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剑探源(三)
明制战汉式西王母信仰虎图腾崇拜道教法器——古玉剑
一柄玉剑(见附图1,以下简称“此剑”),通长63.5厘米,重1160克,通体由剑首、剑茎、剑格、剑鞘、剑身五部分组成、和田青白玉雕就,绿光萤萤通灵剔透,纹饰别致一气呵成。
此剑通体土沁浓厚包浆老到自然,均显示老坑年代久远;“游丝毛雕”和斜刀技法也显示了战、汉时期的工艺特征。本文试图从沁色、器形、雕工、纹饰几个方面略作考辨如下(续):
(三)形制特点:战国晚期至西汉早期
从形制看,此剑为战国晚期到汉代制剑的主流形制,颇类战、汉“玉具剑”的风格。
玉具剑大约从东周春秋时期开始发端,早期的玉具剑“系以一块青铜铸就,剑刃剑格剑茎剑首,均为一体”,春秋和战国早期比较盛行(《中国出土古剑评论》,《远东古物博物馆专刊》第二号,1930年);后期的玉具剑由剑首、剑格、剑珌、剑镖一套组成,到战国晚期发展完备,有汉一代为玉具剑的盛行时期(《早期玉具剑研究》,《文物》2011年第四期)。
从剑格看,此剑不早于战国晚期的剑格形制。
古代剑格的演变经历了一个从一体到分体独立、从窄形到宽形的发展过程。早期无剑格,至春秋开始出现剑格仅一横线示意,战国早期剑格成形但仍与剑身、剑茎、剑首连为一体,“再降(引者注:战国晚期)则剑格渐次独立,自成一体”(周纬《中国兵器史稿》第86/87页)。早期的剑格为从一横线发展而来的窄型剑格,到战国晚期至汉代,随着剑格的独立分离,也完成了从窄型到宽型的转变。
此剑格即为典型的战国晚期至汉代的宽型玉剑格形制(见附图13):
从剑身看,此剑不晚于西汉晚期的形制。
西周时期的剑,“剑刃两侧为弧曲,剑锋的夹角较锐”,也就是说早期的剑都有所谓的“束腰”形制(《中国传统兵器图鉴》第60页);“束腰”即弧形内收,从而增加了穿刺的速度和力量(《中国古代剑的发展史》“秦朝”)。“至汉武帝时期,……剑刃由两度弧曲而伸成平直,剑锋的夹角由锐加大”(《中华古今兵械图考》第159页)。这是由于铜剑时代与铁剑时代金属性质的区别所导致。
此剑剑身弧曲,其形制应为汉武帝之前剑的形制,最迟不晚于东汉(因为直到西汉晚期,弧曲剑仍有零星出现,《汉式铁剑综论》第46页)。
值得一提的是:此剑的弧曲比较特别,一般“束腰”都略微内收,如典型的越王勾践剑,而此剑的弧曲却显得比较夸张(见附图14);北方草原牧猎民族的青铜短剑剑锋弧曲更甚,中间还有突起的孑尖(《看古代高大上的宝剑装饰艺术》),此剑之狐曲应为汉武帝之前更接近中原北方地区的形制。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