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死回生!民间中医高手的精彩医案!

导读

民间也有中医高手,他们如金庸笔下的武林高手一般,有着不俗的修为。本文作者笔名为医道宗源,中医是自学成才,对伤寒有着较深的研究,经常混迹中医论坛,其医案也如小说般让人看得痴迷。此文便详细讲述他如何用几天时间将各大医院视为无救的孩子治好的,小编也不禁震撼了。

几年前,我以《说说几个自学中医的人》为题,写了几篇文章,发在我的新浪博客上。没想到,这几篇文章受到了欢迎,阅读量达到一万多,还被转载一百多次。为了给我的微信公众号增加点轻松阅读的内容,我把这几篇文章做了一点文字的修改,准备陆续在公众号里发出来。本文就是第一篇。

*********

大家都知道金庸故事里有东邪西毒南帝北丐四大武林宗师。 其实在各个行当里,都曾经有绝顶聪明的人,其成就超越凡尘,到达顶峰,荣获宗师称号。

清代中医这个行业里,有两个人可以算是当世的宗师,一个叫黄元御,一个叫徐大椿。这两个人还很另类,他们都没有拜过老师,凭自学就成为了宗师。宗师这个头衔可不是批发的,名额有限。靠自己一己之力就摘得宗师桂冠,好比是一个自学乒乓球的人,完败各个国家队,把奥运会金牌轻松收入囊中,真是令人匪夷所思。

不过我在这里不讲黄元御和徐大椿的故事,而是想说说我知道的活在当下的几个自学中医的人。他们不是宗师,但是他们都勤奋的跋涉在学中医路上,他们的执着、信念和成绩都很令我钦佩。

最早知道的一个是个山东老乡,老家好像是烟台的,目前在上海工作,职业应该是IT之类。一个偶然的机缘,我在网上看到了他的博客—我的中医之路(http://johnson-tcm.blogbus.com/)。一看就知道,这个博客的主人在自学中医。当时我也在自学中医,并且刚刚起步,所以就很认真的看他的博客,应该说,他的博客对我学习中医起到了引领的作用,我书橱里的一些中医书就是通过他的介绍买的。

这位老乡学习非常认真,在博客上写了很多学习笔记,这些笔记也便宜了我,可以不劳而获了。另外,我还非常羡慕他,因为他在身边有个朋友是职业中医,他可以时常找这个朋友学习交流。后来我发现他还跟这个朋友随诊,有机会在实践中学习,这种好机遇真是让我流口水啊。

这个老乡估计上学的时候就是个学霸,他自学能力真的很强,读了很多医书,博客上一篇篇几乎全是学习笔记。他还参加了经方大会,跟大名鼎鼎的经方家黄煌见面和随诊,是一个非常用心的自学者。

他的博客上也有小小的遗憾,就是没有一例自己治病的记录,令我疑惑难道这位老兄光学不练?我估计他是个谨慎含蓄的人,绝不轻易开方治病,不像我,不仅动不动就给人开个方子,还要写出来显摆一下。

这位被我羡慕的自学者我还不知道是啥名字,在博客里的名字是个英文的叫Johnson, 看样子是在外企上班的。

网络是个好东西,不管两个人距离多远,敲几下鼠标就可以建立联系,速度比孙悟空的跟斗云还快。有一段时间,我在新浪的博客受到了一位自学中医者的关注,这位老兄网名叫叶天,有时候会给我留下些有益的留言。像咱这样的菜鸟,有高手关注自然很高兴,我发现叶天也有个自己的中医博客,于是我也时不时的到他的博客上去溜达一下。

前一个Johnson的博客有个缺点,就是不好留言,不知道是博客设置的原因还是我太笨,反正只能看,要留言不知该怎么弄。所以有时候就觉得这个Johnson让人难以接近。但是叶天就不一样了,不仅我到他的博客串门,他还到我的博客上串门,我们还相互留一下言,并且还会交流一下学习心得,相互推荐一下有什么好书,真是很爽啊。

看的出来,叶天酷爱经方,在经方上下过很多功夫,并且颇有心得。叶天兄临床的水平我也很钦佩,这是我在网上遇到的良师益友。

有一次在网上瞎逛,偶然发现网易上有个中医博客叫中医太美,一看内容,原来这位博主也是在自学中医。博客上面还有他自己治病的医案,从他开方用药来看,这位仁兄也是个经方迷。并且他和我相似,文章里也有给自己女儿治病的经历,看后不禁有惺惺相惜之感。再逐渐了解到,这位老兄是我本家,也姓刘,大名刘建军,内蒙古人,居然还是位政府官员,看来爱好中医不分职业啊。有一段时间,这个中医太美的博客成了我经常光顾的地方。

有一次,有位网友,也是位中医爱好者,介绍我加入了一个学习中医的QQ群,群名叫做古朴中医。入了群之后,发现群主居然就是这位刘建军。我在群里呆了些日子,算是跟刘建军有了近距离联系。可惜,后来因为忙,就几乎不上这个QQ群了,我与刘建军的联系也就暂时没有下文了。

