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皇者华.黄帝王朝》:少典与伏羲建立关系的办法:少典奉伏羲为祖先

少典与伏羲建立关系的办法:少典奉伏羲为祖先

一、少典氏是女娲后裔有蟜氏的夫婿之族

少典氏是黄人的一个氏族。

黄人本来生活于黄水流域(拉木伦河),距今5000年前后,由东北南迁至河北,距今4800年的时候,经河北东迁到山东昊人地区,又从昊人地区西迁到河南西部和山东东部交界处,黄人中的少典氏与女娲氏建立了婚姻关系。

如山东邹城郭里发现的伏羲庙残碑说:“东迁少典,居于颛臾,以奉伏羲之祀。”,东迁少典氏族的,当然是女娲氏,目的就是奉伏羲之祀,少典成为了伏羲的后裔,而且是男权后裔。可能少典进入中原时,是女娲氏族的丈夫,并世代保持了这种“女婚男嫁”关系,被女娲氏族视作夫婿——伏羲。对于少典氏族来说,通过“认祖归宗”,奉伏羲为祖先,从而建立和保持了与女娲氏族的婚姻关系,成为了中原核心氏族,为黄帝成为中原共主奠定了血脉基础。

王献唐依据《伏羲庙残碑》考证:“少典奉祀伏羲,知为伏羲族裔。”,却没有搞清其中原委。按“民不祀非族”的古俗,少典氏族是伏羲族裔当是肯定的,那么,黄帝是伏羲族裔也就是可以肯定的了,王献唐的结论也没有错。

但是,人类的历史太悠久了,其习俗可以保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不变,但不一定永久不变,所以古俗也是一定历史阶段的古俗,任何风俗,都有一个起源、发展、固守、消亡的规律,而且,不同的族群也可以有相同的习俗,所以以古俗判断族群之间的血缘种族关系,是不可靠的。“民不祀非族”的古俗,其关键是“族群”血统关系,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可能两个族群是不同的两个族群,但是,经过相当长的族群融合后,他们也可以融合成同一个族群,先前不祭祀的先祖,现在就可以作为自己的先祖来祭祀,所以在考虑“民不祀非族”的古俗时,一定要考虑到族群融合的历史。

在考虑到族群融合的历史后,还要看族群融合的历史阶段。姓族社会时期,异族群之间的融合,是在自由状态下的血缘和基因交换的长期的过程中使不同的姓族人群之间产生人种认同,在氏族社会,由于氏族之间的恶性竞争的存在,同姓氏族之间可以以相同的血缘起源获得人种的认同而组合在一起共同对付外来的威胁,但为解决通婚的需要,异姓氏族之间可以结成通婚联盟而获得人种的认同,有相同的崇拜的氏族,也可以融合在一起,所以,在氏族时代,氏族之间的竞争和联合,是长期存在的,正是这种竞争和联合,才促进了原始国家——氏族国家和氏族国家联邦的诞生。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对自己的直系先人的祭祀是用“司(守)祀”的(后人说的守孝),而“奉祀”则是“敬奉祭祀”的意思,当然,能够获得“奉祀”的人,也是本族群需要“奉祀”的人,对本族群肯定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力。结合氏族融合的历史,少典氏族和伏羲族群的关系,就是少典氏族以敬奉伏羲为本族群的先祖的方式,加入到伏羲族裔群中成为伏羲族裔群中的一员。这种氏族融合方式,就是“认祖归宗”,即认别族的先祖为自己的先祖、加入到人家的氏族集团中去,成为人家氏族的子氏族。“认祖归宗”方式,一种是两族群之间建立了婚姻关系,和平加入到强大族群中去,可以取得平等的氏族待遇;另一种是在势力不如人家的情况下,被兼并进入,成为被统治氏族,是一种被奴役的次级氏族。

少典氏族是通过“奉伏羲为祖先”而成为了女娲氏族的夫族,从而使少典氏族在中原取得了立足之地,为神农氏和轩辕氏出现于历史创造了机会。

《帝王世纪》说,“帝庖牺氏,风姓也。母曰华胥,………蛇身人首,有圣德,为百王先。…….一号黄熊氏”,而黄帝号“有熊”,也是蛇族,有熊也是黄熊,这可能是伏羲族裔和少典氏族能够建立关系的文化基础。

