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难考研季VS最难就业季,这届年轻人太难了

341——是今年的考研人数。

874——是今年应届毕业生的人数。

2020年没有让人“失望”,这两个数字在今年均创下历史新高。因为这场突发的疫情,人们对这两个数字更加敏感。

因为这两个数字,考研名师张雪峰又被推上了热搜:“疫情导致今年招聘市场可能会很低迷,希望教育部借鉴08年金融危机时的缓解就业政策,扩招今年研究生招生名额。”

在张雪峰上热搜之前,“考研初试成绩推迟公布”、“辽宁硬核2月10日出成绩”、“甘肃2月15日出成绩”……一则又一则通知早已经占据了考研人的微博。考研群里每天人心惶惶,一边倾诉自己等成绩的焦虑情绪,一边打听工作情况。

秋招无暇顾及,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拼不过,春招是应届生们最后的救命稻草。这是多数考研人的共同感受,但今年的情况有所不同:“延迟开学,春招可能黄了。”

考研和就业,在这个特殊时期也不得不受到特别的关注。

 焦虑等待 

电影是什么?这是个争论不休,没有标准答案的议题。有理论家说电影是造梦,而在考导演系的阿七看来,电影是真实,就算是梦也总那么真实,像最近的自己一样:“每天晚上梦到考研成绩。”梦是反的——这是她解梦的信条,因此梦里成绩考得还不错,她担心自己考不上,梦里成绩考得太差,反而是一种安慰。

阿七是江苏女孩,本科在江苏科技大学读环境工程专业。和许多中国大学生一样,从兴趣上来说,她不喜欢自己的专业,从就业上来说,“工作难找,高不成低不就”。而心中的电影梦,总是在掐灭后又重新燃起。

大三那年,她毅然决然报考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一方面,她觉得人一辈子总要做点自己想做的事情,不想年纪轻轻就过着一眼望到头的日子:工作两年结婚生子。另一方面,看着自己周围的朋友都是研究生学历,倍感压力,心有不甘。

2018年,阿七报考了北京电影学院的导演专业,当年,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算上推免录取不到20人,但报考的有五六百人。阿七初试超过国家线15分,但是没有进复试。她觉得只要努力一定能上,现实给她当头一棒。

当年6月,阿七带着失落到了一家培训机构做幼儿英语教师。培训机构待遇还不错,但是每天围着小孩子转让她头疼。

“一年其实也挣不了多少钱。”2019年3月,她辞职了。拿着一万多的积蓄,一心扑到考研上。今年,她报考的是北京电影学院电影教育专业。

焦虑是大多数考生等待初试成绩的状态,今年的焦虑期显得更加漫长。

受疫情影响,除了辽宁按照原计划年2月10日公布研究生初试成绩以外,其他省份公布成绩时间大都推迟到2月20日以后。虽然短短十天,却比之前的一个多月难熬得多。“就像在断头台上看着刽子手磨刀一样,要死也不来个痛快。

一边是对疫情的恐惧,一方面是对前途的未知,每天把自己关在屋子里,阿七开始怀疑自己的选择:“抑郁了。”

哪怕再多雄心壮志,说到底,阿七还是和大多数人一样,想要稳定下来。看着身边的朋友都安定了,只有自己一个人还在飘:“朋友工资都一万多了,我现在花呗还不知道咋还,开始羡慕自己讨厌的人生了,真的累了。”

有时候她甚至想,要是考不上就去相亲,结婚生孩子。“考不上也不能说认命,就是累了。”

不过,阿七似乎从来不担心自己找不到工作。

最近几天,已经陆续有朋友给她推荐工作——英语培训,她自己也在网上忙着投简历,不管是培训机构还是传媒公司,似乎都对她有所青睐,常常收到面试邀请。“但是公司质量不高。”她不想去,只能一边等待成绩,一边张望就业行情。

即便阿七有后路,也缓解不了自己的焦虑:“太想考上了!”等待消磨了意志,大多数考生开始胡思乱想。

但是除了等待,也别无选择。

 不再执念 

许多考研的学生似乎都有执念,一战不行就二战,如果不能去自己喜欢的学校,宁可重头再来。因为执念选择二战三战的考生并不罕见。

周周有两个执念,第一个执念是不想工作,老话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用在周周身上再合适不过。本科毕业实习的时候,周周对应自己的专业到了一家幼儿园工作,很快她发现自己并不适合工作。“单位里就是一群市井的女人每天对你指手画脚,格局狭隘。”她选择了考研。

第二个执念是一定要考上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因此她从学前教育跨专业报考了南京师范大学的音乐专业。

从专升本到考研,周周心里总是住着三个字:“不甘心。”觉得自己不该止步于此。去年,周周的初试成绩高出了复试线40分,最后依旧没有被录取。2019年3月收到复试结果后,她沉沦了三个月,陷入悲伤和失落。

6月,她又被心中“不甘心”三个字唤醒,决定二战。

只是此时,她所背负的压力大了许多:从学校毕业后,周周不再接受家里每个月固定的生活费;母亲受伤无法工作,家里几乎没有什么收入。备考期间,她还在考试的城市租了两个月的房子。为此,周周不得不找一份不太耽误时间的兼职,一边挣生活费一边复习。

“今年大几率要挂,最后一题70分没有答好。”

