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再以各种名义给孩子配手机了!这五个方法能管住沉迷手机的孩子。
新的一年来了,家长或者亲友,或者为了联系方便,或者经不起孩子的软磨硬泡,纷纷给孩子配备了手机。孰不知这是给了孩子一个带毒的苹果,各种诱惑力往往会使孩子陷入无法自拔的境地,导致一个个必然恶果:
1、成绩直线下滑。
只要有手机的学生,无一例外成绩下降或成绩较差。因为只要有手机,就一定会想时时玩弄,根本不会去听老师讲的知识。迷恋网络玄幻小说、打网络游戏……极易上瘾,根本无法控制,甚至肆无忌惮,完全陶醉在这个虚幻的美妙世界里。上课昏昏沉沉,对枯燥的学习更是失去兴趣,学习成绩一落千丈。凡是出现成绩突然下滑、厌学、逃学、辍学的,家长一定要引起重视,不是上网成瘾就是有了情感问题。
2、考试作弊,带坏学风。
用手机软件可迅速搜出试题答案,方便。用微信群发把答案公布,众多人受“益”,提分快。所以在成绩检测时,有的学生就通过手机作弊,弄虚作假,欺骗家长,欺骗老师。这种不劳而获,太轻松,学生认为找到了捷径,课上精力分散,学习不认真努力,完全靠作弊取得成绩。小学初中学生甚至用手机互传作业答案,真是百害无益。
3、色情泛滥,腐蚀心灵。
2016年5月13日,有报纸刊登了一则名为《吓坏家长,10岁女孩入QQ群看黄片》的新闻,引起大家震惊。其实通过网络看到色情暴力其实很容易,随便一搜索就可以接触到大量黄、赌、毒……而青少年正处在成长的关键期、学习的黄金期和生理、心理的躁动期,加上好奇心强、自我控制能力弱,比成年人更容易受到手机色情的诱惑,进而沉迷其中。互联网和手机媒体上大量传播的淫秽色情和低俗信息,严重败坏社会风气,污染社会环境,危害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4、身体虚弱,精神失常。
中小学阶段处于身体发育的关键阶段,需要运动增强体魄,一旦沉迷于网络世界,有时一整夜躲在被窝低头看手机,使新陈代谢、正常生物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身体虚弱,抵抗力下降;还会影响头脑发育,导致神经紊乱、紧张性头疼,甚至导致死亡;长时间地玩手机上网,忘掉周边的生活、亲人,很容易诱发他们青春期自闭症、青春期孤独症等心理疾病;还会出现过度依赖网络症,导致注意力、记忆力下降,导致抑郁、焦虑等情绪问题;网络成瘾者还会出现偷窃、伤人等过激行为。
5、近视成灾,影响择业。
我国近视眼人数已近4亿,居世界第一,近视发生率已经达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5倍,青少年近视发生率更是高达50%至60%。近视人数连年攀升,已经成为影响我国人民健康的重要问题。甚至美国军方得出了中国学生近视眼太多,空战拼飞行员消耗拼不过美国这样的结论,决不是危言耸听。经常玩手机,对眼睛的危害是很大的,往往会造成孩子的假性近视,同时也可能引发很多其他的眼部疾病。
近视眼对考大学选专业也极为不利:
(1)镜片度数大于400度的,不宜报考生物医学工程生物技术、生态学、生物科学、法学专业等专业。
(2)任何一眼矫正到4.8镜片度数大于800度的、不宜报考医学类专业、生物工程、动物医学、地矿类、能源动力类、森林资源类、环境生态类、环境与安全类、环境科学类及油气储运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
(3)裸眼视力任何一眼低于5.0,不能报考本科的飞行技术、航海技术、消防工程、刑事科学技术、侦察专业,军校 相关专业。
6、带坏他人,影响一片。
学生使用手机收发短信,看小说,玩游戏,在宿舍深夜不睡,甚至三五成群一齐玩游戏,干扰他人休息,影响别人学习。同时也带给同班或同宿舍同学巨大诱惑,父母不给买、他们也想方设法弄手机,就最终也被带上这条不归路,使家长十多年的辛勤培养付之东流,可谓害己更害人!
