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皇者华.创世先祖》:炎帝烈山氏
皇皇者华华夏文明流源史谈第五部 创世先祖
第六章 炎帝烈山氏
文|黄饮冰
炎帝
研究烈山氏族,是一个比较困难的事情,因为炎帝与神农被糅合在一起。但是,炎帝和神农毕竟不是同一个人物。
在中国文化的基因中,有玉、龙、猪、牛,也有一个重要的动物——羊。
我们知道,“家”字是由房子和猪构成的,他反映的是农业定居后,家庭和猪的关系,一个农耕家庭是必须要养猪的,否则家就不成为家。
同样的,“恙”字也是跟羊联系在一起的,“有恙无恙”是古人见面后问的第一问题,就象现代人见面问“吃了没有”一样。“有恙”就是身体有病,因为“心中为羊的事情在焦虑”,人的身体就不舒服,就会生病,那么,把羊的问题放在首位的族群,当然是以羊为主要食物的族群,也就是牧羊族群。所以,研究炎帝文化,需从“炎”、“羊”入手。
一、炎帝族群的文化符号
(一)、炎(即火上,与烤羊的生活方式相联系)
炎帝,是公元前2500年左右,在轩辕用武力恢复神农氏族内部秩序后(除蚩尤因为实力强大,轩辕“莫能伐”),出现的人物。《史记》说“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可见,炎帝是一个力量强大的族群,与“神农氏世衰”的神农氏正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炎”,其义是火光,焚烧。根据《说文解字》释:“炎,火光上也”。所以作为对最高领导人的尊称,“炎”与中原华夏系统的“皇”和东方昊鸟系统的“昊”和东北黄人系统的“黄”是不同的。炎,是在火上烤羊,负责火上烤羊的人,成为族群的首领。
我们知道,“皇”“黄”“昊”都寓含对光明的崇拜,都是用于对最高领导人的尊称,尽管“皇”侧重于对“灯光”,“黄”和“昊”侧重于对“太阳”,但他们都含有对“光”的崇拜,中原系统又称最高统治人为“天子”。
“炎”,源自“火”,反映的是“火”崇拜。《帝王世纪》说炎帝:“有圣德。以炎德王,故号炎帝。”炎德是什么?《左传·昭公十七年》:“炎帝氏以火记,故为火师而火名。”,所以尊称为炎。就是说明炎帝的“炎”,应该指“火”,而不是“日”(太阳)。炎帝的族群,我认为是崇拜火的氏族,即“火”崇拜的族群,保留火崇拜的族群,应该是生活于北部寒冷地区的族群,所以炎帝应该来自北方寒冷地区。
根据《玉篇》释:“炎,热也,焚也”。显然与原始农业的“火耕”技术有关。所谓“火耕”,是指放火烧光荒地上的杂草灌木,然后耕耘播种的一种垦殖手段。可以知道,炎帝时代,炎帝的族群,已经开始从事农业,不同的是,炎帝的农业,不是河川农业,而是山间坡地农业,种植技术就是“刀耕火种”,适用于在山坡开荒种植。
总而言之,“炎”的本质就是“火”。
在古史记载中,“炎帝”也指南方之神。《汉书·卷七十四》:“南方之神炎帝”,这种说法,跟纪日历法有关。《史记》记载,在陶唐帝尧时期,帝尧设立了四个天文观测站,其中一个在南方,观察火星的运动,来确立“中夏”,因为炎帝之炎就是火,所以以炎帝为“南方之神”,是后人给炎帝分派的神职。
(二)、羊(是姜、羌的本源)
我们的先祖,养猪,也养羊。只是后来作为家养动物,猪在汉族农家中普遍一些。养羊多见于山地居民。
从考古资料看:
绝对年代为公元前7000年—公元前5800年的贾湖文化(河南省舞阳县),是公认的狗和猪的驯化家养发源地。在遗址内还发现有马、羊及龟、鹤等动物。
裴李岗(河南新郑,公元前5500~前4900年之间)文化居民农业占有主要地位,作物是粟。饲养业也已出现,有家猪、家狗、家鸡甚至家牛。狩猎仍是重要生产活动。
仰韶文化居民,有较发达的农业,作物为栗和黍。饲养家畜主要是猪,并有狗。也从事狩猎、捕鱼和采集。
