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家为什么没落了?
我是颜小二,我来回答。
中国道家并没有没落,该学派的文化精髓,早已渗透到我们的骨血中。即便现代社会的开放,让我们的传统文化不断受到西方文化冲击,但是,延续千年文化之魅力,岂能是文化全球化之下被淹没的存在?
以老子为代表的中国道家思想不仅没有没落,而且在相对比较早的时候,就已经走出了国门,并且征服了无数外国人,他们之中有哲学家、物理学家、科学家等等。
为了进一步论证中国道家思想没有没落,我会就自己的积累,为大家首先介绍一下道家思想在国外的“处境”,以此帮助大家体会中国道家思想受欢迎的程度。而后,会根据道家思想的特色,以及当前的时代环境,以此根据实际分析一下为何会出现“中国道家没落”这一说法。
1、中国道家思想,比你我想象中要受欢迎得多---魅力十足的道家曾征服了无数“歪果仁”
老子的《道德经》(又叫《老子》),可以说是中国道家思想的代表作了,不读《道德经》,就谈不上在研究道家思想。
早在16世纪,道家老子的精妙智慧,就已经走出国门。据记载,16世纪的时候,西方已经出现了《道德经》的节译,而在1942年,一位叫儒莲的法国汉学家,首次发表了其翻译的《道德经》,并且做了译注。
要知道,《道德经》可不是太好懂的典籍,即便是当时的中国人,若没有一些文化沉淀,也难以深刻体会道家思想内涵。但事实证明,即便有着国籍的差异,凭借着对中国道家思想的热爱与珍惜,法国汉学家翻译发表了《道德经》的译注,这也足见道家文化的精妙和强大魅力。
随着《道德经》的译本在西方流传,很快,中国道家的精妙思想吸引了许多外国学者,他们惊叹于道家老子的智慧,于是,19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初,西方便出现了第一次翻译《道德经》的浪潮。
也就是说,在从19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初,翻译《道德经》是一件很热门的事情,外国学者对中国道家思想表现出的热情,甚至一度超越当时中国人对道家文化的热情(也不知这是一件该开心的事,还是一件该叹息的事情呢,话不多说,我们回到正题)。
随着《道德经》成为“大红人”,紧接其后的《庄子》也进入了外国学者的视野,于是一时间,研究《庄子》也让外国学者忙得不亦乐乎。据文献记录,早在1888年的德国,就已经有德国学者开始研究《庄子》,1889年便已经出现《庄子》的英文译本。
对老庄有些研究的人,大抵可以知道,老庄思想,可不是字面意义那么简单,它们留下的书籍中精炼句子所表达的形而上之理,和同时期的诸子百家不同,他们趋于“正言若反”。而英文表达更直接,内涵并不像老庄典籍那样,拐弯拐几道。就文字转化这一点,翻译老庄的典籍并把握其深刻内涵,对于外国学者来说,就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
如果没有中国传统文化素养,对于许多外国人来说,中国的《老子》、《庄子》可谓“天书”。但即便是如此难懂的“天书”,老庄却依旧以其难以掩盖的魅力征服了许多外国人,并且让外国学者发出由衷赞美。
比如英国物理学家卡普拉曾经说过:
“在各种伟大的传统中,据我看来,只有道家思想提供了最深刻且最完善的生态智慧。”
能够走出国门,把那对中国传统文化稍显“水土不服”的各领域外国学者迷得“神魂颠倒”,中国道家何以会“没落”?
