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楼谭诗|(读诗心解之九)疑喻与博喻【谭汝为】

(读诗心解之九)
疑喻与博喻
谭汝为
(天津师范大学教授)
一、“疑喻”

一个完整的比喻句通常由本体、喻体和喻词这三个部分组成。常见的喻词,除了“如、似、若、像、犹、譬、类、比”之外,还有“是、作、成、即”等。本文拟以语言精练的古典诗歌作品为例,进行论证阐发。例如:

诸峰罗列如儿孙。
(杜甫《望岳》)
闻道长安似弈棋。
(杜甫《秋兴》)
白马将军若雷电。
(杜甫《折槛行》)
额鼻像五岳。
(李白《古风》)
东海犹蹄涔。
(郭璞《游仙》)
人生譬朝露。
(秦嘉《赠妇诗》)
走马兰台类转蓬。
(李商隐《无题》)
欲把西湖比西子。
(苏轼《饮湖上,先晴后雨》)
壮士心是剑。
(孟郊《百忧》)
君当作磐石。
(汉乐府《为焦仲卿妻作》)
两鬓各成丝。
(李白《赠钱征君少阳》)
天地即衾枕。
(李白《友人会宿》)

在古典诗歌作品的比喻句式中,有时会出现一个较为特殊的喻词——“疑”,但因它常被人们当作通常的“怀疑”义来理解,所以往往被摈弃于喻词之外。例如李白名作《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其中的“疑”,就被许多注释本或赏析文章解释为“怀疑”。其实,在古典诗歌作品里,由“疑”与其他常见的喻词以互文的形式相对应,组成的对仗句并不少见。例如:

深居疑避仇,默卧如当暝。
(韩愈《东都遇春》,其中“疑”与“如”互文同义。)
枝低疑欲舞,花开似含笑。
(费昶《芳树》),其中“疑”与“似”互文同义。)
雾浓光若画,云驶影疑流。
(萧纶《咏新月》,其中“疑”与“若”互文同义。)
回望疑垂月,傍瞻譬璧铛。
(萧纲《镜象》,其中“疑”与“譬”互文同义。)
泊树类奔星,集草疑余燎。
(沈旋《咏萤火》,其中“疑”与“类”互文同义。)
城斗疑连汉,桥星像跨河。
(阴铿《西游咸阳中》,其中“疑”与“像”互文同义。)

如果对以上六例诗句中的“疑”字,分别加以细心地揣摩和体味;就会发现:把“疑”解释为“怀疑”,其语义表达显得呆滞、别扭,且舍近求远;不如视之为表比喻的喻词,更为直接、顺畅,且与文理相合。其实,在《康熙字典》、《中华大字典》、《中文大辞典》等辞书中,都有把“疑”字解释为“如”、“似”、“若”的义项,就是说:这些权威工具书已经把“疑”字归入喻词家族之中了。

请辨析诗例中的“疑”字:

天风剪成片,疑作仙人衣。
(王周《霞》)
望中疑在野,幽处欲云生。
(杜甫《假山》)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杜甫《八月十五月夜》)
沙翻痕似浪,风急响疑雷。
(张缤《登单于台》)
梅花落处疑残雪,柳叶开时化好风。
(杜审言《大黼》)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望庐山瀑布》)
乘兴杳然迷出处,对君疑是泛虚舟。
(杜甫《题张氏隐居》)
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
(郎士元《听邻家吹笙》)
举头忽看不似画,低头静听疑有声。
(白居易《画竹歌》)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郑燮《潍县署中画竹》)

以上10个例句中的“疑”字,都不宜解释为“怀疑”,而解为“好象”、“如同”、“似乎”等,方为恰切。

“疑”这个词作为喻词,表“如”、“似”之义,早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就有例证。俞樾《古书疑义举例》卷七,在引《管子·法法》“尽而不意,故能疑神”句时,指出:“‘疑神’犹言‘如神’。”明确地把“疑”解释为“如”。徐仁甫《广释词》卷五有“疑——似、如、类、欲、若、譬”条,并解释说:“‘疑’犹‘似’。”王瑛《诗词曲语辞例释》也指出:“疑——似、如,仍为动词,但与通常怀疑义有所不同。” 在阅读分析古代诗文时,我们应深思明辩,不可望文生义。

综上所述,“疑”在古代诗文中可以充任喻词,具有和“如、似、像”等喻词完全一样的语义功能。故将这种以“疑”为喻词的比喻形式,姑称之为“疑喻”也。

二、博喻

博喻是指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喻体接连着比喻一个本体,形成“A如B1,如B2,如B3……”,的格式。例如:

如跂斯翼,如矢斯棘,如乌斯革,如翠斯飞。
(《诗经·小雅·斯干》)

