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瓜斋 | 节俭并非一种美德
岳母大人在生活上特别节省。以照明为例。本来,我们家厨房顶上是三盏串联节能灯,被岳母要求拆掉两盏。但就这,仅有的那盏,她也从不会主动去开。晚间做饭,她只开抽油烟机的照明灯。白天做饭,光线暗,她也不开任何灯,靠燃气火照明。平时,岳母总是抢着关家里的灯。所以我们给岳母起了个绰号:摸黑校尉。
朋友们都夸,中国好岳母。可是,我要说,节俭并非美德。首先声明:这是理性探讨,不是臧否人身哈。
节俭不是美德,这不是什么高论,很多人也都说过。比如谭嗣同,他从经济学角度出发,认为节俭会致乱,“故私天下者尚俭,其财偏以壅,壅故乱;公天下者尚奢,其财均以流,流故平”。他认为人性尚奢,而提倡俭是违背人性。又如鲁迅,我们都知道他的吃喝标准是非常高的。
所谓美德,是指你的某种行为,能给他人带来益处,也能给自己带来愉悦感。比如扶盲人过马路,就是美德。而节俭,只有变相的获得感,没有愉悦感。带给他人的,也不一定是益处。比如,你走在街上,看到地摊麻辣烫,很馋。但为了节省,你决定回家吃馒头。这时,你获得的是愉悦感吗?当然不是。你做决定的那一刻,只获得饥饿感。而麻辣烫摊主也少了一份生意。在提倡地摊经济的今天,你于心何忍?又如,很多中国老母亲嫌洗衣机费电,总是手洗衣服,冬衣、被套等大件一概手洗。可是长期洗下去,积劳成疾。最后花的药费,大大超过机洗的电费不说,还要忍受病痛,这哪里有愉悦感?除非长得像西施,并且在河边洗丝绸,旁边看的人获得了愉悦感,出口夸赞,洗丝绸者心里也愉悦起来。这可算作一种美,但算不上德。
中国人惯常的行为,是省吃俭用买房子(城市)、盖房子(农村)。这不是美德。一部分人是出于无奈,另一部分人是习惯。饥饿年代过来的人,即便后来生活好了,他们还是改不过来那种节俭习惯。说到底,他们当初的节俭,还是出于无奈、被迫。既然是被迫的,就谈不上美德。因为美德必然遵从自愿原则。
其实多年来,我一直节俭。能走路就不坐公交,能坐公交就不打车。馒头能吃饱,就不吃包子,宁吃素包子,不吃肉包子。但我从未因此获得某种美德式的愉悦感,我脑海里只有一个词:抠门。或者再加一个词:窝囊。抠门和节俭,实质上是同义词。奈何诸葛先生一句“俭以养德”,遂令千年中国人觉得节俭是美德。我觉得,这和歌颂苦难是一个思维。世界上恐怕没哪个民族像我们这样爱歌颂苦难。再说,诸葛先生的“俭”,并非出于无奈,且偏向于精神层面。后人的理解,大概给坐实成了“俭”的本义。从字源看,俭,有约束意。约束,无论怎么说,都不会是令人愉悦的行为。
另外我发现,在财用上节俭之人,在别的行为上可能会奢侈。人是平衡动物,这方面失了,必定要在他方面捞回来。此点暂不详表。
2020年,出现了有趣的现象。一方面,提倡全民卖力消费,有经济学家甚至抛出了“把钱花光,为国争光”的高论。另一方面,又提倡“光盘行动”、n人点n-1个菜行动,搞得单独进餐馆的人不知所措。我搞不清这二者矛不矛盾。我更搞不清,为什么上头总爱引导或规定老百姓的消费方式。一会儿消费主义成了美德,一会儿节俭主义成了美德。我看只有风舵主义才是他们脑子里最坚固的美德。
不过,有一种节俭,我倒觉得算美德,那就是“节用爱民”意义上的节俭。即领导带头持久地节俭。这个,咱也不能多说。
又有一种宗教式的苦行僧主义的生活态度,和节俭(抠门)有所不同。前者是本于自愿原则,而且有超越实用层面的价值取向,说不定还真可以算是美德。而秉于实用主义的节俭,只能算一种生活方式,算不上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