红山文化的居民主要从事农业,还饲养猪、牛、羊等家畜,兼事渔猎。
大汶口文化居民区发掘出大量牛、羊、猪、狗等家畜骨骼,说明他们饲养牛、羊、猪、狗。
南方的河姆渡文化居民,养狗、猪、水牛等家畜。
1、在中华远古农业文化中,猪是共同的家畜。因为猪吃人工配制的食物,所以适宜于人工圈养。
2、羊是草食动物,适宜于在草地放牧养殖。是草原居民和山地居民喜爱的放牧对象。而河川平原地带居民,很少养殖羊。
中原地区,公元前7000—公元前5800年的贾湖文化居民、公元前5500~前4900年的裴李岗文化居民、仰韶文化居民,以养猪为主,没有养殖羊,而羊的来源可能是狩猎所获。南方的河姆渡文化居民,养狗、猪、水牛等家畜,考古遗址中可能没有羊的存在。红山文化居民、大汶口文化居民,羊是其养殖的品种之一。可见,华夏文化的主体居民,不是以养羊为主业的族群。
所谓的“羊”文化,应该来自西北方,是炎帝所在的姜姓族群之特色,他们是以牧羊为业并以烤羊为食的族群。
二、姜姓族与羌民族
传说炎帝是上古时期姜姓姓族的首领,姜姓族是远古西部族群的一支。
一般学者都认为,“姜”来自“羌”,认为“姜”、“羌”二字古相通,我认为是先有“姜姓族”,后有“羌民族”,他们的远古源头是羊人——牧羊人。
商周时期所说的西戎的支系“羌”,与“姜”姓族有共同的起源,他们同为西北牧羊族群,在祁连山一带游牧的炎帝族群是羊人的一支,后沿古黄河北岸,游牧到山西历山一带,在农耕族群的影响下,开始放火烧山、开荒种田,开创了山坡农业,同时保留了山坡草地放牧羊群的放牧习惯,在炎帝统治下的这支姜姓族人,号称烈山氏,并按照华夏的传统立为“姜”姓,而被遗留在青海、甘肃的羊人其他各氏族人,后与陶唐帝尧时期被摄政的舜西迁到古三危山的古三苗人融合,形成了新的族群,被称为羌人,以与华化姜姓族相区别。
《后汉书·西羌传》说:“西羌之本出自三苗,羌姓之别也。其国近南岳。及舜流四凶,徙之三危,河关之西羌地是也。”这就证明,羌族是三苗的后裔、姜姓的别支,是三苗和姜姓族的后裔,后来称为羌。
《说文解字》解释:羌,西戎牧羊人也。西戎,中国古代西部的民族,最早分布在今甘肃、青海一带,以游牧为主,和华夏杂处的部分羌人,逐渐从事农耕,与华夏融合。
根据历史记载,羌人的出现,是在商代。相传商初羌人已向商朝称臣纳贡。殷甲骨卜辞中有“羌方”,是商西强国,常遭到商人的征讨,所以又被商朝称作西戎。卜辞中有役使“羌”或“多羌”以及大量以“羌”为祭祀人牲的记载。商末,羌人曾参加周武王伐纣的战争。
羌人是古代戎人中的一部分。《国语·周语》载西周宣王时有“羌氏之戎”,势力强大,曾败王师。姜戎中有申戎,后与犬戎等共灭西周,杀幽王。《左传》载有“姜戎氏”,春秋前期入居豫西,其俗被发,与羌同。学者多以此姜戎即羌人。据说这支戎人是被晋惠公自“瓜州”招引到晋南,把原来是“狐狸所居,豺狼所嗥”之地,开垦出来,虽然当时还是“衣服饮食不与华同,贽币不通,言语不达”,但已进入农耕定居生活。晋国在争霸战争中曾多次得到这支戎人的支助。他们后来都与华夏族融合了。
战国时在今甘肃东部、宁夏南部有义渠之戎,其俗火葬,学者多以为即羌人。他们“筑城数十,自称王”,与华夏诸侯国有交往,常与秦争战,互有胜负。在战国后期朝服于秦,后为秦昭王所灭,设置陇西、北地等五郡。战国初期,居住在河湟地区的那部分羌人,还处在较落后阶段,所居无常,依随水草,地少五谷;氏族无定,或以父名母姓为种号;“不立君臣,无相长一,强则分种为酋豪,弱则为人附落,更相抄暴,以力为雄;杀人偿死,无它禁令”;以战死为吉利,病终为不祥。有戎人无弋、爰剑者为之豪,“教之田畜,遂见敬信,庐落种人依之者日益众”,称雄于河湟之间。爰剑子孙世为酋豪。到爰剑曾孙忍时,秦献公初立,向西发展。忍叔父昂畏秦之威,率种人西南迁。其后子孙分散,便是汉代居住在今甘肃、川西的牦牛、白马、参狼诸羌。忍及弟舞留居湟中,忍生九子为九种,舞生十七子为十七种,羌逐渐兴起。到爰剑五世孙研时,羌武力最强,乃以研为种号;至十三世孙烧当又极豪健,子孙乃更号烧当。汉后统称西羌。
