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商的宋朝气象与轻商的洪武型体制

重商的宋朝气象与轻商的洪武型体制

黄仁宇先生这么描述宋王朝:“公元960年,宋代兴起,中国好像进入了现代,一种物质文化由此展开。”而当他将目光投向明朝时,则认为,朱元璋创立的“洪武型财政”过于迁就农村经济的习惯,无力扶助村镇工业和地方上的商业作进一步发展。

大体上,我是认同这一判断的。宋政府给我的印象,就如地中海资本主义兴起之时的威尼斯商人,它的一切经济政策的目标仿佛只有一个:如何从市场中汲取更多的财政收入。而朱元璋则像是一名中世纪的族长,更希望将全国建成一个安宁的大农村,没有一个人游手好闲,大家都安居乐业,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于是我们看到,在多项政策上,宋政府与朱元璋都表现出大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态度。比如对于采矿,宋朝仿佛有一种近乎资本家的热情,因为挖出来的铜矿、银矿、金矿,全都是赤裸裸的非常诱人的钱哪。为寻找到更多的矿脉,宋政府不但设有专门勘探矿产的专业技术人员,也鼓励民间探矿、报矿。宋代的矿场数以万计,“监务矿井,殆几万计”,许多地方出现“矿石云涌,炉炭之焰,未之有熄”的盛况。

而明王朝立国者朱元璋显然就丧失了这种对于矿业经济的兴趣。曾有官员上书请求设立官营炼铁工场,朱元璋说:“今各冶铁数尚多,军需不乏,而民生业已定。若复设此,必重扰之,是又欲驱万五千家于铁冶之中也。”将上书人杖责,流放海岛。

又如,宋朝政府极看重海外贸易,因为“市舶之利,颇助国用,宜循旧法,以招徕远人,埠通货贿”。历代中原王朝均重视朝贡制度,以“万国衣冠拜冕旒”为荣,但宋朝却悄然抑制诸蕃国的朝贡,同时鼓励民间的海上贸易。宋时沿海多个城市,都是因海外贸易而繁华,如泉州,无疑是13世纪世界上最繁荣的港口城市之一。有一首宋诗这么描绘南宋泉州港:“涨海声中万国商。”与唐人诗句“万国衣冠拜冕旒”,恰好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景象。

后来的朱元璋显然更希望重现“万国衣冠拜冕旒”的大唐盛况,而对“涨海声中万国商”的海上贸易则毫无兴趣。他建立明王朝之后,立即扭转了宋元以来开放的港口开放制度,厉行海禁:“明祖定制,片板不许入海”,“敢有私下诸番互市者,必置之重法”;与此同时,薄来厚往的朝贡贸易却重获重视,外国非入贡不准互市,原先主管海上贸易的市舶司彻底沦为接待朝贡使团的机构。

宋政府的重商与洪武型体制的轻商,自然产生了完全不同的政策后果。首先表现在国家财税结构上,宋代的工商税与征榷收入比重超过70%,而明中叶,田赋占全部赋税的75%。这还不是最重要的政策影响,更重要的影响体现在市场工具的创新上。比如出于激励开矿、使更多的矿场得到开发的考虑,宋政府会为采矿的商人提供贷款,矿冶户若无本钱,可向政府预借启动资金,包括灯油这样的采矿用品,等到炼出矿产品,再归还政府本钱,以后的利润则归矿冶户所有。

后来宋政府觉得矿冶户获利太大,又提出利润分成,这样,作为出资人的政府与矿冶户之间,结成了新型的股份关系,或者说,政府这时候的身份就不再是贷款方,而是相当于风险投资人了。这样的商业制度,在当时无疑非常先进。

其实也不必惊讶。在国家重商政策激发的商业化进程中,自然会发展出越来越丰富的市场工具与商业制度,信用货币、有价证券、远期合同、信用结算、金融组织、广告商标、信托投资、交易中介、物价反馈等市场机制全都在宋代产生,岂是无因?

这是国家重商政策触发的连锁反应。道理很简单:为了汲取更多的财政收入,宋政府势必要将注意力从总额有限而征收成本高企的农业税转移到商业税之上;而为了扩大商业税的税基,政府又势必要大力发展工商业;为此,宋政府又需要积极修筑运河,以服务于长途贸易,需要开放港口,以鼓励海外贸易;而为了便于长途贸易、大宗贸易的进行,政府又需要发行信用货币、有价证券与建立金融网络(总不能让商人带着一船铜钱从江南驶到开封去做生意吧);为保证纸币的信用,宋政府又发展出一套“称提之术”(指政府运用贵金属货币储备等手段回笼超发的纸币,这叫做“称”,使流通中的纸币购买力保持坚挺,这叫做“提”);为鼓励贸易,政府又需要完善民商法,以保护交易者的产权、对付日益复杂的利益纠纷……