学中医的人都喜欢逛逛中医论坛。前几年,有一个论坛办的不错,很受中医爱好者的欢迎,这个论坛叫做华夏中医论坛。

没想到,有一次在华夏中医论坛里,我又看到了刘建军的身影。他在这个论坛里设了一个个人空间,里面有不少文章,有的文章是他自己一些近期的医案。因为都是自学中医的人,这些医案看起来就感觉亲切,另外因为水平差距不大,看起来也容易理解,所以我就把他的医案都饶有兴趣的看了一遍。

从医案看,这位老兄对经方颇有研究,另外也学习了不少名家的经验。他治疗咳嗽有一招叫半夏厚朴汤加味,就是从一位中医名家那里学习的。看的出来,他对这个方子很推崇,所以我也就留意了这个方子。没多久,我女儿咳嗽,我连用了两个方子都没有效果,于是我就拿来刘建军的这个方子试试,结果两付药就好了。

刘建军还在博文里写了一个我闻所未闻的学说,叫做“三部六病”。他不仅在学习三部六病,还用三部六病的方子治过病,效果也很好。

他的文章勾起了我对这个学说的好奇,于是就上网查资料。原来这是山西的一位名老中医刘绍武创立的一个中医体系,这个体系也不是刘老的杜撰,是他把伤寒论读透了之后,在自己独特理解的基础上,创立的新学说。在这个博客的指引下,我专门买了一本厚厚的三部六病回来研读。

人和人不能比。我常常想,像我这样学中医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人,啥时候能达到前面这几位的水平呢?我对他们的水平很是羡慕啊。

当我在网上看到另一个自学中医的人时,我的想法变了。

我从来没有想到,一个现实版的自学中医者能达到如此的高度。

前面说过的三位,中医造诣已经不低了,甚至治病的水平要高于一些职业中医,但是和这个人比,是小巫见大巫。

这个人太牛了。在我们还需要捧着讲解的书来学习《伤寒论》时,他呢,写了一本讲解《伤寒论》的书。这是一个成名成家的中医才有能力达到的事。

这个人的名字叫林盛进,好像是福建人。出于佩服,我专门买了他这本讲解伤寒的书来学习。

在这本书的序言里,他讲了一段话我印象深刻。

这段话的大体意思是这样的:他自青年起痴迷中医,自学《伤寒论》。对<伤寒论>这本经典的学习,他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画山不像山,就是学习起来非常吃力,云里雾里的总是学的不清楚。第二个阶段是画山像山,就是对伤寒论的条文和方子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可以熟练准确的使用伤寒论来治病。达到这个水平就是一个好中医了。第三个阶段仍然是画山不像山,但是有神。但是这个阶段和第一阶段有质的不同,第一个阶段是招式的模仿,但是模仿的不到位。到了第三个阶段,一部伤寒尽在胸中,开方子可以的进行灵活的加减,甚至是自己随手即可拈出新方子,随心所欲而不逾矩,出手就是经方。

知道这位高人,也得益于华夏中医,他在上面的帖子深受热捧。他帖子里治病的医案确实功力不俗,一般三两付药就把病搞定。

我不由得感叹,真是高人也,倚天一出,谁与争锋?

没想到,倚天真的遇到了争锋者。

还是在华夏中医论坛上,一个网名“绞尽脑汁”的人引起了我的关注。

这个人是个开个体诊所的中医,在论坛上发了一些帖,受到大家的追捧。这些帖子,主要是讲他对《伤寒论》的理解和治疗癌症的经验。为什么大家追捧他的帖子呢?因为他把中医理论形象化了,很多玄而难懂的东西,他可以找一个形象的比喻,一下子就能让别人明白。另外,他还把自己治疗癌症的很多宝贵经验都无私奉献出来,殊为难得。

如果说前面几位都是中医的超级学习者的话,那么“绞尽脑汁”可谓是位超级思考者。对中医理论,他会讲出很多令人耳目一新的理解和说法,使你产生“啊,怎么我没有想到?”的感觉,怪不得他的网名要叫做“绞尽脑汁”呀。所以,读他的帖子前总是让人会产生期待,期待他是不是又有新鲜的大餐或小菜要给我们端出来,读完后也每每会有美味进入口腹后的满足感,脑子里还要慢慢的回味一下才行。

“绞尽脑汁”的真名是张庆军,博客的自我介绍是河南医科大学毕业,我没想到,他居然也是自学中医成才的。这是怎么回事呢?有一天他写了一篇帖子道出了缘由。

原来,他大学学的是西医,毕业回家开诊所,立志做一个好医生。结果有一次治病的经历改变了他。

一天,一个病人感冒发烧找他来治,把他难住了。为什么呢?原来这个病人既出汗又发烧。当时张庆军想,要退烧就要吃发汗药,可这个病人一直在发汗,不需要吃退烧药。可是不吃退烧药又不能退烧。无奈之下,他给这个病人输了一个周的液,病人才好了。这个事对张庆军刺激很大,他感觉西医有局限性,就逐渐走上来自学中医的道路。后来越学越着迷,越学越投入,最终从西医就变成了中医。

