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 城市原点 直隶总督署里的《御题棉花图》

一望之中 胡水 - 歌曲合辑

御题棉花图

《御题棉花图》是清代最为先进、最为系统全面的科普教材,是对清代和以前棉花种植业生产技术的系统总结,其对棉花加工的描述有科普性的指导意义,具有较高的实用参考价值。《御题棉花图》以其丰富的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一经产生便受到帝王的重视和人们的关注,清时期出现了一批以《棉花图》为蓝本的衍生品,历经数百年,形成了丰富的文物、遗迹。

御题棉花图的由来

直隶省大规模种植棉花,自总督方观承首先倡导。清乾隆三十年(1765)四月,直隶总督方观承将棉花种植、纺织及练染的全过程工笔绘图十六幅,每幅图后面配以说明文字,装裱成《棉花图册》,在册首恭录清圣祖康熙皇帝的《木棉赋并序》,呈送乾隆皇帝御览。

乾隆皇帝,一生都很重视农业发展,对百姓的生活和劳作非常关心,对能为百姓谋利益的属下官员也能另眼看待。时乾隆南巡路过保定,当看到方观承所绘棉花图时,非常赏识,于是决定亲笔为其题诗。同月,乾隆为《棉花图册》的每幅图分别题写了七言绝句诗一首,共计16首,同时准予将方观承所作诗句附在每幅图的末尾。方观承将经过乾隆御题的《棉花图册》正式定名为《御题棉花图》,并精心临摹副本,镌刻于珍贵的端石之上。在刻石之时,方观承增添了《方观承恭进棉图册折》、《方观承恭缴御题棉花图册折》及《方观承御题棉花图跋》三文。

当年七月,方观承将《御题棉花图》交回宫中,从此,《御题棉花图》的原本即“藏在深宫人未识”,只有《御题棉花图》刻石留在了直隶总督署。

附录:清 方观承《御题棉花图》全本

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四月,河北保定直隶总督方观承将棉花种植、纺织及练染的全过程工笔绘画十六幅,每幅图后面配以说明文字,装裱成《棉花图册》,在册首恭录清圣祖康熙的《木棉赋并序》,呈送乾隆皇帝御览。
同月,乾隆应方观承的请求,为《棉花图册》的每幅图分别题了七言律诗一首,共计十六首,同时准予将方观承所作诗诗句附在每幅图的末尾。方观承将经过乾隆御题的《棉花图册》正式定名为《御题棉花图》,并精心临摹副本,镌刻于珍贵的端石之上。在刻石之时,方观承增添了《方观承恭进棉花图册折》、《方观承恭缴御题棉花图册折》及《方观承御题棉花图跋》三文。

七月,方观承将《御题棉花图》交回宫中,从此,《御题棉花图》的原本即不知去向,只有《御题棉花图》石刻留在了直隶总督府。清亡以后,棉花图石刻流散到了保定的两江会馆,1954年由河北省博物馆收藏。

《棉花图》包括乾隆的题诗被刻在二十块端石上。其中十一块长118.5厘米,宽73.5厘米,厚14.2厘米;另一块长89厘米,宽41.5厘米,厚13.5厘米。全文为阴文线刻,线条精细,房舍规矩,人物鲜活,画面各具形象,主题反映当时农民艰苦劳作情景,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再加有乾隆皇帝的题诗,其诗笔法苍劲,挥洒传神,堪称难得的艺术珍品。其画法精妙,刻技多样,捶拓精工,反映我国古代文化之深邃。原石尚存在河北保定市莲池书院之壁间,现归河北省博物馆收藏。历经二百余年,至今完好无损。  

《棉花图》的显著特点是每幅图后均有一段文字,简明扼要地说明该项技术的要求。《棉花图》以图为主,图文并茂,通俗易懂,极具观赏性,是当时倡导和推广植棉和棉纺织技术的优秀作品。流传至今仍是研究中国农业科技史,以及清代前期冀中地区农业经济的可贵资料。

