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艾灸五大穴,驱寒祛湿补阳气

冬季湿寒盛行,有寒气就会伴有湿气,湿寒互结,长期下去会导致某些疾病的发生。所以这个季节要注重驱寒祛湿补阳气。

据统计,超过60种疾病是与湿气相关的,如肥胖、水肿、腹胀、湿疹、皮炎、痤疮等。中医上认为,千寒易除,一湿难去,湿气不仅让人感到不适,而且严重了会伤及五脏六腑,引发更多疾病。

艾灸有开郁、祛湿、补阳气等作用,经常艾灸相应的穴位,可祛除体内湿邪,从而起到预防各种疾病的作用。这些穴位依次是关元穴、中脘穴、丰隆穴、解溪穴和足三里穴。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每个穴位的位置与功效。

1.关元穴

关元穴位于腹部,身体前正中线,脐中下3寸。也就是从人体肚脐中间下三寸(四指并拢,从脐中起,以中指横纹为标准,横向的距离),腹部的正中线上。艾灸此穴有培肾固本、调节回阳的作用,治疗阳痿、早泄、月经不调、崩漏、带下、不孕等功效。

2.中脘穴

中脘穴位于上腹部,胸骨下端和肚脐连接线中点(当脐中上4寸)。即:从心口窝到肚脐眼四寸的地方(也就是心口窝到肚脐眼中央)。中脘穴属于“任脉穴”,艾灸此穴有疏肝养胃、消食导滞、和胃健脾、降逆利水,且去眼袋、美容养颜、延缓衰老等作用。

3.丰隆穴

丰隆穴位于足外踝上8寸(大约在外膝眼与外踝尖的连线中点)处。丰隆穴归属“足阳明胃经穴”,艾灸此穴有化痰、减肥消脂等作用。

4.解溪穴

解溪穴在足背踝关节横纹的中点,两筋之间的凹陷处。解溪穴归属足阳明胃经,艾灸此穴有缓解牙痛、目赤、头痛、眩晕、腹胀等作用。

5.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外侧,犊鼻穴下3寸,距胫骨前嵴一横指(中指)处。坐位屈膝,取犊鼻穴,自犊鼻穴向下量4横指(即3寸),按压有酸胀感。足三里穴归属足阳明胃经,艾灸此穴有调节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调理脾胃、补中益气等作用。

以上穴位,每天每个穴位艾灸一次,每次每穴15分钟左右,每周可停灸1-2天。穴位的艾灸顺序应自上而下,自内而外,如果有时间,最后可艾灸足部涌泉穴,避免上火。

艾灸期间不应着风受凉,保持平和情绪。饭饱酒后不宜灸,大汗淋漓不宜灸,艾灸后毛孔舒张,故半小时内不宜洗澡,避免寒气趁虚而入。艾灸一向讲究循序渐进,无论是养生保健,亦或防治疾病,都需坚持。如果没有艾灸条件,可以每日按揉相应的穴位,也有一定的效果。中医艾灸的博大精髓需要我们国人共同去挖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