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定林:烙印在故土的青葱岁月
作者:李定林
同学会晚会终于结束了,时间定格在:2016年9月24日晚11点。只见成都来的摄影师徐老师一手拿着那个单反相机,一只手不停的甩,甩了一只又换一只。看来照相也很累。不一会,他十分感慨地说:“你们的晚会太精彩了!组织策划到了极致,井井有序,精彩不断。”“我是职业摄影师。在成都,什么同学会、知青会、战友会、老乡会见得很多,拍了无数的照片,都是全场跟进,没有哪一个赶得上你们这次的同学会。”专程从德国赶回来的庆平同学十分懊悔地说:“早知道这样,我就该听同学们的邀请,把北京的爱人也带来感受一下,要不然,她只知道北京什么都高大上,不知道我们家乡山沟沟里的精彩和感动。”
两个不期而遇的人,惊人的一致称好,也让同学们感到十分意外,因为我们只知道家乡有多可爱,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精彩。同学们与故乡故土故人,早已烙印在了这片土地上了,同学会只是故乡的另一种呼唤。但是,预料之外,也许又是在情理之中,因为为了这次同学会,我们的同学都是在倾情而做,全力而为。
记得在年初的时候,一位身在海外的同学在群里发来一条微信:“老同学们,今年是我们高中毕业四十年了,同学会要怎么搞?”悍马回信:“你问二月茶!”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微信上没有回音,因为我们还没有思想准备,无法回答。春天来了,家乡的茶叶又冒出了新绿,远方的思念油然而生。同学们又在微信群里躁动起来: “开个同学会吧,我们高中毕业已经四十年了,已是近花甲的人了,不要等到长了三只脚四只脚的时候才去会老同学啊!”微信圈里不停的躁动着,那些原来的班干部也终于坐不住了。一片冰心现微信:“要搞,可以,大家一起努力,必须做到‘一个都不能少哈!’”
“一个都不能少!”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有的同学已经四十年没有音讯了,到哪里去找啊?微信圈里也只有寥寥的同学通讯录,要把两个毕业班的113人找齐,谈何容易!
我们这一代人生长在一个特殊的年代,有一段特殊的经历。1966年“文革”开始,我们进入小学;1976年“文革”结束,我们高中毕业。后来又上山下乡当知青。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以后,求学当兵,进城工作,务工务农,有的还出国留学,应有尽有,各奔东西。
同学聚会,不做则罢,要做就做好,要让同学们通过同学会的平台,品味出更加深沉的同学情家乡味来。但是,同学会只能办在家乡,只能办在母校。不能搞成同学的转转会:吃顿饭,打个牌,卡拉一下就完了。就这样,奔向故乡开同学会去,成了同学们强劲的动力。同学聚会,犹如一道军令,无论在天涯海角,义无反顾。于是,建立筹备会,分工合作,各司其职,依靠全体同学的力量把同学会办好。但是,要先啃下第一块硬骨头——找同学。
怎么找?得先鼓动微信群同学们的情绪,众人拾柴火焰高,让大家积极行动起来。于是,马路诗人的打油诗出笼了:《感恩同学通讯录》
心里头 有同学的密码 我把它珍藏在手机里
岁月中 大家都忙忙碌碌 时常丢失了许多东西
老同学 却是不变的神经 一经触发便弹射出来
9085 故乡手机的代码 早已凝成年少的乡愁
想念了 9085 把内心的情感相诉说
想见了 9085 聚拢嗨一顿开怀畅饮
过节了 9085 把节日的问候互敬上
有事了 9085 搭只手帮一把路好走
忧愁了 9085 让酸辣苦咸抛甩九天
无聊了 9085 Y号笑话花边抖轻松
老同学 把通讯录随放手机里 那是同学即时的牵挂
这下可不得了,同学们你拉我,我拉你,又拉他,几天功夫,微信群里增添了许许多多陌生的呢称!称谓变了,但同学们“心依旧,情犹在”,为了同学会大家来“卖乖”!同学的力量大无比,经过不懈的努力,除了西去的4人外,散居各地的108个同学个个有下落,其中有10个40年未曾谋面相聚的也有9个入了群。
“@捷哥 这次同学会,整斗个苦差事,要喊把109个在世在编高中同学找齐,说一个都不能少。还好,同学们神通广大,找回了108个“梁山豪杰”,只差一个静丽。同学们还在努查找。准备顾请福尔摩斯来干!感动上帝!”有同学在微信上连连叫苦,却又坚定了同学们的信心。
静丽同学自从毕业后就没有同学知道她的下落。静丽是隆昌人,为了照顾年迈的外婆,毕业最后一年只身转学到了古蔺五中。她一来,表现出了她出众的文艺天赋,成了活跃在学校的文艺骨干,深受老师和同学们的喜爱,毕业后杳无音信。为了“一个都不能少”,为了《同学会通讯录》的圆满,知道每一位同学所在的准确位置,同学们下定决心,一定要找到静丽同学。