方观承(1698~1768),安徽桐城人,字遐谷,号问亭,又号宜田。乾隆初,方观承历任道员、按察使、布政使。乾隆十四年(1749)开始任直隶总督。

此拓本有图十六幅,计有布种、灌溉、耕畦、摘尖、采棉、炼晒、收贩、轧核、弹花、拘节、纺线、挽经、布浆、上机、织布、练染,每图都配有文字说明和七言诗一首,似连环画。是我国仅有的棉花图谱专著。方观承以乾隆皇帝途经保定观视腰山王氏庄园的棉行为背景组创棉花图,将这部绘图列说,装裱成册。乾隆皇帝对《棉花图》反复诵读,叹为观止,备加赞许,乃执笔为每图题七言绝句,共十六首。
 

方觀承恭进棉花圖册折
太子太保、直隸總督、臣方觀承謹奏为恭;進棉花圖册仰祈聖鉴事:
竊惟:五十非帛不暖,王政首重夫蠶桑;一女不織則寒,婦功莫亟於絲枲。然民用未能以遍給,斯地利因之而日開。惟棉種别菅麻,功同菽粟,根陽和而得氣,苞大素以含章;有質有文,即花即實;先之以耰鉏袯襫,春種夏耘,繼之以紡績組纴,晨機夜杼。盖一物而兼耕織之務,亦終歲而集婦子之劬;日用尤切於生民,衣被獨周乎天下。
仰惟我皇上,深仁煦育,久道化成;巡芳甸以勤農,播薰風而阜物;攬此嘉生之蕃殖,同於寳稼之滋昌。臣不揣鄙陋,條舉棉事十六則,繪圖列說,装璜成册,恭呈御览。夙在深宫之咨度授衣,時詠幽风;冀邀睿藻以品题博物,增编爾雅。為此恭摺具奏,伏祈聖鑒。
乾隆三十年四月十一日奏奉  。
旨:“册留覧。欽此”
佈种:種选選青黑核,冬月收而曝之。清明後淘取堅實者,沃以沸湯。俟其冷和以柴灰種之。宜夹沙之土,秋後春中频犁。取细列作溝,塍种欲深,復土欲实,虚浅則苗出易萎。種在榖雨前为植棉,过榖雨为晚棉。
乾隆帝诗     
本從外域入中原,圣賦金聲實探源。
雨足清明方佈種,功资耕織燠黎元。
方观承诗 
细将青核選春農,會見霜機集婦功。
千古桑麻文字外,特摛睿藻补幽風。
灌溉:
種棉必先鑒井,一井可溉四十畝。種越旬日萌乃畢達,農民仰占陰晴,俯瞰燥湿,引水分流,自近徹逺。杜甫詩云:“農務村村急,春流岸堓深”。情景略似,北地植棉,多在高原,鲜溪地,自然之利。故人力之滋培尤亟耳。

乾隆帝诗 
土厚由来產物良,却艱致水異南方。
辘轳汲井分畦溉,嗟我農民縂是忙。
方观承诗
戽水兼闻汲井哗,桔槔聲里潤频加。
千畦自界瓜蔬色,一雨同抽黍豆芽。
耘畦:
苗密宜芟,苗長宜耘。古法一步留两苗,罹不可盡拘,大要欲便根、科疏朗耳。時維夏至,千鋤畢興,一月三耘,七耘而花繁茸细。猶之榖五耘而糠秕悉除也。苗有壮硕異於常莖者為雄,本不結實,然不可盡去。俻其種,斯有助於結實者,又或雜植脂麻,云:能利棉。

乾隆帝诗   
芟密耘長遍野皋,夏畦增此冉辞劳?
白家少傅瞑寒中,但識加棉厚絮袍。
方观承诗
科要分明行要疏,春經屢雨夏晴初。
村墟槐柳人排立,傭趰花田第幾锄。
摘尖:苗高一二尺,視中莖之翹出者,摘去其尖.又曰打心俾,枝皆旁達旁枝尺半以上亦去尖,勿令交揉則花而繁實厚。實多者一本三十许,甚少者十五六,摘時宜晴忌雨。趋事多在三伏,時則炎風畏景,青裠缟袂相率作劳,视南中之修桑,摘茗,勤殆過之。如或失時,入秋候晚,雖摘不復生枝矣。
乾隆帝诗
尖去條抽始畅然,趋晴避雨摘炎天。
爱之能勿劳乎尔?萬事由来一理诠。
方观承诗
也如摘茗與條桑,長养為功别有方。
要使莖枝垂四面,得分雨露自中央。

