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奇案:少年知县上任先丢乌纱帽、被迫向嫌犯索贿、其结局怎样

年轻人如果早早受到提拔,有时候就可能会因为资历太浅而受到同僚的怀疑,甚至还会引来嫉妒和不满。

在明代,就有这样一位知县,因为当官时年纪太小而备受下属“冷遇”;不仅如此,上任没几天,他居然还把乌纱帽给弄丢了,不得不发动衙役们四处帮助寻找才找到。

他真的这么不小心吗?

蔡知县的乌纱帽丢了

明正德元年(1506),年方19的蔡需被选为陕西临洮府河州县知县、走马上任。

虽然是进士出身,但毕竟乳臭未干,年轻的蔡知县在下属和同僚那里,感觉似乎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却经常感受到四周人对于自己的阴奉阳违和搪塞应付。

对此,蔡知县也是很恼火。这不,这天早上,大伙就发现蔡知县真的发怒了:他的乌纱帽不见了!

蔡知县怀疑是众人捉弄自己,一番询问之下却毫无结果;于是,他给众人下了死命令:三日之内,如找不回本官的乌纱帽,所有人重责十板!

虽说只是乌纱帽丢了,并不是真正的丢官,大不了朝廷再给你发一顶就是;但这总归关系到领导大人的面子问题,何况领导又发了火,所以六房书吏、三班衙役们人人不敢怠慢,在接到知县大人的“寻帽”指令后,纷纷尽职尽责、撒开大网去找帽子。

第一天,谁也没有找到。

第二天,捕役魏忠等人去北门外公干途中,在离城二里的大坪,无意中望见一片花团锦簇、清香四溢的梨花林,不禁驻足观看,却突然发现在洁白似雪的梨花树上,有一个黑点十分扎眼。

魏忠上前一看,正是蔡知县丢失的那顶乌纱帽。

乌纱帽为什么被人挂在梨花树上?

蔡知县闻着帽子上传来的淡淡梨花香,表示不大相信,于是命令魏忠:“备轿,本官要亲自去看看,是谁这么大胆…?”

梨花树下有冤情

小县太爷要出巡了。

县太爷是四抬大轿,除了前面有衙役们鸣锣开道,还有人举着“肃静、回避”及标明官员身份、履历的其他牌子。

蔡需是河州县正堂、正七品、文林郎(散官)、进士出身,所以除了“肃静、回避”之外,还得额外在来四块牌子,加上随从,也算是一支规模不小的队伍,自然吸引了无数行人的眼光,更有人因为听说县太爷是出来找帽子而好奇跟随、看热闹。

来到大坪,当地里长、甲长都早已在此恭候多时。

蔡知县下了轿子,在挂过乌纱帽的梨树下仔细观瞧;围观群众这时已经有数百人,都在迫切地等待:县太爷能在这里找到乌纱帽丢失的原因吗?

突然,蔡知县指着树下一处似乎曾被翻动过的土地说道:“这里有古怪,挖!”

衙役们得令,立即找来铁锨开始动手;刚刚掘开二尺多新土,就猛然觉得手底下有东西。

众人小心翼翼地继续挖掘,竟然挖出一具尸体!

莫非是在指示这里有尸体?难道,蔡大人的乌纱帽真的通神了?

不讲理的蔡大人

蔡知县马上传仵作来检验尸体。

死者上身精光,只有下身穿一条丝绸制成的内裤,显然不是寻常百姓人家。仵作反复验视,发现死者的头顶塌陷,证明其是被人以钝物重击而亡。

从迹象来看,这是一起谋财害命案。

没有其他线索,蔡知县只好先找来梨树林的地主,希望可以从他这里找到有价值的东西。

然而,地主说对此毫不知情,里、甲长和乡邻还纷纷证明其人相当本分、又十分有钱,不具备谋财行凶的动机和因素。

蔡知县还是不相信,便对地主动了大刑,但其始终至死不认。

案情陷入了困局。

无奈,蔡知县只好命里长等人担保、暂时将地主释放。不过,他对里、甲长下了死命令:三日内必须找到凶犯,否则就让地主为死者偿命。

秀才遇到官、有理也说不清。

里、家长等人虽然不服气,但也迫于官威而不敢言语,只得发动乡民展开明察暗访,期望能找到一些蛛丝马迹。

问题是,蔡知县真的这么不讲理吗?

蔡知县教唆“索贿”

并非蔡知县不讲道理,这只是他的一点“小聪明”而已。

蔡知县的目的,在于打草惊蛇——让所有人都知道衙门在缉查嫌犯,对嫌犯造成心理上的恐慌、逼其现身。

当夜,他就叫来了魏忠等32名捕役,命令他们分成四组、分别把守于四面城门;在天亮刚开城门之时,将所有急于出城的人全部缉拿。

埋尸之地在城外,他为何断定嫌犯是来自城内,这个要到后面才能揭晓。

总之,魏忠等人领命而去,到申时(15时-17时)左右,已经抓到了二百多人,于是便将这些人统统带回衙门。

蔡知县看到如此多的“嫌犯”,也不着急,而是慢慢地一个一个审问;嫌犯们等了半夜,一共也只有四个人被提审。

这样审下去,什么时候才是个头?

