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零:从孔子之死想起的

『生活需要读书和新知』

| 《孔子圣迹图》清 焦秉贞 藏于美国圣路易斯美术馆

两种怀疑——从孔子之死想起的

文 | 李零

请输入标题     bcdef

《论语》很有文学性,可惜是个破碎的故事。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读《论语》,我们都知道,孔子的学生,颜渊、子路最重要。颜渊是孔子他姥姥家的孩子,孔子最疼,常夸。子路好勇过人,性子急,脾气暴,常挨老师骂。两人形成对照。他们俩,你更喜欢谁?我更喜欢子路。孔子说“当仁不让于师”,那是谁?那就是子路。子路的可贵之处在于,老师待价而沽,从政心切,难免受政治诱惑,跃跃欲试,只有他敢出来拦阻。他要急了,老师都害怕。

颜渊、子路死后,谁最重要?毫无疑问,是子贡。

今天,我想跟大家聊聊子贡,谈谈子贡的重要性。

说起子贡,我会想起孔子的死。

这里,我想强调一下,孔子是个悲剧性的人物,大家要有足够认识。

第一,他是个社会批评家。他生活的时代是个“礼坏乐崩”的时代。他说的没错,这个世界太坏。

第二,他是个理想主义者。世界会好起来吗?孔子说会。可惜,他的理想是复古,“周公之梦”是个梦,于世无补。

当然,梦也有梦的价值。历史上的乌托邦,价值全在批判。千百年来,乌托邦为什么总是吸引人类? 道理很简单。人是“ 扑灯蛾”,总是向着光明飞跑飞跑,但情况往往是,睁眼全是黑暗,闭眼才见光明,光明只在睡梦中。

大家看过曹禺的《日出》吧? 陈白露说,“太阳就要出来了,但太阳不是我们的”,那该怎么办? 她说去睡觉,说是睡觉,其实是自杀。

孔子喜欢从政,但政治是个粪坑。政治,都是利用现有资源。现有资源是什么?是各种坏蛋:大坏蛋、中坏蛋、小坏蛋。利用坏蛋反坏蛋,是唯一的“可行性”,这是悲剧。这不是光明与黑暗的斗争,而是黑暗与黑暗的斗争。黑吃黑,能吃出个白来吗?这可是难题。

他在鲁国很失败,在卫国很失败,周游列国也一无所获,回到鲁国也没人理睬,从政的经验很失败。

你不理解他的苦恼,你就读不懂《论语》,不知道他为什么会犹犹豫豫,为什么会拿“丧家狗”自嘲,为什么会欣赏那些骂他的隐士和逸民。

孔子自卫返鲁,晚境凄凉。他的最后六年,几乎是年年伤心。伤心到什么程度,只有一句话可以形容,就是吴琼华说的“ 眼泪泡着心” (《红色娘子军》)。伤子哀麟,回死由亡,他大哭过四场。

69 岁,孑L子的儿子孑L鲤先他而去,他大哭一场。

70 岁,他回顾一生,自称“从心所欲,不逾矩”。这话什么意思? 只有去死不远的人才能理解,那是“解脱”呀。

7 l 岁,哀公获麟,让他万念俱灰,绝笔春秋(《公羊传》哀公十四年、杜预《春秋左传》序) ,他也大哭过一场。接着,他最喜欢的学生颜渊病逝,他失声痛哭,大呼“天丧予,天丧予” (《论语·先进》) ,老天不让我活呀。

72 岁,子路死卫,被人剁成肉酱。噩耗传来,他失声痛哭,也是呼天抢地(《礼记· 檀弓上》)。

子路的死让他深受刺激。四个月后,他含恨离开人世,享年73岁。

孔子临死前,非常孤独。他最喜欢的两个弟子颜渊和子路死了,最能干的弟子冉有成了季氏的帮凶。身边最贴心的弟子,只剩子贡。

他跟子贡说,“予欲无言”(《论语· 阳货》),连话都不想说了。

他很绝望,“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论语· 述而》),就连周公,他也梦不见了。

《礼记·檀弓上》和《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临死前,他背着手,拖着拐杖,在门前踱来踱去。他唱了一首歌,歌词是:“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唱罢,回到屋里,面对大门,呆呆地坐着。

子贡赶到门口,听到这绝望的声音,知道老师的日子已经不多了。

孔子老泪纵横,呼唤着他的名字,赐!你来得怎么这么晚啊?昨天晚上我梦见我坐在“两楹之间”,那是殷人停尸的地方,我就是殷人的后代呀!贤明的君王怎么一直都不出现,天下竟没有一个人肯接受我的主张,我是活不长了。