在华夏,姜姓作为炎帝的直系后裔,一直存在。姜姓族(炎帝)和姬姓族(黄帝)、风姓族(神农和蚩尤)一样,是华夏民族的主要源头。
羌民族在中国民族的分化组合历史中也扮演着祖族地位。以后羌族逐渐南迁和西迁。北至现在的青海,西至现在的西藏,南至现在的四川、贵州、云南,都有羌族人民居住。有一种说法是:羌族西迁到西藏的人自称为“乌斯藏”,乌斯就是乌氏,藏就是羌,乌斯藏就是乌氏羌的统称,他们又称为“西藏”,实际上西藏就是西羌。所以现在的藏族,是羌族的乌氏族发展而来,其中也融合有苗族。一部分羌族向南迁的,到四川的与当地的青族融合后叫青羌,一部分再由四川迁到贵州、云南。现在贵州西部的羌族,他们的公开族号为羌,而族人间仍自称为苗。云南的羌族,其来源与贵州西部的羌族大致相同,公开的族号为羌,族人间仍自称为苗。由此可见,羌族是三苗的后裔,也是姜姓的后裔。
三、历山、烈山、连山
《通志.三皇本纪》记载:炎帝起于列山氏,亦曰烈山氏,亦曰连山氏。《鲁语》记载:烈山氏,炎帝之号也起于烈山。《礼记.祭法》以烈山为历山,其注说“历山氏,炎帝也,起于历山,或曰:有烈山氏”。《汉书.律历志》称:有圣德,以火德王,故号炎帝。初都陈,后都鲁,又曰魁傀氏,又曰连山氏,又曰烈山氏。
我已经把神农氏定位为仰韶文化区域,那么,黄河中下游一带,以河南西部、陕西渭河流域和山西西南的狭长地带为中心,应该是神农氏族的氏族统治辖区,而东至河北中部,南达汉水中上游,西及甘肃洮河流域,北抵内蒙古河套地区,是神农氏族统治的影响区域。所以,历山、烈山、连山的记载,就是炎帝的了,炎帝的统治区域,应该在神农统治的影响区域之外或边缘区域。
1、历山在那里?
其实,历山在历史上是存在的。这就是“舜耕历山”的历史记载。
舜是公元前2200年—公元前2100年间的人物,炎帝是公元前2500年前后的人物,相隔300到400年时间,舜耕之历山,应该就是炎帝发迹之历山。
黄帝姬姓族,由东北南下,沿太行山、中条山东麓和古白洋淀西岸之间的平原地带,向南向西发展,形成自涿鹿到晋南的黄河一带许多姬姓国,到黄帝出生时,姬姓族已经到达河南新郑约200年,与神农氏结成了氏族联邦,因为通过200年的血缘交换和融合,姬姓族各氏族已经融入华夏了。
炎帝姜姓族沿古黄河北河北岸东下,再沿古黄河西河东岸向东向南发展,一路也形成许多姜姓国家,在炎帝出生前,姜姓族已经占据历山,成为实力强大的独立农耕氏族联邦。
无论炎黄,他们姓族的迁移路线,都在古冀州的范围里。而舜,“冀州之人也,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就时于负夏”,后在尧的都城(山西临汾尧都)摄政,一生都生活在冀州范围里。特别是做农人,是舜的第一个职业,肯定在家乡冀州范围里。
古冀州,在黄河南河以北、黄河西河以东、黄河东河以西。古人的地理方位是以古冀州为坐标中心,坐北朝南看,古黄河河套地区由西向东流的一段,称为北河,河套向南流的一段,称西河,河南河北之间向东流的一段,称南河,黄河下游,古代是向东北方向流入大海,此段称为东河。《禹贡》所使用的地理方位坐标,跟古人对黄河的分段方位是一致的,也是以冀州为地理中心。
史载,黄帝封参卢(据说是最后一代炎帝)于“潞”,守其先茔,以奉炎帝之祀。“潞”,是古上党地区,今山西省长治市一带。在上党地区太行、太岳之间就有一条河叫姜阝水。可见这里才是炎帝的发祥地范围,而炎帝的历山,跟舜耕之历山,是同一座山,都是今山西中条山之历山(山西省永济市(古蒲州)南的中条山西端之历山)。
历史记载说,炎帝生于历山,长于姜水,就是这里。炎帝生于山西省永济市(古蒲州)南的中条山西端之历山,在上党地区太行、太岳之间的姜阝水长大。
2、何谓烈山?
