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军 | 王翦将军

王翦将军

文/王永军

风马牛不相及

····

这个人真是奇妙,两千年后,在三千里之外有人提起他,但,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他是秦国将军,征战四方,威名赫赫,功勋卓著,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开缰扩土最大的功臣。一个将军,从武功战绩说起是寻常之举,令人诧异,话题,竟是一碗米线。她是接待我们来广西桂林旅游的导游,桂林冬日的清晨阴潮湿冷,我们不由竖起衣领弓着身子,她笑,“怎么,北方人还没有我们南方人抗冷”,有人答,“你不也穿着羽绒服吗”!她依然笑,“是啊,吃碗米线就好了,来桂林不吃米线,等于没来!走,带你们去吃米线”!端上的米线,与平日吃过的没有异样,但在这冷天,看着心暖。随行一个两天没吃面的,高兴地说,“这好赖像个面条嘛”!旁边似他妻子的嘟囔,“爱吃面,也不至一大早就惦记吧”,她抿嘴笑道,“ 我们桂林人早晨吃米线是再平常不过,说起米线,这和你们爱吃面的北方人还有关系呢!相传,战国时,秦国大将王翦带兵攻打桂林,久攻不下,士卒不惯米饭,思乡心切,军心涣散。王翦逐令,将米研磨,以米粉做面,兵卒食后,士气大振,一举克城,此后,桂林人就有了吃米线的习惯,说起,还是王翦发明了米线呢”。“我就是王翦故乡的人”,我急急抢了她的话,“是吗”,她看了我一眼,伸了大拇指,两旁的人齐刷刷瞧我,我突然间像凭添了豪气,将远离家乡的拘谨冲得一干二净,我是为自己的家乡感到自豪和骄傲。历史人物如浩瀚星空划过的流星,两千年后,在三千里之外有人提起他,我是为故土的将军骄傲和自豪。民以食为天,百姓大众铭记一个人最朴素而又最深刻的是将其与息息相关的食物紧紧关联,一如,粽子与屈原,红烧肉与苏东坡。王翦是将军,是秦一统大业,雄傲天下,吞灭六国的急先锋,在这桂林城下,他曾杀气腾腾、横刀立马,但,这里的百姓却以食物纪念他,定是早已放下了他攻城掠地对百姓造成的战火连天居无定所的怨恨,谁让他是将军呢!那是他的职责所在。他是怎样一个人呢?武功战绩自不用说,此外,他,或许还是个蛮有趣蛮有魅力的人,才令她、或他、我们,说起想起他。

无趣的人

····

将者,国之栋梁。战国名将辈出,白起、王翦、廉颇、李牧,并称四大名将。四人无不是身经百战,叱咤疆场,安乾定坤之猛将。白起,秦国名将,熟知兵法,屡立战功,从无败绩。然,长平之战斩杀赵国降卒40万,世人皆震,称其杀神。怎奈功高震主,得罪君王,秦王乃使使者赐之剑,自裁。白起的背后跟着长平四十万冤魂,他无法面对自己良心的拷问。廉颇,赵国名将,勇猛果敢,战绩辉煌,闻名于诸侯,其故事民间流传甚广,“将相和”、“负荆请罪”,几乎老幼皆知,但,晚年凄凉 ,郁郁不得志,先后出走魏国和楚国,客死他乡。李牧,赵国名将,北抗匈奴,南抵秦国,战功卓著,威望崇高,秦赵之战遭离间之计残害。而王翦是四人及秦一朝少有得以善终的。比起王翦,白起、廉颇、李牧三人不缺乎丝毫的勇猛、果敢、胆略。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相较白起,王翦勇而不暴,比起廉颇,王翦坚贞不二,比起李牧,王翦勇而多智。这样说来,王翦似乎是个完美的人,但,王翦实是个守拙无趣的人。

