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心论》新二十: 西亚文明是迁入性文明,湖南是最早的文明中心

《中国中心论》新二十: 西亚文明是迁入性文明,湖南是最早的文明中心

文|黄饮冰(2015年旧文再发。本文原标题:呼应湖南学者周行易,最早的文明产生在中国湖南。此次发出是对题目进行了改动)

一、文明的标志——陶片和种子

文明之初,火与种也。我在多篇文章说过,你不会玩火,你不会种植,你就跟文明没有半点关系。会玩火的标志是什么?陶器。陶器是世界上没有的东西,陶器的出现完全是人的发明和创造。会种植的标志是什么?种子,你连种子都没有培育出来,你会什么种植?没有种植,你就还是与野兽一样地在物竞天择中,你有什么文明?人类其他的一切文明成果,都是火与种的结果。

所以我说,文明的标志就是陶片和种子,有陶片和种子存在,就可以大胆地宣布我们进入了文明时代,不必客气,也不必局限于西方人所谓的文明标准。

湖南幸运的是,最早的陶片和最早的种子,都在湖南发现了。这个发现最早的陶片和种子的地方,就是湖南道县玉蟾岩。

湖南人说,湖南是最早的文明中心,我是没有理由反对的。

二、西亚文明不是原发性文明,是迁入性文明

据说,最早的文明在西亚,距今6000多年。但西亚这个地方,的确不适宜于最早的文明产生。为什么?西亚地面以高原为主。北回归线从西亚中部穿过,大部分地区处于副热带高压和干燥的东北信风控制之下,加之西亚南临干旱的北非,周边高原边缘有大山环绕,气候干燥,多属热带、亚热带沙漠气候,降水少、蒸发量大,大部分地区水资源奇缺,草原和沙漠广布。这里,农业要依靠灌溉,农业是灌溉农业。只有有了成熟的水利技术和农业种植技术,农业才能在这里扎根。

西亚的陶器最早不超过9000年,西亚是先产生农业后产生陶器。

所以这里的文明是迁入性文明,不是原发性文明。西亚的文明来自哪里?当然来自中国。

三、何谓“昆仑”——大湘西

一直以来,我也在想昆仑山的问题。“昆仑”是什么意思呢?“昆仑”是最古老的华尼语言,高地的意思。用我们现在的语言来说,昆仑就是高原。北方语言中有“库伦”,“库伦”可能就是“昆仑”在语言中的遗迹,“库伦”的意思就是“高地”。《圣经》说人类的原始语言是一样的,我早就说过,这个一样的语言就是起源自中国大西南的华尼语。

古人还有一个习惯,就是在一个地方生活多年之后,会形成自己独特的地名。古人也有迁徙的习惯(如游牧和游耕,在一个地方生存久了,环境差了,就换一个地方,那时没有国家,古人很方便的迁移)。在迁移的过程中,古人也有带着地名走的习惯,也就是说,古人到了一个新的地方,会用原来的地名来命名新的地方。昆仑山之所以迷失了,跟古人的迁移有关。从昆仑山出来的古人,在每一个新的地方,都会命名一个新的昆仑山,原始的昆仑山,就消失在历史的迷雾中了。在中国大地上,昆仑山是有多个的,但最早的昆仑山,只有一个。

昆仑山为什么重要呢?因为人类进化成现代型智人后在这里躲避了第四纪最后一个冰川期。因为这时候人类进化成了与现代人一样的智人,有了记忆力,所以记住了昆仑山。

昆仑山在那里呢?可以肯定的是,现在的昆仑山不是原始的昆仑山。现在的昆仑山是汉武帝自作聪明命名的。《史记·大宛传》中记载:“汉使穷河源,河源出于寘,其山多玉石,采来,天子案古图书,名河所出山曰昆仑云”。是吧?

武陵山包含整个大湘西37个县市区、鄂西11个县市、重庆7个县区、贵州16个县市。

《山海经》中关于昆仑山的记载: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处之。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此山万物尽有。(大荒西经)

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上有木禾,长五寻,大五围。而有九井,以玉为槛。面有九门,门有开明兽守之,百神之所在。在八隅之岩,赤水之际,非仁羿莫能上冈之岩。(海内西经)

寻找昆仑山,首先要明确,昆仑山是人类越过第四纪最后一个冰川期的神山。所以这个山只能在南方。这一点周行易是没有错误的。

既然是能够在这里躲过第四纪最后一个冰川期,这个山上就一定有适宜于人类生存的条件,“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上有木禾,长五寻,大五围。而有九井,以玉为槛。面有九门,门有开明兽守之,百神之所在。在八隅之岩,赤水之际,非仁羿莫能上冈之岩。”,这说的虽然是神话,但这段话讲的就是昆仑山适宜于人类生活的环境条件。

昆仑山上有方圆800里的平原,这不是高原是什么?

