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爆| 成都市轨道交通产业生态圈蓝皮书发布,这四个地方要火

成都正日益成为一个奔驰在轨道交通之上的城市,但很多人有所不知的是,在轨道交通产业方面,成都也积累了强大的实力,2020年2月12日,成都市交通运输局官网发布了《成都市轨道交通产业生态圈蓝皮书(2019年)》,就轨道交通产业生态圈的建设规划和发展进行了详尽分析,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办法,推动产业生态圈高质量发展。究竟成都会怎么做?又有哪些区域受益?UPer关注的问题,UP君将一一解答。(注:轨道交通下文将简称轨交,点击文末左下角”阅读原文“可获取231页的蓝皮书pdf)
近年来,中国轨交迅猛发展,随着 “ 一带一路 ” 倡议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响应,轨交已成为一张闪亮的 “ 中国名片 ” 走向国际。
四川省委省政府、成都市委市政府这些年高度重视轨交产业,把它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来加强谋划,轨交产业是四川省明确要突破发展的十大重点领域之一,当前,成都正努力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也将轨交产业作为成都市 “ 5+5+1 ” 现代产业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化轨交引领城市发展新格局。
目前,成都市域内陆铁已初步成网,市民出行生活习惯已逐渐被改变,再往外延伸,城际铁路、高铁的发展让成都与全国其他大城市之间的联系紧密了不少,中欧班列(成都)又让成都走向世界。

2018年发布的《中国城市轨交发展潜力报告》,在“中国城市轨交发展潜力排行榜”中,选取了北京、成都、大连、广州、南京、青岛、上海、深圳、天津、重庆、杭州、武汉、合肥、长春等14个既开通地铁又有轨交产业集群的城市作为样本,从“四力”(即研发能力、产业链基地能力、现状及潜力、政策支撑力)模型出发,基于4个一级指标和9个二级指标,经过测算得到最终结果:

根据排名,成都目前处于第一梯队,仅次于北京、上海、深圳之后,位列全国第四位。具体来看,在轨交研发能力上,成都仅次于北京,科研能力居全国领先地位;政策支撑力仅次于青岛,轨交产业受到政府大力支持;在轨交现状及潜力上,成都仅次于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而在轨交产业链基础能力上,成都目前处于中游水平,需积极引进上下游企业提高基础制造能力。

显然,在轨交的勘测设计、施工、设备制造、运营维护以及科研等环节,成都的基础实力在全国都是数一数二的;政府也非常重视,有政策支持。此时蓝皮书的发布就是为产业生态圈的升级发展蓄势,做好产业链的协同,更好地发挥资源优势,并补齐产业链中的短板。

轨交产业是否存在产能过剩?
蓝皮书指出,目前,各地都强调以本地市场换投资,国内城轨市场较大的城市纷纷要求核心企业以建立轨交生产基地或产业园区的方式获取市场。

以中国中车为例,在全国已有6个城轨车辆总装厂、20多个组装厂,据统计,中车旗下有能力批量生产地铁车辆的厂家有中车长客股份、中车四方股份等6家企业,每家企业年生产能力都接近或超过1500辆,这意味着地铁车辆年产能已达9000辆以上,但目前全国地铁车辆年需求量仅为5000辆左右,供大于求现象明显。

轨交的市场前景到底怎么样?
业内人士表示,目前相对饱和的只是常规的、传统的轨交市场,新的需求出现后带来的增量是越来越大的。比如,铁路市场方面,货运的快铁甚至货运动车化的需求是存在的,但目前这些新需求对应的产业尚未完全形成。

城市轨交方面,目前很多中小城市、三线城市同样需要轨交连接。放眼到 “ 一带一路 ” 甚至整个世界,轨交都在助力城市化进程,还有极大潜力。

成都市场展望,重点抓住两大机遇

成都市的轨交在未来3-5年都将是迅猛发展的,但本地轨交市场窗口期有限。随着成都地铁成网建设不断完善,城轨投资规模将逐渐回落,3-5年后,本地市场将不可避免地出现拐点,两大市场机遇亟需把握。

