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中考作文系列之——亲情(四)

点击上方关注“布谷鸟语文”

托物言志是作文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即通过描摹客观事物的某一方面的特征来表达作者的情感或揭示文章的主旨。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而生活中,触动我们心灵的事物无处不在。那么,怎样通过承载物做到“托物言志”呢?今天就继续我们的主题课堂吧。

植物

一花一草皆生命,一枝一叶总关情。文学作品中借助花草树木来表情达意的屡见不鲜。已经写的比较多的有栀子花、木棉花、荷花、桂花等,同学们可以仔细观察身边的植物,并联想和亲人之间的故事。

《老海棠树》史铁生

①奶奶,和一棵老海棠树,在我的记忆里不能分开;好像她们从来就在一起,奶奶一生一世都在那棵老海棠树的影子里张望。

②老海棠树近房高的地方,有两条粗壮的枝桠,弯曲如一把躺椅,小时候我常爬上去,一天一天地就在那儿玩。

③春天,老海棠树摇动满树繁花,摇落一地雪似的花瓣。我记得奶奶坐在树下糊纸袋,不时地冲我唠叨:“就不说下来帮帮我?你那小手儿糊得多快”我在树上东一句西一句地唱歌。奶奶又说:“我求过你吗?这回活儿紧。”我说:“我爸我妈根本就不想让您糊那破玩艺儿,是您自己非要这么累。”奶奶于是不再吭声,直起腰,喘口气,这当儿就呆呆地张望——从粉白的花间,一直到无限的天空。

④或者夏天,老海棠树枝繁叶茂,奶奶坐在树下的浓阴里,又不知从哪儿找来补花的活儿,戴着老花镜,埋头于床单或被罩,一针一线地缝。天色暗下来时她冲我喊:“你就不能劳驾去洗洗菜?没见我忙不过来吗?”我跳下树,洗莱,胡乱一洗了事。奶奶生气了:“你们上班上学,就是这么糊弄?”奶奶把手里的活儿推开,一边重新洗莱一边说:“我就一辈子给你们做饭?就不能有我自己的工作?”这回是我不再吭声。奶奶洗好菜,重新捡起针线,从老花镜上缘抬起眼,又会有一阵子愣愣地张望。

⑤有年秋天,老海棠树照旧果实累累,落叶纷纷。早晨,天还昏暗,奶奶就起来去扫院子,“刷啦——刷啦——”,院子里的人都还在梦中。那时我大些了,正在插队,从陕北回来看她。那时奶奶一个人在北京,爸和妈都去了干校。那时奶奶已经腰弯背驼。“刷啦刷啦”的声音把我惊醒,赶紧跑出去:“您歇着吧我来,保证用不了三分钟。”可这回奶奶不要我帮。“咳,你呀你还不懂吗?我得劳动。”我说:“可谁能看得见?”奶奶说:“不能那样,人家看不看得见是人家的事,我得自觉。”她扫完了院子又去扫街。“我跟您一块儿扫行不?”“不行”。

⑥这样我才明白,曾经她为什么执意要糊纸袋,要补花,不让自己闲着。有爸和妈养活她,她不是为挣钱,她为的是劳动。她的成分随了爷爷算地主。虽然我那个地主爷爷三十几岁就一命归天,是奶奶自己带着三个儿子苦熬过几十年,但人家说什么?人家说:“可你还是吃了那么多年的剥削饭”这话让她无地自客。她要用行动证明。证明什么呢?她想着她未必不能有一天自食其力。奶奶的心思我有点懂了:什么时候她才能像爸和妈那样,有一份名正言顺的工作呢?大概这就是她的张望吧,就是那老海棠树下屡屡的迷茫与空荒。不过,这张望或许还要更远大些——她说过:得跟上时代。

