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正权| 大禹治水不可能始于巴蜀

李正权(重庆)

虽然有很多古籍记载,但因没有实物佐证,史学界对大禹是否真实存在一直都有分歧。即使肯定大禹真实存在,大禹生于何处,治水何地,也始终没有一个定论。2017年6月,四川省公布首批四川历史名人,大禹名列第一。2019年12月水利部公布第一批历史治水名人,大禹也位列第一。于是,大禹生于蜀,娶于巴,其治水亦始于巴蜀的说法一时轰然,四川似乎夺得头筹,重庆也跟着沾光。

把大禹定为四川人,主要根据是陆贾的《新语》。不过,陆贾已是西汉初年的人了,离传说的大禹时代已经过去了两千年。陆贾说“大禹出于西羌”,西羌既可能是四川,也可能是陕西,就此断论大禹是四川人,显得牵强。而且,陆贾这样说,并没有给出任何理由。从行文来看,很可能仅仅只是作为上一句“文王生于东夷”的对偶而言的。后来诸多文献,几乎都是根据陆贾这句话演变而来的,或细化为石纽,或泛化到重庆,但几乎也都没有论证。因此,对此持否定意见的大有人在。有学者直言,大禹本来就是“带有文化始祖性质的传说人物”,不可轻信。甚至有学者还认为有关大禹的传说故事中存在着过多的神话色彩,大禹并非真实的历史人物。鉴于任何一方都不能拿出任何实物证据,也不能说服对方,这一段历史公案也就没有结论。且不论。

本文主要针对大禹治水于巴蜀这个问题。古今中外,不管做任何事情,都必须有两个前提,一是要有做这件事的需要,二是要有做这件事的可能。特别是治水这样的大事,没有迫切的需要,人们不可能将其当作游戏做起来玩。大规模治水,一要有人,二要有工具。人口规模没有到达一定的程度,是不可能大规模治水的。金属工具没有出现之前,大规模治水也是无法想象的。从这两点来看,4000多年前的巴蜀之地,是不可能出现大规模治水工程的。当然,成都平原可能例外,我们后面再说成都平原的治水问题。

一、巴蜀之地需要疏浚河道吗?

我们知道,四川盆地里的巴蜀之地(除成都平原外,下同)几乎都是山区丘陵,巴地(重庆)更是峡谷纵横。山区丘陵和峡谷地区,河道稳定,河岸与河床之间相对高度较高。即使涨大水,人可以向山上坡上后撤,人为疏浚河道并非必要。以重庆的广阳岛(广阳坝)为例,其岛虽然位于长江中,岛上也较为平坦,但岛上依然有“山”名高峰山。全岛最高处海拔达281米。1981年7月长江百年不遇的大洪水,广阳岛上游约15公里的寸滩洪峰水位最高为191.41米。显然,即使这样的洪水,也不可能将广阳岛全部淹没,岛上住户依然可以通过后撤来避免损失。事实上,广阳岛很早就有人类居住,岛上及其附近就曾发现过原始遗存。巴人来到重庆后,广阳岛曾经是其聚居之地,巴人还在广阳岛长江对岸修筑了滩城。相反的例子是重庆城边的珊瑚岛(珊瑚坝),最高处海拔只有177.6米,低于警戒水位,几乎每年都要被洪水淹没。虽然重庆城土地紧俏,居住密集,但除抗战时期在岛上修建过简易飞机场外,却始终没有人常年居住。江中岛如此,江边的台地阶地也如此;重庆如此,其它巴蜀之地也如此。经常被洪水淹没的地方肯定没有人去居住,特大洪水可能淹没的地方虽然有人居住,但洪水来了也能及时后撤。合川、宜宾、泸州等城市都曾被特大洪水淹没过,但由于这些城市大多靠山,城市里或城市附近有高于洪峰的山坡,只要及时后撤,就可避免灭顶之灾,也不需要通过疏浚河道来治水。

