!敲起来当当地响,声音洪亮地很,能传到十里八乡。可惜文革时不知被谁偷走了。

翻过岭,转过庙基,就下岭了。上岭是直直的斜坡,下岭却要拐两道弯。不知怎的,每次单独一人翻岭,过第一道湾时,总感觉阴森森的,仿佛后面有什么跟着似的,正从破庙里钻出来,使我不由自主就想起野人抢亲野人吃小孩的本地故事——大约这一段路两边都是密密的树林,又背阴,很少见阳光的缘故吧。不像刚才上岭的路,朝阳,一路上回头随时可以俯瞰整个汪王岭村庄。

终于翻过山岭,走过一小段蜿蜒的板车路,隔着秧溪河,隔着河两岸的竹林和枫杨树,可以远远地看到外婆家。

外婆家的村庄叫狮鸣坑,一个很让人浮想联翩的地名——为什么?难道那儿很久以前有狮子吗?

外婆在我的记忆中一直是一个慈祥而又精明的老婆婆:清瘦矍铄,挽着发髻梳一个婆婆头,穿着或蓝或黑的斜襟罩褂,拄着一根拐杖,崴着一双放大的小脚在山路上颤巍巍地走啊走啊。晚年的外婆,常常在门前的土场上遥望着对面的山路。她知道,那条弯曲的山道上,经常会走过她的儿孙们。外婆一辈子,都是为了外公和他们的儿女们。那时的她有七个儿女,十几个孙辈,重孙子都有好几个了。儿孙满堂的外婆,晚年应该还是很欣慰的吧。

过狮鸣,进入河口队。不知为什么,我在内心总是不把外面的几个小村庄看成是自己的家乡,虽然这几个村庄都属于我们汪王岭大队——也许是外面的几个村庄没有我的亲人,或者是因为离我们家较远不熟悉,而外面的村庄外来人口又较多,没有多少人讲我们秧溪话,对我来说没有一种亲切感吧。

经过河口村尾拐弯处的最后一家,路左边傍山处有三间土平房,是大队的赤脚医生高医生家。印象中那是个严肃阴郁不苟言笑的中年瘦子,高鼻梁,戴一副那个年代山里很少有的黑框眼镜。传说他医术还行,但就是打针很毒,总是把针举得高高的,啪嗒一下就扎下去,所以小孩子总是见到他就很害怕。虽然打针之说未必是真的,也许有大人故意吓唬小孩的成分在里面,但所谓人言可畏,传着传着,他就真的在我们小孩子心里产生了阴影,成了狠毒的代名词了。

过河口,过瓦窑棚,过百步岭,过油榨湾。油榨湾是河对岸拐弯处河边一块开阔的平地,以前有几户人家,后来不知怎的都搬走了,只留下这样一个让人无限回味的地名:想必这儿以前一定是有过油作坊的吧。说不定曾经繁华热闹人丁兴旺呢!油榨湾开阔的平地上,有一棵很大的桂花树,树冠巨大茂密,团团圆圆煞是周正挺拔,在河对岸的板车路上远远看去,就像绿色的大伞似的,突兀地挺立在寂静的河湾旁,让人羡慕不已。尤其是桂花飘香的时候,桂花浓郁的甜香随着山风阵阵扑面而来,真的恨不能飞过河去!

过了油榨湾,上学的路走了十几里,几乎走了一多半了。这时我们依然是在大山里绕,并且是在我们大队自己的大山里绕。

出油榨湾转过一个山口,进入蒋岭。山道一边靠山,一边靠河。这时的秧溪河已经与太平湖的湖叉渐渐连在一起了。每年汛期,湖水上涨,常常能看到鱼群一大群一大群地游来游去,黑压压地蔚为壮观。

不知怎的,蒋岭并没有岭,只有三道大弯。蒋岭三道弯,一道比一道长。漫长的弯道,常常令我和上学的小伙伴感到长无止境。一大早走了十几里路,已经有些累了,而上学又不能迟到还得赶紧。过第一道弯时,路旁靠山的缓坡上茅草灌木间有一座水泥砌的坟,灰呼呼的突兀在路旁,总是令人觉得隐隐不安。于是便加快脚步。遇到几个同学一道,便开始比赛跑步了。几个人拎着菜缸背着书包丁零当啷一阵乱跑,跑过一道弯,跑过路旁春天最早开花的的黄擦树,不一会儿,我就气喘吁吁地落在最后不动了。而跑在我前面的人,也慢慢停下来了。多半,他们不是为了等我,而是因为他们跑到了第二道弯:那里塌方了。