七天之后,他离开了人世。

孔子死后,弟子守孝,长达三年。三年后,他们才告别老师。临行之际,抱头痛哭。只有子贡,独自守墓,又是三年。

公元前479 年,“夏四月己丑,孑L丘卒” (《左传》哀公十六年)。

鲁哀公,参加了他老人家的追悼会,写了篇表面沉痛却言不由衷的悼词。悼词很漂亮,他说,“ 曼天不帚,不愁遗一老,俾屏余一人以在位,茕茕余在疚。呜呼哀哉尼父!无自律”,意思是,老天不长眼,怎么把他身边这么好的大臣给带走了,让他失去左膀右臂,心里难受呀。子贡很不满,说他“ 生不能用,死而诔之,非礼也”(《左传》哀公十六年) ,你早干什么来着!

孔子死后,鲁国到底发生了什么? 不清楚,但有一点很清楚,当时的官场对孔子很冷漠,不但冷漠,还流言蜚语,就像毁人不倦的媒体炒作和网络陷阱,越说越难听,好像破鼓乱人捶。

闻一多写过《死水》,“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涟漪”,谁都可以往里泼脏水,扔“破铜烂铁”,撒“剩菜残羹”。孔子死后的处境,就是这样的“死水”。

官方骂孔子,代表人物是叔孙武叔。叔孙武叔是鲁国政坛的三巨头(三桓) 之一,他要毁人,太容易。现在的说法叫“ 舆论导向”。

“叔孙武叔毁仲尼”,事见《论语· 子张》。它的最后六章是记子贡的话,向我们透漏了这一事件。他说“子贡贤于仲尼”,子贡多能干,比他老师强多了。

这对子贡是考验。

卖师求荣的事可以干吗? 不可以。但有人会干。大家都看过达·芬奇的名画《最后的晚餐》吧? 耶稣说,“你们中间有一个人要出卖我了”,这人是犹大。孑L门中也有犹大这样的人吗? 有,他叫公伯缭。明代,孔庙开除过三个人,一是孟子,因为他讲“ 民贵君轻”,得罪了朱元璋;二是荀子,因为他讨厌孟子,又是韩非、李斯的老师,得罪了苏东坡;三是公伯缭,他到季氏那里告黑状,是孔门的叛徒。

这里,我们要注意的是,叔孙武叔骂孔子,是抬子贡,骂孔子。

子贡怎么说? 他说,“仲尼不可毁也”。

陈子禽,据说是子贡的学生,受舆论蛊惑,也来问子贡,“仲尼岂贤于子乎”。

子贡怎么说? 他说, “ 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他说他的老师如日月之明,虽有日食月食,暂时黑一下,黑暗过去,还是万人仰之。

他说他的老师学问很深,不得其门而入,不知其宏大,就像围在高墙中的建筑,你看不见它的富丽堂皇。

子贡的话很坚决。他对他的老师很忠诚。

子贡的话,有一段,我印象最深。他说:

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老师的处境,让他想到古人。他终于明白,人处下流,真是千夫所指,百口莫辩。怀疑是由此产生。

古代,尧、舜是好人的符号,桀、纣是坏人的符号。好人往好说,怎么都不过分;坏人往坏说,也是理所当然。舆论有舆论的放大效应,自动发酵,迅速冒泡,谁也捂不住。

纣是“本朝之罪人”,众人皆知的坏蛋。这家伙,不仅荒淫,而且残暴,不仅用酷刑折磨人,还拿活人做解剖(据说,王莽也有这类罪行) ,当时,领导和群众都这么说,越说越神,子贡竟敢怀疑大家的说法,以为就连纣这样的坏蛋,也未必像传说描写得那么坏,你们想想,这得有多大的勇气?

子贡敢于怀疑官方的定评,敢于怀疑“众恶归之” 的舆论,认为即使是坏蛋,也要实事求是,这点非常了不起。

子贡是最早树孔子为圣人的人。我们只有理解孔子生前身后的遭遇,才能理解他的“ 大树特树”。这和汉以来的“钦定圣人” 是大不一样的。

鲁迅有段名言,是讲“ 中国将来的脊梁”。这种“脊梁”是什么样? 他说,是“敢单身鏖战的武人”,是“敢抚哭叛徒的吊客”(《这个与那个》)。

子路结缨而死,就是“敢单身鏖战的武人”。

子贡为纣说公道话,就是“敢抚哭叛徒的吊客”。

这两个学生了不起。

说起子贡的怀疑,我会想起孟子的怀疑。

我在《丧家狗》的序言中用过孟子的一句话,“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我说,我对《论语》也是如此,并不是全盘接受。

