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家灯火】姜思学:《吃》
【总第028101期】
作者:姜思学
吃是维持生命的需要,想活着就不能不吃。但有“吃”就有“被吃”,“吃”固然可以保证某种生命的存在,但“被吃”就会令某种或某些生命丧失存在。
民谚说:“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紫泥”,民谚的意思是——“一物降一物”,弱势的就该被吃。
人处在生物链的顶端,强势的很,降一切物,基本可以“通吃”——虎豹熊罴,鸡犬牛羊,河鱼海蟹,野果园疏……不一而足。吃和被吃构成宇宙生生死死地存在。
但吃应该是有“法则”的。
动物们有无吃的“法则”,没研究过,不敢定论;但人的吃无疑应该有“法则”:熟食是法则,“蒸谷为饮,烹谷为粥”是法则,甚至“养牺牲以充庖厨”也是法则,这里都有“开化”、“文明”的意味。陶器、筷子等的发明,文化的意味更著。
中国人在“吃”上属世界第一,似乎无须怀疑。社会上曾流传有“吃中国菜、住西洋楼、娶日本老婆”是人生三大幸事之说。
但“国吃”也有不守“规矩”,不遵循“法则”的一面。粤、鲁、川、苏、浙、闽、湘、徽八大菜系不去说了,什么山八珍中的驼峰、熊掌、猴脑、猩唇、象拢、豹胎、犀尾、鹿筋,海八珍中的燕窝、鱼翅、大乌参、鱼肚、鱼骨、鲍鱼、海豹、狗鱼,禽八珍中的红燕、飞龙、鹌鹑、天鹅、鹧鸪、彩雀、斑鸠、红头鹰,草八珍中的猴头、银耳、竹荪、驴窝菌、羊肚菌、花菇、黄花菜、云香信等,却被津津乐道,并视为”吃文化”,这无疑过了!想一想,多少“生命”能填满你的欲壑矣!
“吃”为了什么?无非保证身体的需要,维持生命的存在。若郑板桥的吃:“天寒冰冻时暮,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酱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温贫之具。”这样的吃正常不过。若梁实秋的《雅舍小品·吃相》:“棉帘启处,进来了一位赶车的,即是赶轿车的车夫,辫子盘在额上,衣襟掀起塞在搭布底下,大摇大摆,手里托着菜叶裹着的毛猪肉一块,提着一根马兰系着的一撮韭黄,把食物往柜台上一拍:‘掌柜的,烙一斤饼!再来一碗炖肉!’等一下,肉丝炒韭黄端上来了,两张家常饼一碗炖肉也端上来了。
他把菜肴分为两份,一份倒在一张饼上,把饼一卷,比拳头要粗,两手扶着矗立在盘子上,张开血盆巨口,左一口,右一口,中间一口!不大的工夫,一张饼下肚,又一张也不见了,直吃得他青筋暴露满脸大汗,挺起腰身连打两个大饱嗝”,虽然吃相不雅,也正常不过。逢年过节吃点好的,没有时间或节省时间去饭店吃一顿,都属正常。但胡吃海喝,社交上的一餐几万几十万,则属“贪欲”和极不正常的现象,上一个“山八珍”,就意味着多少骆驼、大象、豹子、犀牛等必须死去,冤魂怨气,如何下得了口?
这不是“吃文化”,这是文明名义下的野蛮勾当,或是不良社会的不良行为!无非有钱摆阔或者有事求人而已。 但饕餮无度,暴殄天物,欲望的心魔在吞噬其它生命的同时,也在折损你的寿命!请人者的款曲,被请者的欣然,便连同生命和情操一起毁掉了!
会吃、懂吃的人绝不如此。
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说:“你应该为生存而食,不应为食而生存。”
同样是古罗马的哲学家塞涅卡也说:“一味追求食物精美是生活奢侈的标志,不愿再吃家常便饭是精神病症的预兆。”
大诗人苏东坡被视为“吃家”,但他却说:“口腹之欲,何穷之有,每加节俭,亦是惜福延寿之道!”
英国作家狄更斯更有形象的比喻:“正和满储着食物的房子容易住满老鼠一般,食物太多者的身体,会多疾病的。”
但人们似乎就不明白,一味地穷奢极欲,弄得满身是病。去医院看看,人如蚁聚,打针吃药、开肠破肚的数不胜数,其中有多少就是“吃”出来的疾病!
我是极少用医保卡的,也有五、六年绝不去医院做“常规体检”,心中没病,行为没病,身体是不会有病的,如果有病,则说明我的心地、行为出了问题。
孔子说过“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话,但不要误读。孔子的意思是“祭祀”用的饮食一定要选上好的原料,加工也要尽可能做到精细,如此才是“仁人”,才符合“礼”的要求,绝不是为了满足孔子自己的口腹之欲。另从他夸颜回的话中也可以看出孔子的生活态度:“一箪食,一瓢饮,居漏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现代文人中,汪曾祺和邓友梅是嗜吃并善于写吃的,虽然汪先生也不赞成“食无禁忌”,但他的即钓即煮——“钓上来一条,刮刮鳞洗净了,就手就放到锅里,不大一会,鱼就熟了。他就一边吃鱼,一边喝酒,一边甩钩再钓。这种出水就烹制的鱼味美无比,叫做‘起水鲜’”,名字雅否,自有品评,但这样的吃法,应该也落入“嗜欲”者流了!
饮食简单、清淡就好。既然珍惜生命,就不要以嗜吃为乐!有人觉得人世走一遭,起码要对得起肚子,遂而放开了“造”,殊不知福禄是有限的,《了凡四训》的作者袁黄对此深信不疑。
真的觉得人世还好,不妨少吃点,多活活,于己于它,于社会于子孙,都是明智的行为。
2017年8月7日
姜思学:一九六二年生人,黑龙江省哲学研究会副秘书长,学科带头人。现供职哈尔滨商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讲哲学,哲学史,周易概论等课程。
在场文学 The presence of literature 主 编:明桦微 信 号:zhaominghua0526本期编辑:明桦微 信 号:shaiwangnv来稿须知:原创,文责自负。稿件题材:诗歌、散文、小说、杂文,书法、摄影、绘画作品。初次投稿:附作者姓名(笔名)、个人简介(150字左右)、照片一张。投稿信箱:438371346@qq.com qiufengjj@163.com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