昆仑山上有木有禾。什么是“禾”,我说过,华尼人称稻谷为“禾”,胡尼人称稻谷为“谷”。昆仑山上是可以种稻谷的。《淮南子》也记载:昆仑虚上有大稻子,约有四五丈粗。尽管神化了稻子,但证明昆仑山上的确有稻子。

昆仑山在西海之南。这是很令人费解的事情。其实,我早就说过,四川盆地在距今5000年以前,是湖泊和沼泽地带,在古人眼里,这里就是西海。

昆仑山也在流沙之滨。既然知道了四川盆地在距今5000年以前是湖泊和沼泽地带,在四川古湖周边有流沙存在也就不奇怪了。

昆仑山还有赤水、黑水等七条河流,还有弱水之渊。弱水之渊就是山上有叫弱水的湖泊。

在读《山海经》的时候,我发现《山海经》的有些章节存在南北错位的问题。比如汉水的名称,在不同的地方出现过,名称相同位置不同。而且《山海经》的地理位置似乎向北移动了5~6°,就是把南方的地名移到了中原。还有方向错乱,因为神农时期是坐南朝北看的,前是北,后是南,左是西,右是东;在黄帝时期有来临一个乾坤大挪移,黄帝坐北朝南看,前是南,后是北,做东,右是西。八卦也在这里搅动了一下,天八卦一西南为生门,后八卦是以西北为生门,搞这个鬼把戏的是周文王。所以《山海经》有些地方的西北实际上是西南。还有错简的问题,后来的好事者串入文字的问题,遇到战国时代的地名在其中,千万不要以为《山海经》是战国时代的作品,何况其中还有汉代的地名。但有一点我始终不变:昆仑山在西北实际上就是昆仑山在西南。原因在那里呢?一是地理方位和识图方位产生的。古人贵南方,所以画图时把南方画在了地图的上方,就是上南下北;后来根据《山海经图》写《山海经》文时,识图习惯是上北下南,《山海经图》又没有文字说明,所以就产生了南北错位。二是夏代本来来自江汉,入主中原后把《山海经》地理位置向中原动了一动,商代兴起于黄河下游,商代取代夏代后,把《山海经》地理位置向东动了一动,周代取代商代后,又把《山海经》地理位置向西动了一动。都要把自己搞成中心的结果。

我读书少,只能直观地分析问题。我反复对比,从狭义上讲,只有武陵山可能是最原始的昆仑山。从广义上讲,滇黔高原及其周边延伸山地都是古昆仑山。

武陵山盘踞湖北、湖南、重庆、贵州四省市的交界地带,属滇黔高原云雾山的东延部分,武陵山海拔在1000米左右,峰顶保持着一定平坦面,山体形态呈现出顶平地广,坡陡谷深的特点,水稻在上面随便可以种植。境内有乌江、清江、澧水、沅江、酉水河、阿蓬江、资水等主要河流,上面也有湖泊,昆仑山有赤水、黑水等七条河流,还有弱水之渊可以对联。与《山海经》意会在一起,也可以写一部书。反正我不写,只一句话:武陵山就是远古第一座昆仑山。

四、最早的文明在湖南

(一) 四川盆地是一个封闭性古湖泊或沼泽地,不是人类文明的始发地

四川盆地一带冬季由于受青藏高原阻挡作用影响较大,风速较小,空气湿度较大,加上地形的影响,易出现云雾天气;夏季由于处于青藏高原“背风坡”,若西南暖湿气流偏南流,东南季风西进势力减弱,就易出现干旱。