前面说过,烈山与原始农业的“火耕”技术有关。刘城淮《中国上古神话》则认为炎帝为火神,放火烧山很猛烈,故为烈山氏。郭沫若《中国史稿》认为,烈山是烧山种田的意思,放火烧山,将草木焚为灰烬当肥料,即刀耕火种。
可以知道,炎帝时代,炎帝的族群,已经开始从事农业,不同的是,炎帝的农业,不是河川平原农业,而是山间坡地农业,种植技术是“刀耕火种”,适宜于山坡开荒种植。烈山,就是放火烧山,烈山氏,就是刀耕火种的氏族。
3、何谓连山?
姜姓族烈山氏发迹地在历山,发展农业的技术手段是烈山,但连山指代什么呢?有人理解,连山是两座相连的山,这是从字面上的理解。连,不仅是相连,而且是一座山连一座山,即群山的意思,可能是指姜姓历山氏的先祖的发源地,因为人类的第一生活地,就是大山或群山。
祁连山在西北游牧民族的发展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匈奴在汉武帝时失去了祁连山下肥沃的草原后,哀叹道“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夺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可见,直到汉代的匈奴,也视祁连山为自己的重要栖息地。
作为远古时代的姜姓族,是远古西戎族群中的一支,主要以牧羊为业,他们主要的发源地,就是祁连山。有学者认为,“祁”“祀”古字相通,“祁”就是“祀”,基于此观点,在远古时代,祁连山可能就是连山,是炎帝烈山氏族的发源地,炎帝氏族出于对祖栖地的尊敬,经常回到连山举行祭祀活动,即祭祀连山,连山也就逐渐演变成了祁连山了。所以,连山就是祁连山,是姜姓烈山氏的发源地。
四、姜姓后裔的分化和与其他族群的融合
姜姓从西北东迁南移的过程中,最早与处于运城一带的风姓蚩尤氏族发生摩擦,不少姜姓氏族被蚩尤氏族兼并,在姜姓族中的一支—炎帝烈山氏族在历山兴起后,烈山氏族才成为了姜姓族的核心力量,烈山氏族的首领号称“炎帝”,开始了向东发展,在古涿鹿地区,与姬姓族各氏族发生摩擦,导致炎黄战争爆发,战败后被纳入了神农氏族统治。
在黄帝氏族统治时期,炎帝氏族继续向东发展,到达齐鲁,姜姓在东方形成了华夏大姓。从风姓蚩尤氏族分离出来的姜姓,向南迁徙,成为三苗之一部分。三苗被虞舜迁到西北后,与西北的姜姓族融合,形成了先羌。羌族见于历史记载,是在商朝甲骨文中。羌是商朝西部强族,经常受到商朝的征伐,所以又被商朝称为西戎,即生活在西部用兵之地的人群。
1、华化姜姓
历史上,姜姓曾是东海大族,周代开国功勋太公姜尚姜子牙,就来自东海。《史记.齐太公世家》说,“太公望吕尚者,东海上人。其先尝为四岳,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际封于吕,或封于申,姓姜氏。夏商之时,申吕或封枝庶子孙,或为庶人,尚其后苗裔也。本姓姜氏,从其封姓,故曰吕尚。”,所以太公望是姜姓吕氏。《史记.陈杞世家》说,“伯夷之后,至周武王复封于齐,曰太公望。”,可见太公望是伯夷的后裔,而伯夷,《中国史稿》说是炎帝的后裔,姜姓,为四岳始祖,是祭山的官。《史记.五帝本纪》说帝舜任命“伯夷主礼(秩宗)”(掌管礼仪的官),后佐禹治水有功,在虞夏之际封于吕。写这一大段话,就是想说明,东海大姓姜姓族,是炎帝后裔,炎帝姜姓东迁到了东海海边。