其次,山区丘陵和峡谷地区出现洪灾,一是短时间降水量巨大造成的,二是上游来水迅猛造成的,三是二者共同作用造成的。巴蜀之地经常发生洪灾,几乎每年夏季都会出现接近或超出警戒水位的情况。像1981年7月那样的特大洪水,百年内也可能发生一两次。但是,这样的洪水一是来得快去得也快,洪水不会长时间不退,持续时间一般不会超过两三天;二是遭受洪灾的主要是沿江两岸的低洼地带,其影响与平原地区不能相比;三是即使大力疏浚河道,也难以避免洪灾,甚至难以减轻洪灾造成的损害。与平原地区不同,巴蜀之地的河道大多在基岩上,江河两岸岸基坚硬,即使洪水多年冲刷,也难以将其毁伤,也就不存在诸如崩塌之类危险。即使部分垮塌,也不会影响整个河岸。即使河道有阻塞,妨害泄洪,也只有极少处地方,用不着大规模疏浚。这样的背景下,在大禹那个时代,要动员大量人力物力去疏浚并不需要疏浚的河道,无异于无事找事做,是不可想象的。

解放后,政府也治理过川江河道,炸礁石,疏险滩,但主要不是为了防洪泄流,而是为了水上航运。大禹那个时代虽然也可能有了原始的航运,但社会对航运并不依赖,也不值得兴师动众去疏浚航道。而且,疏浚航道与防洪治水,毕竟是两回事,不可扯在一起来说。

二、大禹时代可能疏浚巴蜀之地的河道吗?

像大禹那样大规模治水,一要有数量较大的劳动力,二要有相应的劳动工具。大禹时代,巴蜀之地既没有那样多的劳动力,也没有能够疏浚巴蜀河道的劳动工具。可以说,那时候,巴蜀之地不仅没有治水的需要,而且也没有治水的能力。

我们知道,大禹作为夏族首领,大约生于4000多年前。那时,除成都平原外的其它巴蜀之地依然还处于氏族分立的原始社会末期,不仅人口稀少,而且主要分布在沿江各台地阶地上,使用的工具主要还是石器、骨器和木器。在这种情况下,要动员大量人力来疏浚河道,几乎是不可能的。巴人来渝是在商朝,武丁命妇好“伐巴”,巴人被迫从清江流域(湖北西部)退入长江夔巫一带,然后又被逼逐渐西迁。周武王灭商后,封姬姓族人于巴国,称为巴子,才建都江州(重庆)。那时,离大禹建立夏国已经有1000多年之久,显然巴人不可能参与大禹的治水工程。巴人来渝前,巴蜀之地虽然已有“濮、賨、苴、共、奴、獽、夷、蜓之蛮”(《华阳国志·巴志》),但这些氏族的发展水平都相当低,各氏族之间居住相当分散,大禹很难将他们统一起来,他们也不可能成为大禹治水的主力军。四川大学教授李世平在《四川人口史》一书中,以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公布的四川地区(即巴蜀之地)的正式人口统计数字3514217人倒推到公元前1027年,也就是蜀(可能还有巴)参加武王伐纣的年代,也就是以三星堆青铜器文化为代表的历史时期,四川总人口在752746人与1257758人之间,或者说在一百万人上下。如果按其方法再倒推一千多年回到大禹治水的年代,巴蜀之地的总人口可能就不足20万人了。显然,巴蜀之地面积辽阔,要从区区20万人中抽调大量壮男来治水,显然是不大可能的事。

据著名历史学家童恩正研究,直到殷周之际,包括重庆原有土著在内的巴族,其经济仍然以渔猎畜牧为主。直到秦统一巴蜀以前,即公元前316年以前,巴国的生产力水平仍然停留在铜器时代,尚无铁器出现。蜀族可能比巴族先进。从原始社会后期开始,随着人们征服自然力量的逐渐扩大,蜀族从川西山区不断向成都平原深入,很早就掌握了青铜冶炼的技术,出现了诸如三星堆那样灿烂的青铜器文化。但是,大禹治水的时代,蜀族的势力还仅仅限于成都平原,其它巴蜀之地的土著,其经济和生产力水平可能与巴族一样,依然以渔猎畜牧为主,青铜器并未得到广泛使用。如此低下的生产力,怎能去治水?况且所治的不是平原地区的“水”,而是山区丘陵和峡谷地区的“水”。山区丘陵和峡谷地区的河道几乎都是基岩石质,阻塞河道的往往又是碛石,或者是因地震、滑坡之类原因从山上坍塌下来的巨石,要疏浚河道,就不能不破石。即使阻塞河道的是浅滩,那浅滩往往也是沙石堆砌而成的。使用石器、木器,或者加上一点青铜器,怎能破石?怎能疏浚?唐乾元元年(1192年),酉阳龚滩后山坡上凤凰嘴左边岩崩,数十大小不一的巨石掉到乌江中,造成乌江阻塞,使航道就此中断,只好通过搬滩维持航运。直到解放后,政府才用炸药将那些巨石炸掉,航道才得以疏通。七百多年的时间里为何不疏通,概因生产力不逮也。无独有偶,宜宾南广镇的南广河中也曾因此形成过险滩,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炸掉巨石,才消除了搬滩之累。4000多年前,遇到这样的巨石,大禹还能怎么办?