在青藏高原热(冷)力泵的作用下,夏天,空气易热、空气上升,产生气流上的拉升作用。冷天,空气易冷、空气下压,产生气流上的压力作用。同样的道理,白天空气上升产生拉升力,晚上空气下压产生下压力。从一年看,青藏高原夏天的时间短,冷天的时间长,所以下压力占绝对地位。从一天来看,青藏高原上的空气受热的时间较短,冷空气的时间较长,产生的空气下压力也占绝对位置。在这种长期的空气下压力的影响下,四川盆地的空气对流处于相对静止的状态,对四川盆地极为不利。如极易形成雾气和瘴气,所以四川盆地中心区域不适宜于古人类生存。四川境内的资阳人(距今35000年),不是在四川盆地发现的,而是在四川南部的山区发现的,原因就在于此。

长江三峡的历史不会超过距今5000年,这与四川盆地的文明不会超过距今5000年是一致的,三星堆文明是商代文明,最早可以早到夏代,三星堆一期可以早到距今4800年,原因就在于长江三峡在距今5000年以前没有形成,川水不能东去,只能囤聚在四川盆地,所以在末次冰川期,四川盆地是一个古湖泊或沼泽地,常年的大部分时间被冰川覆盖。在冰川期结束后(距今1.3万年以后),这里是湖泊或沼泽,加之空气不能流动或较少可以流动,这里雾气笼罩,瘴气横生,人类难以进入。

在距今1.3万年以前,金沙江是经云南中部流向中南半岛入南海的,金沙江古称黑水。在距今1.3万年的时候,四川和云南之间发生大地震,金沙江折而向东流入四川。金沙江的流入加巨了四川的水情,导致四川古湖水位高涨,四川西南部康定地区和周边的山区遭受水灾,洪水最盛的时候还影响到滇黔高原,这是人类获得智力以来最早的洪水记忆,也是地球气温再次转暖后(距今1.3万年以后)古人类北迁和东迁的原因之一。

我并不排除四川山地上有可能有更早的文明存在,只是说四川盆地上的文明不会超过距今5000年,四川盆地上的文明来自岷山。四川西南的康定草原也是游牧文明最早的兴起之地。康定草原也是泛滇黔地区人口北进的始发点之一,他们从这里游猎着就进入北方了。

对于长江的形成,我在《气候变化和华夏早期族群的迁移和融合》一文中,有详细的探讨,在其他的文章中也有散述。

(二)两湖平原是一个开放性的盆地(东北向洞开),中心是云梦古泽。从目前的考古结果来看,这里是稻作文明的始发地

1、两湖平原与云梦古泽

两湖盆地是一个开放性的盆地,向东北部是开放的。

由于北部的秦岭和大别山等一系列东西向的山脉的形成,减弱了北部寒流对两湖平原的控制,同时东北向的洞开让两湖平原能够接收到东南季风和台风的影响,这里温暖湿润而且雨水丰盛,所以在冰川期内,两湖平原是寒冻和温暖交错激烈的地区,在雨季,两湖平原也几乎被湖泊吞没,所以在冰川期,人类没有进入两湖平原中心区。

在末次冰川期的尾期到气温转暖后,两湖平原形成了四极分明的气候条件,极其有利于原始农业的兴起和兴盛。

两湖平原的中心位置是一个古老的湖泊,古称云梦泽,洞庭湖是其遗迹。

在距今5000年以前,长江中游河床也未形成,那时没有长江,只有古云梦泽,汉水和湘水下来就直接进入古云梦泽。古云梦泽是一个封闭性的大湖泊,向东一直延伸到九江地区。以古云梦泽为中心,古两湖平原上河流、湖泊和沼泽众多,当然河流和湖泊沼泽之间也有无数的高地存在。在远古两湖并不是分开的,因为整个武陵山、巫山、大巴山直到秦岭、大别山是连接在一起的,并没有一条长江阻隔。

2、文明起源于湖南——玉蟾岩的陶片和稻种是最早的

在末次冰川期的尾期,距今20000年左右,在湖南南部高地(山地)上,如玉蟾岩,始有人类进入。在江西万年仙人洞(距今20000年到15000年)也有古人类生存。

在玉蟾岩的考古中,两个材料值得注意,一个是发现最早的陶片(距今约1.4~2.1万年),二个是发现最早的古栽培稻(距今约1.4万年~1.8万年),是2004年中美联合考古队联合发现的。