未来应把握 “ 一带一路 ” 沿线各国轨交线路规划和投资的陆续实施,提前布局拓展海外市场。

一是挖掘蓉欧快铁带来的市场机遇。抢抓西部陆海联运大通道建设机遇,进一步挖掘蓉欧快铁优势,以供应链思维 谋划产能转移,通过高效、柔性、低成本全球配送网络,全面提升国际化服务能力。

二是挖掘蓉欧国际铁路港经济技术开发区政策优势。充分发挥政策洼地效应,聚焦大部件造修、关键零部件造修三大领域,吸引外贸业务向成都集中。

三是挖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市场机遇。做好“一带一路” 地区市场分析,找准适应当地特色的轨交产品,通过与中国中车、新誉、今创、株洲中车时代电气等行业龙头对接,争取更多适欧新产品新技术落地成都。

当前,相对低成本的轻轨、 有轨电车、中低速磁浮等新制式与地铁混合运行迎来重大机遇,将来,新制式占比将稳步提升。对成都而言,在国内轨道交通传统产业格局固化的背景下,应加大氢能源有轨电车、 磁浮列车等新制式轨交应用场景布局力度,同时积极抢抓动车组、城轨车辆维保市场,带动本地维保耗材制造产业发展。

比如以川藏铁路为代表的重大工程加快推进,为轨道交通产业带来新机遇,川藏铁路作为我国“十三五”规划的重点项目,规划全长超过 1700 公里,桥隧线路占比超过 80%,工程投资预估算超过3200亿元,穿越高原高寒地带,地形地质复杂,工程建设难度大,在工程建设、装备制造、指挥调度、维修保养、信息系统等多个领域无先例可循,技术创新点多,衍生出的产业链长,市场规模大。相关链接:川藏铁路雅林段技术细节曝光,最长隧道达42公里!

值此时机,成都市将施工及运输装备研发制造、动车组维修保养等高附加值产业落位成都,打造西南地区动车研发制造及维修的示范基地。位于成都天府新区的成都川藏铁路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正在研制高原山区大坡道适应型机车车辆及动车组,解决超长连续大坡道条件下机车车辆安全制动问题。

同时,省内正在推动山地轨交体系建设,计划到2025年,建成3条具有代表性的山地轨交线路;到2035年,基本形成以山地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川西高原交通体系。相关链接:有点嗨!四川省山地轨道交通规划出炉,长度居然达到2350公里

通过抢抓川藏铁路和四川省山地轨交规划建设机遇,成都将做强产业生态圈比较优势,抢占市场,打造中国轨交产业综合发展新高地。
成都市轨交产业经过多年发展和持续推进,现已拥有轨交企业276家,具备了集科技研发、勘察设计、工程建设、装备制造、运维服务 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优势,产业结构优,发展态势好,综合实力全国排名前列,生态圈格局初见雏形。
产业集聚效应明显

近年来, 成都轨交产业规模和效益有了较大幅度提高,2018 年全市轨交全产业链营业收入1213.86亿元,较2017年增长8.9%。

经过多年发展和持续推进,成都轨交产业从2015年的34家起步,到目前已拥有轨道交通企业276家,整车年产能已增至2000辆,仅次于中车集团的五大核心子公司。

轨交千亿元级产业集群已形成,已成为成都培育万亿级装备制造产业的重要支撑,发展机遇和比较优势正进一步凸显。
技术研发国内领先

全市轨交产业覆盖产业链上、中、下游,具备全产业链系统集成的基础和优势,科技研发、勘察设计和工程建设等环节在全国范围内具有较强竞争力。

集聚了西南交大、中铁二院、中铁二局、中铁八局等国家一流的轨交科研、设计、建设单位,拥有国家轨交电气化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知名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和科研基地。轨交技术研发实力全国第二,是国内技术标准的领跑者和制定者。
人才培养与储备充足
以西南交大、四川大学、电子科大为代表的一批高校,在轨交领域的学术地位国际领先、国内一流,培养了大批研发设计和创新型人才,是国内轨交人才高地,人才总量 460万,在校学生75万,每年可为企业提供 15万名大学毕业生,160万名技能人才。
目前轨交产业仍有不足
蓝皮书指出,尽管成都在轨交产业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从总体来看,全市轨交产业仍表现出 “ 大而不强、优而不足 ” 的问题,所以生态圈构建还需加快推进。
一是全产业链中制造环节短板突出。