三、大禹能在成都平原治水吗?

我们从需要与可能两个方面论证了大禹不可能在巴蜀之地治水,都是把成都平原排除在外了的。下面,我们专门来说说成都平原。

远古时候,成都平原是一个内湖。岷江自上游夹带大量泥沙而来,在湖底沉积,逐渐形成了一个由西北向东南倾斜的扇形平原,平均坡降千分之四左右。由于岷江水源旺盛,奔流湍急,一出灌口,转入平原,流速陡减,大量泥沙沉积,极易淤塞河道,造成洪涝。与其它巴蜀之地不同,成都平原存在着洪水威胁,需要治水。因此,历史上早就有“鳖灵治水”的传说。“鳖灵治水”主要是“决玉山”和“导沱”。《禹贡》将“导沱”的功绩归之于大禹,但古人却不以为然。《水经注·江水》说:“江水又东别为沱,开明之所凿也。”开明即鳖灵,系继杜宇族后统治成都平原的一个部族。常璩在《华阳国志》中把杜宇称帝的时间定在“七国称王”之后,也就是战国初年,公元前475年以后,那么开明也就更在其后了。这显然有误。童恩正认为,开明族开始统治成都平原,大致在春秋中后期了。也有学者认为,开明族统治成都平原,大致在战国时期。如果硬要把鳖灵与大禹当作一个人,二者相差一两千年,而且与传说,与古籍记载也相矛盾,那就需要更多的论证了。

不过,李世平认为,古蜀国通过传说留名于世的著名首领蚕从、鱼凫等人生存的时代,可能略晚于尧、舜、禹的时代,不可能更早。当然,也不可能更晚了。即使按此说法,鳖灵相对蚕从、鱼凫更晚,“鳖灵治水”与大禹治水也不在一个时代,与大禹治水也是风马牛不相及的。

同时,“决玉山”和“导沱”与大禹疏通河道也有所不同。童恩正认为,“决玉山”实际上就是开一条人工河流,分引岷江的水流入沱江。沱江是四川盆地一条重要河流,至今也有将岷江水流入沱江的开凿疏导痕迹。即使是在成都平原,要开凿一条人工河流,也并非易事。成都平原的土壤主要以水稻土、紫色土为主,形成的土壤既有地带性黄壤、黄棕壤,也有非地带性潮土和水稻土,以及石灰土、紫色土等岩性土。相对于黄河及其支流冲积而成的黄河中下游平原,其泥土粘结更紧,疏浚也就更难。4000多年前的古人要在此开凿一条人工运河,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简单。说大禹在成都平原治水,可能只是想象而已。

四、重庆的涂山传说源于何处?

我们先说重庆的涂山。重庆南岸有涂山,并有涂洞、涂村、呼归石、诞(弹)子石之类地名,还有大禹娶涂山氏、三过家门而不入、大禹变黑熊挖开铜锣峡等传说。不少重庆人就以为重庆真的就是涂山氏的故乡,大禹治水也就真的来到过重庆。甚至一些历史学家也作如此观,例如著名重庆地方史专家邓少琴先生就这样认为。至于有人认为“禹都江州”,把重庆当作是夏朝鼎盛时期的国都,那就更不足为凭,且不论。