顺便提一句,当他学了中医之后才发现,原来自己遇到的这个“怪病”,是个中医看来再简单不过的桂枝汤证,一付桂枝汤就可以搞定。

张庆军的过去使我想起了日本的两位鼎鼎大名的汉方医生,一位是汤本求真,一位是他得学生大冢敬节,他们两个都是西医出身,但后来都迷上了中医,最终变成了地道的中医。

我上网看林盛进、张庆军这些人的帖子时,常常感慨,人家也是自学中医的,人家的水平,我何时也能达到啊。一时间,我对他们是顶礼膜拜啊。

《射雕英雄传》里,江南七怪一出场,个个武功高强。等仙风道骨的丘处机出场,一人即可敌江南七怪,我们才知道强中自有强中手,一山更比一山高。等梅超风伸出九阴白骨爪,打的邱道长满地找牙时,我们感觉梅超风武功太高了,已经近似于妖了。待到白发飘飘的洪七公和青衣峻凛的黄老邪出场后,我们才发现前面的都是小山,真正的高手是珠穆朗玛峰般的存在。

这告诉我们,所谓高手,没有最高,只有更高。没想到,这个场景在现实版中医里出现了,我又发现了一个更厉害的人物,可谓一骑绝尘。这个人是谁呢?他又厉害到什么程度呢?我们下一篇再说。

姓名:李*。男,12岁。安徽宣城金坝乡祝公村人

医缘:2009年6月6日上午,这孩子奶奶“讨百家米”讨到我老家堂叔家。所谓的“讨百家米”,是我们这边民间流传的用“讨饭”的方式,讨“百家米”煮饭给小孩子吃,以求占百家的福气,用以遮灾的一种做法。这一般都是到了无可奈何的时候才用这种方法的。所以小婶就热心都询问了一下,她奶奶才倾情相告如此如此。

病史:这孩子从9岁(2007年9月)暑假结束前几天在山塘洗过冷水澡后,到开学开始出现症状。最先是老师发现双眼眶发暗、浮肿;随后出现双脚酸软无力,然后逐渐发展到双踝关节,再到双膝关节,再至臀部;感觉酸软异常,几近全身瘫痪,翻身、移动都无法自主完成,需要大人帮忙。

但并没有出现筋骨、关节痛、关节变形、肿胀等症状表现。三年多来,从当地的宣城二院检查治疗,住院9天,发烧9天,症状没有能够得到有效控制,二院遂建议转院。随后辗转到合肥、南京、上海等大医院求治,前后历时3年,抽骨髓检查4次,都未能确诊。在医院试用强的松,从6粒渐渐加到12粒,无显效,并因为面部肿大而停止使用。

西医无效后。开始在南京、上海各地求治中医,无效。后辗转到河南郑州某医院作“风湿”治疗,使用舒经通络、祛风除湿之类的汤药。之后出现气促、呕吐等症状,停药。改用红花、桃仁之类的活血化瘀类中药,无效。医生建议出院。

前后治疗3年多时间,众多病例中都没有查出病因。多家医生建议其家长放弃治疗,考虑再生一个孩子。
如此,出院回家,卧床等死。

这些年来,每天4点多钟就开始发热,干热,无汗。诸药无法退热。每次只有等其自己退热。
其父母基本都已经放弃了这个孩子,另外生了一个孩子,都已经6~7个月大了。
只有这孩子的奶奶依然不愿放弃,到处求神问卜、讨偏方、秘方,寄希望于万一。
如此,小婶遂建议她找我试试,或许有些希望。

接诊:6月6日上午,我第一眼看到这孩子的时候,他躺在床上,状况很差。他母亲抱着二儿子,带我走到他床边,这孩子只是用淡漠而空洞的眼神扫了我一眼,然后偏头向里,不闻不问。

面色:面青,萎黄,消瘦。神疲,气色晦暗。
目:青白而暗,
口唇:淡红不华。


言语:低弱无力。


发热:热状,低热反复。这些年来,每天下4点多钟就开始发热,干热,无汗而烦躁。诸药无法退热。每次只有等到半夜11点多,自己退热后,才开始出汗,汗出如水而凉。以前则汗出如洗,然后渐次汗少。

目前已经出现全身发热时双足反而冰凉的厥逆的症状。
全身酸软,不许触碰。触碰则嚎哭,说碰到的地方就会有种“酸的发痛,酸的无法描述,也无法忍受的难受”。不能自主移动,更不能翻身。
体力:很差。
脘腹:痞满,纳差,不思饮食,常常吃2、3勺饭,就说肚子胀不过。已经多日饮食极少,都是在父母的责骂下才勉强就着眼泪吃几口,然后就说“胀的吃不下”。
胸:有时胸闷,气喘。左胸心部略高于右侧,自言“感觉左胸有些肿”。
胁:消瘦见骨,无压痛。
目:右眼有胀感。
睡眠:较差。
大便:数天一次。
小便:有时黄。

