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安顺》艺文春秋 安顺印象 2019年第11期 (总第366期)

安顺印象

梁冰

两次到安顺,都是在2018年,2018年两次到了安顺。多年前,同学邀请,一直就忙呀忙的,似乎没有必须去的理由;倒是同学重情,来了邛崃数次。记得多年前的一次出差,到了石棉,当地朋友介绍说隔江即安顺,我一下就兴奋了,马上打电话给同学,哈哈,才知此安顺非彼安顺,读书时不认真啊。

8月份到黔东南参加中国扶贫基金会举行的活动,告诉了同学,他热情,再次邀我去安顺。活动完,第一次去了安顺。10月,我邀同学及一帮安顺文化界的朋友来邛崃,参观历史遗迹和当代新农村,他们称此行为文化之旅。12月,我又受邀参加安顺屯堡文化研究学会学术年会。这一年,来来往往,同安顺多了些联系。

作者在贵州省屯堡研究会、安顺市屯堡文化研究会学术年会上作主题发言

同学有心,第一次到安顺,第一站就把我带到历史文化街区。看到保存完好的粮站、老厂房,参观了文庙,感叹它的完整和高规格;穿过一条巷子,矮矮的民居、石墙和敦厚的石柜台,一下就感到了地域特色;阶檐下围了两桌老头,在下象棋;出得巷子,转到一条街上,下午逆光,太阳照得地上的老石板油亮亮的;两边卖菜的摊,行人往来,光影绰约,种种食物的味道混杂,扑鼻而来,这就是生活的气息!我禁不住边走边拍,不为某某具体,只试图留下这浓浓的气息。

安顺文庙 卢维 摄

同学边走边介绍,这是儒林路,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始于2003年,政府一直没钱做,直到近年,才有条件……我心里感叹:政府有远见!在当下的中国城市,还能有这一片历史文化街区,实乃安顺之幸也。

第二次来的第一站,同学又把我带到历史文化街区。我们从一条巷子走进去,巷子很长,有石墙、土墙、砖墙,有木门、铁皮门、钢条门;谁家厨房正散发出烟火味道,谁家门口用破盆乱罐栽着的花草青绿,谁家院里的孩子正在打闹……这分明就是安顺近现代老百姓的生活史。转到文庙前的广场,刚铺了石板,同学说:百年工程,传世的,石板用得特别厚。我笑了。巷子里依旧围了两桌老头在下象棋。在儒林路刚修缮好的谷氏老宅,参观戴明贤和袁本良两位老先生的怀乡诗书画展。作品放在老房里,配了老家具,点缀了兰竹,好不风雅!老宅不只是修旧如旧的文保单位,更有了新的功用,悄然已是城市的公共文化空间。这是城市的品质和名片,虽然很小。走出老宅,同学转到一家店铺买了号称“安顺最好吃的豆腐干”,说带回去烧菜。我感慨:一边是文化,一边是生活,这就是活生生的安顺!

儒林路 《文化安顺》编辑部 摄

晚上,同学送我回酒店。我们钻进老大十字的地下通道,却不知该怎么走。我想,这如同安顺的发展,也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不论是历史文化街区,还是整个安顺,同全中国的所有城市一样,未来,该如何走呢?

第一次到安顺,还看了旧州、本寨和云山屯。旧州有祥和之气,乃宜居之地,吃食在家常中透着讲究,从规模、规格上可窥当年气度。本寨完整、完好得让我惊叹,透过碉楼的窗孔,我恍若看到了明朝,这太宝贵了!朴实的构造,“防御式进攻的”布局,充满智慧;粗放却不失文气,更是难能可贵。云山屯,隐于山上,气质神秘,布局收放有度,让人喜欢;坝子和戏台可想像当年的繁荣。出得屯来,回首,见一峰笔挺,山顶竟有一庙,不由感叹:真是通天之处!这是屯的标配,精神信仰,不可或缺。

本寨村

第一次到安顺,就逛了四个地儿,一个在城市,三个在乡村,让我感受到了传统的安顺、历史的安顺;安顺,让我刮目相看。

第二次到安顺,看了周官屯、傅家寨、鲍屯和天龙屯。周官屯的小伙子鲍波,返乡创业,依靠屯里做地戏脸子的传统手艺,正努力开发现代城市人需要的商品;他带我们在屯里转,有做脸子的师兄、师父、大婶、大姐,这是乡村最有活力的生产单位,需要做的是在传统中挖掘,结合当代的创作,打通通往城市的路径。傅家寨让人想不到还有村民自发的工作组,由在外工作的和寨里的人组成。工作组切切实实为寨里人办事,在老百姓中威信甚高,谁说出去了的人就不爱家乡了呢?为傅有德将军立雕像,有人出地、有人出力、有人出钱,据说举行剪彩仪式当日,有六七千人参与;齐心之力,不容小觑,这是振兴乡村最重要的力量。鲍屯的建筑群虽已不完好,格局却在,屯和坝、山、水融为一体,人工和自然如此和谐;人工渠更是智慧,对自然的深入了解,朴素的材料和工法,让我们反思当代的建设规范;看屯里出名的腰带,进的每户,不相识,却都热情招呼,围着炉子坐下,泡茶,嗑着瓜子聊天,温暖非常。天龙屯,本底很好,可不恰当的商业形式却破坏了它的美。不过,清末民初建的学堂实在让人惊叹,不只是规模和形制,更是当年屯里对教育的重视。

返程的前晚,朋友们为我践行。吃了饭、喝了酒,一一握手道别;室外漫天飞雪,同学说:我们走走吧。正合我意,我不想离别的那么截然,欣然应允。据说这是安顺几十年来的最冷,零下七度,地下结了凌,脚踩在雪上嘎嘎作响;我们说着历史文化街区,说着屯堡是活着的明朝,屯堡人情温暖;说着屯堡学会诸多人的坚持与不易;同行的厚林在一旁兴起,唱歌,用脚在雪地上写字。我走得双手发热,胸中温暖,心想:从今后,安顺不只是安顺人的安顺,应当是更多人的安顺吧。

下雪夜,作者(右)与同学在安顺

· 作者简介

梁冰:四川邛崃人,毕业于四川美院附中。多年来专注于乡村营造。

主要作品:明月村规划及重要节点建筑;天府红谷策划及耕读桃园二期设计实施;邛窑文博创意园规划及系列建筑。

现为中国扶贫基金会公益建筑师设计联盟导师委员,中国扶贫基金会乡村发展研究院专家委员,四川大学客座老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