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改动1个汉字,被妇女大骂3年,如今每个女性都在用

【本文由賨人客蜀山笔侠)独家原创,版权所有,抄袭必究】

大家好,我是賨人客,很高兴分享文章给大家,今天我们来聊一个汉字的故事。

这个字是什么呢?

对,没错,是“她”。或许我们现在觉得这个字太平常,但在这个字未普及之前,“她”却很陌生。那个时候我们对于女性的第三人称和男性是一样的,都用的“他”,如果没有“她”的出现,或许,我们现在还是“他”、“她”不分。

那么,关于“她”字,到底有什么故事,又经历了怎样的辛酸历程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她这个字其实早就存在了,在《说文解字》里面它读jiě,意思和姐姐的姐差不多。这个字用得不多,按照我们现在的定义:它属于生僻字,就像隽逸的“隽”,它和英俊的“俊”是相通的,但很少被用到。

如果不是有个人将“她”用做了女性的第三人称,它或许就永远躺在《说文》里做它的生僻字了。

那么,是谁改变了“她”的命运呢?

这个人叫刘半农

刘半农是清末民初人,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学家,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刘半农对“她”的改动,彻底改变了它的命运。

作为文人,经常会用到称呼: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以前的文人们在称呼女性的第三人称时老是觉得别扭,用“他”吧,容易和男性搞混淆。比如:

小明和小红是同班同学,他们家隔得很近,他家住在XXX,她家住在XXX,如果都用“他”的话,就无法分清谁住哪里了。

所以,当时的文人都迫切寻求一个区分它们的简便方法,比如鲁迅先生喜欢用“伊”,取自于“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伊在古汉语中可用作第三人称,又有心上人的意思,鲁迅先生用它指女性也非常贴切,不过读起来总觉得有些文绉绉的,所以没有流传下来。

除了在中文里面有瑕疵,“他”在翻译中更是让人痛苦。英文里面有HE和SHE之分,在翻译的时候不可能把它们都翻译成“他”,所以翻译官们不得不加上“他女”“那女的”来区分和替代。但这样总是很繁琐,用一个新的字来代替女性的“他”就变得迫在眉睫了。

刘半农走在了时代的前沿,他和少数文人最先把“她”字用于女性第三人称,并加以推广。为此,他还特意用“她”字写了一首白话诗——《教我如何不想她》,在当时取得了不错的反响。

不过,改革总是会遭到守旧势力的阻扰,刘半农改字也不例外。很多人觉得老祖宗的东西不容改来改去;还有人觉得没有必要改;还有人觉得印刷厂得重新雕一个字,麻烦;还有人批判刘半农在搞性别歧视,男女平等,为什么非要区分开呢?

攻击最猛烈的是极端女权主义者,他们认为“她”字是对女性的不尊重,为什么呢?

明明都用“他”,为什么只许男性独用,而女性要改呢?为什么不是男性改?这不是重男轻女吗?

为此,不少妇女开始痛骂刘半农,据刘半农自述:那几年(3年),他甚至害怕出门。

不过,进步的东西始终是保守势力无法阻挡的,“她”字的用途逐渐得到大家的认可,慢慢地,人们都接受了它,习惯了它,到如今,它已经变成了一个非常常用的字,人人都离不开它。

另外说一句,“它”字也是刘半农改动的,至此以后,他(男性)、她(女性)、它(人以外的事物)都有了代名词。

现在想想,没有伟大先驱的努力,人类的文明脚步或将迈得更慢,向他们致敬!

好了,今天就到这里吧,如果你喜欢作者的风格,请不吝点赞,在此谢过。

明天继续……

如果您喜欢作者的文章和风格,不要忘了点赞,谢谢!

本文作者《賨人客》,号蜀山笔侠,一个文章会“说话”的历史作者,专注于不同角度看历史,探索不一样的春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