这句话,现在是典故,实际用法和原文的意思已经不太一样。大家用这句话,只是取其精神,而不问它的怀疑对象是什么。其实对原话,我并不赞同。

孟子的原话是什么? 是下面这个样子: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敢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孟子· 尽心下》)

孟子的怀疑是针对《尚书》。古本《尚书》讲武王克商,有个《武成》篇。这个古本已经失传,今本《尚书》有之,它是这样说的:

甲子昧爽,受率其旅若林,会于牧野。罔有敌于我师,前徒倒戈,攻于后以北,血流漂杵。(《书· 武成》)

这篇东西是属于所谓“古文《尚书》”,前人断为伪书,但孟子读过的《武成》,上面有这个故事,原文有“血流漂杵”一类话,还是可以肯定。

| 子贡墓

牧野之战,是“小邦周克大邑商”,战斗空前激烈,乃是情理中事。但孟子不相信。他觉得,《武成》把战争写成这个样,血流成河,连木杵都能冲走,实在有损“圣人” 的形象。

孟子不相信,道理是什么? 他的推论是这样:

(1) 武王是最最仁慈的人,纣是最最不仁慈的人。

(2 ) 最最仁慈的人讨伐最最不仁慈的人,是无法抵抗的。

(3 ) 无法抵抗的战争,不可能“血流漂杵”。

在他看来,这类描写一定是文学夸张,绝对不可信。

他说,《尚书》不可全信,比如这一篇,他就不信,信的只是“二三策”。

我们都知道,孟子是宋儒最推崇的人物,不但迈辈儿,挤进“ 四配”,而且在“孔孟之道” 的宣传中,超过颜回,超过曾子,超过子思,除了孔子,谁都没法比。他的说法很有权威性。

这里,有趣的是,子贡怀疑,是纣的传说;孟子怀疑,是武王的传说,这两个人是一对活宝:前者是“坏人” 的符号,后者是“好人”的符号。周人推翻商朝,成王败寇,早有定论,但他们各有怀疑。子贡之疑,是说坏蛋未必那么坏。孟子之疑,是嫌好人还不够好。

这里,我们要注意,孟子的话跟古代的“圣人”概念有关。

关于“圣人”,我做过一点研究。我发现,孔子说的“圣人”全是古代的圣王,即“ 已故的伟大领袖”、“ 全国人民的大救星”。

具体说,主要是“六大圣人”。

“六大圣人”分两类:

(1)“禅让圣人”:尧、舜、禹。这三个人的关系是禅让关系,不是三个王朝,而是三代领导,三个人的在位时间加起来,大概超不过一百年。

(2 )“革命圣人”:汤、文、武。这三个人代表的王朝(商、周) ,加上大禹后代代表的王朝(夏) ,古人叫“三代”,王朝代替王朝,全靠暴力革命,三个朝代加起来,有近一千三百年。

这“六大圣人”,孔子盛称,主要是“禅让圣人”。 “革命圣人”,以暴易暴,在孔子看来,差点劲儿。“禅让圣人”,他最欣赏,是尧、舜。“革命圣人”,也是文王比武王强。这些都是死人,都是有权势的人。子贡劝他当圣人,他有自知之明,不当。

子贡树孔子当圣人是在孔子死后。树圣人,是为了捍卫老师,壮大师门,当时的孔门还没站稳脚跟。孟子泛化圣人,是在儒门立了圣人之后。他说,孔子是“圣之时者也”,鲁迅翻成“摩登圣人”(《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 。“摩登” 的意思,既是现代,也是时髦。

他说“人皆可以为尧、舜” (《孟子· 告子下》) ,就像现在,“人皆可以为教授”,“人皆可以为大师”。一旦“圣人” 的概念成为时尚,“圣人” 也就不值钱了。

在孟子的学说中,“王者”的概念很突出。他比孔子讲实际。孔子夸的“圣人”全是上古揖让型的帝王,比如尧、舜,“仁人”也是逃天下不受的干净人,如伯夷、叔齐,还有泰伯,真是迂得可爱。

孟子推崇,不是这类人,而是“三代王者”,即汤、武这样的“革命圣人”。他喜欢讲“王道”、“ 王政” 和“王师”。“王道”是用来批判“霸道”。春秋战国,流行的是“霸道”。