舌脉
舌苔:舌苔淡白,舌质淡白而薄瘦,边齿痕。
脉象:三部脉弦紧而细硬,往来犹见涩象。

说实话,见到此症还是比较惊心的。尤其是三部脉见“三部脉弦紧而细硬,往来犹见涩象。”再加上很久饮食极少,胃气亏衰。贼邪未去,家国衰惫;养正无力,祛邪不能。尤其是三部脉见“硬”象,是胃气极度亏虚而出现的欲见“真脏”之兆。有胃气的脉象,即便是“弦紧”的很厉害,但“弦紧”之中也还是有“弹力”在的。这种“弹力”象什么呢?很像手中抓一条活鱼的弹动的感觉,能感觉到生机的充盈。而“胃气”严重亏虚的脉象,这种“弹力”就会逐渐变的“僵硬”起来,并且越来越僵硬,最后呈一种“死板”的样子,全无生机。
这些多摸摸一些垂危重症,尤其是久不能食的病患,就能体会到“真脏脉”了。能体会到“真脏脉”,就能感觉的出接近“真脏脉”的情况的。这个就不多说了。腹满、纳差,吃几口饭就哭胀得厉害,亦可见脾胃衰惫之象。象我们这种没有医师资格证的“土八路”,一般是不愿意接手这种风险极大的病人的。当时心中也确实在反复挣扎——出于自保,我不愿意接。但第一眼看到孩子的那种“淡漠而空洞”的眼神,让我心中很纠结。因为当年自己就经历过这种眼神。那还是我18、19岁的时候,那种无助、无奈、不甘、又走投无路的感觉,刻骨铭心的。这才是12岁的孩子,是什么样子的伤心才能出现这种眼神啊。看着自己的样子,看着妈妈怀里抱着的弟弟,傻子也知道,自己已经被放弃了。只有那种绝望的悲哀,才会出现这种“没有悲哀的空洞眼神”。而我,如果抽手自保,估计这孩子的样子活不到年底了。在余下的几个月中,孩子未必能碰到高人救命。如果不抽手,那不到六成的希望之外,很可能是陷我一生、乃至影响到我一家生计、稳定的“深坑”。伸手,风险超过了我的底线。放手,估计自己良心将一生不安。关键自己还算是“半个修行者”吧,这种心结足以结成“心魔”,修行恐怕再难寸进矣。实在左右为难。无可奈何,只有根据自己的能力和诊断,反复计算此症的各个方面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案。而这一切,都在四诊中同步完成的。这一把切脉,时间就超过半小时了。
分析:此症,初时寒湿犹在筋骨,本来可以数汗而愈,由于诊断、治疗的一误再误,以至不起,良可慨叹。3年错乱整体情况已经乱作一团麻,必须一一抽丝剥茧、逐渐疏理条达。此症中有“寒湿困脾”、“中阳衰惫”、“肝木乘土”;另有久病“营阴耗损”,“气血严重不足”;同时还兼见“肝肾阴阳俱虚”之象。此病数症错杂,随初时由寒湿所致,然迁延日久,误治,失养,脾土困顿衰惫,肝木乘之,遂至脾脉垂垂而肝脉弦紧而硬,已见将败之象。此时当以“外治寒湿、救脾扶中”为当前第一要务。
正所谓皮之不存毛将安附?故,法当健脾补中,以温补中阳为要,兼顾醒脾燥湿化痰。然,当此之时,用药必然会出现其他症状的变化。最典型的,就是“发热”必然会进一步加重。其次,可能会出现“传经”,出现新的症状。反复计算后,召集他父母、奶奶到场,把大致情况和大家沟通了一下:
第一,根据孩子的情况,不能急于“治病”,必须先行调补两天,为后面的治疗打下基础。但是,这两天的调补,很可能会出现一种情况——发热会明显加重。这个不需要担心的。如果发热不加重,反而不能继续下一步治疗的。(其实,这也是我的一步“投石问路”的棋。一方面用以观察其家人的支持程度;一方面也观察孩子调补后,身体能否经得起攻伐。两者出现任何一种情况,我都会收手放弃的。这样也会“心安”些。)
第二,治病的时候可能每天需要更换两三个方子,甚至有同时使用两个方子的要求,所以,需要家人至少准备两个以上的药炉。
第三,此症如果治疗得当,暂时还有六、七成的把握可以帮其康复,并且估计到第7日左右,孩子大致可以勉强下床活动。但治疗的过程,家人必须无条件配合。所有安排和要求都必须及时提供。(之所以敢这样说,无他,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故也。其病势虽剧、虽已入里,然犹还有可出之象,内托外导,引其复归于表而治之,可矣。之所以要这样说,也是无奈。如果不给其家人一些希望,深虑其家人轻慢其药而不及施用,而此子则必难得回天之幸矣。)