全市轨交制造业产值占全产业链产值不足 20%,机电系统、信号通信系统等 “ 成都造 ” 品牌屈指可数,多以单点企业少量应用支撑,细分领域规模效应不足,显示度较低。

二是产业本地供应配套体系尚不健全

全市整车系统本地配套率平均值不足 40%,机电系统本地配套率平均值不足 12%,距离株洲、青岛(本地配套率均在70%以上)差距较大。以中车成都公司为例,实际配套延续原中国南车的配套体系,截止2019年12月,本地配套企业不足10家。

三是优势科技资源成果转化生态缺乏。
成都拥有西南交大等全国优质科教资源,但存在高能级技术服务和孵化平台不足、社会资本进入少、检测试验等专业平 台缺乏等问题,丰富的创新资源和人才资源尚未有效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
六大维度发展轨交产业生态圈
围绕打造 “ 中国轨交产业综合发展新高地 ” 的总体目标,成都市将按照 “ 核心在产业、关键在功能、支撑在园区、机制是保障 ” 的基本要求,以产业生态圈建设统领全市轨交产业发展,以产业维为核心,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作,以空间维为纽带,推动产业功能区左右岸协同, 以创新维为牵引,提升产业生态圈的活力,以要素维为保障,引导要素有机组合和流动,以服务维为支撑,提升生产、生活服务水平,以市场维为延伸,拓展产业发展空间,着力构建主题鲜明、要素可及、资源共享、协作协同、绿色循环、安居乐业的轨交产业生态圈
千亿产业再上一个新台阶

通过对产业生态圈的推动,未来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竞争力强的轨交产业生态圈成势成型,形成成都在全国、甚至全球轨交产业版图中的领先地位。

按照规划,到2022年,轨交产业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轨交全产业链营业收入达到1700亿元,年均增速约为9%。到2025年,全市轨交产业链营业收入达到2200亿元,年均增速超过9%,培育400亿元以上企业1家,百亿元企业10家,亿元以上企业 100家。
经过多年发展,成都形成了“ 一校一总部两基地” 产业空间布局,此次蓝皮书有了变化,增加了一个基地,为“一校一总部三基地” 。

“ 一校 ” :西南交通大学 打造尖端学术权威,围绕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开展基础研究与技术创新,着力提升我国轨交原始创新能力,打造世界轨交的顶级实验室。同时,重点加强在轨交制造、服务业等方面的学科建设和人才积累,打造轨交产业国际化人才高地。

“ 一总部 ” :金牛科技服务产业功能区 打造以技术研发、勘察设计为主的轨交“智慧新城”,以西南交大、中铁二院、中铁二局等头部企业/机构为核心,重点发展轨道交通产品研发、勘察设计、工程建设、产业孵化、技术服务、总部商务等功能板块。

规划面积5.35平方公里,其中研发总部社区东至迎宾大道、兴盛东路、科兴南路、金牛三斗渠,南至蜀汉西路,西至金周路、金科西路、金科北路,北至金泉路;人工智能社区东至川陕路,西至宝成铁路,北至天丰路,南至川天路。轨交和北斗+社区东至金凤凰大道,南至天佑路、天歌路,西至天龙南三路、天龙北二路,北至天宝路。

▲ 图据:掌上金牛

园区(中铁轨交高科技产业园) 占地面积约482亩,规划总建筑面积约90万平方米,总投资额约38亿元人民币,已有110家企业、机构协议入住,2018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0亿元。

“ 三基地 ” :新都现代交通产业功能区、天府智能制造产业园、蒲江川藏铁路维运生活新城。

新都现代交通产业功能区 打造以车辆制造及检修为主的轨交“制修新城”,以中车成都公司、中车电机等头部企业为核心,重点发展地铁、空轨、高速磁悬浮、城际动车组整车制造和维修,动车组高级维修,客车维修及车辆核心配套产品制造。

核心区面积27平方公里;总规划面积50.89平方公里,其中石板滩社区东、南边界为新都区界,西至成南E线,北至三木路北侧规划道路。主城社区西至宝光大道,东、北至青白江-新都行政边界,南至锦水河东路、锦水河西路。

▲ 图据:产业成都

目前,功能区4平方公里起步区已全面启动建设,今创、新誉、 克诺尔、中车时代电气等重点配套企业 50 余家入驻,2018 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 70.94 亿元,同比增长 30.4%。

