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黄建华:致力于斑节对虾新品种选育与推广

│黄建华│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农业农村部斑节对虾遗传育种中心副主任,上海海洋大学天津农学院硕士生导师,广州大学客座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虾类繁育生物学、虾类遗传育种、虾类营养学与健康养殖技术等。

斑节对虾生长速度快、个体大、肉质鲜美,是优质的养殖虾种。“南海1号”是国内第一个斑节对虾新品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黄建华作为主要团队成员参与到了这个新品种的选育工作中,并长期致力于新品种的良种良法配套技术的研究,他希望通过努力,“十四五”期间能实现其市场占有率达30%以上。

参与选育国内第一个斑节对虾新品种

2010年“南海1号”通过审定,成为国内第一个斑节对虾新品种。新品种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以下简称“南海所”)江世贵研究员团队以我国海南三亚、临高、文昌和泰国普吉岛4个野生群体为初始亲本,以体重增长速度为目标性状,经连续5代群体选育而成。

2010年,随着依托南海所深圳试验基地建设的农业农村部斑节对虾遗传育种中心建设竣工,斑节对虾的育种工作逐步从海南三亚安游基地转移到深圳试验基地,“之后我们利用不同选育群体亲本开展杂交育种实验,发现以选育'南海1号’群体雌性亲虾为母本和选育的非洲群体的雄虾作为父本进行杂交配种获得的后代具有比'南海1号’更快的生长速度,抗逆性也提高了。”黄建华介绍说,“通过连续几年的性状测试,都获得相似的稳定性状,2017年,我们又申报并通过国家审定获得了'南海2号’新品种。”

“南海1号”新品种育繁推体系建立及示范推广获得了从国家到广东、广西、海南三省及深圳市政府科技资金的大力支持。2012-2014年,黄建华个人承担了广东和广西两省关于“南海1号”新品种推广应用的成果转化项目,主要负责“南海1号”制种与扩繁关键技术及不同养殖区域、不同养殖模式和方式的养殖效果研究,通过研究新品种的配套养殖技术,确立新品种适合推广的养殖模式和配套养殖技术。“简单来讲就是良种良法配套技术的研究。”黄建华表示,“我的工作重点也逐步转向'南海1号’和'南海2号’新品种亲本规模化扩繁,新品种苗种的养殖示范与推广应用。”

据黄建华介绍,“南海1号”和“南海2号”主要采取土塘养殖模式,土池养殖又分精养和半精养模式,半精养通常又称混养养殖,根据养殖不同品种搭配又可分为虾鱼混养、虾蟹混养、虾贝混养。广东主要以虾鱼混养和虾蟹混养为主,混养模式下自投苗开始养殖2~3个月便可收获,每亩能达到100~500公斤的产量,规格达到20~25头/斤,往年塘头价可达40~50元/斤,今年受新冠疫情和市场消费低迷的影响,价格只有28~33元左右,土塘每亩养殖利润4000~8000元;高位池塘主要采用精养模式,放苗量每亩5~6万尾、平均亩产1500斤左右,每亩养殖利润25000元左右。

“这两个新品种的主养区以珠三角为主,也有推广到粤东的惠州、汕尾、汕头和粤西的台山、阳江、电白养殖,在广西、海南、江苏、浙江等沿海省份也有少量的推广养殖。”黄建华说,“每年累计培育的苗种在8~10亿尾,推广养殖面积5万亩左右。”

“十四五”市场占有率要超30%

黄建华坦言,目前“南海1号”和“南海2号”的市场占有率并不高,而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新品种扩繁推商业化体系仍未真正建立,因为团队的主要精力放在育种和保种工作上,无论是人力、物力、财力,还是场地设施均无法满足新品种的商业化和市场化需求。其次,【【】】斑节对虾不适合较高密度养殖,早期对低盐度耐受性差这也限制了其养殖区域,而养殖成本和效益不如南美白对虾,这些因素均影响了养殖户的积极性,也影响了整个对虾养殖产业导向,无论是从科研单位、企业及至养殖户个体在斑节对虾健康养殖技术方面的研究和投入远不如南美白对虾,配套养殖技术和产品研究不足等也影响了新品种的推广。

南海2号

广东是我国传统对虾养殖大省,聚集了对虾养殖全产业链的各个行业,对虾养殖受到从政府、科研机构、企业和养殖个体与普通消费百姓的支持和关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已经不再仅仅满足于吃饱和吃好,更多在乎的是吃出健康。黄建华认为,对虾作为人类摄食的优质高蛋白低脂食品之一,市场前景非常广阔,广东对虾养殖的可持续发展仍将是不变的主题。

“斑节对虾是非常适合当前我国渔业绿色生态、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发展政策需求的优秀对虾养殖品种。借鉴越南、泰国和印度的经验,中国可以重拾养殖斑节对虾的信心,以斑节对虾大规格商品虾养殖为目标,提高养殖效率,选育适合低密度、低盐度、低饲料蛋白为主的斑节对虾新品种及开发适合新品种的绿色生态健康养殖配套技术,更能充分发挥其生长速度快、个体大、优质和市场价格高的优势。”黄建华说,“接下来我们将重点开展'南海1号’和'南海2号’的市场化推广应用及相关技术的研究工作。”

“未来希望能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共建斑节对虾新品种育繁推商业化体系,我们的预期是“十四五”期间实现市场占有率30%以上。”黄建华说,“也欢迎一些想从事斑节对虾养殖产业技术研发的的企业与我们合作,共同开发斑节对虾健康养殖相关的技术或产品,促进新品种推广应用,提高市场普及率,力促我们早日实现这一目标。”

看好水产行业未来发展

黄建华也是上海海洋大学和天津农学院硕士生导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数据分析和论文撰写,引导学生掌握水产行业科研和工作的基本技能。“我的主要身份还是一名普通的科研工作者,与高校老师还是不同,培养的学生数量很少,除了自己所在团队的研究生,每年也指导少量广州大学和仲恺农学院等学校的水产专业的本科实习生。”

“总体感觉确实不太高。”对于年轻人投入水产行业的意愿,黄建华有自己的观察,“我觉得这可能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例如,水产行业在现今社会发展所处的阶段和地位(水产行业从业环境偏僻,设施简陋, 科技水平仍相对落后等)、年轻人成长背景、接受教育的层次、学校对学生职业规划的引导等。”

“我国是世界第一水产养殖大国,但水产行业存在种类多、从业个体多、规模小、老龄化、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等复杂问题与可持续发展问题,行业也将面临着由粗放生产向规模化、专业化、技术化、科学现代化转型升级。任何改革变迁、转型发展,都需要经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时间需要多久?我也无法判断,但我相信水产行业总体将向好的方向发展,而这也必将会吸引更多的资本、人才进入这个行业。我对水产行业未来发展非常看好。”

2020年新年伊始,新冠病毒突然来袭,各行各业均被卷入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水产养殖业也面临了前所未有的艰难困境,水产品运输车辆受阻、原料与动保物资匮乏、商品鱼压塘、苗种放养推迟、消费低迷、复产受限等问题接踵而至。随着国内疫情逐步被控制,疫情对水产行业发展的影响将逐步降低。”黄建华对水产行业的发展充满信心,“悲观者在为失败找理由,奋进者在为成功找方向,2021年如何突破困境化危为机,需要水产行业产学研通力合作,共克时艰。星光不问赶路人,岁月不负有心人,希望我们水产人不忘初心,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共创未来。”(出处: 海洋与渔业杂志 周礼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