重庆涂山之名起于何时,已不可考。《蜀王本纪》云:“(禹)涂山娶妻,生子名启。于今涂山有禹庙,亦为其母立庙。”《华阳国志》亦云:“禹娶于涂,辛壬癸甲,生子启呱呱啼不及视,三过其门而不入室,务在救时,今江州涂山是也。”《蜀王本纪》旧题扬雄撰,《华阳国志》系晋人常璩所著,离大禹时代均已超过两千年,可信度极低。事实上,涂山的名称和夏禹娶涂山氏的传说,几乎遍及全国,并非重庆所独。仅涂山就有多处,如河南嵩县,如安徽巢县和当涂,如浙江会稽(绍兴),如四川汶川等,有史籍记载的甚至比重庆还早。大禹作为夏朝开国之君,建功立业,特别是在疏浚河道、治理洪水方面的功勋,应是可信的。大禹娶涂山氏,大禹所属的有熊氏与涂山氏建立部落联盟,也有极大的可能。但是,在生产力还极端落后,主要还是使用石器,青铜器才刚刚出现的大禹时代,其足迹要遍及中国的东西南北,显然是不可能的。特别是重庆,当年偏远、蛮荒不说,周边还有诸多大山、峡谷阻碍,大禹怎能随意来到重庆娶妻?正如本文前面所论,重庆根本不需要大禹来治水,大禹也不可能因治水路过重庆而娶亲。虽然距今4000年至3000余年前,重庆地区的土著居民开始进入氏族社会,形成了少量村落,但还没有形成更大的部落。大禹娶涂山氏,实际上是两个部落结盟。不管是为了什么,有熊氏不可能与一个比自己落后得太厉害的部落结盟,那不符合结盟的目的。因此,作为部落,涂山氏也不可能居于重庆。说大禹治水路过重庆而娶妻生子,仅是后人的附会而已。

据西南大学教授蓝勇考证,呼归石、诞子石这两个地名,是后人对弹子石、乌龟石进行雅化而来的,直到清乾隆时期才开始出现在文献中。由此推论,我们很可怀疑,涂山、涂洞、涂村之类地名也很可能是某个时代雅化出来的。

当然,涂山得名也可能与巴人相关。《山海经·海内经》说,巴人是太暤氏(即伏羲)的后代。《华阳国志·巴志》则认为巴人是黄帝的后代。究竟是谁的后代无关紧要,但巴人系华夏族的一支则是可以肯定的。目前有关巴人最早的记载是殷商甲骨文中有关武丁伐巴的卜辞。据考证,巴人最早居住地是在武落钟离山,一般认为武落钟离山在今湖北西南部长阳县境内,但也有学者认为在今河南西南部的南阳盆地内(或者巴人的势力曾经发展到南阳盆地)。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就在《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将巴置于汉水、丹江之间,楚邓之南,榖城之北。著名重庆地方史专家董其祥认为,巴人与古越人在古代历史上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并且在早期都以江汉流域为活动中心。关于巴、越是否有同源共祖的关系,董先生认为:“这个问题很大,材料不足,不能作结论。”一般认为,涂山氏属于古越人。即使巴人与古越人并非同源共祖,但从其关系密切这一点来论,巴人与涂山氏也可能有某种联系。涂山氏的居住地应当离大禹的有夏族相距不远,比邻而居。涂山氏与夏禹结盟后,一部分越人很可能将自己作为夏族的一支,依附于夏。而作为与古越人关系密切的巴人,受依附于夏族的古越人的影响,也可能把夏禹和涂山氏作为自己的偶像加以崇拜。这种民族心理一直持续下来。当巴人迁移来到重庆之后,在江州(重庆)建都,这种心理就投射于山川景物,于是就有了涂山之名和涂山的传说。巴国后来虽然被秦所灭,但巴人及被巴人同化的土著人却留了下来,涂山的传说也就世代相传。这当然只是推测,但涂山与巴人相关却应当可以大体肯定。如果此说能够成立,反过来也可证明大禹没有到过重庆,更没有在重庆娶妻生子。巴人迁来重庆,毕竟是晚于大禹治水近千年之后的殷商中后期了,夏朝早已灰飞烟灭。

五、大禹真的生于四川吗?