连用四个喻体比喻新落成的宫殿,这四句诗译为语体:“宫殿像踮起脚那么高耸,像箭头那样有角有棱,又像巨鸟展双翼,还似野鸡飞上天空。”

博喻在唐宋诗坛上得到广泛的运用,如杜甫《观公孙大娘舞剑器行》的开头: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
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
霍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
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

分别四个喻体比喻公孙大娘的舞技:剑光闪烁如后羿射落九日,矫健腾跃如群仙驾龙飞翔,在雷鸣般的鼓点将歇止时登场,结束时海的波光凝滞平静,再请看:

病膜谁将宝蓖刮,痒背恰得仙人抓。
长川奔浑走一气,巨镇截薛上赤霄。
又如阴云载雷电,光怪迸漏不可包。
(宋·苏舜钦《奉酬公素学士见招之作》)

连用五个喻体比喻阅读公素赠诗后的感受,喻体选择新意迭出,气象博大。

长洪斗落生跳波,轻舟南下如投梭。
水师绝叫凫雁起,乱石一线如磋磨。
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
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
(宋·苏轼《百步洪》)

描写一叶轻舟在一泻千里的洪流中飞驶,连用七个绝妙的比喻来描摹:“兔走”“鹰隼落”“骏马下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笔墨淋漓恣肆,蔚为壮观。

古器纵横犹识鼎,众星错落仅名斗。
模糊半已隐瘢胝,诘曲犹能辨跟肘。
娟娟缺月隐云雾,灌灌嘉禾秀稂莠。
(宋·苏轼《石鼓歌》)

形容石鼓上半隐半现的古文字,连用六喻:分辨石鼓文字如同在古器中识得古鼎,在群星中识得北斗一般,模糊不清的文字已斑驳漫漶,如瘢疤如胼胝,但能依稀识得残笔,而保存下来的文字秀丽如缺月如嘉禾。应指出这六个喻体都是朴拙典雅的,恰与内容相契合。

一落千丈声怒号,如旗如布如狂蛟。
(清·袁枚《到石梁观瀑布》)

连用三喻描摹瀑布的气势,如旗旌飘动,如布帛抖落,如狂蛟腾跃怒吼。将三个比喻浓缩于七言句中,更令人击节,

如钱塘潮夜澎湃,如昆阳战晨披靡,
如八万四千天女洗脸罢,齐向此地倾胭脂。
(清·龚自珍《西郊落花歌》)

三个明喻,复沓叠出,交织成恢宏磅礴的气势和色彩眩目的境界,这种奇思妙想显示出诗人卓然不群的才气。

博喻是从多角度,多侧面去比喻本体,它“仿佛是采用了旧小说里讲的‘车轮战法’,接一接二地搞得那件事物应接不暇,本相毕现,降服在诗人的笔下”。(钱钟书《宋诗选注·苏轼》)

总之,比喻是人类思维的智慧之光,是语言艺术绽开的灿烂花朵。中国古典诗歌在比喻修辞的运用上形成了比散文更为灵活多变的运用形式。如上述十种特殊比喻方式的运用,使比喻这个语言艺术王冠上的明珠更加瑰丽多姿,使比喻更显示出具象性,会意性和灵活性的特点,给人以美的感受。

谭汝为 天津师范大学国际教育交流学院教授,从事汉语修辞学、诗歌美学及天津城市文化研究,兼任教育部汉语能力测试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天津市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委员、天津市语言学会顾问等学术职务。

编辑/章雪芳  审核/武 阳   校对/冯 晓

点击回顾

小楼周刊(220):2021年第二期

每周试玉(214)|嘉宾【杨雪窗 王海亮 楚成】

【小楼听雨诗刊】2020年(10-12)月目录

今日关注|诗境泰斗,旧体巨擘 ——读聂绀弩诗札记【谭汝为】

今日关注|汉语诗歌六言句式简论【谭汝为】

小楼谭诗|(读诗心解之一) 比兴与象征【谭汝为】

小楼谭诗|(读诗心解之二) 意境与意象【谭汝为】

小楼谭诗|(读诗心解之三) 时间与空间【谭汝为】

小楼谭诗|(读诗心解之四) 简约与繁复【谭汝为】

小楼谭诗|(读诗心解之五)“诗中有画”与“动静相生”【谭汝为】

小楼谭诗|(读诗心解之六)“化虚为实”和“貌离神合”【谭汝为】

小楼谭诗|(读诗心解之七)“喻之二柄”和“喻之多边”【谭汝为】

小楼谭诗|(读诗心解之八)“对面写来”与“乐景写哀”【谭汝为】

书 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