⑦所以冬天,在我的记忆里,几乎每一个冬天的晚上,奶奶都在灯下学习。窗外,风中,老海棠树枯干的枝条敲打着屋檐,磨擦着窗棂。奶奶曾经读一本《扫盲识字课本》,再后是一字一句地念报纸上的头版新闻。在《奶奶的星星》里我写过:她学《国歌》一课时,把“吼声”念成了“孔声”。我写过我最不能原谅自己的一件事:奶奶举着一张报纸,小心地凑到我跟前:“这一段,你给我说说,到底什么意思?”我看也不看地就回答:“您学那玩艺儿有用吗?您以为把那些东西看懂,您就真能摘掉什么帽子?”奶奶立刻不语,唯低头盯着那张报纸,半半天目光都不移动。我的心一下子收紧,但知已无法弥补。“奶奶。奶奶。奶奶——”我记得她终于抬起头时,眼里竟全是惭愧,毫无对我的责备。

⑧但在我的印象里,奶奶的目光慢慢离开那张报纸,离开灯光,离开我,在窗上老海棠树的影子那儿停留一下,继续离开,离开一切声响甚至一切有形,飘进黑夜,飘过星光,飘向无可慰藉的迷茫和空荒……而在我的梦里,我的祈祷中,老海棠树也便随之轰然飘去,跟随着奶奶,陪伴着她,围拢着她;奶奶坐在满树的繁花中,满地的浓阴里,张望复张望,或不断地要我给她说说:“这一段到底是什么意思?”——这形象,逐年地定格成我的思念,和我永生的痛悔。

写作启示

《老海棠树》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散文,读罢让人的灵魂随着文字一起颤动。从文章中,能感受到作者对祖母无限的思念、对祖母无限的忏悔。作者对自己无限的自责,也都随着文字流露于纸张之上。 从满树繁花的摇动到枯枝窗棂的摩擦,从树上的东一句西一句地歌唱到无法弥补地痛悔。巧妙的象征手法贯穿在一棵老海棠树和奶奶之间。

作者在文章的前两句就谈到了如果有一块空地他会种上海棠树,为了纪念奶奶。“奶奶,和一棵老海棠树,在我的记忆里不能分开;好象她们从来就在一起,奶奶一生一世都在那棵老海棠树的影子里张望。”这说明了海棠树与奶奶的关系,也揭示了他为何要种海棠树来纪念奶奶。一丝丝细腻的品味:奶奶那勤劳质朴的精神,严于律己,或者说是对灵魂上的解脱的渴望,还有那嗜知如命的精神都一点点从老海棠树的春夏秋冬中渗透出来。

食物

《舌尖上的中国》这个节目围绕中国人对美食和生活的美好追求,用具体人物故事串联起讲述了中国各地的美食生态,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其实,我们也可以用食物做载体串联起点滴的亲情。之前写的比较多的有阳春面、桂花糕、槐花饼等,同学们还可以挖掘出更多的食物素材,冰糖葫芦、红柚、榴莲酥、子孙糖、西红柿鸡蛋面等都可以走进你的作文里。要注意的是对于食材的描述和制作过程的描述要有所取舍,不能写的过于详尽,以免作文看起来像“食谱”或者“做菜指南”。

《鳝鱼骨的滋味》 林清玄

小时候,我家门前的“亭仔脚”(就是屋檐下),摆了一个鳝鱼摊子,专卖炒鳝鱼和鳝鱼面。

摊子黄昏才开张,正是我放学返家的时间,远远就会看到爆炒鳝鱼的大烟,嗅觉似乎与视觉同时抵达,香味猛然飘进我的鼻子,把我勾到摊子前面,我便低着头绕过巷子,回到家里。

为什么要低着头呢?

