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教会“我”,开中医诊所时最好注意这些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

1

先看病,再谈钱

微博上,一位网友说:回忆起刚毕业工作时,有次生病去中医诊所看病,由于身上没几个钱,让医生给开便宜点的药,被他嘲讽“看病还不舍得花钱”,当时心里五味杂陈!

从初中持续到现在的“五味杂陈”,估计从那以后,也是再没踏入那家诊所。初次印象很重要,且“余波”很长,就算你以后再怎么改善,可能别人对你还是有所质疑,就像许多人不敢相信有“前科”的人一样。

知乎上,一位网友提问:“今天去看了中医,看病抓药快1000了,这正常么?中医看病都这么贵么?

网友回复:“不可能这么贵,你被无良医生骗了,开这种药方的说不定在挣钱,跟治病没关系。

还有网友跟着分享自己的经历,“我记得当时是先开了两个星期的中药,我去缴费,一千多,我心里咯噔一下,这也太贵了,就咬牙交了钱,心里想着,你们这群医生和护士每天就宰几个病人,就够你们的工资了。药吃了之后,也没看见多大效果,后来再叫我去,我果断拒绝了。

无独有偶,贴吧上有楼主分享:“我的天,这一个月的中药这么多?花了2000多。

一网友跟贴:“中药最忌讳一下开那么多的,凡开那么多的都有盈利模式。中药是要时不时把脉更改药方的,这样吃效果不明显,不过吃不死。

之前在网上看过一个“祖孙三代坚守乡村小医馆”的报道:

山东成武,在“峰回路转”的社区小道里,开着一家不怎么起眼的小医馆,馆主医生朱攀正娴熟地给看病后的患者写药方子,往来就医的患者都对他的医术称赞有加。

朱攀祖上3代都是行医济世的医生,按照祖辈的惯例,他们都选择坚守在这家小医馆,便利当地人的同时,并奉行“先看病,再谈钱;有困难的病人,能减免就减免”的理念。

前来就诊的患者络绎不绝,朱攀的医术和仁爱的处事方式,使得这家小医馆备受患者的青睐。面对患者的信任与爱戴,朱攀每次都亲自写药方子配药,尽其所能地帮他们消除病痛。行医济世本就是一个伟大的职业,仁爱的医生更是一位白衣天使。朱攀在不起眼的小医馆里,始终做这平凡的事,却给这个社会做出不凡的贡献。

“先看病,再谈钱”,不是说看病暂时不用给钱,而是应先以看好病为准,并尽量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如果一时贪念利益,不以治好病为本,那么就算我们一时得逞,也定会失去更多。如果我们不自知,还一如既往下去,那么最后也定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患者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和老师,为患者治好病,不仅是我们作为医者的责任,也是我们能继续吃这碗饭的根本保障。

2

谁也不该是谁的出气筒

一位患者在网上大肆吐槽:

今天遇见一件很令人气愤的事情。

下午陪老公去诊所看中医,取药的时候,因为明天的航班要离开这里,没有办法领取他们直接煎好的药,所以我就问那个护士要怎么煎。由于之前没有煎中药的经验,我就多问了几句,后面有个护士很不耐烦地吼了一句:“你在家里没做过饭呀!煲汤都不会吗??”

你怎么知道我做没做饭,难道不会做饭,连煎药的法子都不配问吗?

你说话至于这么攻击人吗?我问你了吗?你最起码的医护人员职业道德呢?”气得我当时就顶了几句,然后一把抢过取药的单子就给了在诊室的老公,然后很生气的站在门外,我老公问我怎么了,我就对着那个护士还原了一遍,老公一气之下……就走了,药也没抓。哎……真是年龄大了,受不了气!

都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开诊所,做中医,估计首先得学会做人。其他各行各业也是如此,但医护人员要承受的责任更重,因而要学习并践行的也深。

虽说医务人员也是人,难免有情绪激动的时候,可谁也不该是谁的出气筒,患者没有理由承接我们的怒气。再说发火可能当时心情爽点,但事后不仅解决不了问题,还可能给自身,给诊所遭来负面影响。

就如同这里,患者走了,药也不抓了,这个理所当然的结局背后,可能会带来一连串连锁反应。患者最质疑的莫过于广告,最信任的莫过于口碑,尤其是身边人嘴里说出来的。

所以,当一个患者在你的诊所发生不愉快的经历时,这个不愉快将会随着主人公愤怒的必要释放,传播给更多的人,他们会自行脑补画面,自我带入,仿佛自己也曾亲身经历般,对你的诊所大肆讨伐。一传十,十传百,你辛辛苦苦营造的传播效应,可能会大受折损。

业内说,我们要学会跟患者做朋友,治疗一个患者就交一个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医生自己说十句百句,不及患者朋友说一句半句,然后他就会把朋友的朋友的朋友等等等,都给你介绍来。所以朋友的力量很伟大。

3

诊所装修中的记忆文化

大多情况下,我们谈起中医诊所的装修,他的作用不外乎有以下:呼应诊所的定位,代表诊所的形象,凸显中医文化内涵,最关键的就是给患者营造一个舒适就诊的空间。毕竟好的环境也能助于带来好的心情,患者心情好了,对看病有利,对诊所好口碑的传播也有利。

殊不知,诊所的装修,竟然还能缔造一种回忆,能绵延经年又经年,哪怕有天诊所不在了,还会有一些患者能记得这家诊所,尤其是那些细节装修。可能对他们来说,每一个装修的细节,都满载他们当年寻医问药的经历。

有患者回忆:

小时候身体不太好,常常看中医,喝中药。那时候主要去的两个中医诊所,一个在灵渠南路上,一个在葆贞街。记得葆贞街上那家诊所,门面装修极有品位,挂着书法国画,摆着根雕、假山和盆景。诊所里老爷爷自己收集的一些陶制小建筑和小人点缀其中,平铺青苔上的牛和牧童,桥上的渔翁,山洞里坐着书生……真不知他从哪儿搞来的,俨然构成一幅有着完整故事的画卷。我挺喜欢待在那,药材的气味也很好闻——在没煎之前。

每个景点之所以吸引源源不断的人,除了自身因素,还靠别的人会不会追踪先来者的回忆。诊所作为人们看诊的地点,有时也如同一个景点,也可以铺垫一种“记忆文化”。

<END>

医馆视界

<有温度的公众号>

一个整合中医行业信息资讯的权威服务平台,汇集最新中医行业资讯、国家相关政策、民营医馆经营理念剖析等。致力于为民营诊所/医馆提供最有价值的医疗信息服务,推动传统中医馆/中医诊所行业大升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