经过同学们多方查询查找,在她的一个亲戚那里得到了她母亲的手机号码,无疑是一个好的兆头。同学们坚持每天早上晚上两次打电话,信息也发去了,十分遗憾,总是“无人接听”。也许是骚扰电话、诈骗电话太多,也许是老人耳聪目不明,也许是“不要接听陌生电话……”。无赖之下,有人提议,到央视《等着我》寻亲,贴发寻人启事,找警察报“失踪”。又有人建议:“@二月茶:悍马,是否可以找朋友查一下此手机号的信息,以及常用的相关通话号码,就可能找得到静丽同学的下落。看来只有你来努力一把了!!”后来,魏闻生先生又提供一个线索,说她兄弟是重庆一个大学的教授,找他兄弟怕还要容些,能找到他,就能找到静丽同学!十分为难,有姓无名,重庆那么多大学,我们到哪里去找这位“教授”呢?!!怕就只有“报案”了,请那几个当警察的同学去“破案”!!最后的一招:到她隆昌老家去查找线索。正当两个同学约好要启程到隆昌的头天上午,微信跳出一个惊喜:“@秋叶 联糸上了,她正在机场前往泰国。静丽是军人,还未退役,回国后让她致以军人的敬礼感谢同学们!”尘埃落定,悍马铁血,亮了奇招。邓学军老师惊叹:“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高七六届的同学们真了不起,向你们致敬!一个都不少,全都联系了!” 找寻同学犹如寻亲,同学们在“寻亲”的路上,品尝了一个个惊喜。
老师们为这次同学会积极出谋献策,让同学们惊喜连连,感人至深。邓觉英老师一听说在筹备同学会,竟把她精心珍藏了四十多年的同学们当时留在学校的38张老照片无私馈赠了出来。当 @可可西里 从邮局取回一大包同学们的老照片时,打开一看:小到9吋,大到45吋的都有,就连贴照片的瓦楞纸也被剪得整整齐齐附在上面,一幅幅四十多年前同学们的青葱倩影,清晰地展现在面前。后来邓老师说,当时学校条件不好,同学们每次搞学工学农学军和文艺体育活动,学校就把最好的照片放大贴在墙报专栏上,展示同学们最美丽精彩的瞬间,让大家参观学习,相互激励。待出新一期的时候,就把上一期的照片剪下来保存好。她说:“从古蔺搬到成都居住,都舍不得扔掉,一直保留在身边,一定的时候是一定要归还你们的。” 邓老师用心良苦,真让人落泪。这些老照片,随着岁月的远去,对暮年的邓老师来说,已经渐渐变成了一张张模糊的纸片,但对同学们来说,却是人生无法复原的勃发英姿的真实再现,弥足珍贵。后来,在微信上征集到的同学们发来的许多老照片,也散发出了浓烈久远的青葱芬芳,让年少的花朵又将在同学会相册上绽放。有诗云:《读照片》
翻开一张张 泛黄的照片 光阴 述说昨天的故事
面庞 清纯的瞬间 笑容可掬 背景 斑斓退色 一冬又一春
灰朦朦 带几分青涩 那是美好时光的印记
额头 刘海飞去 细细品读 岁月刻上深深的线谱 无限感叹
生活 酸苦辣咸 酝酿甘甜 曾经演绎了 几多
美妙的音符 合欢的弦律 动听的歌谣 梦里的微笑
尽在 锅盆碗盏 交响曲中 升华
“梦回76 情系五中”是这次同学会的主题词,是同学们集体智慧的结晶。“追忆同学难忘时光,共话四十离别沧桑,憧憬人生美好前景,感恩母校感谢师长”。离开母校是四十年前的1976年,少年的梦想从那时迸发出去,经过四十年的风霜雨雪,同学们身在四面八方,初心未改,一心向往,情更浓烈,。有同学说,如果离开母校在其他地方开同学会,就会变得乏味,找不到回乡见亲人的那种感觉。只有在家乡和母校才有向心力。在微信无数次的讨论争议中,才把主题最终确定。
精心策划,认真组织,群策群力,是保证同学会成功的关键。从《古蔺五中高76级毕业40周年暨第二届同学联谊会组委会致全体同学的邀请信》到《联谊会致辞》和《晚宴致辞》《晚会致辞》饱含深情,极赋感染力,充分表现出了同学们的文学才华。回访母校,童趣回玩,打拐子,抱蛇蛋,叼小鸡,踢毽子,跳跳绳,又把同学们带回了难忘的青葱岁月,遐想无限。
联欢晚会,则是同学会最大的亮点。晚会上,《朝花夕拾》、《青葱记忆》、《岁月如歌》、《夕阳光华》四个乐章,从节目的编排到主持词的撰写,从四个主持人的惊艳亮相到每个节目精彩表演,都浸透着每一个同学的心血和汗水,艺术地表现了同学们对四十年风雨生活的深刻认知,浓缩四十年的春花秋月。这是我们少年记忆的回放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是我们自编自导自演的一场到会的99个同学和5位师长欢聚的盛会。
志明同学从大洋彼岸发来的贺电,向全体师生表示问候,祝贺同学联谊会圆满成功!!我们成功了,是因为我们深深的爱着母校和故乡,眷恋和珍爱我们早已逝去的青葱时光。
同学会的余韵,将永远留在每个同学的心中,飘荡在故乡的上空。
2016/11/22
作者简介:
李定林,笔名茶客,泸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散文学会会员。“大跃进”生人,供职于泸州路政支队。二十多年来,善于调研,勤于笔耕,作品曾被多家行业杂志刊用。特别是近十年来,喜爱散文随笔写作,作品百余篇。常有报告文学、散文、诗歌等作品在国家、省市县级刊物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