自陆贾的《新语》后,有太多的古籍文献肯定大禹生于四川,并且指明是川西石纽,而且也有太多的人相信这样的说法。虽然本人并不相信这样的结论,但本文也不可能给予反驳的论证。不过,本文所论证的大禹不可能在巴蜀之地治水,不可能在重庆娶妻生子,实际上已经对大禹生于四川给予了一定的回应。

按一般的认识,大禹治水应当在黄河流域,夏朝的疆域只存在于“中原”,也就是河南、河北南部、山西南部、陕西东部、湖北北部、山东西部一带。河南偃师二里头、登封王城岗等遗址的考古发掘,也证明了这一点。作为中华第一个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夏朝的疆域并非如今人们想象的那样广阔,其势力范围可能并没有到过秦岭或大巴山以南、三峡以西,四川和重庆从未进入过夏朝的版图。如果此论成立,说大禹生于四川,那么只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大禹“叛逃”自己的部落,独自翻山越岭去了“中原”;另一种是大禹带领自己的部落,迁徙到“中原”。这两种可能是不是都有太多的神话色彩而让人匪夷所思呢?

虽然《尚书·禹贡》有“华阳黑水惟梁州”之说,有“岷、嶓既艺,沱、潜既道”之论,但四川是否包含在大禹时代的梁州内,却是值得怀疑的。有专家认为:“《禹贡》中的梁州地区,是公元前316年秦惠王通蜀后才纳入中国版图的。”而且,学术界几乎已经公认,《禹贡》是战国时期的人伪托之作,不能当真。以此来证明大禹出生于四川,也不一定就能站得住脚。

夏朝灭亡后,夏族及依附于夏朝的部落纷纷逃亡。按古人的说法,北逃的夏后氏苗裔,就是后来的匈奴。司马迁在《史记·匈奴列传》中说:“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史记·越王勾践》又说:越人自称“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封于会稽,以奉守禹之祀。”如果夏族起源于西羌,按古籍所说,夏族与起源于西羌的蜀族、藏族等同宗,那么,夏朝灭亡后,夏族及依附于夏族的部落既然可以北逃、南逃,难道就不能西逃吗?灭亡夏朝的商汤来自东夷,夏族及依附于夏族的部落西逃的可能性更大,或者说西逃的人可能更多。如果有部分夏族或依附于夏族的部落西逃到四川,那么“大禹出于西羌”“禹生石纽”之类说法,可能也有一定的道理。西逃到四川的夏族或依附于夏族的部落,在川西一带继续繁衍。出于对祖宗的崇拜,将其地视为祖宗的出生地,也极有可能。石纽所在之地,即如今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的汶川县、茂县和绵阳市的北川县一带,地处岷江上游河谷,四周高山遮蔽,商朝、周朝以及蜀国、巴国很可能鞭长莫及。陆贾、司马迁说大禹生于西羌,并没有说西羌就是四川。最早说大禹生于四川的,是西汉末期的扬雄。他在《蜀王本纪》中明确记载:“禹本汶山郡广柔县人,生于石纽,其地名痢儿坪。”扬雄是郫县人,郫县地处成都平原西北,与石纽所在之地仅有龙门山之隔。或许他曾经沿岷江上溯,去过汶川、茂县、北川一带,见识过当地人对大禹的崇拜。即使没有去过,也可能听说过。大禹时代,甚至整个夏朝,中国均尚无文字,因而没有记载。经过近两千年的磨洗,口头传说可能早已变样。既然有了此说,大家也就以讹传讹,信其为真,直到如今。

我们知道,绝大多数历史专家都认为二里头遗址可能是夏朝国都遗址。但作为二里头遗址考古项目考古队长的许宏,却因为没有发现确切的证据,对此一直持否定态度。他因此承担了很大的社会压力,对他个人荣誉也造成很大的损失。我认为,我们都应当向许宏一样,在没有确切证据之前,可以猜测,可以假设,但不能随意肯定,更不能哗众取宠,随意宣布大禹是四川人。不如此,历史很可能会证明,这与诸如争抢西门庆故乡之类的做法一样,将成为一个笑柄。

(0)

相关推荐

  • 巴蜀文化的文化地理区域

    巴蜀文化,指四川省.重庆市的地域文化.巴文化以重庆为中心.后活动于重庆全境.湖北西部.四川东部.陕西南部及贵州北部地区.蜀则由三个古族融合而成,后成为西周封国.含川西.陕南.滇北一带.巴.蜀交融已是战 ...