过去,读《孟子》,我对他的“不嗜杀人者能一之”(《梁惠王上》) 很佩服,不知“仁义” 背后也有血腥。

他说,汤伐桀,武王伐纣,是拯民于水火之中,老百姓会争先恐后,“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大旱之望云霓”(《孟子· 梁惠王下》) 。徐悲鸿画“奚我后”,就是画这种期盼。

但王者之师,无敌于天下,真的就可以不流血吗? 没有这种事。

孟子数言“ 齐人伐燕”。这是战国史上的著名事件。公元前316一前314 年,燕王哙效禹禅让,把王位让给相邦子之,孟子大怒,认为乱了名分,不合“ 王道”,劝齐宣王发五都之兵,入侵燕国,这就是现实版的“汤武革命”。

齐国伐燕,不仅见于陈璋壶,也见于中山王三器。根据后者,我们知道,这一战役还有中山参加,是一次两国联合的入侵事件。

研究这一事件,我才明白,孟子大讲“汤武革命”,就是针对这次入侵。他说的“王者之师”,其实是借邻国内乱,借口平乱的侵略军。

齐国伐燕,结果怎么样? 史书记载,燕王死难,子之被剁成肉酱。出土发现还证明,燕国的宝器也被人掠走。老百姓,命如草芥,死了多少人,不知道。但《孟子》的书里写得很明白,日“ 燕人叛”(《公孙丑下》) ,不杀人,他们会叛吗?

话说回来,牧野之战,“血流漂杵”,可能吗? 我说,怎么不可能? 这样的事,历史上太多太多,就是今天也没断。

历史一直很血腥,我说过:血流成河,泪流成河,逝者如斯夫!

好,讲完上面的故事,让我们做一点总结。

第一,上面两种怀疑,哪种态度好? 我看还是子贡的态度更好。

第二,什么叫“怀疑精神”,我说,怀疑不光是批判,它还和卫道有不解之缘。孟子之疑是卫道,子贡之疑也是卫道。

第三,同是卫道,也有正统和异端之分。子贡卫道是卫孔子的道,当时,孑L子还是民间思想家,没有正统地位。孟子卫道是卫王道,王道至少是名义上的正统。

怀疑,常被说成一种批判精神和科学精神,甚至被当作一种方法,就像港台评论家笔下的《灵山》和《色戒》,那叫“纯文学”,那叫“纯艺术”,这种方法也是“纯方法”。

其实,方法后面有立场。怀疑只是一种态度或一种立场,它是相对于某种信仰。怀疑和相信,常常互为表里,就像同一枚钱币的两面。

历史上,很多“ 正统”原来都是“异端”。不仅孔子是这样,佛陀和耶稣也是如此。怀疑“正统”,批判“正统”,常把“异端”变为“正统”,但可惜的是,坐稳了“正统” 的“前异端”却常常容不下其他“前异端”,更容不下继起的“后异端”。

这是思想的宿命。

中国的辨伪学,过去都以为是一种“纯方法”,其实不是。

我发现,遍伪群书的怀疑,后面自有厚薄:

(1) 经和传,它是尊经疑传(如果有今古之异,则尊今文,疑古文) ;

(2 ) 经和子,它是尊经疑子(如果有门派之异,则尊儒子,疑其他子) ;

(3 ) 儒与佛、道,它是尊儒术,辟佛、道。

我读宋以来的辨伪书,总会想起韩愈的《原道》。《原道》的“道”是什么“道”? 是所谓“ 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之道,后世叫“道统”。

“道统”和“治统”是成龙配套,现在叫“意识形态”或“核心价值观”。《野叟曝言》有个文素臣,他的形象就是一部“道统”狂想曲,大家可以找来看一看。

读崔东壁的书,也很清楚,“辨伪”是为了“考信”,“考信”是为了信“道”。

辨伪的后面是“道统”。

“道统”是一种立场。

疑古与考信,也见于近代学术。近代疑古和以前不同,从前尊崇的“道”受到怀疑和挑战。它们构成了近代学术的两大争论:

(1) 哲学,有“冯胡异同”,胡适“疑古”,以“截断众流” 出名,冯友兰“释古”,提倡“接着讲”。

(2 ) 史学,有“顾傅异同”,顾颉刚“疑古”,一辈子致力于摧毁“三皇五帝”的上古传说,傅斯年“考古”,号召大家“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材料”,用考古发现重建古史。