採棉:
花落實生实實亦稱花,惟棉為然,花似葵而小,有三色,黄白為上,红則结棉有色为紫花,不貴也。实攒三瓣,间有四瓣者,涵絮其中,呼為花桃,桃裂絮見為棉熟,随時採之。此枝已絮,彼枝猶花,相錯如濉W园嗽箩幔瑡D子日有採摘盈筐。纈衽与與南畝之馌相望,霜後乾,采摘所不及者,黏枝墜隴,是为賸棉,至十月朔則任人拾取無禁,猶然遗秉滞穗之風,益徵畿俗之厚焉。

乾隆帝诗 
實亦稱花花實同,携筐妇子共趋功。
非虚觀却資真用,植物依稀庶子風。
方观承诗
入手凝筐暖更妍,装成衣被晚秋天。
誰家十月寒風起,猶向枝頭拾賸棉。
拣晒:
自種迄收田功畢,而人事起矣。棉貴純白,土黄色者亦可。織而直賤水浥者,惟供雜用,爰類擇之以分,差等曝布之,以資久貯,時當秋穫,場囿畢登,野則京坻盈望,户則葦箔纷羅,壁絮如雲堆,光若雷盖,至是而御寒之計无無虞,卒歲已,農占以十月朔,晴主棉賤,故俗有賣絮婆子看冬朝之謡,验之良信。

乾隆帝诗 
纳稼惟时棉亦成,等差黄白辨粗精。
纷羅真有如雲慶,吉语猶占冬朔晴。
方观承
黍稌場邊午日暉,堆雲劈絮正纷霏。
廣南有樹何曾采,任遂晴空鳥毳飛。
收贩:
三輔神皋沃衍梁、稷、菽、麥、麻之屬,靡不蕃殖種棉之地。約居十之二三,歲恒兖羡,输溉四方,每當新棉入市,商翕集肩摩踵,錯居積者列肆以敛之,愁遷者牵車以赴之村落,趁虚之人莫不負絜纷如,售錢缗易,鹽米樂利,匪獨在三農也。棉有定價,不视豐歉為增减,惟於斤衡論輕重,凡物十六两為一斤,棉則二十两为斤,豐收加重至二十四两,仍二十四两之直也。鬻之小販則斤循十六两而取赢焉。

乾隆帝诗  
艱食惟斯佐化居,列鄽負販各纷如。
價常有定斤無定,巨屦言同记子舆。
方观承诗
衡稱由来增歲稔,舟車不獨向南多。
聖朝物力霑無外,又作高麗贡紙馱。
軋核:軋車之制為铁木二軸,上下疊置中留少罅,上以毂引鐵下以鈎,持木左右旋轉,餧棉於罅中則核左落而棉右出。有核曰子花,核去曰瓤花,瓤花之精者曰净花。核多而細者棉重,上棉一瓣七八核,故有七子八棉之諺。稔歲畝收子百二十斤,次亦八九十斤,子花三,得瓤花一。其名大小白铃鈴者最為佳植。
乾隆帝诗
轉毂持鈎左右旋,左惟落核右惟棉。
始由粗末精斯得,耞杵同農豈不然。
方观承诗
疊軸拳鈎互轉旋,考工記繪授時編。
缫星踏足纷多製,争似瓤花落手便?
彈花:
净花曝令極乾,曲木為弓彈之。弓長四尺许,上弯環而下短,勤蠟絲為弦。椎弦以合棉,聲諍諍然與鄰舂相應,移时结者開,實者揚丰茸縈熟,著手生温,叠而卷之,謂之花衣。衷以取燠則輕匀而熨貼也。紡織者資其柔韌,經之綸之無不如志矣。
乾隆帝诗 
木弓曲引蠟弦绷,開结扬茸白氇成。
村舍比鄰闻相杵,諍諍唱答合斯聲。
方觀承诗
似入蘆花舞處深,一弹再撃有餘音。
何人善學棼絲理,此際如添挟纊心。
拘节:
涣者必合而後可以引其緒,南中日擦條其法,條棉於几以筳卷而扦之,出其筳成筩縷,縷如束,取以牵紡,易曰束帛线戔,戔或謂帛,即古棉字,犹酉為酒之類。薄物浅小而有白贲之義,意象似之用偹一說。