  • 重庆涂山的大禹遗迹

    重庆南山公园位于长江南岸,与重庆市区隔江相望,由黄山.汪山.袁山.蒋山.戴山等五座山峰组成.园内山峦叠翠,崖峰峨嵬,苍松古柏郁郁葱葱,有园艺专家精心培育的异卉名花1000余种,人称"山城花冠 ...

  • 从黎阳到浚川,河南浚县为何从粮仓变成了泄洪区,和这条河流有关

    1994年1月4日,河南省浚县和省会郑州一起成为了我国第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也意味着,在河南省8个国家级的历史文化名城(郑州市.洛阳市.商丘市.安阳市.南阳市.濮阳市.开封市.浚县)中,只有浚县是 ...

  • 都江堰

    五年前<大秦帝国>书籍刚刚上市的时候,一口气通读了下来,故事情节生动而有趣的书写,仿佛自己就置身于战国七雄争霸之中.地处西域一隅的秦国由六国卑秦欲瓜分秦国,到六国惧秦如虎狼,而合纵抗秦,直 ...

  • 李正权:海棠溪口通济桥·桥头火锅发源处

    海棠溪口通济桥 作者:李正权 20世纪40年代的通济桥 海棠溪发源于南山北坡,先是由东而西,再由西南向东北,蜿蜒十余里,一路上接纳了好几条山溪涧流,又忽地转了一个弯,向北注入长江.在那入江口附近,就形 ...

  • 李正权:临江门下力

    临江门下力 作者:李正权 说明:从嘉陵江领域来的山货.土产和煤炭,当年都在临江门起岸.临江门的码头搬运工也就特别多.我小学同学的妈老汉,几乎都是下力人.由于水泥的普及和汽车运输的发展,临江门砖瓦市场逐 ...

  • 李正权:记忆~借钱不还吃““顶咚””

    说明:现在也有人吃"顶咚",不过一吃就是一大口,甚至吃掉你的保命钱.这样的"顶咚"已经与过去吃"顶咚"性质不同,可能涉嫌犯罪.幸好我没有上过 ...

  • 管理,就是“定计划、抓落实”始于计划,终...

    管理,就是"定计划.抓落实" 始于计划,终于改善:先有计划,才有落实:计划到位,事半功倍:计划紊乱,手忙脚乱! 年度计划,是企业一整年的发展蓝图,如何合理制定,无疑是企业一年中最为 ...

  • 最高法二巡纪要:登记于夫妻一方名下的股权,该方有权单独处分该股权,转让股权取得的收益属于夫妻共同财产...

    [问题] 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以夫妻共同财产认缴有限责任公司出资但登记在夫妻一方名下的股权,登记方未经另一方同意擅自将股权转让给第三人,是否属于无权处分? 甲:有权处分说 股权是股东基于其股东资格而享有 ...

  • 【新版】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纠纷裁判依据合辑

    第一章 一般规定 第九百九十条 人格权是民事主体享有的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名称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等权利. 除前款规定的人格权外,自然人享有基于人身自由.人格尊严产生的其他人 ...

  • 七杀有制化为权,生子必定登青云,杀印相生贵人间

    七杀有制化为权,生子必定登青云,杀印相生贵人间

  • 第十七回降夏主荡平巴蜀击元将转战朔方

    却说太祖封功臣后,又赐宴三日,宴毕,群臣入谢,太祖赐坐华盖殿,与论开国原因,怡然道:"朕起乡里,本图自全,及渡江后,遍览群雄,徒为民害,张士诚.陈友谅,尤为巨蠹,士诚恃富,以昏庸败.友谅恃强 ...

  • 年度评选名家名作——著名画家李正刚

    [艺术简介] 李正刚,1953年生于南京.1968年起研习中国书画艺术.国家高级美术师.曾任南京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秘书长兼办公室主任.<南京文艺界>主编,江苏省中华文化促进会秘书长,江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