陶片是人类用火技术进一步发展的结果,因为烧制陶器必须控制火候。火是文明的第一步,没有火就没有文明。利用自然火是人智初具的标志,人工取火是人智洞开的标志,技术用火是人智力已经成熟的标志。人智已经成熟,文明的诞生就是一件阻挡不住的事情了。所以陶片是人类具有初步文明的标志,陶器也是人类文明的第一成果。陶器还是人类冶炼技术的开始,最早制作陶器的中国古人,也应该是冶炼技术的创始人,有冶炼技术,青铜的出现也是不久后就会有的事情。陶器的出现,还说明人类进入厨艺时代,真正告别了茹毛饮血的原始生态。

人类智力成熟,在采集中发现和栽培稻谷,就顺理成章了。

3、文明接力——彭头山、高庙到城头山

彭头山稻作文明兴起于距今9000年,到距今7800年时期,以彭头山为中心的两湖稻作文明就受到了洪水威胁,人口开始了向四周高地转移的历史。高庙走上了历史舞台。高庙是最早的祭祀之国。高庙之后,澧阳平原上的城邦——城头山兴起。

我认为,城头山就是陈都,是西王母的都城。之所以叫陈都,是因为在城东有“圆丘祭日”的祭日高丘。

(三)湖南文明的传播

1、湖南稻作文明北传——江汉文明和中原文明的兴替

湖南的稻作文明,从距今1.8万年到1.4万年萌发,到距今8000年后衰退。稻作文明移到长江鄂西和江汉平原的交接地带。距今7000年到5000年转移到江汉平原并澧阳平原,最后还是兴盛于江汉平原。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和石家河文化以江汉平原为中心兴起。

大溪文化晚期、屈家岭文化和石家河文化是中国的城邦时代。

文明北移的原因,跟气温继续升高、人类生活的适温区北移和雨水继续扩大导致洪水频发、云梦古泽扩大到极致后隐没了湖南境内的平原有关。

距今4600年后,川水逐渐冲破三峡直下两湖平原,最终导致江汉平原遭受灭顶之灾。在距今4200年以后,古云梦泽之水在九江段冲破封锁,直下江浙而入海。所以长江水道的最终形成,可能在距今4500年到4200年之间。具体还要探讨。

随着气温的继续升高,人类的适温区移到中原及淮水流域一线,中原文明兴起,替代了江汉文明。后来中原居民在小冰期多次南迁,表面是被北方游牧民族挤压,实际是跟北方气温几次下降相关联。

2、湖南稻作文明东传——江西万年仙人洞、浙江浦江上山、河姆渡的稻作文明

与江汉平原稻作文明一样,江西万年仙人洞人的稻作文明也可能是玉蟾岩稻作文明东移的结果。

万年仙人洞遗址和万年吊桶环遗址相距约800米,吊桶环遗址应为仙人洞居民狩猎的临时性营地和屠宰场,时代在距今2~1.5万年的旧石器时代末期及距今1.4~0.9万年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出土遗物有625件石器、318件骨器、26件穿孔蚌器、516件原始陶片,20余片人骨和数以万计的兽骨残片。两遗址在石制品加工和陶器制作方面有明显差异。陶片为目前发现的中国最原始的陶制品之一。发现了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清晰的地层关系证据,并找到新石器早期的水稻遗存。万年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的地层堆积,涵盖了由旧石器时代末期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完整地层序列,它对于研究人类如何由旧石器时代过渡到新石器时代,提供了一个完整的文化演进过程。尤其是对有关稻作农业起源、陶器的发现、动物的驯化等重大学术课题的解决提供了相关的考古学证据,揭示出目前我国从旧石器时期向新石器时期过渡的最清晰的地层关系证据。

再往东,是浙江浦江上山稻作文明遗址,距今11400年到8400年。上山遗址的发现,为河姆渡文明找到了上游,即把河姆渡文明上溯了300年。这也证明了江浙和沿海的稻作文明,来自两湖地区。

3、湖南稻作文明的南传

湖南稻作文明向南传达到广东的牛栏洞和广西的甑皮岩。

(四)再论湖南古华人和古胡人的融合(假说完善中)

1、一点猜想——农业的起源

在同时代,两个考古点也值得注意,一个是湖南的玉蟾岩,一个是广西境内的牛栏洞。两处遗址比较,一是玉蟾岩比牛栏洞稍早,二是玉蟾岩出现古栽培稻,农业形态十分明显;而牛栏洞没有原始农业的迹象,依然保持着渔猎和采集的原始生态。

从农业的起源看,玉蟾岩和牛栏洞条件几乎相同,如都有野生稻,在气候上华南的牛栏洞甚至比华中的玉蟾岩更好,为什么玉蟾岩诞生了原始农业而牛栏洞却没有原始农业?