嫌犯们着急,捕役等公人也着急。

这时,蔡知县把魏忠叫来说道:“所有人暂且收押,择日再审。但是,你可以向他们索取贿赂,只要出钱,就可以放人。钱嘛、可以多要…”

县太爷教唆捕役索贿?还可以狮子大张口?魏忠有点不敢相信自己耳朵!

蔡知县气定神闲,表情很肯定:“去吧。不过,如果真的有人向你行贿,你得回来禀报;他出多少,我加倍赏你。”

蔡知县的葫芦里,究竟卖的什么药?

蔡知县真的很聪明

蔡知县的想法是:既然出钱可以被放出来,真正的凶犯一定会尝试。

这二百多人,大多是穷苦百姓,魏忠放出的话是:抓进来的人多,没来得及登记造册,走脱几个、十几个的话,县太爷也没法察觉。但是,想走人、一两银子起步。

不要怀疑,一两银子对于百姓来说,那是巨款;可是对于刚刚“谋了财”的凶犯来说,如果一两银子可以让自己早点逃出去,那无疑是一宗很值得的买卖。

果然,真的有人出钱了。

出钱的人,是一个大车店老板,名叫丘通。他私下找到魏忠,说自己买卖多不能耽误,愿意出钱早日回家。

魏忠说:“可以啊。不过此时尚早,老爷还未休息。等夜深人静、老爷休息之后,我一定来放你出去。”

稳住丘通,魏忠飞奔禀告了蔡知县,请示下一步如何处理。

蔡知县告诉魏忠:“你回去就把他放了,其他的,本官自有安排…”

蔡知县,你这是又要搞什么鬼?

蔡知县真的“搞鬼”了

且说那丘通,交了“买命钱”,便慌不择路地往家跑。

不料,还没跑几步,忽听“拿命来”一声厉喝,然后,就被四个凶神恶煞般的人影左右拿住,又魂不附体地被带到了一处地方。

丘通定了定神、壮着胆子抬头看看四周,只见四外灯火通明、红光刺眼,自己身旁分别册立着两排皂衣大汉,灯光从他们背后射来,影影绰绰、忽红忽绿。

再往前看,竟然端坐着本县知县蔡大人,灯光照在其脸上、青红相间,犹如阎罗王一般;顿时,丘通感觉自己是来到了阎罗殿。

正在丘通惊恐万状之际,只听蔡知县突然怒喝道:“大胆奸贼!小鬼已将你谋财害命之事禀报阎罗殿,本官奉阎王之命,特来拿你与冤魂报仇。如果不想下油锅,就赶快从实招来!”

这一通怒喝,更是惊得丘通魂飞魄散,只见他一边捣米似的磕头求饶,一边原原本本地交待了自己是如何见财起意、杀死孤身住店的外地皮毛客商,又趁清晨人少,用大车将尸体拉出城外、草草埋葬于大坪梨树林的全部经过。

案情大白,丘通被判为斩立决。河州县民及衙门众公人,无不佩服蔡知县断案如神。

这里,先不说蔡知县是否“通神”,单说那乌纱帽“报案”,到底是什么缘故?

蔡知县的“小九九”

乌纱帽当然不会报案。

原来,蔡知县自从到任以来,深感自己年纪轻、资历浅,必定会有人不服气,于是就下定决心要办一件像样的案子来扬眉吐气。

于是,他每天早早就起床、四处微服私访;别说,还真就让他“访”到了东西。

那天,他早早来到大坪,也是被那里的梨花所吸引,于是驻足欣赏,正巧看见一个人赶着大车从梨树林方向往城门而去。

做买卖的,无利不早起!可是他这大车却是空的,赶车人也貌似慌慌张张,这就不正常了。

蔡知县感到不对劲,于是来到梨树林中观察,发现其中一棵树下的土被人翻过,就用木棍刺探,觉得很软,所以知道下面必定埋了东西。

但是,当时他孤身一人不便开挖,所以灵机一动,摘下乌纱帽挂在了那棵树上。回衙门之后,他又故作愤怒、差使众人四处寻找,并特意安排魏忠等人到大坪一带公干,以便顺利“发现”乌纱帽。

接下来,就是“造势”,故意大张旗鼓地前去梨树林查看,引得乡民一起前往观看,为案情造势,也为乌纱帽的神奇造势。

整个案件侦破过程,可以说处处像是一场“秀”。

不弄得玄虚一点、神奇一点,怎么能让那些人心服口服?

至于前文说的、他是如何敢肯定嫌犯就在城内而不是城外?现在不言而喻了:赶车人(嫌犯)是藏尸之后从城外空车进城的,很大概率是匆忙回家“定神”去了。

再有那场“阎罗殿”夜审,不过是利用古人信奉鬼神、而嫌犯又是惊弓之鸟,内心充满恐惧的心理罢了。

从此案的侦破过程,可以看出蔡需蔡知县是一个工于心计的人。

一般人,在树下发现蹊跷,应该是当下就想一探究竟了,但蔡需却立即想到这是一件可以利用的事情,并成功造势、为自己立了威,让人不得不佩服他虽然年轻,但确实有过人之处。

只可惜,据说这位蔡知县在最后,居然是英年早逝,不知道是否和他善于心计、用脑过度有关呢?

你怎么认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