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你活得越像个孩子,离成为圣人越近
变成有趣有品的主
一、时代背景
老子写《道德经》之时,是春秋战乱时期。
他亲眼目睹各国统治者发动战争,把社会搞得一片混乱,导致生灵涂炭。很多民众流离失所,家不成家,人不成人。
老子居住了几十年的周朝,在战争中衰亡。
他是满怀着悲伤告别周朝的。
老子写《道德经》的时候,我认为他是想借此发出警示信号:
统治者不要再发动战争了,不要再往老百姓的伤口撒盐了。
多一些圣人,会让世间变得更美好。
二、结合上下文理解“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和“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之”
要理解“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和“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我认为要结合它们的出处的上下文来看。
这两句话出自《道德经》第四十九章,全章内容是: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从全章来看,“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指的就是“悟道的圣人没有私心,他们的心里装着的都是黎民百姓”。
善良的百姓,圣人以善待之;不善良的百姓,圣人也以善待之。这是道德美好的体现。
有信义的百姓,圣人以信义对待;没有信义的百姓,圣人也以信义待之。这是有德又有信义的表现。
悟道的圣人心怀天下,他们甚少考虑自己的利益,考虑的都是天下人的利益。
圣人深知“水至清则无鱼”,于是他们降维成了有些浑浊的水,这样就可以滋养像鱼一样的老百姓。
老百姓不懂得“水至清则无鱼”的道理,都希望自己变得特别耳聪目明,最好能碾压一切人。
圣人和老百姓的看法截然相反,他们追求的是大智如愚,回归本真,回归到像孩子一样简单、质朴。
正所谓“大道至简”,圣人希望能引导老百姓回归到最简单、最质朴的状态,这才是适合老百姓走的“大道”。
圣人这么做,并没有想过要成就自己,而是想一心成就老百姓。
正是他们这种“终不为大”的人生智慧,反而“能成其大”。
如上所述,“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体现了“圣人牺牲小我,反而成就了大我”的智慧。
对圣人来说,自己过得好坏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老百姓能过得好。
这种对底层人民的人文关怀,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体现了凡人和圣人的“大道观”差异。
凡人没办法克服人性的“贪嗔痴慢疑”,他们贪心,希望自己变得越聪明越好。
人真的是越聪明越好吗?
正所谓“物极必反”,聪明太过反而容易铸成大错。
《红楼梦》里的王熙凤“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没错,凤姐的聪明,让她能把贾瑞玩弄于股掌之间,能“借刀杀人”害死尤二姐。
但到头来,苍天又饶过谁呢?
其实王熙凤的问题,就出在她没有遵守“道”。
和王熙凤一样背“道”而驰的人,多如牛毛。
由于没得到正确的引导,他们走错“大道”并不为奇。
如果绝大部分人都走错”大道“,这可以说是关乎天下兴亡的大事了。
正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圣人作为最顶级的“匹夫”,他们拯救这些误入歧途的迷途羔羊,是责无旁贷的。
这是圣人的使命在召唤他们这么做。
在我看来,老子写“圣人皆孩之”,是想表达圣人在追求“大道至简、回归本真”的同时,也希望把这种智慧传递给百姓。
这是圣人之所以为圣人的最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