第四,前两天的调补用药,我开方你们自己去城里药店抓。开始治病的时候,因为距离城里20公里,临时改方、抓药不及时,所以所需要的药我自己带过来,这是为了及时调整用药、变方。不要多心。这几条,病家虽然都已经答应。但能看得出,信心是不大的。这很正常。转了几年了,大医院、大专家也看了好多,还不是这样?你一个毛头小子能有几分斤两?敢如此大话?呵呵,当年我大概35、6岁吧,在外也并无几分医名。病家有顾虑、猜疑也是正常。病家的心态倒是掩藏的很好,也积极地去照方抓药。只有这孩子的表情也还很是淡漠。呵呵,其家长的心事,咱可以装着不知道,只要他们配合就好。孩子的绝望的心态不改变,恐怕用药也会效果很差的。经曰:医者为标,病者为本。标本若不相得,病邪则不得服。所以,还得打开孩子的心锁。如何打开?眼睛一转,我看着他母亲笑道:“看这小子生的很清秀,等病好了,就给我做儿子好呗?”他母亲也是一愣,不妨我会来这么一句,也笑笑说:“那感情好,等孩子好了,就给你做干儿子。就怕高攀不上哩。”
说着话,偷眼看这孩子,果然是把耳朵竖着在听,看着我,眼中闪烁着希望。呵呵,小心思有希望就好。用针、用药,都得“得气”。若病人自己都没有了求生的意识,医者用药、用针也难“使”其气的。其气不应,难治。
第一方,以小建中汤合补中之意,攘外安内、扶正祛邪。于此处着眼,并不急于以风寒痹阻经络腠理为念。
汤药:党参12茯苓12生白术12陈皮9柴胡7升麻7姜半夏9桂枝12炒白芍9党参9炙甘草6木香9砂仁9炙黄芪12制附子7红参一支,另煎,渐次加量兑入【之所以逐渐加量,一方面是考虑“久虚不受急补”,若急补而出现壅滞,则另又生变矣。另一方面,考虑的是红参用后,必然会导致发热加重,热重,还就会更难受的】。三剂,日夜连服,浓煎,代茶饮。不拘次数。无饴糖(买不到),用上好米油(极其浓稠的米粥)代替。(以后但凡使用“麻黄”之剂,均喝药后跟一碗稀粥的。)先用药3剂,2天内用完,以期沉疴醒转,故预期药后,当有所恢复。同时,配用成药:补中益气丸,每次12粒,汤药同下。【个人喜欢这样汤药和丸药配用,这样用的好处是,当攻邪时,汤药补益之力会消耗的很快;而丸药的缓释,正好可以接上第二梯队的实力补充。】
6月6日中午12点,药煎好,服用第一遍。下午1点35分,孩子问有没有吃的东西。这是从昨天(5日)中午至此,方才打开胃口索食。给了半碗稀粥【不敢予以饱食。原因很简单,担心一次饱食会导致胃的损伤,同时会导致脾胃气机痞塞、中焦不运。如此,则旧病未去,又添新疾矣】,腹胀感有所减轻。下午6点40,病家打电话来说,发热比昨日有所减轻。【这里出现的发热的症状减轻,是必然的。其实这孩子连续发热3年多,其实都是身体自己在努力调和的表现。但自身又不能调和,所以出现发热、汗出,反复至今。如今身体已是强弩之末矣,再不能调和也就大厦将倾了。这时,平肝健脾,先纠正一下脏腑之间的相克,这也是调和营卫的。所以症状会有所缓解的。
禁忌:不要贪凉、生冷、油腻、海鲜、萝卜等。
6月7日,是第二日,其他俗务(呵呵,要养家糊口要讨饭吃哈),没时间去查看。早上,孩子家打电话来说:晚饭吃了一个包子。药后,身上的酸胀感加重,臀部酸痛的不能碰,翻身难。奶奶和妈妈整夜给他摸摸身体。【这里症状加重,正是身体正气得到补充之后,再次奋力散邪的表现。所以相关的症状也会随之加重。这些都是在药前就已经能够预计到的。】
嘱其不要担心,继续用药,不可怠慢。
6月8日,早上再去查看。其家人诉说,昨天(即7日)下午3点多开始发热,大热,汗出,至晚上7点多,热退身凉,精神好些。想看电视了。今天早上吃了半个包子、几口饭。喝药后有些腹胀,口渴,不欲饮。昨夜已经能自己翻身了。
诊察:
面色:开始明润。
目:白睛略有清爽,胀感减轻【查胀感,也可以审查肝气逆的情况的。】。
声音:较为清亮。
体力:略有恢复,可以自行翻身,但自行移动还有些勉强。
睡眠:较差。
脉:浮数,略涩,较前日略有恢复。
舌苔:中后部有黄腻,舌质淡红,边有齿痕。

