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死回生!民间中医高手的精彩医案!
导读
民间也有中医高手,他们如金庸笔下的武林高手一般,有着不俗的修为。本文作者笔名为医道宗源,中医是自学成才,对伤寒有着较深的研究,经常混迹中医论坛,其医案也如小说般让人看得痴迷。此文便详细讲述他如何用几天时间将各大医院视为无救的孩子治好的,小编也不禁震撼了。
几年前,我以《说说几个自学中医的人》为题,写了几篇文章,发在我的新浪博客上。没想到,这几篇文章受到了欢迎,阅读量达到一万多,还被转载一百多次。为了给我的微信公众号增加点轻松阅读的内容,我把这几篇文章做了一点文字的修改,准备陆续在公众号里发出来。本文就是第一篇。
*********
大家都知道金庸故事里有东邪西毒南帝北丐四大武林宗师。 其实在各个行当里,都曾经有绝顶聪明的人,其成就超越凡尘,到达顶峰,荣获宗师称号。
清代中医这个行业里,有两个人可以算是当世的宗师,一个叫黄元御,一个叫徐大椿。这两个人还很另类,他们都没有拜过老师,凭自学就成为了宗师。宗师这个头衔可不是批发的,名额有限。靠自己一己之力就摘得宗师桂冠,好比是一个自学乒乓球的人,完败各个国家队,把奥运会金牌轻松收入囊中,真是令人匪夷所思。
不过我在这里不讲黄元御和徐大椿的故事,而是想说说我知道的活在当下的几个自学中医的人。他们不是宗师,但是他们都勤奋的跋涉在学中医路上,他们的执着、信念和成绩都很令我钦佩。
最早知道的一个是个山东老乡,老家好像是烟台的,目前在上海工作,职业应该是IT之类。一个偶然的机缘,我在网上看到了他的博客—我的中医之路(http://johnson-tcm.blogbus.com/)。一看就知道,这个博客的主人在自学中医。当时我也在自学中医,并且刚刚起步,所以就很认真的看他的博客,应该说,他的博客对我学习中医起到了引领的作用,我书橱里的一些中医书就是通过他的介绍买的。
这位老乡学习非常认真,在博客上写了很多学习笔记,这些笔记也便宜了我,可以不劳而获了。另外,我还非常羡慕他,因为他在身边有个朋友是职业中医,他可以时常找这个朋友学习交流。后来我发现他还跟这个朋友随诊,有机会在实践中学习,这种好机遇真是让我流口水啊。
这个老乡估计上学的时候就是个学霸,他自学能力真的很强,读了很多医书,博客上一篇篇几乎全是学习笔记。他还参加了经方大会,跟大名鼎鼎的经方家黄煌见面和随诊,是一个非常用心的自学者。
他的博客上也有小小的遗憾,就是没有一例自己治病的记录,令我疑惑难道这位老兄光学不练?我估计他是个谨慎含蓄的人,绝不轻易开方治病,不像我,不仅动不动就给人开个方子,还要写出来显摆一下。
这位被我羡慕的自学者我还不知道是啥名字,在博客里的名字是个英文的叫Johnson, 看样子是在外企上班的。
网络是个好东西,不管两个人距离多远,敲几下鼠标就可以建立联系,速度比孙悟空的跟斗云还快。有一段时间,我在新浪的博客受到了一位自学中医者的关注,这位老兄网名叫叶天,有时候会给我留下些有益的留言。像咱这样的菜鸟,有高手关注自然很高兴,我发现叶天也有个自己的中医博客,于是我也时不时的到他的博客上去溜达一下。
前一个Johnson的博客有个缺点,就是不好留言,不知道是博客设置的原因还是我太笨,反正只能看,要留言不知该怎么弄。所以有时候就觉得这个Johnson让人难以接近。但是叶天就不一样了,不仅我到他的博客串门,他还到我的博客上串门,我们还相互留一下言,并且还会交流一下学习心得,相互推荐一下有什么好书,真是很爽啊。
看的出来,叶天酷爱经方,在经方上下过很多功夫,并且颇有心得。叶天兄临床的水平我也很钦佩,这是我在网上遇到的良师益友。