唯一的解释,恐怕跟人的智力有关。

距今24万年到7万年是猿人进化成早期智人的关键时期。这个温暖期内,中国大地上到处都有古人类活动。南北分化是在这个时期完成的。古人类北迁到更远的地方是到达了欧洲,如尼安德特人。在随后到来的末次冰川期内(距今11万年到7万年是温度下降期,距今7万年到1.3万年是末次冰川期,距今2.1万年到1.8万年是末次冰期的盛期,距今1.3万年中国的末次冰川期结束,欧洲还处于末次冰川期内,欧洲的末次冰川期到距今1万年左右结束)。

距今20万年到7万年年,现代人在滇黔高原兴旺,其中一支现代人是华胡原始群。华胡原始群东西分化成华原始群和胡原始群。

胡人向东发展,先南下滇黔高原到广西柳州之柳江,形成柳江人(距今4万年到5万年),白莲洞人和牛栏洞人是其后裔,一部分柳江人越过滇黔高原入湖南玉蟾岩,在玉蟾岩生活。这些生活于滇黔高原东部南北边缘的古人类是股胡人。他们过着渔猎采集的生活。由于华南的生态环境比湖南南部的要好,野生动植物丰富,野生稻也丰富,生活在这里的古胡人靠采集和渔猎生活得很好,所以他们一直保持了采集和渔猎的原生态。白莲洞人到距今1.2万年到7000年之间才有原始农业活动的迹象。

华尼人在滇黔高原的西部(含鄂西恩施)发展。由于这里河流湖泊众多,湿地和湖泊的消落区也众多,这里的野生稻演化成了旱稻。华尼人在采食旱稻的过程中,学会了栽种旱稻,发明了旱稻种植技术,培育了旱稻品种——秜。

此时期一部分古胡人进入秦岭到玉蟾岩生活,但这里的古胡人也没有学会种植。胡人普遍把野生稻叫做“谷”,这是胡人的语言特色,他们也把大型的水面叫做“湖”,大河叫做“gang”。汉的古称是hang,如湖北地方音汉口就发音hangkou。而华尼人把大型的水面叫做“海”,大河叫做“河”,称稻谷为“禾”。

华尼人在发明了旱稻的种植后,过着半农耕半渔猎的生活,他们有了力量再次北上。一部分华尼人在距今6万年的时候,游猎到了中国西部的大地湾,他们在制作石器的过程中发明了人工取火技术,成功定居于北方,并把生活圈扩大到了中国北方的很多地方。他们是传说中的燧人氏,我给他们的学名是“华尼-安”,因为他们可能经历了多次回到滇黔高原的过程,最终才安居北方,所以把他们的北方新局地叫做“an”,对外也自称“an”。华尼安人对欧洲的影响,我在《说出西方学者不愿说出的秘密——文明的本源在中华》一文有详细说明。欧洲的克鲁马努人(距今3.1万年到4万年),可能是华尼安人的后裔。尼安德特人则是北京人的后裔。

一部分华尼人东进到湖南南部,与玉蟾岩胡人相遇,他们指导胡人,发明了陶器和水稻种植,陶器和古栽培稻就在玉蟾岩出现了。在这些古胡人的严重,来自昆仑山(滇黔高原)上的华尼人,就是神族。但是华尼人可能在又上了昆仑山,所以直到距今13000年前,湖南地区的古胡人还是种植古栽培稻。13000年后,末次冰期结束,一部分华尼人从昆仑山再次下到湖南,现代栽培稻才出现。在两湖地区,农神的传说应该早到万年之前,古胡人心中的农神就是昆仑山上的古华人。

古栽培稻与人的智力有关,是古华人和古胡人融合的结果。古胡人对水稻也许进行了长期的观察,也了解了水稻的本性,有这个栽培水稻的意识,但要把这个意识落实下来,还必须有旱稻种植技术的古华人的加入才行。

这里涉及到一个问题,到底是水稻起源于旱稻还是旱稻起源于水稻。我一直认为水稻是旱稻的变种。旱稻起源于滇黔高原。但是没有考古证据。

2、远古湖南地区的人种和人种融合猜想

我一直认为,距今20000左右从湖南、湖北向东入江西、江苏、浙江至东海沿海、向南入广西、广东,居住的古人类都是古胡人。古胡人人种的起源地在柳州柳江,古胡人文明的起源地在湖南玉蟾岩。古胡人在崇拜上的特征是鸟+日的崇拜。

