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味药,扫净人间忧与愁!抑郁症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剂,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本文理论依据:《伤寒论》、《中医方剂学》、《中医心理学》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在这个世界上,人活着,总要有一点价值。

我想,作为一个粗通医道的杏林小学生,我能为大家做点什么?

思来想去,我把目光,投向老祖宗的方块字。

没错。就是文字。它可以承载中医文化,使之在人间流传。

我想把我所看到、经历到的中医故事,用文字写出来。让看到的人知道,中医,原来可以这样精彩、这样精致、这样引人入胜。

或许,这也算是为国粹的传承,做一点贡献吧。

下面,我给你说的这一则,就颇有意味。

关于什么呢?当代人的一大通病:抑郁症,或者抑郁倾向。

你知道吗?早在两千年前,医圣张仲景就为我们备下了一则良方,帮助两千年后的我们,打扫心中那片愁云。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女子,当时年纪是28岁。

她是一个工人。

此人从小就性格内向,言语不多,但心思细腻。

生活中,她喜欢独处,独来独往。有什么事情,也不想和别人讲。朋友,更是少之又少。

长大以后,她开始上班工作。面对比从前复杂许多倍的人际关系,她显得无所适从,更不会左右逢源、巧妙打理。一旦事与愿违,她只能久久郁结在心,情怀为之郁闷。

后来,这个现象,愈发严重了。

有一次,因为工作中遇见困难,再加上和同事之间摩擦频仍,她开始变得心烦,失眠,口苦,口干,吃不下饭,常觉得胸闷,不大喘气就闷得慌,同时还喜欢和家人争吵。

吵什么?

东西找不到,吵,说别人给弄丢了。

别人说话声音大,吵,说噪音让她心烦难耐。

就连水烧开了,没人关火,她也吵,说大家都欺负她,让她一个人干活,还说自己不该挨累……

家人见状,觉得她有些不对劲儿。从前那个文静内敛的人,怎么变成这样?

于是,就带她看中医。

刻诊,见患者脉象弦数,舌苔白浊,舌边尖红。

结合其从前的种种表现,医家认为,这考虑抑郁症,或者说,严重的抑郁倾向,遂书方一首,但见:

柴胡9克,枳壳9克,赤芍9克,香附9克,栀子9克,牡丹皮9克,川楝子5克,生麦芽15克,炒酸枣仁15克,甘草5克。每日一剂,水煎分服2次。

这个配伍,患者回去之后服用。结果5剂之后,就感觉心胸豁然开朗,晚上睡眠安好。接着,再服用5剂,诸证悉平。整个人面露笑容,就好像换了一个人。

故事,说完了。

现在,我给你聊聊,故事背后的道理。

这个人的情况,不用我多说,你应该猜到几分了。

没错,就是肝郁化火,脾运失常。

你看,她这个人,从小就性格内向,遇事郁结在心,参加工作以后,性格上的这个特点更妨碍了其人际交往。于是,情志常年不舒,形成肝郁。脉象弦,常常叹气,口苦,胁肋胀满,发病以后无端争吵,这些都是肝郁的表现。

气有余便是火。肝郁气滞,日久必然化火生热。肝郁化火,心神不定,于是夜晚睡眠不安。热盛津伤,所以患者口干,舌边尖红。热迫血行,所以脉数。

肝木之气不畅,克伤脾土,所以脾运不佳,此人就舌苔白浊,吃不下饭。

说起来,一个肝郁,引起了这么一大滩的事儿,真令人唏嘘。

怎么办?既然根源在于肝郁气滞。那好,就去疏解肝郁。我们看看当时医家用的配伍:

柴胡9克,枳壳9克,赤芍9克,香附9克,栀子9克,牡丹皮9克,川楝子5克,生麦芽15克,炒酸枣仁15克,甘草5克。

这个配伍,包含了一张了不起的方子。这就是张仲景的四逆散。

四逆散,出自《伤寒论》,是中医调和肝脾的第一方。我以前没少提及。它的组成是什么来着?对啦,就是炙甘草、枳实、柴胡、芍药各6克。

它的主要功用,就是疏肝理脾,透邪解郁。

它的主治是什么?对啦,第一个,是因为肝郁气滞,阳气不得外发,导致手脚不温,或腹痛腹泻。第二个,就是肝脾不和,肝郁克土导致的腹脘疼痛,胁肋胀痛。

这里头,柴胡是疏肝解郁的。白芍,养血柔肝,和柴胡配合,条达肝气。枳实,理气解郁,泻热破结,配合柴胡疏肝。甘草,调和诸药。

可以说,一个人肝郁了,肝脾不和了,四逆散在医家的脑海中,会比较早地蹦出来,供人选用。

既然上文医案里的女患者,症结就在肝郁,那自然可以选用四逆散了。

所以,医家用柴胡和枳壳疏肝解郁行气,白芍变赤芍,使之更具清热之能。香附,疏肝理气,增进柴胡解郁之功。栀子、牡丹皮、川楝子,可以清肝热。麦芽,一来可以疏肝行气,二来可以健脾开胃,增进患者食欲。炒酸枣仁,用于帮助患者安神助眠。

这就是基本用药思路,层次分明,容易理解。

在这里,我想请你认真体会,四逆散加减,对于抑郁症、抑郁倾向的治疗作用。这个在业界不是什么秘密,而是很多医家共同的经验。临床上,用四逆散治疗躯体化障碍、脑卒中后抑郁症、失眠,以及以睡眠异常和疲劳感加重为主的亚健康状态,都取得过很好的效果。所以说,张仲景先师在两千年前立下的这张方子,对今人来说,依然有很强的、广泛的实用价值。

说起来,这张仲景,是怎么知道后世人,会如此看重、应用他的方子呢?

其实,并非人家有意为之。而是肝脾不和、肝郁气滞,作为一种病因病机,从古至今就没有变过。中国人,一代又一代,体质没有太大的变化。一脉相承的中医文化,从前好用,今天也一定好用。你说,这算不算是中华文明、绵延不断的典型代表?

抑郁症、严重的抑郁倾向,这个事儿在现代人身上很常见。一旦发生,或者怀疑自己有这个问题,我建议你不要上来就照搬文中的方药。你应该去积极看中医,辨别症候,在中医师的辨证指导下来合理借鉴、化裁。我虽然在文章里说得比较清楚,但是就实战而言,情况毕竟是千变万化的。你懂得其中的道理,不代表可以给自己开方子。这一点很重要。

好了。这个事儿,我就说这么多吧。文老师感谢你的阅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