有一次在网上瞎逛,偶然发现网易上有个中医博客叫中医太美,一看内容,原来这位博主也是在自学中医。博客上面还有他自己治病的医案,从他开方用药来看,这位仁兄也是个经方迷。并且他和我相似,文章里也有给自己女儿治病的经历,看后不禁有惺惺相惜之感。再逐渐了解到,这位老兄是我本家,也姓刘,大名刘建军,内蒙古人,居然还是位政府官员,看来爱好中医不分职业啊。有一段时间,这个中医太美的博客成了我经常光顾的地方。
有一次,有位网友,也是位中医爱好者,介绍我加入了一个学习中医的QQ群,群名叫做古朴中医。入了群之后,发现群主居然就是这位刘建军。我在群里呆了些日子,算是跟刘建军有了近距离联系。可惜,后来因为忙,就几乎不上这个QQ群了,我与刘建军的联系也就暂时没有下文了。
学中医的人都喜欢逛逛中医论坛。前几年,有一个论坛办的不错,很受中医爱好者的欢迎,这个论坛叫做华夏中医论坛。
没想到,有一次在华夏中医论坛里,我又看到了刘建军的身影。他在这个论坛里设了一个个人空间,里面有不少文章,有的文章是他自己一些近期的医案。因为都是自学中医的人,这些医案看起来就感觉亲切,另外因为水平差距不大,看起来也容易理解,所以我就把他的医案都饶有兴趣的看了一遍。
从医案看,这位老兄对经方颇有研究,另外也学习了不少名家的经验。他治疗咳嗽有一招叫半夏厚朴汤加味,就是从一位中医名家那里学习的。看的出来,他对这个方子很推崇,所以我也就留意了这个方子。没多久,我女儿咳嗽,我连用了两个方子都没有效果,于是我就拿来刘建军的这个方子试试,结果两付药就好了。
刘建军还在博文里写了一个我闻所未闻的学说,叫做“三部六病”。他不仅在学习三部六病,还用三部六病的方子治过病,效果也很好。
他的文章勾起了我对这个学说的好奇,于是就上网查资料。原来这是山西的一位名老中医刘绍武创立的一个中医体系,这个体系也不是刘老的杜撰,是他把伤寒论读透了之后,在自己独特理解的基础上,创立的新学说。在这个博客的指引下,我专门买了一本厚厚的三部六病回来研读。
人和人不能比。我常常想,像我这样学中医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人,啥时候能达到前面这几位的水平呢?我对他们的水平很是羡慕啊。
当我在网上看到另一个自学中医的人时,我的想法变了。
我从来没有想到,一个现实版的自学中医者能达到如此的高度。
前面说过的三位,中医造诣已经不低了,甚至治病的水平要高于一些职业中医,但是和这个人比,是小巫见大巫。
这个人太牛了。在我们还需要捧着讲解的书来学习《伤寒论》时,他呢,写了一本讲解《伤寒论》的书。这是一个成名成家的中医才有能力达到的事。
这个人的名字叫林盛进,好像是福建人。出于佩服,我专门买了他这本讲解伤寒的书来学习。
在这本书的序言里,他讲了一段话我印象深刻。
这段话的大体意思是这样的:他自青年起痴迷中医,自学《伤寒论》。对<伤寒论>这本经典的学习,他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画山不像山,就是学习起来非常吃力,云里雾里的总是学的不清楚。第二个阶段是画山像山,就是对伤寒论的条文和方子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可以熟练准确的使用伤寒论来治病。达到这个水平就是一个好中医了。第三个阶段仍然是画山不像山,但是有神。但是这个阶段和第一阶段有质的不同,第一个阶段是招式的模仿,但是模仿的不到位。到了第三个阶段,一部伤寒尽在胸中,开方子可以的进行灵活的加减,甚至是自己随手即可拈出新方子,随心所欲而不逾矩,出手就是经方。
知道这位高人,也得益于华夏中医,他在上面的帖子深受热捧。他帖子里治病的医案确实功力不俗,一般三两付药就把病搞定。
我不由得感叹,真是高人也,倚天一出,谁与争锋?