因为炒鳝鱼的价钱很贵,我们根本吃不起。

不要说炒鳝鱼,连鳝鱼面也吃不起,我们家兄弟姐妹很多,一人吃一碗面,恐怕是一星期的饭钱了。

妈妈经常向卖鳝鱼的妇人央求拜托,杀了鳝鱼剩下的骨头,一定要留给我们,妈妈深信鳝鱼的骨头布满钙质,还有各种维生素,对我们这些正在成长的孩子,大有帮助。

每天晚上,妈妈总会从鳝鱼摊提回一大袋的骨头,洗也不洗就丢到大锅里熬煮。

为什么洗也不洗?

因为,妈妈说鳝鱼骨头上还带着鲜血,那是最为滋补的,洗净多么可惜!

熬过两三个小时,鳝鱼骨头几乎在锅中化完,汤水变成咖啡色,水面上浮着油花,这时,妈妈会撒一把葱花,关火。

鳝骨汤熬成时,夜已经深了。

妈妈把我们叫到灶间,一人一碗汤,再配上她在另一家面包店要来的面包皮,在锅里烤热了,变成香味扑鼻的饼干。

我们细细地咀嚼面包皮,配着清甜香浓的鱼骨汤,深深感觉到生活的幸福。

只要卖鳝鱼的来摆摊,我们一定会喝鳝鱼骨汤,奇怪的是,我从来没有喝腻过,而且一直觉得这是人间至极的美味。

妈妈担心我们会吃腻,有时会在汤里加点竹笋,或下点蛋花;有时会用豆腐红烧,或与萝卜同卤……固然用的都是普通的食材,却布满了美味的魔术。

最神奇的,算是炸鳝鱼骨了。

鳝鱼骨本来是歪曲扭动的,下了油锅时忽然被拉直了,一条一条就像薯条一样,起锅时撒一些胡椒盐,香、酥、脆,真是美味极了。

我吃了好几年的鳝鱼骨头,一直到我到外地念书。偶然回到乡下,喝到妈妈亲手熬的汤,总是觉得美味如昔,心中更是布满了感动,妈妈把深情与爱熬进了那平凡的汤里,使我们身强体健,在普遍营养不良的乡下孩子中,我们总是气色红润,精神饱满。

也许是小时候吃不到鳝鱼,长大之后,只要到馆子吃饭,看到有卖鳝鱼的,总会点两道来吃,一边吃一边怀念起那一段艰苦的岁月。

只要有爱,就是无价的。

妈妈早已离世,在异国的雪夜中,我想到再也喝不到清炖的鳝鱼骨汤,再也不能,一口一口,细细体会妈妈的深情。

想着想着,我的眼泪一滴一滴地落下,像窗外的雪花。

写作启示

(1)“舌尖上的美味”很容易唤起我们对家、对亲人的美好回忆,也容易让读者产生共鸣。同学们在写作时,可以尝试把某种带有特殊记忆的美食作为文章的明线,再把自己对亲人的感恩、思念之情作为文章的暗线,双线并行,把人物、事件、情感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2)这类题材的细节描写很容易出彩。两篇文章中,不仅有对美食本身的细致描写,对人物也进行了丰富的多角度的细节描写。这些精彩的描写片段,鲜活生动,极具质感和美感,会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景物

一切景语皆情语。借景抒情,寄情于景是我们经常会运用到的写作手法。春夏秋冬四季中都有可以触及情感的自然景物,月下、雪中、花园、山林、河畔都是可以有故事的地点。

《窗前的母亲》肖复兴

在家里,母亲最爱呆的地方就是窗前。

自从搬进楼房,母亲就很少下楼,我们都嘱咐她,她自己也格外注意:楼层高、楼梯陡,自己老了,如果磕着碰着就会给孩子添麻烦。每天我们在家的时候,她和我们一起忙家务,手脚不拾闲儿;我们一上班,孩子一上学,家里只剩下她一个人时,大部分时间,她就呆在窗前。