昨日另外有事,未及时查看病情,今日看时,孩子的舌脉已经都从阴转阳,病邪还走阳明、太阳。此乃病邪复归太阳化热欲出之象也。甚善。

但由于病久,阴伤较重,恐转热证发热、大汗伤阴耗液而更伤其垂垂之阴,故需用养阴生津之品,合昨日之药以顾护其正,随其热自化大汗而托乎寒湿。
用药:
方一、生地9生白芍9五味子6南沙参9麦冬9葛根10天花粉7知母7黄芩5黄柏5生甘草5山萸9地骨皮9。浓煎代茶饮,不拘时服。
方二、麻黄二桂枝一汤加生石膏50。【药都在后备箱中有备急用的,临时分称出来,用方就比较方便和及时了。】

此时已见阴证转阳,当从太阳着眼,但由于阴虚较重、较久,当先以养阴为妥。以防随后发汗而大汗亡阴之弊。前人曰“走马看伤寒”,诚不我欺也。

于此,则不能径自发汗,实堪虑其气脱伤津之弊也。故于补益、发散之中权衡,随其变化,把握分量,发乎手而应乎心也。

先用方一,上午11点30分,开始出现低热,持续到下午2点,发热比较明显,小屁股酸胀加重,足心尚可。【这段时间没有刻意“退热”,因为这个热势,是我们需要的。】

中午吃了点苹果,半碗稀粥。

下午开始使用方二,也是少量、频服,促其发汗。
下午2点20,身热,大汗出,汗出如浆,凉,粘手。【这时的汗和前几日的汗,都不一样了,以前的汗,如水,凉意侵手。现在的汗,凉意减轻很多,出现粘手的表现,这是体内以及肌肤腠理之间被淤积的津液、痰湿等,邪化而得到的东西。正是这些东西,导致其身体酸痛不可忍的。当这些“粘汗”完全透出以后,酸痛就会消失了。在有些大症中,不同时期表现出来的“汗”,是不一样的。这些从临床反馈回来的东西,是“坐堂先生们”看不到的。所以,我一直并不把“坐诊”看做是“临床”的。若读者有心,可以仔细看看这个病例中的“汗”的不同时期的不同表现。在此症中的“汗”,基本包含了汗的绝大部分的内涵了。】
2点25分,热渐退,汗渐止。
4点40,余热较轻,手足润。

果然,随其营卫之和合,气壮津回,一汗如洗,其汗粘腻。随其汗出热退,孩子渐觉轻松,所苦多年的“酸”,开始减轻。【这些都和用药前的计算相吻合了。】

傍晚,依照其变化,对其家人说:“明日再发热的时候,热势当有所减轻的,这样,明天的状况,可能恢复的比今天更好。”
何以敢如此言诺?无他,此即寒湿之邪从汗解而衰之故也。
今天未用成药。【何以故?恐壮热势。】
饮食:晚上未吃。
大便:无。
小便:深黄、暗。
6月9日,早上去诊察,见孩子可以自行翻身俯卧,双手双臂基本可以自主活动,但还不能握紧拳头(握拳不紧,呈空心拳状),仅有食指和小指较酸。上午未再发热。
面色:明润好转,神气健旺。
声音:已可大声呼喊,中气尚可。
汗:出如水,粘腻、粘手程度比昨日基本要减轻一半左右。
脘腹,进食后不再有胀满的感觉,但消化还较差。中午吃一大碗稀饭,少许青黄豆,不胀。
上午睡眠较好。无大便。
小便淡黄。
可以自行翻身,并时常自主移动、调整体位。
脉象:发烧时脉浮数,较促。退烧时,脉缓,略濡。
舌苔:黄浊,少津。边齿痕。

今日果然如昨日所言,清晨只是略有浮躁,少许有些发热,给两次麻杏石甘汤成药即安【很多人都对“麻杏石甘汤”有误解,其实这家伙可以同时散“郁热”、清“实热”。是仲景用来处理太阳、阳明发热的典型用药。从太阳郁热,就用麻黄散郁;到阳明实热,就转白虎。而“麻杏石甘汤”正是处理:从太阳出、而入阳明,又没有尽入阳明的热势的。我是懒人,有成药就懒得用煎药的。嘿嘿】,没再出现大热。

用药:
方一:炙黄芪9党参9生地9炒白芍9焦白术10炒山栀3麦冬9五味子5南沙参9陈皮7葛根7当归7炙甘草6桂枝7大枣5砂仁6。用法如前,做茶饮。【嘿嘿,这个方子就比较杂了。打了两天仗,该补充的方面都很多啊,于是就成这样了。】
成药:补中益气丸。

下午,停用方一,改用麻黄桂枝各半汤加石膏30。再少量与之,每次一两小口。不为发汗,而在准备,在等。等发热。
至下午将近4点,又开始作热势而发汗。就其势加量服药,发汗散邪。药后,其汗如水,温热,不再粘腻。【这里注意一下“汗”的变化,此时的汗水,开始变温了。不再是以前的清凉如水的感觉。这种变化,表示寒邪已轻了。】