《汉书.律历志》所说炎帝“初都陈,后迁鲁”的记载,也证明了姜姓族东迁的历程。尽管炎帝族群融入了黄帝族群,但炎帝的烈山氏族是不会消亡的,其氏族统治地位依然存在,炎帝就依然是氏族首领的称号,所以炎帝后裔在行使氏族统治权时,依然用炎帝的帝号,但此后的炎帝已经不是与轩辕联盟的炎帝了,《汉书.律历志》所说炎帝“初都陈,后迁鲁”记载,可能不是炎帝所为,而是炎帝的后裔所为。
2、姜姓与蚩尤和三苗的关系
黔东南苗族史诗《枫木歌》,说苗族始祖姜央(炎)是从枫树树心中生出来的。这里的姜央有学者认为可能就是炎帝,我不以为然。
我认为,“苗族始祖姜央(炎)是从枫树树心中生出来的”的说法,包含两种含义:一是表明姜央与枫的关系,二是表明姜央与姜的关系。
前面已经说过,“枫”是“风”的象征,而“枫”是蚩尤所化,表明的就是蚩尤和中华第一姓“风”姓的关系,即蚩尤来自“风”姓族,蚩尤氏族联邦中,宗主氏族是蚩尤氏族(居统治氏族地位),来自风姓族,我在《华夏创世人物—蚩尤氏》一文中说过,蚩尤氏族在发展的过程中,融合了不少异姓氏族,组成了新的蚩尤氏族,蚩尤的氏族联邦领地北与姜姓族诸氏相连接,蚩尤在向北发展的过程中,吸纳了不少姜姓子氏族,使之成为自己的支氏族。
“苗族始祖姜央(炎)是从枫树树心中生出来的”的说法,可以理解为“姜”从“风”的组织中分离出来,可能反映的是本已融入蚩尤氏族的姜姓,在蚩尤战败后,又从蚩尤氏族里裂变出来,还原成了姜姓,并迁徙到南方,成为了三苗源头之一,融入到三苗族群中。
所以这里的姜央,就不是指炎帝了,因为他虽然来自姜姓,但很早就融入到了蚩尤氏族中,跟烈山氏族没有关系,他们不是炎帝的后裔。但这部分姜人,在从蚩尤氏族分离出来后也可能打出炎帝的旗号,来显示自己的地位,这可能就是传说炎帝后来到了南方成为南方之神的历史由来。实质上,这股从蚩尤氏族分离出来的姜人,与炎帝烈山氏族没有关系。
可见,蚩尤族群,包括蚩尤族群中的姜姓成分,是三苗的族源之一,而炎帝烈山氏族,尽管也是姜姓,但与三苗没有关系。但三苗中有姜姓族的血缘成分。
在尧舜时期出现在华夏东南的三苗,是由南下的蚩尤族群、脱离蚩尤恢复祖姓的姜姓族人、黄帝的后代跟南方人群融合后形成的古老种族。
3、西北故地姜人与北迁的三苗融合,形成羌族
在公元前2200年至公元前2100年的陶唐时期,南方的三苗被华夏强制性迁移到西北的三危山,与遗留在青海甘肃故地的姜姓族其它各支杂处融合,形成了被商周称为“羌”的种族。
五、炎帝烈山氏与神农氏的剥离
继伏羲以后,神农氏是又一个对中华民族贡献卓著的传说人物。除了发明农耕技术外,还发明了医术,制定了历法,开创九井相连的水利灌溉技术等。总之,神农氏是因为发明农耕技术而号神农氏。
可是历史上,不少学者又称他为炎帝、赤帝、烈(厉)山氏,使神农氏成了与黄帝相争天下的首领,充满了荒唐和矛盾。而且现在的中学历史教材中,已经肯定神农氏就是炎帝,将历史的荒唐演义得更为荒唐。
历史上,《世本·帝系篇》是首先把炎帝和神农氏扯在一起称“炎帝神农氏”的,说炎帝即神农氏,炎帝身号,神农代号。
汉高诱注《淮南子·时则训》,提到赤帝时又把赤帝与神农氏合起来,说赤帝即炎帝,少典之子,号为神农,南方火德之帝。
《左传》、《国语》和《礼记》曾提到烈山氏能够播植百谷百蔬。东汉郑玄注《礼记》和三国韦昭注《国语》,都说烈山氏为炎帝。《水经注》卷三十二又把烈山氏和神农氏相并,说谬水西南经过厉乡南,水南有重山,就是烈山,山下有一个洞穴,相传是神农氏的诞生处,所以《礼记》称神农氏为烈山氏。
而有关烈(厉、列)山氏称号的缘起,又有二说。《路史》认为,烈山原字当作列山或厉山,因神农氏“肇迹”于列山,故以列山、厉山为氏。刘城淮《中国上古神话》则认为炎帝为人神,放火烧山很猛烈,故为烈山氏。