蒋岭的第二道弯,弯道特别大,足足有四五百米。特别是弯道突起处,不知道是因为山体脆弱,还是因为别的什么原因,经常塌方。碰上下大雨,一倒塌便是一大堆乱石,有时像一堆小山一样挡在路中央。那时修路困难,大多是人工搬运,所以一旦塌方,好多天人们都要小心翼翼地从塌方处爬过去。所以每次走到那儿,我们都格外小心翼翼,摒心静气:一边要防止山上随时零星掉下来的碎石土块,一边要小心脚下的泥泞乱石不要滑下路基。路基外就是几十丈高的乱石悬崖,悬崖下是深深的湖水河汊,一脚踩空便会落在乱石上或者跌进湖水里,后果不堪设想。因此每次经过那儿,我们都特别小心,一个个都安静地不说话,直到凝神静气地走过塌方处,一颗心定下来了,才又有说有笑地继续上学路上的行走。

蒋岭第三道弯,弯道较小,路边的山势也开始变得平缓。从这里开始,就逐渐走向山外的半山半畈区了。开始看到有小块小块的梯田,有缓坡上高高低低的人家。对我们这些没出过门的山里娃来说,这就是山外的世界了。再走四五里路,穿过王家村,穿过和平小镇唯一的街道,就看到我们初中学校简陋的平房,在公社后面的一大块高坡上了。


——  
(0)

相关推荐

  • 又想外婆

    又想外婆 昨天,我在公众号里发了<外婆>一文,读的人不多,有两位老师留言,让她们想起了自己的外婆.每一个人应该都有自己经常想起的亲人,或已故的,或在世的. (网络图) 我的外婆,中风在床七 ...

  • 赵小善 | 难忘的岁月(下)

    阅读上篇:赵小善 | 难忘的岁月(上) 半夜,沙沙沙的脚步声由远及近.宝鸡传来消息,人无大碍,只是摔晕过去了,头皮多处撕裂,缝了好多针.大伙儿这才长舒了一口气,悬在半空的心落实了. 食堂采用粮票管理. ...

  • 水底有树枝或乱石,玩路亚老是挂底怎么办,教你一个好方法!

    水底有树枝或乱石,玩路亚老是挂底怎么办,教你一个好方法!

  • 千年板栗啥滋味?快到莱芜这个村唐朝板栗园一探究竟,还有千年树王......

    秋天是板栗收获的季节,香甜软糯的板栗是很多人的最爱. 在莱芜区西北部的深山中,有一片唐朝板栗园,这里的古板栗树有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树龄,至今依旧生机勃勃,每年金秋时节都硕果累累. (独路村) 百里香山 ...

  • 汪爱群 | 偶 感​ (散文)

    偶 感 文  /  汪爱群 (安徽黄山) (2020.10.25.夜整理) ‍ 一 瑜伽. 静下来.努力去探索.去尝试身体的各种无限可能性. 绝大多数人对自己的身体是陌生的.我们自以为了解它,但我们从 ...

  • 武汉中百汪爱群

    灵兽按 本以为属于汪爱群的故事就此收官.但没想到,再次"返场"却是因为被查.然而,在零售业,他在一个时代下留下的身影依旧清晰. 作者/十里 灵兽 ID/lingshouke ▲这是 ...

  • &#127890;萌妞上学记 - 有一种爱叫做放手

    儿童摄影公众号:Kidsphotography 作者:Fiona 党员编号:036889 嘉兴拍娃党 不知不觉,你就到了上学的年纪, 本以为,你上学了,妈妈就解放了. 后来,才发现, 妈妈要学的东西越 ...

  • 远去的驿站——上学记(二)

    远去的驿站--上学记(二)         春节之后,开学就升到二年级了,陈老师调到大学校去了,又换了一名新的民办教师,名字叫王志,正牌文革前初中毕业生,水平比前面的老师都高出一大截,除了课本上面的算 ...

  • 远去的驿站——上学记(一)

                              上学记(一)                          远去的驿站       每个人对自己童年往事都会有些许深刻的记忆,无论是美好还是苦难 ...

  • 马爱群:全科医学与心血管疾病的“亲密关系”

    目前,心血管疾病是危害居民健康并给社会带来经济损失的严重慢性病之一,因为其可以通过预防或早期发现控制病情进展,从而提高人口生命质量和寿命,所以注定了全科医学与其的亲密关系. 全科医学的概念 全科医学是 ...

  • 安徽阜南:爱的热望——记我身边的好老师马朝影

    2021年5月12日整理 生命是没有意义的,除非有工作:所有的工作是辛苦的,除非有知识:所有的知识是空虚的,除非有热望:所有的热望是盲目的,除非有爱!--题记 宣讲人:陈菲 生活中处处存在着感动,只要 ...

  • 大家评论在线||占爱群:明杰《人生三部曲之爱情卷——生命本色》简论

    穿越瑰丽的爱情之门 --明杰<人生三部曲之爱情卷--生命本色>简论 文/占爱群 法国文学家司汤达曾经在<论爱情>中把爱情分为激情之爱.趣味之爱.肉体之爱和虚荣之爱,在诗人明杰的 ...

  • 汪曾祺:记着生活的美

    汪曾祺先生的书很受欢迎.读着他的文章,脑海里自然而然会跳出这四个字"生活的美"."美的生活". 年前因磕掉一颗门牙,到口腔医院去补,要三个月的时间才能补好.想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