我不能肯定伏羲是黄人,因为历史传说也不支持。那么,无论如何,只要奉伏羲为祖,说少典氏族是伏羲族裔,在文化上,也是说得通的。

从血统起源上讲,少典氏族有自己的起源——源自东北的黄人(黄水流域是其祖居地)。从血统上讲,伏羲是夏人。

二、少典氏的起源——黄帝之典礼官

“典”字的演变

在现代汉语中,盛大的庆祝或纪念活动都称为“典”,如开国大典,国庆60周年庆典,祭祀轩辕黄帝大典,所以“典”不是一般的词汇。

何光岳《炎黄源流史》说:“从典字看,它与册字形象相似。典似乎是以竹册、木椟串在一起的简片,置于祭台上,供祭司、酋长们查看本氏族人员情况和记载祭神过程”。“少典氏可能是最早发明文字的人”,“仓颉发明文字,是刻于陶器上或岩壁上,而少典氏则可能是刻于竹木片上,用藤葛串连起来保存,比苍颉更早。疑仓颉是在少典氏创造文字的基础上加以规范和象形化。所以典字被后来衍化为典册、典籍、典常、典型、典范等名词。”。

彭曦也认为少典与典册、文字有关系。他在《试说少典和有蟜》内说:“氏族以少典称谓,当必有其所因之内涵。其中关键是‘典’。”,又云:“有文字才有典有册”。“我以为少典氏族应与创造发明最早文字有关,若无文字的文化内涵,少典之名就成了无源之水,那是无论如何也说不通的。”

我认为,历史上对于“典”,最有名的是周人对殷商人的评价:“唯殷先人,有典有册”。所以典和册并不是一个东西。典是指在远古时期在祭祀活动中放置记录本氏族成员名字和记载继嗣程序的册子的条台(后世之文案),这个条台就是古代的祭台,这个祭台才是典,一般的条台不能称作典。在祭祀活动中,典是最关键的工具,所以“典”后来代指盛大的典礼活动。

我要指出的是,何光岳所说的“典”实际上就是“册”,我一直认为,仓颉的贡献不仅是造字,而是在黄帝建立氏族国家联邦后,对天下的“纹”和“字”进行了系统划和规范化,即统一了文字,当然,仓颉也造了不少字以弥补文字的欠缺。另外,仓颉的字也不仅仅是“刻于陶器上或岩壁上”,而是很可能写在竹木片上,早期“刻于陶器上或岩壁上”的是契刻符号和图画,它们是华夏文字的萌芽,还不是文字。

典是文字记载的结果,即是彭曦所说的“有文字才有典有册”,也就是说,先有文字,然后才有记载文字的典册,所以,掌握“典”的人,不可能是创造发明最早文字的人,但一定是掌握文字具有文化内涵的人,所以彭曦“若无文字的文化内涵,少典之名就成了无源之水,那是无论如何也说不通的”的认识,有充足的道理,少典就是掌握“典”的人,少典不可能发明了文字(其实一个人也发明不了文字,文字是集大成的历史发展的结果),但少典一定是掌握了文字的人,而且是掌握了文字并且具有制作祭祀大典上置于祭台上,供祭司、酋长们查看本氏族人员情况和记载祭神过程的册的权力的人。

能够掌握“典”的人,一定具有某种职务,这个职务在远古时期可能就称作“典”,即典礼官。也可能在远古时期,“典”这个职务分为“太典”和“少典”,“少典”的职责可能是负责“写册”和“制订程序”(秘书的角色),“太典”的职责可能是负责典礼时候的诵读(主持人),最后可能是写和诵合一,少典取代了太典,所以太典就从历史上消失了。

《史记.五帝本纪》《集解》:“谯周曰:黄帝‘有熊国君,少典之子也。’,皇甫谧曰‘有熊,今河南新郑是也’。”。《索隐》:“少典者,诸侯国号,非人名也。又案:《国语》云‘少典娶有蟜氏女,生黄帝、炎帝’,《秦本纪》云‘颛顼氏之裔孙曰女脩,吞玄鸟之卵而生大业,大业娶少典氏而生柏翳’。明少典是国号,非人名也。”。可见,轩辕黄帝后,少典也是以一个独立的氏族存在。