然其汗出,上身到臀部即止,下身从大腿至脚心,汗出均匀。
这些汗出的部位都不再“酸”,而唯独臀部无汗的部位“酸胀”明显。
反复思考,分析当是久卧在床,经气不利所致。遂用刮痧法,从后颈至足跟,沿太阳经一路刮下,以助其泄热,兼通经气。
刮痧后,臀部“酸胀”减轻。

今日用药,上午主要还是以休养生息为主。此正是老子所谓“我不正而民自化”也。下午则借其身体将要再作燥发热的时机,乘势用药发散,这是最省力的法子。【其实,个人一直主张用药只是起到引导作用就好,用最小的力,来达到最大的效果。这点收到太极拳借力打力的影响很大。我们身体都有自己自行调和恢复的能力,很多表现出来的所谓的症状,都是身体自我调节的表现,例如自汗、盗汗等,都是。不过是有些情况下,身体自己能够一段时间就恢复正常了。有些时候,身体再怎么努力也恢复不了。这就需要外力来辅助一下了。所以,乘它行的时候,略加一些外力(即药力)来助其势、导其行即可。大可不必完全去依赖“药力”如何如何。更加的不喜欢西医的那套不论正邪一并轰杀,甚至治病先摧毁自身的免疫力的法子。老天,如果你的国家废除了自己的正规军,而全部依赖雇佣军,会怎样?迟早必反的。】

从始至此,其势发展变化皆出于掌指之间,寒热进退自有章法,闲散中依旧理法井然。

至此,其诸症方始各自归析。此时亦不可妄自进补矣,虑其从症而变也。故,去补养而专用汗法、清法,以从其所宜也。虽然日而数变,皆未出算计之间。孙子曰:“多算者胜,少算者不胜。而况不算者乎?”
6曰10日,早晨前去诊察,进门看时却很吃了一惊,这孩子竟然拥着被子端坐在床头了。看其坐姿,以为是坐靠在小椅子或小凳子上,其实却是自己安坐,并无依附。
其奶奶说:昨夜孩子已经能够翻过身来并拱起小屁股了。
气色,明润好转,神气渐旺,精神很好。
目,不胀了。
言语清亮,中气较好。
小便淡黄。

舌脉
发热时脉浮数,较促。退热后,脉缓,略濡。
舌苔薄黄,少津已缓解,边齿痕。

方药:
方一:生地9麦冬10石斛10南沙参10知母9炒山栀5葛根9天花粉10生白芍7炙甘草6藿香7焦白术6。浓煎,代茶饮。
成药:补中益气丸,如前法。

方二:麻黄桂枝各半汤。

早晨喝米汤一大碗。
8点25左右,开始手足心略热,汗出。未退热,继续用方一。
8点45分热退汗止。
开始交叉使用方一、方二。

10点,脉略促,无热,汗出较多。汗出如水,温热,量多。臀部汗出,还有些粘手,其他部位汗出基本不黏手了。全身酸胀无力的感觉消失。
腹胀饮食都比昨日改善很大,无胀满。有放屁时感觉有便意。11点多,要大便,其母亲抱在木桶上,片刻,拉出大量极黑臭晦稀粪。

中午孩子吃饭后要求洗澡换衣服,考虑到大病初愈沾不得水气,并容易受凉,故不允。不耐反复恳求,考虑再三,只得命其母用温开水擦拭、更衣。随后下床站立10余分钟,顾念其初愈体虚,不耐久劳,乃命复卧。