在远古,古华人与古胡人是神族和人族的关系。

在湖南,从玉蟾岩开始到彭头山时期,是古胡人和古华人融合时期,最终在彭头山时期形成新的主体族群——古华人,我给的学名是华尼-夷,古华人是古夷人的前身。古华人的主体是古华人,附属族群可能有胡尼-夷(胡人为主,华尼人为附),互人(祭祀团体)。互人的产生跟祭祀有关,因为祭祀权要体现对等,共同负责祭祀,所以形成专门负责祭祀的特殊群体,高庙人就是互人,他们祭祀的是农神和祖神女娲,而不是神农。当然我也不认为是伏羲。

湖南彭头山是古华人的发源地。古华人是神农氏的前身,也是古夷人的祖族。在彭头山时期,还产生了一个新的概念——华(hua),就是日华(太阳)崇拜。华的古音是ha,在华音和胡音融合后,华(ha)的读音演变成了华(hua)。

华尼-夷北进入中原后形成中原神农氏,在大洪水后创造了中原地区新农业文明。

华尼-夷东进入江浙,再次与胡人(河姆渡人)在良渚地区融合,形成了鸠尼,鸠尼就是九黎,这些东部的族群实际就是夷人,到西周时期被统称为东夷。东夷最后成为华夏的编户而融入华夏。没有融合的继续北上入草原,成为东胡人。这个历史过程,我在多篇文章中都有论述。

“尼”的原始文字是“x”。最早见到“x”是在彭头山遗址。我对“x”的解释是“男女在野地上交合”,所以“x”是最原始的交合图。在人类走向文明时代的过程中,由“x”引发出“尼”和“交”。“交”及含“交”字旁的文字继承了“x”“男女交合”的原始意义。“尼”演变成了祖先崇拜和黑色崇拜。对于“尼”到“夷”的演变,我在《尼能崇拜和尼到夷的演变》和《良渚古人是夷鸟,为古书记载之九黎》及《再说九黎和良渚》中有专门论述。

良渚人才是越人和吴人的祖先。良渚是古华人和古胡人的融合体,吴越消失后,演变成了骆越。骆实际是雒,雒就包含着很浓厚的先楚文化的韵味。

五、后记

我倾向于小昆仑山是武陵山,大昆仑山是滇黔高原及其周边延伸山地。距今30万年到7万年之间形成的现代人在昆仑山越过了末次冰川期,这是现代人最原始的记忆。

距今20000年以后,湖南地区开始向农耕文明迈进,是目前考古学支持的最早的农耕文明始发地。

在距今9000年~8000年,湖南最早进入繁荣的农耕文明时代,这个时期湖南是中华文明的中心。由于有农耕文明作为支撑,在距今7800年前后,湖南的城邦开始出现,中国在青铜出现之前,手里把玩着陶器、木器和玉器,就进入了国家时代。

距今8000年到6000年,湖南开始从类城市转向真城市。彭头山是最早的类城市,这里发现高台建筑,是祭台。湖南黔中的高庙应该是一座高台古城。高庙是祭祀之国,守奉的是农神和先祖之祭祀,我在《高庙是历史上的祭祀之国——关于湖南古人种族属性的探讨》一文中已经说的很清楚了。在《 新农业文明的开创者——神农氏》一文中,也专门探讨过神农和湖南的关系。汤家岗的城市建设,处于类城市和真城市之间。距今6300年,真城市出现在城头山。

江汉流域在距今6000年到4000年之间,是城邦的集中分布区,这个时期,江汉流域是中华文明的中心。古华人和古夏人在鄂西北、豫西和江汉地区融合形成了新的华夏族。夏朝最早的都城可能在江汉流域。因为占卜的缘故,夏代也是应该有甲骨文遗存的,真正的夏都,一定会发现甲骨文。反之,发现甲骨文的地方,才是真正的夏都(猜测)。

距今5000年以后,北方中原到山东以至于江淮的国家文明,才普遍出现。

黄饮冰2015年11月18日星期三。本文原标题:呼应湖南学者周行易,最早的文明产生在中国湖南。2017年6月20日星期二重新编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