而在中国,对于道家思想的传承,同样从未断裂过。比如近现代的陈鼓应先生,他的《老庄新论》一直是研究中哲之道家哲学朋友首选的书目,再比如十年磨一剑的白奚老师,他花费多年的时光,在这个稍显功利的年代,只出了一本关于稷下学宫的书,而这本书之中,就有大篇幅道家思想相关内容。举这些例子只是想告诉大家,中国的学者一直在以各自的方式,传承和发展道家,道家思想在中国还不至于沦落至“没落”。
2、缘何出现“中国道家没落”的观点?与道家的生存方式和现代社会特点有关
先秦时期,道家思想相对活跃,但是到了秦始皇大一统之后,道家思想经历几次沉浮,它有时候以黄老姿态成为治国思想,有时候又以道教为载体,隐入民间。这是封建社会下,为了“生存”,道家思想在随着时代环境,根据自己的文化特色,选择存在方式。
而当前社会无疑和封建社会有天差地别,首先,中国的大多数人,是没有宗教信仰的,虽然现在还存在道教,道家可以继续以道教为载体延续,但是道教却远不如封建社会时期那般昌盛。其次,当前社会没有封建君主,道家思想亦无法穿上黄老的外衣,以治国思想的方式存活。
那么,道家思想在现代社会,是如何存活的呢?
不要忘了,道家思想是一门解决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文化。
现代社会之下,人们迫切需要解决的,许多时候还真不是物质需要方面出现的问题,而是在现代社会消费快车下,人出现的身心失衡问题。消费主义下,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催发人的欲望,而欲望合理时,可以成为人向上的动力,当欲望过度,甚至成为无底洞时,站在金山之上而沦为“行尸走肉”的人,不在少数。
或者说得更具体些,道家之自然观下的“知足”等智慧,是当前人们维系身心平衡的良药。也就是说,道家在现代社会的“生存方式”,除了以道教为载体延续发展外,它也成为了国内国外不少人维系身心平衡的“良药”。
只要现代社会经济不断运转,消费主义列车不断前进,中国道家思想,就有广袤的生存土壤。人们需要它,有了道家思想的帮助,人们可以一面发展经济,保证物质生活,一面保养身心,继而维系身心平衡。
至于为何会出现“中国道家没落”的观点,通过以上议论,现在我们可以做一个相对明晰的总结。
首先,在已经成为历史的中国古代社会中,道家思想要么以治国思想登上政治舞台,要么以道教为载体隐入民间,于是,也有不少人可能理所当然认为,道家活跃的表现大抵只有这两种。而现代社会不可以以一家文化独大作为治国思想,我国信仰自由的特点,也让道教显得不那么活跃,以至于出现“中国道家没落”的观点。
其次,道家思想的特色在于崇尚自然,主要解决的问题是人与自然的问题。现代社会人们的眼睛更多放在经济效益上,此时,注意到身心问题,或者说人与自然问题的,大多是物质生活已然被满足的朋友。这样的朋友,数量虽不太多,但也不少。
再加上,道家思想有“隐”的特色,“为而不争”、“柔静处下”等等大抵是道家思想在处世智慧上的表现。也就是说,道家思想很“低调”,如此“低调”的它,如流水一般浸透到世界各地人们的心中,润物而无声,以至于让没有发现道家思想魅力的朋友,误解为“中国道家没落”了。
3、道家文化可传承千年而不衰,是因为道家解决的问题属人类存在的根本问题
我们知道,先秦时期,诸子百家争鸣,除了道家、儒家,类似法家、名家、墨家、阴阳家等等,都是曾显赫一时的学说,但是就现在而言,除了儒释道,其他学派大抵是没落了,这是为何?因为道家、儒家、以及后来居上的佛学,它们解决的,属人类存在的根本问题,有普适性,而非针对人类某一群体。比如法家更多服务统治者,墨家守护的,则是社会底层手工业劳动者,这也是它们能够一时昌盛,而又无法长盛不衰的原因。
儒家解决的是人与社会的问题,道家解决的是人与自然的问题,佛学解决的是人与心的问题。只要人存在一天,人就需要面临这三个问题。所以,儒释道对于人类而言,是有普适性的,因此它们拥有顽强的生命力。
多说一句,因为儒道属中国土生土长的文化,而佛学虽然属外来文化,但千百年的传承更迭,早已被中国化了,儒释道虽然对人类具有普适性(这也解释了中国道家能在国外大方光彩的原因),但中国的儒释道,无疑更适合中国人。那么它们会不会没落?答案不言而喻,我的答案是,不会!
本文为颜小二述哲文原创,喜欢请点赞关注哦。图片来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