下午安睡。
此症条分缕析,其善已显,自不待言。守法如前,分别调理,合而为治。

下午兀自能起身下床而立了。昨天还预计至少要到今天晚上乃至明天(11日)才能坐起来的。

呵呵,效果很满意。

纵观数日之变,反复顾及其虚,不得不清补兼济,大破常规。不论其各症如何变化,皆随势利导,损其有余,补其不足,可矣。此症可为伤寒阴证转阳之典型,其中颇为可观。

然,其子虽能速起,也不过应此症而已。阳虚、久虚之体,其后必有复发之势。故,调养不可不谨,根本不可不治也。

治疗结束。
给两贴小建中、两贴十全以善后。

(作者公号医道宗之内一)
个人喜欢这种全局性的战争,喜欢那种多方参与、多方协调配合、协调作战的感觉。有挑战性。
这个孩子的治疗到此算是战役结束,整个治疗记录真看得人惊险刺激、精彩纷呈、酣畅淋漓。其呈现出的医术除了精湛二字外,我想不到更合适的字来形容了。这则医案,就算很多业内专家看了,也应自叹不如。作为一个学中医的人,我更是从这篇文章中得益甚多。可惜的是,这位医道宗源老兄不大愿意写医案,看起来这样过瘾的医案仅此一例,是我等粉丝的憾事。
当然,医道宗源老兄也有东西来弥补我的遗憾,他在论坛里发了很多研究医学古籍的帖子,给我们打开了另外一扇了解中医的窗户。注意,汉唐以后的书在他的眼里是不算古籍的,他研究的都是汉以前的书,很多内容我等愚人闻所未闻,见所未见。
就当我准备结束这个主题的时候,又在网上看到了一位自学中医的人,网名杏园春晓,他虽然距离医道宗源的高度还有不小的距离,但也是学有所成了。他在网上写了一些他治病的医案,读来也颇有几分功力,让人钦佩不已。
2014年已经近在眼前了(此文写于2013年底),我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加入到学习中医的队伍中。中医看起来玄奥难道,学起来也是很有乐趣的。学着学着就会发现,自己慢慢的明白有些病是怎么回事了,慢慢的就感觉自己会治病了,慢慢的也会变得心态平和,不急不躁了。
补记:这几年,又陆陆续续的知道了几位自学中医颇有成就的人,如厦门的陈一端兄,青岛的黄翔等等。他们对《伤寒论》的研究,都有很高深的造诣。我见过陈一端兄,他不管走到哪里,都随身带着一本医书,书上每一页都用铅笔密密的划着线,空白处还写了好多字。从中可看出其学习用心之深,我自叹弗如。黄翔兄我也很佩服,一本《伤寒论》滚瓜烂熟,张口即诵,也是用功颇深。据说,他光买医书的花费是以万计的。
他们这些人,都是我学习的榜样。
(0)

相关推荐

  • 中传院黄双辉老师讲伤寒论第27期

    大医精诚:养浩然之正气极天地之大观.    中传院黄双辉老师讲伤寒论第27期 第59条讲解 59.大下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 58.凡病,汗吐下--亡津液. ...

  • 如何背诵伤寒论

    我是先背伤寒论,然后结合案例+anki学习伤寒论,下载了几十本经方医案书,然后分门别类,目前只收集完成了太阳篇的医案,收集了大概两千多,已经耗时上百个小时. 最大的感触是,"纸上学来终觉浅 ...

  • 民间中医高手经验用药绝招

    夏枯草六两加水熬成药汤九碗(三天的药量),喝之前加适量红糖(这是重点中的重点,红糖是此配方的药引,没有加红糖喝了不起作用),一般一个星期见效.成龙大哥2003年得了甲状腺肿瘤就是此药方治好的.? 另外 ...

  • 民间中医高手经验用药绝招(2)

    黄芪,丹参,山药各15克 柴胡,五倍子,黄精,茯苓,葛根,生地,枸杞,山萸肉,蚕茧,苍术各10克黄连6克 肉桂3克 仙鹤草60克 煎汤 鸡内金,僵蚕各3克 研粉 汤药送服治疗糖尿病 西红花 3克 茯苓 ...

  • 民间中医高手特效验方

    祖传治疗脉管炎秘方: 当归15g,赤芍15g,鹿角霜15g,牛膝15g,乳香15g,没药15g,麻黄1g,细辛1g,党参15g,地龙15g,白术15g,干姜15g,大枣15g,黄芪9g,天麻9g,伸筋 ...

  • 民间中医高手经验用药绝招​

    夏枯草六两加水熬成药汤九碗(三天的药量),喝之前加适量红糖(这是重点中的重点,红糖是此配方的药引,没有加红糖喝了不起作用),一般一个星期见效.成龙大哥2003年得了甲状腺肿瘤就是此药方治好的. 另外告 ...

  • 民间中医高手经验用药绝招 ​

    夏枯草六两加水熬成药汤九碗(三天的药量),喝之前加适量红糖(这是重点中的重点,红糖是此配方的药引,没有加红糖喝了不起作用),一般一个星期见效.成龙大哥2003年得了甲状腺肿瘤就是此药方治好的. 另外告 ...

  • 一个敢打擂台的民间中医高手

    导语:他到底能治什么病?中医能治什么病,他就能治什么病.他治愈过多少患者,没有人统计过.他每天都在治病,不是正在治疗中,就是在赶往治疗的路上--他说,传播中医是他下半生的发心! 好多人抱怨看病找不到好 ...

  • 一本执业证让民间中医高手(绝技)全部失传

    今天 中医是我国优秀文化的精华,我国应该大力提倡和发展,但如今传统中医中的许多宝贵经验和学术正在逐渐失传,许多传统的老中医也都陷入到了一种尴尬的境地.民间中医,一个特殊的矛盾体.在一定程度上,他们是传 ...

  • 民间中医高手的33个体会(内含六经、阴阳、伤寒经方)

    体会1:六经赅万病之理 <伤寒论>六经体系是疾病共性规律的概括,以六经生理为基础,阐释其病理变化,不单是外感,实可以统万病. <金匮>则以疾病的特殊性即该病的个性特点来研究辨治 ...

  • 民间中医高手的33个体会1

    体会1:六经赅万病之理 <伤寒论>六经体系是疾病共性规律的概括,以六经生理为基础,阐释其病理变化,不单是外感,实可以统万病. <金匮>则以疾病的特殊性即该病的个性特点来研究辨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