没想到,倚天真的遇到了争锋者。
还是在华夏中医论坛上,一个网名“绞尽脑汁”的人引起了我的关注。
这个人是个开个体诊所的中医,在论坛上发了一些帖,受到大家的追捧。这些帖子,主要是讲他对《伤寒论》的理解和治疗癌症的经验。为什么大家追捧他的帖子呢?因为他把中医理论形象化了,很多玄而难懂的东西,他可以找一个形象的比喻,一下子就能让别人明白。另外,他还把自己治疗癌症的很多宝贵经验都无私奉献出来,殊为难得。
如果说前面几位都是中医的超级学习者的话,那么“绞尽脑汁”可谓是位超级思考者。对中医理论,他会讲出很多令人耳目一新的理解和说法,使你产生“啊,怎么我没有想到?”的感觉,怪不得他的网名要叫做“绞尽脑汁”呀。所以,读他的帖子前总是让人会产生期待,期待他是不是又有新鲜的大餐或小菜要给我们端出来,读完后也每每会有美味进入口腹后的满足感,脑子里还要慢慢的回味一下才行。
“绞尽脑汁”的真名是张庆军,博客的自我介绍是河南医科大学毕业,我没想到,他居然也是自学中医成才的。这是怎么回事呢?有一天他写了一篇帖子道出了缘由。
原来,他大学学的是西医,毕业回家开诊所,立志做一个好医生。结果有一次治病的经历改变了他。
一天,一个病人感冒发烧找他来治,把他难住了。为什么呢?原来这个病人既出汗又发烧。当时张庆军想,要退烧就要吃发汗药,可这个病人一直在发汗,不需要吃退烧药。可是不吃退烧药又不能退烧。无奈之下,他给这个病人输了一个周的液,病人才好了。这个事对张庆军刺激很大,他感觉西医有局限性,就逐渐走上来自学中医的道路。后来越学越着迷,越学越投入,最终从西医就变成了中医。
顺便提一句,当他学了中医之后才发现,原来自己遇到的这个“怪病”,是个中医看来再简单不过的桂枝汤证,一付桂枝汤就可以搞定。
张庆军的过去使我想起了日本的两位鼎鼎大名的汉方医生,一位是汤本求真,一位是他得学生大冢敬节,他们两个都是西医出身,但后来都迷上了中医,最终变成了地道的中医。
我上网看林盛进、张庆军这些人的帖子时,常常感慨,人家也是自学中医的,人家的水平,我何时也能达到啊。一时间,我对他们是顶礼膜拜啊。
《射雕英雄传》里,江南七怪一出场,个个武功高强。等仙风道骨的丘处机出场,一人即可敌江南七怪,我们才知道强中自有强中手,一山更比一山高。等梅超风伸出九阴白骨爪,打的邱道长满地找牙时,我们感觉梅超风武功太高了,已经近似于妖了。待到白发飘飘的洪七公和青衣峻凛的黄老邪出场后,我们才发现前面的都是小山,真正的高手是珠穆朗玛峰般的存在。
这告诉我们,所谓高手,没有最高,只有更高。没想到,这个场景在现实版中医里出现了,我又发现了一个更厉害的人物,可谓一骑绝尘。这个人是谁呢?他又厉害到什么程度呢?我们下一篇再说。
医缘:2009年6月6日上午,这孩子奶奶“讨百家米”讨到我老家堂叔家。所谓的“讨百家米”,是我们这边民间流传的用“讨饭”的方式,讨“百家米”煮饭给小孩子吃,以求占百家的福气,用以遮灾的一种做法。这一般都是到了无可奈何的时候才用这种方法的。所以小婶就热心都询问了一下,她奶奶才倾情相告如此如此。
病史:这孩子从9岁(2007年9月)暑假结束前几天在山塘洗过冷水澡后,到开学开始出现症状。最先是老师发现双眼眶发暗、浮肿;随后出现双脚酸软无力,然后逐渐发展到双踝关节,再到双膝关节,再至臀部;感觉酸软异常,几近全身瘫痪,翻身、移动都无法自主完成,需要大人帮忙。
但并没有出现筋骨、关节痛、关节变形、肿胀等症状表现。三年多来,从当地的宣城二院检查治疗,住院9天,发烧9天,症状没有能够得到有效控制,二院遂建议转院。随后辗转到合肥、南京、上海等大医院求治,前后历时3年,抽骨髓检查4次,都未能确诊。在医院试用强的松,从6粒渐渐加到12粒,无显效,并因为面部肿大而停止使用。
西医无效后。开始在南京、上海各地求治中医,无效。后辗转到河南郑州某医院作“风湿”治疗,使用舒经通络、祛风除湿之类的汤药。之后出现气促、呕吐等症状,停药。改用红花、桃仁之类的活血化瘀类中药,无效。医生建议出院。