王翦封神的两场战争是秦一扫强敌的关键之役,整个战斗过程平淡无趣,取胜的关键因素并不是什么奇谋良策,反倒是似乎不符王翦名将之称的无奈之举—守拙。秦一统天下最大的劲敌是赵国和楚国。秦赵之战,王翦率军与赵国大军对峙,赵国统将是名将李牧,王翦攻不破李牧,李牧也打不退王翦,同为名将,王翦避其锋芒不与李牧一争高低,却严令将士坚守不出,两军对峙竟有一年有余。秦楚之战,王翦构筑营垒,还是坚守不出,令士卒天天休息洗浴,享用美食美酒,并亲自与士卒同饮同食,楚军 “王翦吾儿”、“问侯祖宗十八代”百般挑衅骂阵,百般羞辱,王翦竟装作不知,似被美酒泄了斗志,没有退兵之策,不肯出兵应战,竟和士兵玩投石掷远游戏,楚军上下认定威名赫赫的王翦将军徒有虚名不过如此,两军僵持,也是一年之久。但最终,赵国和楚国都难逃兵败亡国的命运,王翦是笑到最后的人。原来,秦军与赵军对峙时候,秦王嬴政利用赵王庸碌无知、其宠臣郭开贪财好利和嫉贤妒能的弱点,使用反间计使赵王撤换李牧,李牧拒不受命,被赵王杀死,李牧爱护部属,颇得士心,被杀后军心涣散,王翦乘势猛攻,一举击败赵军。楚军与秦军对峙一年,秦军坚守不出,楚军有劲无出使,乏味之极,便引兵东退,王翦抓住稍纵即逝的战机,一鼓作气,迅猛出击,大败楚军,平定城邑,俘虏楚王。大拙若巧,从最终战争的胜利结果回过头再看王翦的拙,实则是极其巧妙。秦赵之战,战场看似是两军对垒将帅相争,实则是两国综合实力比拼更是两国君王之争,秦王嬴政在后方运筹帷幄,调遣排布,舍重金贿赂赵国重臣郭开,嬴政洞悉战争的走向并牢牢把握最终的结局,他乐于并享受其中巨大的成就感,王翦深谙此道深明此理,他何乐而不为呢?不逞匹夫之勇,一争一时之盛,不意气用事,坚守不出,静待时变,坚持就是胜利。秦楚之战,王翦尽率秦国精兵出战,国家安危命运使然系于一身成败在此一举,王翦非常清楚任何没有把握贸然出击都将使国家陷于危难之中,要做的,只有像狼一样机警,捕捉稍纵即逝的战机,像虎一般迅猛,一击制敌于死命。最要紧的是,寻找战机,迷惑敌军。楚军百般辱骂,王翦坚守不出,只是战机未到。楚军上下认为威名赫赫的王翦将军不过是徒有虚名,大计已成半成。剩下的是,养精蓄锐,一击制敌。令士卒休息洗浴,享美食美酒,实是抚恤体贴士兵;亲与士卒同饮同食,其是官兵一致与兵同乐;和士卒玩投石掷远游戏,确是锻练臂力,激发斗志,鼓舞士气,冷兵器时期的投石掷远至今日的导弹打击,其核心目标都是—远距离杀伤力。

