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解读内经之【火与热】
火热一词生活中非常常用,例如每天用火做饭,夏天或者在阳光照射下会感到气候的温热等,这些生活现象很少有人注意去区别,而且在现代汉语当中还经常把火热放到一起来构成一个词,例如“火热青春”、“火热年代”等。人们似乎已经习惯了这个用法,正所谓“百姓日用而不知”。仔细思考一下,火与热有区别吗?记得我在讲课提问学生时,大部分的回答都是“火”比“热”更热,这也许是大多数人们的答案,这样的答案不够准确。但是大家已经都用习惯了,也就不注意了。我上大学时的课本也是这样写的,比如说对于六淫之邪为“风寒暑湿燥火(热)”,这里的概念有点模糊了,不清楚的源头来自《黄帝内经》,在运气七篇中将天之六气称之为“风寒暑湿燥火”,后世学者则认为这个火应该是热,所以在教材中加上了一个括号。“火”与“热”的区别到底在哪里呢?
先来看看“火”( )字,《说文解字》曰:“火,燬也。南方之行炎而上。象形。”《洪范·尚书》:“地二生火,天七成之。”火生于地,而成形于天,表现为在南方运行的火星,是五行之一(金木水火土)。火是人们可以通过视觉辨别的,古代哲学观点认为凡眼睛能看到的事物称为有形,有形属阴,《黄帝内经》曰:“阳化气,阴成形。”五行所指的五种事物都是有形的。既然是形就有大小和多少的区别,中医称之为虚实。
再来看看“热”( )字,《说文解字》曰:“热,温也。”热是人体的一种感觉,是看不到的、无形的,需要通过人体的感觉器官来辨别。又《增韵》:“热,炎气。”在中医概念中,“热”出现在两个地方,一个是“四气”,指寒热温凉;另一个是“六气”,指风寒暑湿燥热。两者都是“热”,但意思有所不同,“四气”的“热”是指由于太阳在不同时间与地球形成的角度不同而形成的,“六气”是由“四气”与地气相交形成的,所谓地气就是水湿之气,因此六气是阳气与阴气相结合的产物,是阳所化之气。可以看出“四气”是在“六气”之上,“四气”是相对不变的,“六气”则受地域的影响,不同地区六气的表现可以不同。例如同一纬度上,中国和美国的气候完全不同,就是由于地域的不同所致。
火为五行之一,五行与六气相对应,五行是由天之四气所生,地之五味所成。五行之火来自天之四气,六气之热也是来自天之四气,因此火与热同源,都与天上的太阳相关。但就阴阳关系来看,五行对应六气,火对应热(天之六气之一);五味对应四气,辛味对应热(天之四气之一)。天之四气的热与天之六气的热虽然来源不同,但性质基本相似,热有湿热与燥热的不同。当热中阳多阴少时易于生火,《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南方是指地域,这里的热是因地域的不同而生成。火与地气相互作用又可以化为热气。
对应人体,火是五行之一,源于五脏,正常来说人体的火分为君火和相火,老百姓经常会说某某人上火了,表现为口舌生疮、眼睛红肿、面部频发青春痘等,是由于君火(心火)不降,或者是肝胆之火(相火)逆于上的症状,属于火的异常。而热证多表现在体表或者气分的热证,在体表是由于外感风寒所致发热病症,在气分则由肺胃的气机不降,逆于上而成肺胃之热证。由于火热同源胃热有时也表现为火证。火与热的不同点还表现为,火证多伴有情志异常,热证则以消耗津液为主要特征。
综上所述,“火”为五行之一,天之四气所生,五行对应六气;“热”为六气之一,天之四气所生。“火”为地之形,“热”为天之气,火热同源但不同形,火有形,热无形。在人体火分君相,主要相关脏腑是木与火,而土与金多热。肝心多火,肺胃多热。
本文摘自朱燕中老师,
《闯关记我的《黄帝内经》觉悟之旅》
由朱老师独家授权,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朱燕中
编辑:释慧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