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科技狂?抖音上长出一个“科技圈”

©深响原创 · 作者|婷婷

“创业的本质是什么?”抖音创作者@大能 当面向得到APP创始人、思维造物董事长罗振宇发出了灵魂拷问。

“一个创业的人或者是做自己事的人,对这个世界最大的贡献,其实不是那些数字、增长、日活或者市值,是他贡献了一个画面感。从你自己想,到说服周边的人都信,到说服手里有资源的人信,再一点一点地把它施工做出来。”罗振宇由衷地说道。

这是发生在极客公园与抖音联合推出的以“科技·创造·美好”为主题的“创新大会2021”上的一幕,抖音创作者代表着普通人的视角与好奇心,与科技大佬们直接交锋。

这也是抖音线上生态场景的一个实体化投射。在抖音平台上,创作者、专业大咖、用户正围绕着“科技”进行越来越丰富的内容生产与更频繁的多边交流——“开车能吃蛋黄派吗”等生活贴士,“冷链食品如何处理”等防疫知识点,甚至“如何将骨灰变成一场流星雨”等科技狂想内容大量在平台上涌现。

打破高冷与艰深的刻板印象,一个有着更强包容性的“科技圈”长在了抖音上。

科技“破圈”

大众变得越来越“好奇”了。伴随着经济与文明的跃迁,大众的需求正逐渐向马斯洛金字塔的上端攀升——而最顶端的需求之一就是对“求知欲”的满足。

以满足求知欲为出发点,诞生了诸多产品与平台。慕课等开放在线课程平台在校园内的流行,以及2016年左右知识付费风口的爆发,本质上都是大众求知欲日益加深下的产物。但这两种模式下,“知识”的供给始终还局限在圈层之内。

伴随着求知缺口的拉大,“知识”的供给一步步向大众层面突破。抖音这类开放平台上演化出的知识生态,真正意义的代表了大众层面对知识渴求的加深,以及知识内容的“破圈”。

其中率先实现“破圈”的是科技类内容,它一方面来自于大众对星辰大海、未来世界的向往,一方面又关乎每个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大众对科技知识的好奇与需求,使得抖音平台上科技内容生态快速成长。根据2020抖音创作者生态报告,仅在过去一年中,科技圈层规模增长了299%,同时有一批头部创作者已经走向成熟。

例如已经积累了280万抖音粉丝的“科技袁人袁岚峰”。袁岚峰有着诸多标签,如14岁进入中科大的“天才神童”、23岁获得博士学位的“顶级学霸”。如今他更多以“科技袁人”的身份投入于线上科普工作,小到“睡觉前别玩手机”,大到“火箭如何飞出地球”,都是袁岚峰近期的抖音短视频话题。

此外,还有如西安航空学院讲师“苟胜老师”、72岁的退休中学教师“向明人黄曾新”、急诊科医师“医路向前巍子”等,来自于一线的学界、业界专家活跃于抖音平台之中。

创作者汇集的同时,内容消费者对科技内容也表现出了不小的兴趣。抖音平台上聚焦知识科普的话题活动“dou是知识点”,目前已经积累了450亿次播放,在今年1月20日才刚刚上线的#科技大咖100问 话题挑战赛,吸引了大量跨界创作者对“AI”、“新能源”、“未来手机”等话题发问。

数字与现象背后,是科技内容一步步“破圈”的趋势。在抖音平台内,本来局限于小圈层的科技行业与大众实现了直接地交流与沟通,一个包含着专业创作者、优质内容、规模化受众的开放式的“科技圈”破土而出。

这一直面大众的“科技圈”的日渐成型,是科技向“普惠”发展的一次迈步。

科技实现“普惠”的一个关键,是科技内容“有用”。在疫情期间,科技内容对大众的“有用性”得到突显。

“医路向前巍子”在疫情期间担任了字节跳动新型肺炎专家顾问,在平台上向大众科普疫情知识,破解谣言。他的主职工作是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密云医院急诊科的医生,在工作之余坚持以新媒体的形式向大众普及急救知识。

在疫情期间,通过抖音平台将医学知识向大众普及的还有余昌平。作为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专科副主任医师的他,因感染新冠肺炎而没有办法“上前线”,于是他对着镜头讲述住院与病毒斗争的经历,第一次在抖音上发表内容,向大众讲解病理知识,并用亲身经历告诉大家“不要怕”。

这是科普能带来的独特力量,消解困惑,消除焦虑,培养对科学的信任。“医路向前巍子”就曾经分享说:“在抖音做科普,我想传递的不仅是急救知识,更是一种全民健康的意识。”

除了“有用”之外,科技内容的另一个关键之处在于“专业”。在网络上充斥着大量劣质信息的情况下,来自于科技领域专业人士的声音分外可贵。

这正是袁岚峰投身科普工作的初衷,在2015年时,一条“量子瞬间传输技术重大突破”的消息引爆舆论,而袁岚峰知道,这在学术上叫作‘多个自由度的量子隐形传态’,属于量子信息领域。