争与不争

····

陕西富平县美原镇,一马平川,富饶平阔,万頃良田美地肥美沃腴,宽阔大道连通四面八方,两千年前,一乘快车承载巨大国家使命由都城咸阳急驶而来,驾者神情急促,拍马紧催,秦王嬴政坐于车中,眉头紧锁,愁绪满面,不过眼看到了目的地,他最急切想要见的人就在前方,嬴政才舒缓了气息。秦王要见的人是王翦,两人这次会面,拉开了楚国灭亡的序幕。王屈尊前来,五翦自是率家眷恭迎,嬴政免去繁褥礼节,放下王威,带着歉意诚恳地对王翦说,“是我没有采用你的计谋,才致李信征楚秦国一败涂地,现今楚国霍霍西逼,将军虽然有病在身,难道忍心弃我于不顾吗?”王翦故做推辞几番,秦王好言相劝,王翦才答应领兵出征,不过,提了条件,“非六十万人不可”,这话,可不是王翦第一次向嬴政言说,之前,就因为这句话王翦才被嬴政弃用回乡养老的,嬴政早怀征楚雄心,一日,问李信,“攻楚,需多少兵力”?李信答,“二十万足已”!嬴政又问王翦,王翦回答的就是这句话,嬴政笑道“王将军真是老了,变得这么胆怯”, 嬴政命李信带兵伐楚,李信意气风发,雄心壮志,想要干出一番大作为,急攻急打,中楚军埋伏,大败而逃。如今,王翦再提此话,六十万精兵可是秦国的全部家底呀,可前有李信前车之鉴,为了秦一统大业,嬴政只得答应王翦的条件。王翦率领六十万大军出发,嬴政亲自送行,王翦临出发时,请求赐予良田、美宅、园林池苑,秦始皇说“将军尽管放心上路,何必担忧家里日子呢?王翦解释“替大王带兵,即使有功劳终究难以封侯赐爵,所以趁大王器重我的时候,为子孙后代请求赏赐置份家业。”大军出征,统兵挂帅的将军应展现舍我其谁的英雄气概,而王翦却表现得像个十足的财迷,秦王听后没有怪怨反倒哈哈大笑。话点到即可,王翦此刻该放下小家之打算好好谋划灭楚大计了,谁料,他刚东出函谷关,步步升级,变本加利,甚至是放肆,竟连续五次派人回朝廷向秦王嬴政请求赐予良田,有人看不惯,“大战在即,将军请求赐予家业,做的太过分了吧。”王翦却说,“大王尽将全国精兵托于我,我不用多多请求赏赐田宅给子孙们置份家产,难道让秦王平白无故地怀疑我吗?”后,王翦果不负重托,大败楚军,平定城邑,俘虏楚王。功成名就之时,王翦却主动向嬴政请辞卸甲归乡,颐养生息。王翦“非六十万人不可”之争,不图取悦龙颜,遵从战略的法则,尽将之本分;“赐予良田、美宅、园林池苑”之争,为国之大计,不惜自毁名节,用心之良苦;王翦之不争,将成名就皆过往,明时务、知进退。两千年后,王翦将军的故乡美原镇千口村,将军的后人建起纪念将军之址,取名“菜园子”, 将军的遗脉深悟将军之意,将者,何需必以武、威、勇、猛,宣扬于世人,“菜园子”三字足以彰显将军波澜不惊、大拙若巧、明时务、知进退之品性气节。

冤冤相报

····

秦,王氏和蒙氏两个家族兴旺发达英雄倍出。王氏一族:王翦、王贲、王离;蒙氏一族:蒙骜、蒙武、蒙恬、蒙毅,皆是祖孙三代,满门忠臣良将,两大家族,交相呼映,此起彼伏,秦楚之战,率军挂帅的主将是王翦,蒙骜担任副将,秦后期,率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修筑长城的主将是蒙骜的孙子蒙恬,副将是王翦的孙子王离,两大家族为国家大业鞠躬尽瘁,尽职尽责,同是名门望族,相互掣肘,相安相伴。东出函谷关两千里之外的楚国却有显赫的一族和王翦祖孙三代是家仇国恨,楚国项姓世袭贵胄,家族显赫,世代为将。

名将项燕出于名门,英勇威猛,曾纵马秦营,杀七都尉,大败李信,威风凛凛,气势咄咄,秦王嬴政无奈之下才屈尊请王翦率全国之兵挂帅出征,王翦因势利导,坚壁固守,避其锋芒,待楚军撤军东归,伺机起兵追击,楚军猝不及防,仓促应战,项燕兵败自杀。国亡家破,楚人痛恨秦国,群情激昂,发出“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振振之语,项族与王族结下世仇,项燕的孙子项羽立下誓言不报此仇枉为项姓儿男,锻其体魄,苦练本领,勤习兵法,终成,羽之神勇,千古无二,西楚霸王。王翦之子王贲,将门无犬子,水淹大梁,灭魏、燕、齐,军功卓著,封侯受爵,王贲之子王离,拜上将军,随祖父和父亲参加过六国之战,后随蒙恬戍守边关抗击匈奴,巨鹿之战被项羽所俘,死于其剑下。之后不久秦灭亡。冤冤相报,家仇国恨方了却。

陕西富平县到贤镇东门外,王翦墓千年孤寂,枯草萋萋,到贤,因晋公子重耳经由此地而得名,重耳以贤闻名,王翦葬于此,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将军威名远扬,浩气长存!

作者简介:王永军,陕西富平人,陕西省青年文学协会会员,富平南湖书院秘书长,富平县作家协会副秘书长,作品相继在《陕西写作》、《华商报》、《渭南日报》、《富平时讯》、《富平文学》刊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