根据《白虎通义·号》说,神农氏能够根据天时之宜,分地之利,创作了耒耜等农具,教民耕作,使人民获得很大的好处,故号神农。是老实苦干的农夫的形象。
我认为神农氏的人文标志是不事征伐。如《庄于·盗跖》说神农氏“无有相害之心”、《商君书·画策》说神农“刑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越绝书》说:“昔者神农之治天下,务利之已矣,不望其报;不贪天下之财,而天下共富之;不以其智能自贵于人,而天下共尊之。”,都表明神农氏不是军事强人的形象,是不可能变成炎帝这样“侵伐诸侯,暴虐百姓”的军事强人的,与英勇善战的黄帝“三战对阵的人物,只能是与黄帝同样势力强大的炎帝。
另外,据《纲鉴》等记载:“炎帝以火德代伏羲治天下,其俗朴,重端悫,不岔争而财足,无制令而民从,威厉而不杀,法省而不烦,于是南至交趾,北至幽都,东至肠谷,西至三危,莫不从其化。”,可以看出,炎帝的称号和神农氏的事迹被混合在一起,是一个十分矛盾的组合。
所以,农业的功绩应该归于神农氏,而氏族国家和氏族国家联邦之间的血腥战争,就应该留给新兴的军事首领炎帝。
根据以上观点,可以对神农氏和炎帝进行分离:
神农氏是中国最古老的母姓“风”姓族的后裔,风姓,神农氏,相传他牛头人身虎鼻,说明牛是神农氏农耕时代的主要图腾,神农氏是首领。
而炎帝,是西北古姓族“姜”姓族的后裔,姜姓族是古西戎族群的一支,以牧羊为业。炎帝的“姜”,不是因为所谓的“姜”水而来,而是由于炎帝的母族是牧羊人而来,姜和羌一样,指的就是牧羊人。炎帝,姜姓,烈山氏(历山、列山、连山)。活动于祁连山到太行山、中条山之间广袤的地区,烈山氏在历山发迹,成为了姜姓姓族的核心力量。
人们之所以要把炎帝和神农氏混合,跟“炎黄”的血缘认同有关。“炎黄子孙”的观点,形成于战国时代。当时,华夏民族已经经历了多次融合,但人们考察后发现,华夏主要源头是炎黄两帝,在考察血缘的源头时,人们没能发现神农氏的血缘,所以当时的学者可能认为只有炎帝与神农氏结合,才能解释这一令人疑惑的历史问题,因为作为中国最早的姓氏族群,神农氏族不可能在民族的血液长河中消失,于是开创了神农与炎帝合一的造说。
对于神农氏的血缘,肯定不会消失,因为黄帝所代表的血统,就包括了神农氏,在黄帝代替神农氏为天子后,黄帝就成了华夏老血统(老神农氏族联邦)的代表,因为黄帝代替神农氏,是同一集体内部领导权力的转换,即领导权力由神农氏族转移到轩辕氏族,而不是血统的更换,而同一血缘,不需要两个代表,只能选择黄帝。而炎帝,是外来血统,而且,在与黄帝轩辕氏族国家联邦结盟后,一直保留相对的独立性,并没有在血统上认同黄帝为祖,在此后,炎黄两氏族为天下的领导权还进行过多次的斗争,黄帝与炎帝集体的刑天氏的战争,黄帝后裔颛顼与炎帝后裔共工氏争帝,都是炎黄战争的继续,炎帝的姜姓后来成为了东海大姓,出了许多对中国历史有重大影响的人物,炎帝血统与黄帝血统一样强大。
黄饮冰2009年9月21日首发于本人网易博客chutianguke 的博客。
作者简介:黄饮冰,本名黄祥文,湖北省孝感市肖港镇人,以研究华夏文明起源史为己任,从1989年开始研究华夏起源史,是华夏文明起源史的独立研究者和中国中心论的倡导者。研究成果有《皇皇者华——华夏文明流源史谈》、《中国中心论——中国是世界人种和世界文明的起源中心和传播中心》、《华夏江汉形成说》(题目待定)。黄饮冰在网易、凤凰、新浪均开有博客,在大同思想网、博客中国和一点资信开设黄饮冰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