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修史书的巨大难题:曹魏史为什么是烫手热山芋?

文|刘勃

所谓《三国志》,是分别为魏蜀吴三国修史,最终又合为一书。

陈寿是蜀人,他最早下功夫的,自然是蜀汉史。他早年做过东观秘书郎。东汉中期以来,东观是皇家藏书最多的地方,蜀汉以汉朝的继承人自居,自然也照搬了这个制度。在这个岗位上,陈寿可以接触到许多档案。虽然他抱怨过,蜀汉没有专门的史官,很多应有的记录都很残缺,但这些残缺不全的内容,总是都摆在他面前了。

蜀国被晋所灭后,陈寿得到司空张华的赏识,被任命为“佐著作郎”,即著作郎的副手,后来又升任著作郎。而著作郎的工作,就是修史。

曹魏是有自己的官修史书的,即王沈的《魏书》,这部书自然是极力美化曹魏的。魏晋禅代之后,原来绝对正确的官方评价,自然要加以修改了:晋是继承魏的,所以曹魏的正统地位不容挑战;但如果曹魏不够坏,晋取代魏的合法性就有所欠缺,所以曹魏也必须要有重大污点;更糟糕的是,这次易代并没有杀人如麻的大换血,所以曹魏时代的大臣,很多到了晋朝仍然是大臣。

所以,把曹魏的官方史修改得符合晋朝的需要,固然是国家级的文化工程,却是一件干好没多少好处,而稍不留神,就可能得罪哪家权贵,轻则从此仕途无望,重则误了卿卿性命的事。

晋写本《三国志·吴书·孙权传》残卷

当时中原绝不缺才学之士,但这个重任却交到了陈寿一个蜀人手里,可能也和这个烫手山芋没人愿意接有关。而陈寿算是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当时夏侯湛也在重写《魏书》,看陈寿的作品,就觉得不用再写了,把自己的稿子毁了。张华对陈寿更加大加赞赏,说:“当以《晋书》相付耳。”以后修本朝史的重任,也可以交给你了。

后来晋灭吴,吴国的重要档案自然也运到了洛阳。东吴也有自己的官修史,即韦昭的《吴书》。西晋朝廷来说,站在东吴立场上修的史书,也是不能容忍的,于是陈寿又开始了修改工作。

这次的任务要轻松得多,因为他并不害怕得罪东吴旧臣。《吴志》修成之后,东吴名将陆逊的孙子陆机、陆云兄弟就非常不满,觉得陈寿的《陆逊传》“多不尽理”。据说陆机曾经打算写一部《吴书》,也不知道到底他有没写出来。反正我们今天能完整见到的,仍是《三国志》中的《吴志》。

就是说,《三国志》中魏、蜀、吴三个部分,陈寿所做的工作并不一致。写《蜀志》,陈寿是把极为零碎的历史记录整合成有系统的叙事,原创度最高;《魏志》《吴志》则主要是在已经写成的著作的基础上修订、增删而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