乾隆帝诗 
擦條拘節異方言, 縂是斯民衣食源。
幾许工夫成严密,纺纱络绪事猶煩。
花筩一卷寸筳纖,素几生寒辗玉尖。
抽缀略同新繭子,條條付與纺车拈。
紡綫:
紡車之制植木以駕輪,衡木以銜鋌,紡者當軔左握棉,條石轉輪,弦鋌随弦動,自然抽緒如缫絲,然曰紡綫箪緒,獨引四日而得一斤以供織絡,合兩緒三緒以供縫繹綫之直加所紡棉十之三匀不毛超者加十之五,吴淞間曰紡紗以足咻啠皇謬L引三紗五纱,用力較省。
乾隆帝诗 
相将抽绪轉軠車,工與缫絲一例加。
闻道吴淞别生巧;咻喨唇庖础
方观承诗
絡緯聲中夜漏迢,輕匀綫绩比絲缫。
茅檐新婦誇身手,得似絲纖價合髙。

挽经:
理其緒而絡之以為經,南方用經牀枝竪八繀,下控一軔四股,次第旋轉,北則持木架引繀而卸絡之勢,若相婴薄者一架容数繀,重約四兩許,當其心閒手敏,茅檐关語間坐立皆可。從事比經牀為便捷也。

乾隆帝诗  
引繀卸絡理棉絲,枝拄經牀较便其。
蹕路迎銮多婦女,木棦每见手中持。
南牀北架製随宜,過絡迴環一手持。
素腕當窻憐惯捷,阿誰長袖倦垂時。
布浆:
布漿有二法:先用糊而後作纴者為漿紗,先成纴而後用糊者為刷紗,北地则將已合之經束如索綯,鬻以沸汤入糊盆,或米汁度過。稍乾,用撥車一名支稜絡之,成揔乃上軸轤,引两端以帚刷之,案衍陸離,有條而不紊,或漿氣未匀,紛綸繾綣,復加爬梳,俾繐緒胥直無或不伸自拘節后,功莫密於此。

乾隆帝诗
經緯相資南北方,藉知物性亦如强。
刷纱束絡俾成绪,骨力停匀在布浆。
方观承诗
縷縷看陳燥濕宜,糊盆度後撥车施。
爬梳莫使沾塵污,想到衣成薄澣時。
上机:
機之製舆絲纖同柚受經,二人理之。抒受緯一人行之之經必鬻必漿而緯,則否引绳高下,手足並用。盡一日之力成一布。長二十尺,嬴者倍之。拙工淂半而已。昔傳元時有黄道婆者,自崖州至松江為織具教人,多巧異所製,遂甲他處,今松、婁間祀之於花神廟,祈棉之廟也。稱花即知是棉,產棉之地皆然。猶之洛陽人稱花即知是牡丹,是可以觀所尚矣。