这两个争论,一直影响到现在。

我们离古代很远。怀疑,常使问题处于既不能证实也不能推翻的局面,因此才有激烈的争论。信仰也是如此。

人们常常为信仰而争论,但争论对信仰最没用。

信仰的特点是唯一性和排他性。

孔子说,“道不同,不相为谋” (《论语·卫灵公》)。

2008年12月21日写于北京蓝旗营寓所

2008年12月25日在国家图书馆演讲

*文章节选自《何枝可依:待兔轩读书记》(三联书店2009年11月刊行)。文章版权所有,转载请与微信后台联系。

《何枝可依:待兔轩读书记》李零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9-11

ISBN: 9787108032645 定价: 29.80元

(0)

相关推荐

  • 一年读一遍《论语》(第15周)

    半解<论语> "一知半解"的"半解". 作者解一半,读者解一半:现在解一半,将来解一半. 7.14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 ...

  • 《中庸》注释(九)

    [原文]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子路问强.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 ...

  • 论语史鉴:荀子神位为何会被移出孔庙?

    第七篇第28章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盖:会意兼形声字,小篆从艸,从盇(音he,覆之意)会意.其原义为用草编成的&qu ...

  • 《论语》卷7述而篇第七诗解3真情恒常君子坦荡

    <论语>卷7述而篇第七诗解3真情恒常君子坦荡 题文诗: 子曰圣人,今不得见,得见君子,吾斯可矣. 子曰善人,不得而见;见有恒者,吾斯可矣. 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 至恒至 ...

  • 论语:升车,必正立,执绥(10-26~27)

    10-26本章记述孔子乘车时的礼节,从另一方面展现了孔子对他人的尊重,体现了孔子对礼的尊崇.   升车,必正立,执绥.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 [注释] 升车:上车. 绥:上车时扶手用的索带. ...

  • 《论语选读》之“知其不可而为之”

    <知其不可而为之> 一.[课文梳理] 1.孔子的人生态度:无可无不可 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 ...

  • 李零:两种怀疑——从孔子之死想起的

    两种怀疑--从孔子之死想起的 文:李零 编:屏营.李强 <论语>很有文学性,可惜是个破碎的故事. 读<论语>,我们都知道,孔子的学生,颜渊.子路最重要.颜渊是孔子他姥姥家的孩子 ...

  • 富金壁:三戒以偏概全——评李零称孔子为“丧家狗”(讲国学者三戒之三)

    李零把他讲<论语>的书命名为<丧家狗--我读〈论语〉>(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5月版)并在序中解释说: <丧家狗--我读〈论语〉> 什么叫"丧家狗&qu ...

  • 李零、傅杰联袂推荐,日本“哲学泰斗”的这本《孔子》讲了什么?

    大哲笔下的孔子 (中文版序) 傅杰 跟众多日本的孔子研究者不同,本书作者和辻哲郎(1889-1960)不是汉学家,而是具有世界影响的哲学家与伦理学家.他生在村医之家,中学时代因困扰于信仰与人生意义的问 ...

  • 一个镊子就能修复、零电压、饿死的锂电池

    一个镊子就能修复、零电压、饿死的锂电池

  • 札记第二太行八陉 李零《大地文章》

    太行八陉xínɡ "中国北方有三条线:35°线是王都线,从宝鸡,到岐山,到咸阳,到西安,到洛阳,到偃yǎn师,到郑州,到开封,一线排开,全是古都:38°线是华夏御北的第一道防线,石家庄.太原 ...

  • 李零:诗与酒

    --从清华楚简<耆夜>和北大秦简<酒令>想起的 李零 从前,我根本不沾烟酒,就连插队,也不抽不喝.我记得,离北京前,同学在颐和园聚会,他们全醉了,有痛哭流涕的,有咧嘴傻笑的,有 ...

  • 李零:《周易》是本什么样的书

    <周易>是本什么样的书?我想把来龙去脉讲一下. 现在,市面上讲<周易>的书真是铺天盖地,热心的读者也人山人海.我不想重复各种老生常谈.胡吹神侃,说此书最最符合科学,处处蕴含哲理 ...

  • 李零:什么是中国(深度雄文!)

    来源|三联书店三联书情,据李零教授演讲实录整理 中国古代看山水的时候,有一种"阴阳"的概念.我们看这张世界地图,注意一下中国在我们这个地球上的位置.大家都知道,在地球上的旧大陆(整 ...

  •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李零:《周易》到底是本什么样的书?

    <周易>是本什么样的书?我想把来龙去脉讲一下. 现在,市面上讲<周易>的书真是铺天盖地,热心的读者也人山人海.我不想重复各种老生常谈.胡吹神侃,说此书最最符合科学,处处蕴含哲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