前后治疗3年多时间,众多病例中都没有查出病因。多家医生建议其家长放弃治疗,考虑再生一个孩子。
如此,出院回家,卧床等死。
这些年来,每天4点多钟就开始发热,干热,无汗。诸药无法退热。每次只有等其自己退热。
其父母基本都已经放弃了这个孩子,另外生了一个孩子,都已经6~7个月大了。
只有这孩子的奶奶依然不愿放弃,到处求神问卜、讨偏方、秘方,寄希望于万一。
如此,小婶遂建议她找我试试,或许有些希望。
面色:面青,萎黄,消瘦。神疲,气色晦暗。
目:青白而暗,
口唇:淡红不华。
闻
言语:低弱无力。
问
发热:热状,低热反复。这些年来,每天下4点多钟就开始发热,干热,无汗而烦躁。诸药无法退热。每次只有等到半夜11点多,自己退热后,才开始出汗,汗出如水而凉。以前则汗出如洗,然后渐次汗少。
全身酸软,不许触碰。触碰则嚎哭,说碰到的地方就会有种“酸的发痛,酸的无法描述,也无法忍受的难受”。不能自主移动,更不能翻身。
体力:很差。
脘腹:痞满,纳差,不思饮食,常常吃2、3勺饭,就说肚子胀不过。已经多日饮食极少,都是在父母的责骂下才勉强就着眼泪吃几口,然后就说“胀的吃不下”。
胸:有时胸闷,气喘。左胸心部略高于右侧,自言“感觉左胸有些肿”。
胁:消瘦见骨,无压痛。
目:右眼有胀感。
睡眠:较差。
大便:数天一次。
小便:有时黄。
舌脉
舌苔:舌苔淡白,舌质淡白而薄瘦,边齿痕。
脉象:三部脉弦紧而细硬,往来犹见涩象。
嘱其不要担心,继续用药,不可怠慢。
面色:开始明润。
目:白睛略有清爽,胀感减轻【查胀感,也可以审查肝气逆的情况的。】。
声音:较为清亮。
体力:略有恢复,可以自行翻身,但自行移动还有些勉强。
睡眠:较差。
脉:浮数,略涩,较前日略有恢复。
舌苔:中后部有黄腻,舌质淡红,边有齿痕。
昨日另外有事,未及时查看病情,今日看时,孩子的舌脉已经都从阴转阳,病邪还走阳明、太阳。此乃病邪复归太阳化热欲出之象也。甚善。
方一、生地9生白芍9五味子6南沙参9麦冬9葛根10天花粉7知母7黄芩5黄柏5生甘草5山萸9地骨皮9。浓煎代茶饮,不拘时服。
此时已见阴证转阳,当从太阳着眼,但由于阴虚较重、较久,当先以养阴为妥。以防随后发汗而大汗亡阴之弊。前人曰“走马看伤寒”,诚不我欺也。
先用方一,上午11点30分,开始出现低热,持续到下午2点,发热比较明显,小屁股酸胀加重,足心尚可。【这段时间没有刻意“退热”,因为这个热势,是我们需要的。】
中午吃了点苹果,半碗稀粥。
下午开始使用方二,也是少量、频服,促其发汗。
下午2点20,身热,大汗出,汗出如浆,凉,粘手。【这时的汗和前几日的汗,都不一样了,以前的汗,如水,凉意侵手。现在的汗,凉意减轻很多,出现粘手的表现,这是体内以及肌肤腠理之间被淤积的津液、痰湿等,邪化而得到的东西。正是这些东西,导致其身体酸痛不可忍的。当这些“粘汗”完全透出以后,酸痛就会消失了。在有些大症中,不同时期表现出来的“汗”,是不一样的。这些从临床反馈回来的东西,是“坐堂先生们”看不到的。所以,我一直并不把“坐诊”看做是“临床”的。若读者有心,可以仔细看看这个病例中的“汗”的不同时期的不同表现。在此症中的“汗”,基本包含了汗的绝大部分的内涵了。】
2点25分,热渐退,汗渐止。
4点40,余热较轻,手足润。
果然,随其营卫之和合,气壮津回,一汗如洗,其汗粘腻。随其汗出热退,孩子渐觉轻松,所苦多年的“酸”,开始减轻。【这些都和用药前的计算相吻合了。】
何以敢如此言诺?无他,此即寒湿之邪从汗解而衰之故也。
今天未用成药。【何以故?恐壮热势。】
饮食:晚上未吃。
大便:无。
小便:深黄、暗。
面色:明润好转,神气健旺。
声音:已可大声呼喊,中气尚可。
汗:出如水,粘腻、粘手程度比昨日基本要减轻一半左右。
脘腹,进食后不再有胀满的感觉,但消化还较差。中午吃一大碗稀饭,少许青黄豆,不胀。
上午睡眠较好。无大便。
小便淡黄。