我认为,少典作为黄帝管辖下的一个官职职务,总有第一个担任的人,在氏族国家时代,职务家族化是其主要特征,即一个职务长期由一个家族来担任,由于少典的职务一直由某一家族担任,长久后,这个家族就会形成一个新氏族,即以“少典”这个官职为氏族称号的新氏族,这就是历史上的“少典氏”。由于少典氏族杰出的贡献,黄人之帝——黄帝,固定于由少典家族的人担任,少典最终发展成为一个氏族国家也是历史的必然,所以少典首先是一个官职的名称,后来演变成了黄人氏族国家的王族。

所以,有少典氏族存在,则表明少典所在的集团,不是氏族联邦,而是氏族国家或氏族国家联邦,已经进入到原始国家状态。

学者所谓古国,我称之氏族国家。氏族进化成氏族国家,在婚姻上的表现,就是氏族的婚姻主要在氏族内部解决,即氏族内部不再是单一血缘,而是多姓复合血缘(即“氏同而姓不同”,由不同的姓族组成一个新的氏族,这样的新氏族,就是氏族国家。在中国历史上,姓一直起到“以别婚姻的作用”,氏族国家消失后,不少氏族国家的后裔采取以国为姓,形成了中国新的姓氏文化,即姓氏合一,氏也成为了“以别婚姻”的标志)。在职务上的表现就是职务家庭家族化。

这样看来,有少典氏存在,就一定有领导少典氏的国家集团存在,那么黄帝的称号,肯定也是作为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称号而存在,不一定要等到轩辕成为天下共主的时候突然出现。所以我有“黄帝乃黄人之帝”的论断。

《史记.五帝本纪》《集解》:“谯周曰:黄帝‘有熊国君,少典之子也。’的说法,是正确的,在轩辕为黄帝前,有熊国就已经存在了。有熊国是由黄人建立的氏族国家,其最高领导人被称为“黄帝”。在轩辕当黄帝的时候,继承了前代有熊黄帝的氏号,后来打出了自己的氏号——轩辕。“有熊”可以理解成黄人建立的国家联合体的对外称号,“黄帝”是“有熊”国家联邦的最高统治者的称号。在黄帝轩辕氏代神农氏为“天子”,“黄帝”也就是“天子”的称号。

黄帝,实为黄人之帝。黄帝可能有多位和多个世系,如黄帝天鼋氏、黄帝有熊氏、黄帝轩辕氏。

天鼋黄帝以寿丘为基地,带领黄人族群,展始了对昊人的战争,天鼋黄帝发明了用鼋甲做盾牌作战的战法,对昊人之战所向披靡。

有熊黄帝向西部发展,在新郑建立有熊国。

轩辕黄帝可能是最后的黄帝,建立了黄帝王朝,轩辕东征两昊及蚩尤,北击炎姜,取代神农为天下共主。黄帝王朝最后一位帝是大禹。

周人自称“我姬氏源自天鼋”,郭沫若认为天鼋就是轩辕,是错误的。周人最讲究的是宗法,怎么会明明知道自己是轩辕之后,却要说是天鼋之后?只能说明,周人是天鼋黄帝的后裔,天鼋是黄帝的一个世系。

三、少典氏族是某一代炎帝和某一代黄帝的父族

一是《国语.晋语》四载:“昔少典氏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这是历史上确定少典和黄帝的关系、黄帝和神农的关系的最早的历史记载。可以明确少典氏族是炎帝和黄帝的父族,但少典什么时间与有蟜氏建立婚姻关系没有明确说明,所以不能断定炎帝和黄帝是否为兄弟关系。

二是根据宋代罗泌《路史.后纪三》注引《春秋元命苞》记载:“少典妃安登(有蟜氏之女),游于华阳,有神童感之于常羊,生神子,人面龙颜,好耕,是为神农。”,少典妃安登生的是炎帝。少典氏是炎帝父族。我是把神农和炎帝视作两个历史人物的,这里的神农我理解为炎帝。