▲ 图据:产业成都

天府智能制造产业园 打造以新制式制造为主的轨交“创新新城”,以新筑股份、阿尔斯通等头部企业为核心,重点发展地铁、单轨、有轨电车、中低速磁悬浮整车制造和维修,轨道系统及车辆核心配套产品制造。

▲ 图据:新津政事

核心区面积25.54平方公里;总规划面积75.6平方公里,东、南面至新津县域行政边界,西南侧至岷江,西北侧至杨柳河。现已落户轨交企业48家,2018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 50.35 亿元,同比增长 27.1%。

▲ 图据:天府智能制造产业园

蒲江川藏铁路维运生活新城 这个首次出现的项目,UP君认为必须要提一下,相比其他几个功能区,它的意义大不同。

去年,铁路总公司已初步同意川藏铁路(天府站至朝阳湖段)采用蒲江-邛崃-新津-双流引入天府新区的线路,并在寿安设置站点,并落户川藏铁路综合保障基地,更令人振奋的消息是川藏铁路(天府站至朝阳湖段)计划在年内动工建设,蒲江作为川藏铁路在成都市客货双线并轨的唯一站点,战略地位骤升。 

新城以川藏铁路配套产业和维保基地为依托,着力发展维修维保、教育培训,围绕 “ 人 ” 的需求强化生产生活功能,引领带动商业、房地产等业态发展。

以“川藏铁路第一港”的建设目标,这里将挂牌成立规划建设指挥部,初步构建起了高效、便捷、有力的项目推动工作机制,有力地促进了寿安新城各类项目的建设,已梳理出相关项目127项,预估总计投资373.49亿元。

目前新城核心起步区建设,新城服务配套功能完善等工作正在有序推进。到2025 年,功能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完毕,加快完善生产性、生活性配套,建成标准厂房200万平米,建成人才公寓150万平米,建成学校等公共配套项目若干个,生产、生活、生态呈现融合发展态势。

未来,四大区域产业协同和差异化发展,将形成了以西南交大创新研发、前瞻技术为引领,建成以金牛区为研发总部,新都、新津与蒲江为制造基地,四城联动发展、产城融合的产业生态圈格局。
- 彩 蛋 -
蓝皮书的干货很多,UP君整理了一些大家感兴趣的彩蛋,让大家提前happy一下。

1、为了保证四大功能区的交通配套,蓝皮书透露了一些重要信息。


8号线延伸线至龙潭寺,有望纳入第五期规划。

▲ 图据:新浪微博@AyuReadyz

新都区有轨电车1号线也是首次被提出。
2、近年来,世界各国对“超高速”轨道交通系统的研制从未停息,2014 年,西南交大搭建国际首个真空管道高温超导磁浮车实验平台“Super-Maglev”并开展了一系列研究,下一步拟在成都天府新区建设长度 1.5 公里、目标速度 1500 公里/小时的低真空管道磁浮列车比例模型试验平台

3、加快推进中低速磁悬浮试验线、大邑晋原至安仁旅游基础设施—空铁试验线等工程建设,加快规划磁悬浮运营线,通过不同制式应用场景打造,不断增强示范引领和成果转化能力,储备新的动能。UP君了解到的消息是,中低速磁悬浮试验线项目有可能是成洛,所在位置就是大家期待的4号线东延线,至于到底哪个制式会被选中,大家不妨猜测一下。相关链接:安仁要逆天了!除了有轨电车,竟然还要修空铁

总之,蓝皮书为我们描绘了成都轨交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希望借此契机带动我市轨交全产业链提能升级,为成都万亿级装备制造产业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那么各位对此又有何评价呢?
我们留言区见。

官宣!为全面获取成都向上新闻资讯,各位关注向上公众号的朋友,请同时关注成都向上黑底logo号(资讯流量)和右下角的成都向上白底logo号(新闻原创)。

黑与白,构成了城市发光的岁月

黑与白,塑造了城市斑斓的空间!

1月10日

 成都向上小程序正式推出 
一个更加五彩缤纷的世界
已经打开!
编辑:1366
美编:Amy
主编: Comet
图文来源:成都向上 / 网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