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充分激发个体的首创精神
“子不学,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我们对主要教育者的定位,流转在垂髫赤子歌谣里,黄发老者心典中。一种韵律,一唱便是千年。面对“教育”一词时,我们习惯性地将对象指向他者,却忽略了自我教育也是教育的重要内涵。教育的目的关涉到你,我,我们每个鲜活的存在。
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一书中指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充分激发个体的首创精神,调动个体的潜能,使其领悟生活的艺术,……而兴趣是这一切的先决条件。”兴趣之事里,饱含着生命所垂涎的愉悦,让人贪慕的快感,如花沐雨般的满足感。做所喜之事,是人生命的第一声诉求,也是幸福的最终所在。
怀特海认为:“人类历史都是对美的追求。”“美是人在知性和想象力这两种官能自由作用的相互一致中感到的愉悦。”这种内在的和谐,即是我们常言的幸福。人对美、对幸福的追求来自生命的内在冲动,无端而起,在主观价值判断之外,即如康德所讲的“无目的的目的性”,“它具有一种只属于它自己的方向或目的性的冲动”,这种冲动却最贴近自然。能放浪形骸,从心所欲,为己所愿,自在如风,悠然忘我地穿梭于兴趣之事里,心行合一,嗒然和美,是让人再幸福不过的事情了。
此中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无需压抑本心,让自己的内心处于一种紧张状态,尽可自我决定、自我控制、自我建构,无一阻挡,无一挂碍,即如长风过原野般畅快通达,直抵美的中心,一切意义的中心。在这样的所在里,心灵的空间、生命的气象豁然开朗,众貌离离,冯冯翼翼。生命广阔,潜能易出。灵感之光频频迸射,想象之流浩浩汤汤。灵性的每一次逸动,都开启着一个全新的世界,生命的一条可能性路径。想象的每一次驰骋,都是创造性的一次御风而行,给人以全新的呼吸,全新的节奏,或急促或缓然。不同的经验,不同的感触,让一个个现实事态常在常新。
人对兴趣之事的向往,对美与自由的渴盼,让人对事物有天然的向学心,对未知充满求知欲。一个个可能的世界,如地心引力般,调动着人的全部热情,让人所有的心理倾向都身不由己地去上下求索。生命觉醒了,精神便会自觉。向着自我实现的需要,人也会进行自我约束,在意志上展现出持久性,最终如己所愿,遇见暗恋的那片桃花园。每一次同自己的遇见,都是一次创造性的自我超越,让人从一种呆滞、麻木,无所感,无所获的空虚里跳脱出来,重获新生命形态所带来的新奇、喜悦与满足。
怀特海认为:“兴趣是专注与颖悟的先决条件。”在所爱之事里,人往往容易复归禅者初心,自然之态,进入忘我忘物,虚一而静的境地。静水流深,心智专注了,人对事物的敏感性也便增强了,更容易看到众象的边界,看到事物之间微妙的差别,抓住更多灵感的瞬间,顿悟的瞬间。在时间的静深处,吸收的心智让人主动去建构,在建构中饱满,于饱满时破裂,在破裂中整合,进而重新建构,无穷变幻,无尽更新,气韵生动,生生不息。
教育的重要任务即在于此,剩下的便是你我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