三是根据《帝王世纪》记载:“黄帝有熊氏,少典之子,姬姓也。母曰附宝,其先即炎帝母家有蟜氏之女,世与少典氏婚。”,少典氏是黄帝有熊氏父族

这里说明,附宝本人还不是有蟜氏之女,而是附宝的先祖是炎帝母家有蟜氏之女。可见,与安登有婚姻关系的少典和与附宝有婚姻关系的少典,并不是同一人,二者相差了若干代,只是他们同为少典氏族的男人。炎帝的母亲安登是有蟜氏之女,而黄帝的母亲附宝是有蟜氏之后裔。所以少典和有蟜氏之间的的关系要理解成氏族和氏族之间的婚姻关系。

我要指出的是,以上引述中的炎帝就是炎帝。在我的认识中,神农氏和炎帝是绝然不同的两个族系或种族,神农氏以牛、皇(灯)、华(日)、夏(祖先)、虎为崇拜的族群,此族群一直是母系族群,其首领一直就称作“女娲”(娲的古音可能是wo),在公元前4000年左右进入父系时代,其首领称为“神农氏”。而炎帝是姜姓列山氏,以羊(姜)、炎(火上烤)为崇拜物,是西北到祁连山至晋北一带的牧羊和种植的山地族群,其首领称为“炎”。

黄人之首领称黄帝,在轩辕氏取代神农氏为天子后天下共主就称做“黄帝”, 炎帝、黄帝不是人名,也不是部族名称,而是首领的称号。神农氏首领称神农,也对外称“皇”,为天子,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天皇”。还有太昊少昊族群,其首领称“昊”,昊就是“飞鸟负日”。

在历史中对于炎帝和神农的记述,主要是神农氏的事迹,炎帝进入中国历史,是在“神农氏世衰”之时,在跟黄帝的几次战争之后,就融合在黄帝的部族中,时间是短暂的,炎帝后裔,以姜姓而存在,最后迁移到东海,成为东海大族,影响中国很久。在神农-黄帝时期,除炎黄之战外,可以不考虑炎帝的影响。即炎黄之战中的炎是炎帝的事迹外,其他历史记载中的炎帝,都实际是神农,一切对农业的贡献,来自神农。神农的文化符号,就是牛,老实巴交的农夫,不事征战。神农氏的后裔,迁移到南方两湖地区。两湖地区也是神农氏祖族的发源地。神农祖族与伏羲女娲族建立婚姻关系,从而成为伏羲女娲族的后代。神农氏承袭伏羲的权力,建立了男性氏族。

神农氏与少典氏没有直接关系,两者是通过与女娲氏即女娲后裔有蟜氏建立关系。神农氏祖族从南方两湖地区而来,在豫西与女娲族群相遇,建立了婚姻关系。根据女娲族群的婚姻习惯,神农祖族也承袭了伏羲之称号,成为了某一段时期的女娲夫婿之族。

炎帝是少典和女娲后裔有蟜氏结合之后代,炎帝成为姜姓族的首领,可能与“女婚男嫁”的婚姻制度有关。进入中原的炎帝祖族也与女娲氏后裔有蟜氏建立了婚姻关系,所以女娲氏族后裔有蟜氏的男性嫁入到姜族成为姜族首领炎帝是可能的,而这个生活于女娲氏族后裔有蟜氏的男性正好是少典氏与有蟜氏的后代,他嫁入姜姓族成为了姜姓族的某一代炎帝。

黄饮冰2013年7月2日。2017年3月20日星期一修改。

作者简介:黄饮冰,本名黄祥文,曾用名楚天孤客,湖北省孝感市肖港镇人金神村人。黄饮冰从1989年开始研究华夏起源史,是华夏文明起源史的独立研究者和中国中心论的倡导者。研究汇聚成《皇皇者华——华夏文明流源史谈》、《中国中心论——中国是世界人种和世界文明的起源中心和传播中心》、《华夏族群起源说(华夏江汉形成说)》。黄饮冰在网易、凤凰、新浪均开有博客,在大同思想网和博客中国开设专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