二战所承受的压力,相比一战完全不同。为了生活,他们瞻前顾后;因为第一次的失败,常常自我否定。“祈祷过国家线,能调剂就行,不管哪个学校都去。”

初试成绩还未公布,周周已经做好了输的准备,推迟公布成绩的10天里,伴随她的既有焦虑也有恐惧。想着想着,她鼻子发酸:“老给自己不好的心理暗示,不是很正常,现在希望赶紧解脱。”

这10天,打破了周周的两个执念:“不想再浪费一年,考不上就把时间花在别的事情上。

找工作、考高中音乐教师资格证和学雅思是她未来的规划,但是在求职市场上,她并没有像阿七那样抢手。

疫情还未散去,小微企业已经哭声一片,培训行业也不例外,有平台的培训机构已经在做线上培训,没有平台的线下机构迟迟不能恢复运营。

周周计划考研成绩出来后再去找工作,首先考虑的就是培训机构:“我一个学前教育的本科生哪个公司要?”

疫情面前,没有哪个行业能够幸免。招聘还是裁员困扰着各个企业,求职者也明白——春天已来,鲜花满地,但悲歌依旧继续。

 春招已来 

比延迟公布成绩更令人焦虑和恐惧的,是春招。

考研和找工作,是摆在应届毕业生面前的一道选择题,只不过这道题没有对错。与阿七那样的社会考生不同,应届考生因热爱学术而考研的很少,大部分考生以为硕士研究生学历能给自己带来一份更好的工作。从这方面来说,考研与找工作都是殊途同归,只是选择过程略显纠结。

去年6月,大三即将结束的婷婷就困于这道选择题。

她所在的学校考研氛围并不是很浓厚,身边同学保研的凤毛麟角,大部分已经开始毕业实习,而她依旧不知何去何从。虽然学的是管理类专业,但婷婷想要从事新媒体运营的工作,“感觉研究生学历并不是必要条件。”

后来,在家人和同学的建议之下,婷婷还是选择了考研这条路。“我对工作的认识不太充分,年龄也比较小,研究生阶段可以丰富阅历,对择业也有帮助。”

婷婷放弃了毕业实习,也放弃了秋招,也无暇顾及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考试,把赌注都压在了考研上,给自己留的唯一退路就是春招。“虽然会比秋招难一点,但是人生总要尝试。”这是大多数应届考生的想法,春招成了他们考研失败后的救命稻草。

在疫情中等待初试成绩的婷婷有些后悔没有参加秋招:“现在想想是一种莫名的自信。”

推迟公布成绩的10天,婷婷快要崩溃了——考研前途未卜,开学时间迟迟不定,春招还来不来?

最近,学校就业处的微信开始陆续发布招聘信息。婷婷关注的企业也在官微上发布了招聘信息,春招似乎来了。

面对疫情,很多企业的春招也采取了相应措施,有的推迟宣讲会,有的直接在线上招聘。与此同时传来的消息是一些企业开始裁员,婷婷没有时间去思考裁员和春招之间的联系到底有多大,急急忙忙准备简历。

“但春招就是补招,例如华为虽然补招,但招的都是工程师,没有合适的岗位;京东、苏宁和欧莱招的大部分是管培生;字节跳动还没开始……”

相比还没有获取春招信息的考生来说,婷婷心理上稍踏实了些,不管线上还是线下,春招总归是来了,自己的专业也符合大部分管理类岗位的要求。

婷婷是湖北人。受疫情影响,即使全国都在呼吁善待湖北人,但实际情况并不乐观。

特殊时期,全国各省市都有限制措施,不允许湖北籍甚至到过湖北的人回去。网络上,对湖北二字的恐惧依旧不断。不知道疫情之下,“湖北人“这个标签会给婷婷带来什么。不过她很客观:学生面临的境况会好一些,线上招聘——病毒也不会沿着网络传播。

今年应届毕业生有874万人,作为其中一员,婷婷虽然手握985高校的毕业证,但总归是末端的985高校,心里不踏实。为了准备考研放弃了实习,婷婷简历上几乎没有拿得出手的实习经历。她认为没有实习经历,在就业市场上处于弱势地位。

春招已来,考研和工作依旧未知。

明天,大部分省份的考研成绩将公布。

阿七决定拜托朋友查分,“如果考得不好,不用告知”。其实,她心里比谁都在意成绩,考得好考不好,都是自己努力一年的成果。“如果考不上咋整?”面对这个问题,她不想假设:“你这话说的,呸!”

周周嘴上显得很坦然,但心里依旧五味杂陈。为了转移注意力,她把心思都花在了看综艺节目上。“考不上是会残酷,但也不一定很坏,人生不止考研。”如果初试成绩不理想,她毫不犹豫选择工作,至少工作能挣钱。但转过头她又对我说:“骗不了自己啊!”其实她心里,依旧还是“不甘心”。

相比起来,婷婷轻松一些,因为学校公布成绩的时间延迟到了2月24日。她依旧在忙着准备自己的简历,不管结果如何,春招的路她都要走一走。如果初试成绩理想,她会把更多经历放在复试上,如果不理想,冲刺的力量将全部放在春招。婷婷不想再战:“性价太低了。”

不管怎样,都希望大家在这个特别的春天能收获一些好消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