“记者并不理解其中的科学原理,报道不得要领,无怪乎读者看不懂,以己之昏昏,怎么可能使人昭昭呢?”为此,袁岚峰创作了一篇解释这一技术的科普文章,意外获得了大量关注,并自此开始了“科技袁人”的生涯。

科普的专业性,要求传播上最大限度减少由中间者造成的误导,让科技专业创作者与用户直接沟通。这也是为何“科技”破圈,会发生于抖音这类可以让专业大咖直面用户的公共平台。

基于此,“科技”不再高冷。在抖音生态内,这样一个面向大众的科技圈已经成型。

由平台搭建的桥梁

有些出乎意料地,以分享生活为核心的抖音,逐步成为了大众获取知识的一个渠道,甚至演化出一个共同归属于科技大咖与普通用户的“科技圈”。

北京字节跳动CEO张楠在去年的抖音创作者大会上分享说,她曾经希望抖音是“视频版的百科全书”,后来发现这还是将抖音想小了。“我觉得用任何一个狭义的词来表达,都是在限制抖音的想象力。”

事实确乎如此。随着流量池的扩大与用户需求的多元化,抖音在短视频框架下能够承载的内核不断进化,内容维度更加丰富的同时平台能力也进一步延伸。打破固化标签、原有圈层的“科技圈”的诞生,正是抖音生态丰富度与想象力的体现。

本质上来说,诸如“科技圈”的圈层内容的萌芽,是抖音平台的发展与社会需求碰撞后的一个自然结果。

抖音活跃的流量池,为创作者、消费者的相互触达提供了平台条件。截至2020年8月,包括抖音火山版在内,抖音日活跃用户已突破六亿;截至2020年12月,抖音日均视频搜索次数突破四亿。

同时,短视频这一呈现形式还进一步消解了理解门槛、增强传播性。短视频内容短、平、快的特征,赋予了内容独特的趣味性与节奏感。尤其是对于科技知识等偏复杂、枯燥的专业领域内容,要实现破圈与普及,其呈现形式就必须更加“亲民”。

科技内容创作者与大众消费者沟通桥梁的搭建,以及内容呈现形式的优化,让大众日益旺盛的求知需求找到了突破口,激活了原生科技内容的出现。

在原生内容的基础上,科技内容的爆发与“科技圈”的成型,得益于抖音理解并承担起了相应的责任。

北京字节跳动平台责任研究中心刘志毅曾表示,未来,抖音将持续与更多的科研机构、科普专业人士建立合作,对知识传播内容进行倾斜和扶持,进一步推动“知识普惠”,让短视频内容不仅“有趣”,而且“有用”。

以让短视频更加“有用”为主线,可以观察到,扶持科技类创作者、激活相关内容生产成为了抖音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为此,抖音已经开展了一系列以科技为主题的活动。如“我的星辰大海”系列活动,关注中国火星探测、万米载人深潜、探月任务等内容,曾在去年11月为661万抖音用户带来了“嫦娥五号”的发射直播;“抖音看世界”系列科普活动,则带领用户探索“生命禁区可可西里”、共赏“2020最大满月”、寻觅“中国水底奇观”。此外还有科技创梦大赛、DOU知计划等针对科技内容创作的激励计划。

日前刚刚结束的“创新大会2021”,是抖音建设科技内容生态、打破圈层隔阂的又一次尝试。

圈层的突破一方面发生在创作者与科技大咖之间。大会上,抖音组织了@朱一旦的枯燥生活、@大能、@多余和毛毛姐、@飞行员欧文讲故事、@苟胜老师 等各领域抖音创作达人,向360公司董事长&CEO周鸿祎、蔚来创始人&董事长&CEO 李斌、得到创始人&思维造物董事长罗振宇等科技互联网圈“大佬”发问,他们提到的很多话题甚至颠覆了我们的认知,如太空挖矿是否会成为人类新起点?城市空中交通,打「飞的」不是梦……

北京字节跳动CEO张楠

对抖音站内各领域的创作者而言,这是一次难能可贵地与科技大咖深度对话的机会。因此,这次大会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属于创作者的“公开课”,将为创作者们加深思考与认知,提高创作水平提供一定的助力。

此外,抖音还让用户同步参与到了讨论中来,再一次打破了普通用户与科技行业的隔阂。抖音提前上线的#科技大咖100问 话题挑战赛中,高价值问题在大会现场得到了科技大咖的亲自解答,此外,大会也通过直播的方式,满足用户实时参与,与现场嘉宾一起进行互动与思考的需求。

实现多边的交流与信息的流动,是“圈层氛围”形成的基础,也是抖音作为大众化的传播平台所具备的能力。

这也是抖音“想象力”的根源。抖音强调对“美好生活”的记录与丰富,而“美好生活”包含了太多方面,有娱乐的享受、情感的传递、知识的丰富、技能的获取,也包括对未来的思考。

随着抖音生态丰富度与用户规模的日益扩大,其逐渐成为了移动互联网信息流动的平台之一。而在信息流动的过程中,在连接、分享、互动的过程中,抖音产生的价值更加多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