这一重商政策激发出来的连锁反应,最后极有可能促成资本主义体系的建立。

一些朋友也许会认为,放任自流的市场经济机制,完全可以自发地推动构建出一个近代化的经济体系。但这从来只是假想,而非事实。从历史来看,不管是近代西欧国家,还是明治时期的日本、晚清时的中国,近代化的启动,总是以国家积极介入经济活动的重商主义(许多人将“重商主义”理解成国家对贸易顺差的追求。这无疑太狭窄了)为先导,给近代化的启动提供第一推动力。当然,我必须申明,这样的判断只适用于近代化启动之时,当市场在重商主义的触发下而发展起来之后,国家应当从大商人的角色转为守夜人的角色。

还是来跟“洪武型体制”比较吧。朱元璋一再申明采矿“损于民者多,不可开”,甚至将建议开矿的上书人流放海岛,这一切都显示了朱皇帝对于农业与民生的关心。然而,我们以历史的目光来看,这种对商业税的淡然,不过是明王朝财政紧缩的“脉脉温情”而已,意味着政府对开拓市场与发展商业既无丝毫动力。明王朝要到中晚期时,随着社会逐渐摆脱了“洪武型体制”的束缚,才出现了商业复兴,乃至有所谓的“资本主义萌芽”。

(0)

相关推荐

  • 泉州港的衰落和泉州人的敢闯

    泉州港的衰落并没有削弱泉州人的敢闯 1. 泉州是历史文化古城,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这样写道:刺桐(泉州别称)乃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 最晚从魏晋南北朝开始,泉州就已是海 ...

  • 亚洲各国为什么争相向明朝(中国)朝贡?

    在欧洲殖民者到达东方之前,中国一直是亚洲各国的宗主国,各国纷纷向中国纳贡称臣,"天朝上国"并不是盲目自大或自夸的一句口号. 如果单单从"朝贡"这一词的表面意思来 ...

  • 朱元璋在位时,为何要实行海禁政策?

    在朱元璋时期,官方的海外贸易得到了很好地恢复和发展,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朝贡贸易". 明朝初年的对外经济活动,也基本都控制在朝贡体系的范畴之内,其互市的地点,也被限定在京师或者明朝政 ...

  • “永生说钱”之66:洪武通宝:重农轻商“洪武型体制”的见证者(二)

    朱元璋像 回溯历史我们知道,自秦汉以来,我国老百姓对国家所承担的义务,主要可以归纳为两大类: 一类是徭役.由成年男丁负担,每个法定年龄段的成年男子,每年都要为国家无偿提供若干天的劳役,这是按人头计算的 ...

  • 大宋是“重商社会”吗?在宋朝当商贩是一个好生计吗?

    我们还是和上篇一样,假设有一位仰慕向往宋朝的人突然被一个大雷劈回了大宋,这位兄弟觉得大宋"重商社会",经商肯定有前途,于是决定做一名商人开始他的大宋奇幻历险.那么,他将会面临什么样 ...

  • 湖南路在何方?重工主义+重商主义+英雄主义,打造上进型社会

    前天以35项发展数据分析了江西在中部省份的地位,今天则以同样的数据分析湖南.湖南今年一季度经济表现一般,增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问题何在? 一.从总量看 在35项经济数据中,湖南有9项获得第一,有13项 ...

  • 列强崛起之英国三部曲之一:伊丽莎白一世,重商主义鼓起海盗风帆

    15世纪以来,因为大航海和地理大发现,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列强".在这500年中,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美国.日本9个大国先后崛起. 英国,作为近代历史上 ...

  • 英国对北美殖民地的重商主义的主要观点 过程和主要内容及影响

    英国对北美殖民地的重商主义政策(1763年以前) 人们都知道,在1763年以前,英国对北美殖民地实行的政策是重商主义政策.那么,这样的政策对北美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呢? 帝国学派历史学家一般地都肯定英国 ...

  • 尊儒重商致使赵国终向灭亡

    赵国作为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战国七雄之一,建都邯郸.公元前228年,赵国都城邯郸被秦军攻破,赵国大夫们北逃到代,共同拥立赵代王嘉继续抵抗秦军.公元前222年,秦军攻灭赵代王嘉,赵国灭亡. 关于赵国衰亡 ...

  • 明朝商业:从重农到重商的转变

    引言 作为封建社会晚期,明朝一方面在政治上实现了封建专制集权,另外一方面朝廷里的官僚体系比从前更加完善.而在经济方面,农业和手工业得到大力发展,经济异常繁荣,而在此基础上也出现了商品交换活动.可以说明 ...

  • 文化可追溯,地名藏玄机——郁金香泡沫和浙江重商传统

    一.历史.文化.传承 什么是历史?历史就是过去发生过的事情. 什么是文化?文化就是把世间万物,浓缩成文字, 记录下来. 什么是传承?传承就是把历史的沉淀,一代一代传下去. 历史的传承,大部分是以&qu ...

  • 重商主义

    以前看过一个记载 说蒋介石在重庆码头 看到一个七.八岁孩子赤裸上身吸烟 而孩子母亲 在旁不管 忍不住上前痛斥 回过头在日记里感慨 "此等国民,焉有不亡国之理" 和蒋介石一样 一直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