那时,母亲的房间,一张床紧靠着窗子,那扇朝南的窗子很大,几乎占了一面墙,母亲坐在床上,靠着被子,窗前的一切就一览无余。阳光总是那样灿烂,透过窗子照得母亲全身暖洋洋的,母亲就像向日葵似的特别爱追着太阳烤,让身子有暖烘烘的感觉。有时候,不知不觉她就依着被子上睡着了。一个盹打过来,睁开眼睛,她会接着望窗外。

窗外有一条还没有完全修好的马路,马路对面是一片工地,恐龙似的脚手架簇拥着正在盖起的楼房,切割着那片湛蓝湛蓝的天空,遮挡了远处的视线。由于马路没有完全修好,来往的车辆不多,人也很少,窗前大部分时间是安静的,只有太阳在悄悄地移动,从窗子这边移到另一边,然后移到窗后面,留给母亲一片阴凉。

我们回家,只要走到楼前,抬头望一下那扇窗子,就能看见母亲的身影。窗子开着的时候,母亲花白的头发会迎风摆动,窗框就像恰到好处的画框。等我们爬上楼梯,还没掏出钥匙,门已经开了,母亲站在门口。不用说,我们从楼下看见母亲时,母亲也看见了我们。那时候,我们永远不怕忘记带房门钥匙,有母亲在窗前守候着,门后面总会有一张温暖的脸庞。有时候我们晚上很晚才回家,楼下已经黑乎乎一片了,窗前的母亲也能看见我们。其实,母亲早就老眼昏花,不过是凭感觉而已,可她的感觉从来都是十拿九稳,她总是那样及时地出现在家门的后面,替我们早早地打开门。

母亲最大的乐趣,是对我们讲她这一天在窗前看见的新闻。她会告诉我们,今天马路上开过来的汽车比往常多了几辆;今天对面的路边卸下好多的沙子;今天咱们这边的马路边栽了小树苗;今天她的小孙子放学和同学一前一后追赶着,像一阵风似的;今天还有几只麻雀落在咱家的窗台上,都是些平淡无奇的小事,但她有枣子一棍子,没枣子一棒子地讲起来时津津有味。

母亲不爱看电视,总说她看不懂那玩意儿,但她看得懂窗前这一切,这一切都像是放电影似的,演着重复的和不重复的琐琐碎碎的故事,沟通着她和外界的联系。有时候,望着窗前的一切,她会生出一些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联想,大多是些陈年往事,不过是过去住平房时的陈芝麻烂谷子,就是沉淀在农村老家时,她年轻的回忆。听母亲讲述那些八竿子都打不到一起的事情,让我感到岁月的流逝,人生的沧桑就是这样在她的眼睛里和窗前闪现着。有时候,我偶尔会想,要是把母亲的这些都写下来,那才是真正的意识流呢。

母亲在这座新楼里一共住了五年。母亲去世后,好长一段时间,我出门总是忘记带钥匙,而每一次回家走到楼下的时候,我也总是习惯地望望楼上的那扇窗,可那空荡荡的窗像是没有画幅的镜框,像是没有了牙齿的瘪嘴。这时,我才明白那五年里窗前母亲的身影对我们是那么的珍贵而温馨,才明白窗前有母亲的回忆,也有我们的回忆。

当然,更明白了:只要母亲在,家里的窗前就会有母亲的身影。那是每个家庭里无声却最动人的一幅画。

写作启示

这个“窗口”具有深刻意义:

(1)因为母亲不能下楼,总是站在窗前,“窗”是母亲目送我们出去、盼望我们归来的地方,“窗”是沟通母亲和我们的纽带。

(2)“窗口”又是沟通母亲和外界的纽带,母亲不能下楼,她对外界的感知就是通过“窗”,在窗口母亲见到了她认为新鲜的事。

(3)“窗口”还沟通着母亲的过去和现在,窗前的一切,会使她联想起一些陈年往事,联想起过去的时光。

(4)“窗口”还是我们了解母亲、感受母亲情感的通道。母亲在窗口凝望的身影,传达着她对我们深深的爱和牵念,也传达着她的寂寞孤独。

(5)“窗前”的母亲已经不在人世了,空荡荡的窗口,还存留着我们对母亲的回忆,勾起我们对母亲深切的怀念之情。

(6)将母亲的形象定格于“窗前”,通过一个小小的窗口来表现母亲的形象和情感,切入点小,笔墨集中,但内蕴丰富,形象丰满。构思巧妙。

物件

物件是亲情的载体,也是文章的线索。梳子、纽扣、香包、笔记本、围裙、自行车等生活中常见的用品也是作文素材的由来。

《外婆和鞋》席慕容

①我有一双塑胶的拖鞋,是在出国前两年买的,出国后又穿了五年。它的形状很普通,就像你在台北街头随处可见的最平常的样式:平底,浅蓝色,前端镂空成六个圆带子,中间用一个结把它们连起来。买的时候是喜欢它的颜色,穿了五六年后,已经由浅蓝色变成浅灰,鞋底也磨得一边高一边低了。

②你知道我为什么舍不得丢掉它吗?

③这是个让生命在刹那间变得非常温柔的回忆。大学快毕业时,家住在北投山上,没有课的早上,我常常会带着两只小狗满山乱跑。有太阳的日子,大屯山腰上的美丽简直无法形容,最让我快乐的是在行走中猛然回过头,然后再仔细辨认,山坡下面,哪一幢是我的家,走着走着,我的新拖鞋就不像样了。不过,我没时间管它,直到有一天,傍晚,放学回家,隔着矮矮的石墙,看见我的拖鞋被整整齐齐地摆在花园里的水泥小路上。带着刚和同学分手后的那一点嚣张,我就在矮墙外大声地叫起来:何方人士,敢动本人的拖鞋?花园那边没有动静。再往客厅的方向看过去,外婆正坐在纱门后面,一面摇扇子,一面看着我笑呢。

④今天下午,我用你们浇花的水管给你把拖鞋洗了,刚放在太阳地里晒晒就干了。多方便!多大的姑娘啦!穿这么脏的鞋给人笑话。

⑤以后,外婆每次上山时,总会替我把拖鞋洗干净,晒好,有时甚至给我放到床前。然后在傍晚时分,她就会安详地坐在客厅里,一面摇扇子,一面等着我们回来。我常常会在穿上拖鞋时,觉得有一股暖和与舒适的感觉,不知道是院里下午的太阳呢,还是外婆手上的余温?

⑥就是因为舍不得这一点余温,外婆去世的消息传来以后,所有能够让我纪念她老人家的东西:比如出国前夕给我的戒指,给我买料子赶做的小棉袄,都在泪眼盈盈中好好地收起来了。这双拖鞋,也就一直留在身边,舍不得丢。每次接触到它灰旧的表面时,便仿佛也接触到曾洗过它的外婆的温暖而多皱的手,便会想起在夕阳下的园中小径,和外婆在客厅纱门后面的笑容。那么遥远,那么温柔,而又那么肯定地一去不返。

写作启示

抓住典型事物来表现亲情是本文写作的一大特点。

物件:是一双拖鞋,它平底,浅蓝色,前端镂空成六个圆带子,中间用一个结把它们连起来。鞋子已经由浅蓝色变成浅灰色,底也磨得一边高一边低了。但每次接触到它灰旧的表面时,便仿佛也接触到曾洗过它的外婆的温暖而多皱的手,便会想起在夕阳下的园中小径,和外婆在客厅纱门后面的笑容。

因为这双普通的拖鞋,给了作者一生都难以忘怀的回忆,这双鞋是外婆的慈爱的见证,是亲情的象征,它使得回忆变得温暖,生命变得温柔。生命的意义总是在生活的点滴里寻觅,找不到了以前的人,那么就只能通过一件事物来,缅怀往昔。

今天对于写作中托物言志的描写介绍就讲到这里啦,明天我们将以“矛盾中凸显亲情”为主题继续为大家讲解写作技巧,记得阅读哦~

(0)

相关推荐

  • 趁时光还美好,快......‖文/半辰夏

    趁时光还美好,快...... 亲情,它时刻环绕在我们的身边,有时,我们会因为自己的任性,贪玩而淡忘它的存在.但是,就在那一霎那,我意识到了:亲情,永远在我心底,它是那么的重要. 长沙的夏天格外的炎热, ...

