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楼谭诗|(读诗心解之九)疑喻与博喻【谭汝为】
一个完整的比喻句通常由本体、喻体和喻词这三个部分组成。常见的喻词,除了“如、似、若、像、犹、譬、类、比”之外,还有“是、作、成、即”等。本文拟以语言精练的古典诗歌作品为例,进行论证阐发。例如:
在古典诗歌作品的比喻句式中,有时会出现一个较为特殊的喻词——“疑”,但因它常被人们当作通常的“怀疑”义来理解,所以往往被摈弃于喻词之外。例如李白名作《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其中的“疑”,就被许多注释本或赏析文章解释为“怀疑”。其实,在古典诗歌作品里,由“疑”与其他常见的喻词以互文的形式相对应,组成的对仗句并不少见。例如:
如果对以上六例诗句中的“疑”字,分别加以细心地揣摩和体味;就会发现:把“疑”解释为“怀疑”,其语义表达显得呆滞、别扭,且舍近求远;不如视之为表比喻的喻词,更为直接、顺畅,且与文理相合。其实,在《康熙字典》、《中华大字典》、《中文大辞典》等辞书中,都有把“疑”字解释为“如”、“似”、“若”的义项,就是说:这些权威工具书已经把“疑”字归入喻词家族之中了。
请辨析诗例中的“疑”字:
以上10个例句中的“疑”字,都不宜解释为“怀疑”,而解为“好象”、“如同”、“似乎”等,方为恰切。
“疑”这个词作为喻词,表“如”、“似”之义,早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就有例证。俞樾《古书疑义举例》卷七,在引《管子·法法》“尽而不意,故能疑神”句时,指出:“‘疑神’犹言‘如神’。”明确地把“疑”解释为“如”。徐仁甫《广释词》卷五有“疑——似、如、类、欲、若、譬”条,并解释说:“‘疑’犹‘似’。”王瑛《诗词曲语辞例释》也指出:“疑——似、如,仍为动词,但与通常怀疑义有所不同。” 在阅读分析古代诗文时,我们应深思明辩,不可望文生义。
综上所述,“疑”在古代诗文中可以充任喻词,具有和“如、似、像”等喻词完全一样的语义功能。故将这种以“疑”为喻词的比喻形式,姑称之为“疑喻”也。
博喻是指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喻体接连着比喻一个本体,形成“A如B1,如B2,如B3……”,的格式。例如:
连用四个喻体比喻新落成的宫殿,这四句诗译为语体:“宫殿像踮起脚那么高耸,像箭头那样有角有棱,又像巨鸟展双翼,还似野鸡飞上天空。”
博喻在唐宋诗坛上得到广泛的运用,如杜甫《观公孙大娘舞剑器行》的开头:
分别四个喻体比喻公孙大娘的舞技:剑光闪烁如后羿射落九日,矫健腾跃如群仙驾龙飞翔,在雷鸣般的鼓点将歇止时登场,结束时海的波光凝滞平静,再请看:
连用五个喻体比喻阅读公素赠诗后的感受,喻体选择新意迭出,气象博大。
描写一叶轻舟在一泻千里的洪流中飞驶,连用七个绝妙的比喻来描摹:“兔走”“鹰隼落”“骏马下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笔墨淋漓恣肆,蔚为壮观。
形容石鼓上半隐半现的古文字,连用六喻:分辨石鼓文字如同在古器中识得古鼎,在群星中识得北斗一般,模糊不清的文字已斑驳漫漶,如瘢疤如胼胝,但能依稀识得残笔,而保存下来的文字秀丽如缺月如嘉禾。应指出这六个喻体都是朴拙典雅的,恰与内容相契合。
连用三喻描摹瀑布的气势,如旗旌飘动,如布帛抖落,如狂蛟腾跃怒吼。将三个比喻浓缩于七言句中,更令人击节,
三个明喻,复沓叠出,交织成恢宏磅礴的气势和色彩眩目的境界,这种奇思妙想显示出诗人卓然不群的才气。
博喻是从多角度,多侧面去比喻本体,它“仿佛是采用了旧小说里讲的‘车轮战法’,接一接二地搞得那件事物应接不暇,本相毕现,降服在诗人的笔下”。(钱钟书《宋诗选注·苏轼》)
总之,比喻是人类思维的智慧之光,是语言艺术绽开的灿烂花朵。中国古典诗歌在比喻修辞的运用上形成了比散文更为灵活多变的运用形式。如上述十种特殊比喻方式的运用,使比喻这个语言艺术王冠上的明珠更加瑰丽多姿,使比喻更显示出具象性,会意性和灵活性的特点,给人以美的感受。
谭汝为 天津师范大学国际教育交流学院教授,从事汉语修辞学、诗歌美学及天津城市文化研究,兼任教育部汉语能力测试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天津市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委员、天津市语言学会顾问等学术职务。
点击回顾
小楼谭诗|(读诗心解之五)“诗中有画”与“动静相生”【谭汝为】
小楼谭诗|(读诗心解之六)“化虚为实”和“貌离神合”【谭汝为】
小楼谭诗|(读诗心解之七)“喻之二柄”和“喻之多边”【谭汝为】
小楼谭诗|(读诗心解之八)“对面写来”与“乐景写哀”【谭汝为】
书 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