可以自行翻身,并时常自主移动、调整体位。
脉象:发烧时脉浮数,较促。退烧时,脉缓,略濡。
舌苔:黄浊,少津。边齿痕。
今日果然如昨日所言,清晨只是略有浮躁,少许有些发热,给两次麻杏石甘汤成药即安【很多人都对“麻杏石甘汤”有误解,其实这家伙可以同时散“郁热”、清“实热”。是仲景用来处理太阳、阳明发热的典型用药。从太阳郁热,就用麻黄散郁;到阳明实热,就转白虎。而“麻杏石甘汤”正是处理:从太阳出、而入阳明,又没有尽入阳明的热势的。我是懒人,有成药就懒得用煎药的。嘿嘿】,没再出现大热。
用药:
方一:炙黄芪9党参9生地9炒白芍9焦白术10炒山栀3麦冬9五味子5南沙参9陈皮7葛根7当归7炙甘草6桂枝7大枣5砂仁6。用法如前,做茶饮。【嘿嘿,这个方子就比较杂了。打了两天仗,该补充的方面都很多啊,于是就成这样了。】
成药:补中益气丸。
下午,停用方一,改用麻黄桂枝各半汤加石膏30。再少量与之,每次一两小口。不为发汗,而在准备,在等。等发热。
至下午将近4点,又开始作热势而发汗。就其势加量服药,发汗散邪。药后,其汗如水,温热,不再粘腻。【这里注意一下“汗”的变化,此时的汗水,开始变温了。不再是以前的清凉如水的感觉。这种变化,表示寒邪已轻了。】
然其汗出,上身到臀部即止,下身从大腿至脚心,汗出均匀。
这些汗出的部位都不再“酸”,而唯独臀部无汗的部位“酸胀”明显。
反复思考,分析当是久卧在床,经气不利所致。遂用刮痧法,从后颈至足跟,沿太阳经一路刮下,以助其泄热,兼通经气。
刮痧后,臀部“酸胀”减轻。
今日用药,上午主要还是以休养生息为主。此正是老子所谓“我不正而民自化”也。下午则借其身体将要再作燥发热的时机,乘势用药发散,这是最省力的法子。【其实,个人一直主张用药只是起到引导作用就好,用最小的力,来达到最大的效果。这点收到太极拳借力打力的影响很大。我们身体都有自己自行调和恢复的能力,很多表现出来的所谓的症状,都是身体自我调节的表现,例如自汗、盗汗等,都是。不过是有些情况下,身体自己能够一段时间就恢复正常了。有些时候,身体再怎么努力也恢复不了。这就需要外力来辅助一下了。所以,乘它行的时候,略加一些外力(即药力)来助其势、导其行即可。大可不必完全去依赖“药力”如何如何。更加的不喜欢西医的那套不论正邪一并轰杀,甚至治病先摧毁自身的免疫力的法子。老天,如果你的国家废除了自己的正规军,而全部依赖雇佣军,会怎样?迟早必反的。】
从始至此,其势发展变化皆出于掌指之间,寒热进退自有章法,闲散中依旧理法井然。
气色,明润好转,神气渐旺,精神很好。
目,不胀了。
言语清亮,中气较好。
小便淡黄。
舌脉
发热时脉浮数,较促。退热后,脉缓,略濡。
舌苔薄黄,少津已缓解,边齿痕。
方药:
方一:生地9麦冬10石斛10南沙参10知母9炒山栀5葛根9天花粉10生白芍7炙甘草6藿香7焦白术6。浓煎,代茶饮。
成药:补中益气丸,如前法。
方二:麻黄桂枝各半汤。
早晨喝米汤一大碗。
8点25左右,开始手足心略热,汗出。未退热,继续用方一。
8点45分热退汗止。
开始交叉使用方一、方二。
腹胀饮食都比昨日改善很大,无胀满。有放屁时感觉有便意。11点多,要大便,其母亲抱在木桶上,片刻,拉出大量极黑臭晦稀粪。
中午孩子吃饭后要求洗澡换衣服,考虑到大病初愈沾不得水气,并容易受凉,故不允。不耐反复恳求,考虑再三,只得命其母用温开水擦拭、更衣。随后下床站立10余分钟,顾念其初愈体虚,不耐久劳,乃命复卧。
下午安睡。
此症条分缕析,其善已显,自不待言。守法如前,分别调理,合而为治。
下午兀自能起身下床而立了。昨天还预计至少要到今天晚上乃至明天(11日)才能坐起来的。
呵呵,效果很满意。
然,其子虽能速起,也不过应此症而已。阳虚、久虚之体,其后必有复发之势。故,调养不可不谨,根本不可不治也。
治疗结束。
给两贴小建中、两贴十全以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