乾隆帝诗 
豈止千絲與万絲,女郎徐自引伸之。
可知事在挈端要,诸绪従心無不宜。
方观承诗
種棉直與苧桑同,抱布何知綺繡工。
月杼星機名任好,不將巧製羡吴東。
織布:
南織有納文縐積之巧,畿人弗重也,惟以缜密匀细為贵。志稱:肃寧人家,穿地窖,就長檐為窻以織布,埒松之中品,今如保定、正定、冀、趙、深定諸郡邑所出布多精好,何止中品。亦不皆作自窖中也。棉之核壓油可以照夜,其滓可以肥田而秸藁亦中爨,有火力無遗利云。
乾隆帝诗
横緯纵經織帛同,夜深軋軋那停工?
一般機杼無花样,大辂椎輪自古風。
方观承诗
軋軋機聲地窖中,窻低曉日户藏風。
一燈更沃深宵燄,半匹寧酬竟日功。
练染:
織既成端精粗中度,廣狭中量乃授染,人聿施五色水以漂之。日以晅之則鲜明而不浥敗,于是加刀尺為襦裳,質有其文服之無敷盖,積終歲之勤苦而淂之,農家珍惜之情不殊紈綺也。夫麻枲之織不可以御冬寒,帛纊之温不能以逮貧賤,惟棉之用功宏利溥,既以補蠶桑之不及,而鋤耘溉穫其事直舆稼穑相終始,盖合耕與織并致其勤焉。
乾隆帝诗   
五色無論精與粗,茅檐卒歲此殷需。
布棉题句廑民瘼,敬纘神堯耕織图。
乙酉清和月御题
方观承诗
元黄朱绿比絲新,自昔畿封儉俗淳。
聖詠益昭民用切,屢豐澤遍授衣人。
臣方观承敬题
方观承恭缴御题棉花图册折
臣方觀承謹奏;为恭繳御題棉花圖册奏謝天恩事:
窃;臣前於行营繪列棉花图說,恭呈黼座,仰蒙睿鉴品題,特賁天章炳焕,伏承宣示,欣幸難名。欽惟我皇上德俻文明,思参造化,虞鉉播煦,慶解愠以歌風;幽管迎寒,廑授衣而奏雅。千载補農桑之政,洵称比毂比絲;九重惠耕織之谋,詎曰問奴問婢,章成十六,義蕴萬千。觸類旁通,秋實春華之並採;仰觀俯察,經天緯地以為文,增神農耒耬之经,古今未有;繼聖祖木棉之賦,先後同揆。臣以弇鄙,竊忝赓颺。兹奉谕旨,准臣將所作詩句書於每幅之末,圖册缴進,摹本付刻。念奇温之植功,益著於表章;頋已细之鳴恩,並承夫觀聽。臣不勝感激榮幸之至,谨奏。
乾隆三十年七月十六日奏奉。
旨:“知道了。钦此。”
觀承恭跋
臣谨案:棉古作緜,凡純密者之通穪,今隸從木以别於絲而其名,乃有專属。稽之載籍,實曰吉貝,亦稱古貝。禹貢揚州厥篚織貝傳謂貝,即吉貝。木棉之精好者,盖自草衣乍革桑土,初蠶其事以與稼穑并興矣。周官典婦功之職,既絲枲並掌,又别設典枲掌,布絲縷紵之麻草之物。明其為類……梁間職方始能詳其物土與其名類。迄於唐而木棉多见歌詠,然大抵言樹,高尋丈者耳。今之庳枝弱莖,花如葵而實似桃,春種秋敛者,民间但呼曰“棉”。故謂布為棉布。唐宋時滄、邢、趙、貝諸州嘗贡之。而明人王象晉謂北土廣樹藝而昧於織,南土精織纴饿而寡於藝。似亦未為篤論也。
惟我聖祖仁皇帝省方勤民幾餘。闌覧謂棉之功不在五毂下,搆揚天藻著為鴻篇,昭垂萬古。恭逢皇上御治之初,纂緝授時通考一書,特以桑餘之利,木棉袕V,詳加采錄以輔農功,其事益與耕桑並重。國家際重熙累洽之會。歲澤涵濡,太和亭育。地不愛寶,厥生益蕃。臣偹員畿輔,伏見冀、趙、深、定诸州屬農之藝棉者。什八九產,既富於東南而織纴之精,亦遂與松、婁匹。
仰賴聖主福佑,頻歲告登,畿民席豐履厚。喣嘔於如春之温,更以其餘输溉,大河南北,憑山負海之區,外至朝鲜亦仰資賈販以供楮布之用,盖具本土所出。疏浮而不韌,不中纴練也。夫西域之屈眴,高昌之白,疊海南之烏驎文缛皆木棉類耳。而前史豔称之,非以產自遐陬梯航難致哉。今者聲教四訖,天方大食。自古不賔之人重譯獻琛,罽锦冰絲充斥外府等。諸常珎惟此黄穰青核,含暄抱陽,日滋阜於周原膴膴之間,人習耕鉏,家勤織作。使夫林林總捴者不繭絲而纊,不狐貉而裘。豈非扶輿之瑞產,昌生之靈贶耶。古者樹墙下以桑五十可以衣帛,時猶未能徧澤也。今則無老幼貧富取不窮而求易,給衣被天下之利,博於隆古矣。臣受采列為十六事,各繪圖,圖系以說,恭錄聖祖仁皇帝御製賦於册首。上呈黼座以仰承。聖主茂時,育物為斯民開衣食之源者,至周悉爾。
(0)

