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瓜斋:瘦金体好在哪?

赵佶《千字文》

昨天,看到某书法家写的瘦金体,挂在网上拍卖,买家出价还蛮高。我大略瞧了几眼,觉得乏善可陈。又找来赵佶的字一看,的确,大不一样。

本来,我想搞个今古图片对比,一目了然。可是,我怕得罪人,所以,我们只看看赵佶的字,看它到底好在哪。现在很多人喜欢瘦金体,但大多数人喜欢的,我猜,可能并不是瘦金体里最重要的东西。

瘦金体,也叫瘦筋体,是说它笔画细劲,筋骨粲然。很多人喜欢这字,是迷恋它炫目的技法。它的细,它的横、竖的收笔,它的跳荡洒脱,都极富特色。可是,我不管这些,我只看它笔画的本质。

观察蓝线的横,尽管非常细,但仍有提按,即有粗细变化,筋骨上面附着点肉,不是干瘦。后段有时腾空,而笔断意连。

观察红线的撇,有直撇,有弧撇。不管哪种,不管速度快慢,毛笔是被主人送到笔画末端,而不是甩出去、抛出去。这就是周星莲说的“使尽笔势”。

观察绿线的钩,钩脚处,外边缘是角,内边缘是弧。这种比较难写。长长的出钩,也是送出去的。

以此方式,观察其他笔画,一样的,我们看到,赵佶对于笔画质量的把握,是非常厉害的。“筋”是所有好的书法都有的,但赵佶把笔画写得极细,让筋暴露出来,这是他的创造。当然,里面可能也有一些比较弱的笔画。不过,这幅字是他二十二岁写的,写完送给了童贯。

所以,我看字,其实还是看它的本质,或者用一个装逼的哲学词:本体。书法家创造出的那些特色的东西,因其显而易见,容易被人喜欢。但笔画的本质,却因为没那么耀眼,往往被人忽略。书法如此,其他艺术何尝不如此?

当然了,瘦金体看多了、看久了,眼睛就不舒服。这本是我个人的感受,今天恰好在书上翻到曹宝麟先生的话,他说:

然而瘦金书毕竟有程式化倾向,这就决定了其篇幅是宜少不宜多的,因为一多便觉得非常单调……

所以你说,学瘦金体,乃至于学古代任何一位书法家,究竟要学里面的什么?又要规避什么?这个问题很值得研究。我的一位朋友,打了几个通俗的比方,我觉得恰当,照录在此:

就是临的有几分模样,但就是不好,因为他吸收的往往是毛病。你看模仿邓丽君和杨钰莹唱和都是往甜软上唱,可是她俩声音都有浑厚的一面,模仿张学友都捏着嗓子,可是张学友唱歌明明是嗓子打开的。学来学去学的竟然是幻象,连毛病都没学到,何谈精髓。现在学苏轼学米芾学王铎不都是这样吗!看着好像是特点,其实就是第一眼的感觉而已,跟特点都不沾边,所以令人生厌。

说得真是通俗易懂。还可以说很多,今天不详谈。

古今人都说,赵佶的字,受黄庭坚和唐代的薛稷影响。黄庭坚我就不说了,我们对比一下薛稷和赵佶的四个字:

薛稷的出自于《信行禅师碑》,赵佶的出自于《千字文》。

看上去,的确是有很大的一致性。只不过碑上的字,看不到笔法的精致处。反推之,唐代那些留名未留纸的书法大家,他们纸上的字,应该都是了得的。

薛稷有个弟弟叫薛曜。有人说,赵佶的字,受薛曜影响更大。薛曜有块碑《夏日游石淙诗并序》,长这样:

我觉得,根据这块碑,与其说赵佶受薛曜影响大,不如说柳公权是薛曜的嫡传。

今天就胡乱这几句。重点是招生。瓜瓜斋夏季网课报名,今天是截止日期。欢迎有想法的朋友扫码加微信了解详情,非诚勿扰,谢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