  • 外婆和她的三寸金莲

    外婆和她的三寸金莲 作者:云淡风轻 周末回乡下,发现母亲闷闷不乐,探问缘由,母亲告诉我:"我昨晚梦见你外婆了."望着母亲缥缈的眼神,有关外婆的许多尘封的往事渐渐变得清晰.春天确实是 ...

  • 写给黄星星和可乐的第二封信

    题图是"一天一个样.一直在成长"的牵牛花最近九天的样子 写这篇推送,是想用文字公开记录来祝福我的挚友和姐妹黄星星当妈一周年以及她的孩子.我的干儿子可乐一周岁生日快乐,祝我们每天都有 ...

  • 中考作文《在亲情中成长》亮点旁批+名师点评

    人生的成长过程中离不开亲情,亲情是一种无私的爱.亲情如一盏灯,照亮了你:亲情如一碗汤,温暖了你:亲情如一个罗盘,指引着你.让我们在亲情中感受温暖,让我们在亲情中体悟爱的味道,让我们在亲情中不断成长.请 ...

  • 2021深圳中考作文范文 这创意,让我激动不已 

    这创意,让我激动不已 这将是我在这个学校的最后一节课. 那时,我正手握着学校特意为我们订制的可乐,听着我们的老班在做最后的"考前动员",屋外雷声滚过,我知道我最美的青春就将在这雷声 ...

  • 2021深圳中考作文 这才是少年应有的模样

    初中优秀作文:这才是少年应有的模样 作文辅导老师 昨天 06:54 请以"这才是少年应有的模样"为结尾,写一篇文章. 要求:(1)题目自拟:(2)文体自选:(3)不少于 500 字 ...

  • 中考作文提分捷径四:一事一议

    中考作文提分捷径四:一事一议 知识要点: 1.所谓"一事一议",即就一件事发表议论,"即事说理,有感而发". 2."一事一议"的文章一般由叙 ...

  • 中考作文得高分的四个技巧

    临近中考,有一部分同学肯定很方--考场上其他题都是轻而易举,唯独语文作文让人头大,十分钟过去了,还是毫无头绪,最后只能是编作文了,而不是写作文了.那么,如何写好中考语文作文?优秀作文的要素有哪些? 中 ...

  • 中考作文得满分的四个建议和一个目的

    作文是历年中考语文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每次语文考完,人们往往先问今年的作文题目是啥,而不问其他题如何.因为作文的含金量最高,占分比例最大,其得分也直接影响着中考语文成绩.那么中考中如何使自己的作文能脱 ...

  • 中考作文系列之——人与自然(三)

    本期我们以"人与自然"为主题结合优秀例文展开此类题材的写作指导. 借物喻人,赞品性 借物喻人,就是借某一事物的特点,来描写人的一种品格,通常在作文中用来表现人物.突出中心思想的常用 ...

  • 美好亲情,感人至深——一组写亲情的满分中考作文

    彼时阳光正好,你的背影很美 沙上有印,风中有音,光中有影,岁月有你. --题记 因为抬起头便可望见辽远,望见你那背影,所以心怀美好与温暖. 走下车的我,相遇了蓝至澄净的天空.于是懂得,我始终是被你眷顾 ...

  • “老吕说高考作文”系列四高考作文如何迅速...

    "老吕说高考作文"系列四 高考作文如何迅速打开思路 1.文题或者话题与现实生活有什么关系? 2."以问引论":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存在什么原因?怎么看待?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