相关推荐

  • 棉与绵

    绵和棉,读音相同,形体相近,且因其功能都是制作衣物等的材料,意义上容易混淆.其实,仔细追究,二者的区别还是很明显的. 绵,会意字,由帛丝之细表示连绵不绝的意思.<环地福分类字课图说>解释: ...

  • 清朝总督画图,皇帝赋诗,名匠刻石,这套《棉花图》为何如此重要

    作为世界上统治时间最长的君王,乾隆皇帝一生阅历丰富,基本上这个世界上的古玩字画,珍奇异宝他都看了个遍,可是他却极其喜欢一套图画,还在上面提了十六首诗,甚至他的儿子胤禛还将自己的肖像绘制在了上面,究竟是 ...

  • 清 董邦达《西湖十景册》

    董邦达(1699-1769),字孚存,号东山,富阳人.雍正十一年(1733)得中进士,被授翰林院编修:历任翰林院侍读学士.内阁学士.户部.工部及吏部侍郎.左都御史.工部尚书.礼部尚书等职.钦赐&quo ...

  • 【保定】直隶总督署、钟楼、大慈阁

        游览完古莲花池,又来到对面的直隶总督署.    直隶总督署,位于莲池区裕华路,原建筑始建于元,明初为保定府衙,明永乐年间改做大宁都司署,清初又改作参将署.清雍正八年(1730年)经过大规模的扩 ...

  • 直隶总督署,清代地方最高权利机关,曾经支撑着晚清的半壁江山

    直隶总督署,清代地方最高权利机关,曾经支撑着晚清的半壁江山

  • 我国现存的一座最完整的清代省级衙署——直隶总督署

    打开凤凰新闻,查看更多高清图片 直隶总督署仪门 许会生/摄影 直隶总督署位于保定市繁华地段,是我国目前唯一保存完整的清代省级衙署.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初为保定府署,永乐年间为大宁都司衙署.自清雍正八年( ...

  • 直隶总督署

    出保定东站,广场上有一座方形门户,上书"京畿之门".这四个大字,自元朝定都北京以来,唯有保定能当之. 保定的历史,开始并不显赫.北宋之时,在此设"保寨军",98 ...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定 直隶总督署

    直隶总督署位于保定市裕华西路301号 清雍正八年至宣统三年 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初所设置的直隶省,因其直接隶属京师而得名,至光绪年间,其辖区包括今河北.北京.天津和山东.山西.河南.辽宁.内 ...

  • 直隶总督署 大门外的廉政建筑

    直隶总督署  大门外的廉政建筑 转自微信公众号  保定文化旅游 直隶总督署是王朝兴衰的历史见证,更是一座蕴含古代廉政.官德文化的建筑群,建筑整体传达廉政.官德思想,其中的廉政建筑符号,更是对为官者起到 ...

  • ​直隶总督署辕门探秘

    直隶总督署辕门探秘 杨蕾  文/图 清代直隶总督署复原沙盘. 保定直隶总督署博物馆是古城旅游的重要窗口,每日游客络绎不绝.每每经过总督署门前,首先会看到门口外的东.西辕门.现有东.西辕门是2000 年 ...

  • 『尘世走笔』保定总督署里的“庚子记忆”丨陈玉洲

    保定总督署里的"庚子记忆" "人命大于天" ."看钱比命重"同在一片蓝天下,同一疫情,命运却大不相同,这便是目前全球疫情中的中西方两种景观, ...

  • 河北10|保定——直隶总督署及古莲花池

    河北自驾游第5天,游完白洋淀,行驶50公里到保定,入住蕴升商务酒店.次日(9月10日)游直隶总督署及古莲花池. 古城保定的直隶总督署,是清代直隶总督的办公处所,直隶省的最高军政机关,是我国现存的唯一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