7、性格冷漠,亲情疏远。
一个班的学生往往建多个群,每个群里都有好多同学在线,乱七八遭聊得不亦乐乎。互传作业答案,互相介绍玩游戏的经验,却和家人交谈得少了。上网会使孩子变得越来越孤僻,不愿与外界交往,性格也越来越怪异,整日沉迷在网络虚玄世界,迷迷忽忽。对学校任何活动不感兴趣,就是体育课也不想活动,什么也不想干。好不容易过大周或放假回来了,父母都想着跟孩子多说几句话,可是孩子都自顾玩着手机,手机成为亲情杀手。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我们坐在一起,你却在玩手机,会让多少父母感到一些悲凉。
8、乱交朋友,校园欺凌。
学生用 手机在校内建群立派,一旦与同学产生纠纷,一呼百应,极易打群架。而且有手机也方便了结交男女朋友,不仅没好结果,反而容易产生感情纠纷,中学生打架十有八九是冲冠一怒为红颜,导致校园欺凌暴力事件常有发生,而且性质恶劣,手段残忍,丧心病狂,令人发指,而这些手段几乎都是从网络上学的。更有甚者和混社会的同学去违法违纪。
9.盲目攀比,不择手段。
羡慕别人有手机,不择手段购买,可以谎称学校收费,可以从一日三餐中省。为买到更好的手机,更是不顾一切。去年报道一个10岁男孩偷偷从家里拿走1.4万元,花7000多元买了iPhone5s手机、配件、路由器等,孩子事后给出的缘由是很多同学都有智能手机,可自己的手机不是智能的。甚至因没钱买新手机,产生了偷同学、亲人……的钱。
10.性格扭曲,频现命案。
2017年初抚州临川二中发生命案,高三学生雷某课间玩手机被收走,班主任孙某要求通知家长,雷某不满,持刀杀害班主任。这是一个典型手机惹祸的案例。2009年2月11日,新学期开学前一天,天津一名15岁少年因为几乎一整天都在电脑边玩游戏被母亲抱怨后,用铁棍猛击母亲头部,致母亲死亡;2009年6月,苏州一名16岁少年因沉迷网络被父母批评后跳楼身亡……一个个案例,触目惊心,手机之害,贻祸无穷,罄竹难书。
总之成年人都把控不了的手机,把它交给自控能力弱、好奇心强、贪玩心大、正处在学习知识关键时期的中学生,往往就是给了他们一剂精神鸦片,让他们颓废一生。
劝学生一句:远离手机,成就辉煌人生。
劝家长一句:为了自己孩子,也为他人家孩子,坚决不给孩子买智能手机(怕不安全就买老人机)。
(来源:父母汇。 转载请注明出处)
假期里,孩子沉迷手机真的管不了?这五个方法赶紧试试 !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规定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进校园,引起坊间关注。
时值假期,许多家长又开始担心起孩子的居家手机管理问题。没了老师的监督,孩子们捧着手机一坐就是一整天,父母看着着急,一不小心就引起“家庭战争”。假期里的手机,真的管不得吗?
今天,我们就与您一起讨论这个难题的解法~
寒假到了,不少家长又和孩子打起了“手机争夺战”, 有的孩子平时不玩手机,但放假生活单调,无所事事就玩手机打发时间;有的学生不适应网上学习方式,上网课变成了借机玩手机;还有孩子,以前就迷恋手机,上学没时间玩,放假就放开了,天天手机不离手;春节期间,家人团聚,大家一起看春晚、备年货、抢红包……家长拿手机玩得不亦乐乎,孩子自然也加入了“战队”。
面对这焦灼的战况,很多家长的第一反应是没收手机,让孩子收心。但是现在很多作业和课程都要在网上完成,想要隔离孩子与网络的接触,围追堵截实难奏效。如果强行打击,孩子往往会愈发上瘾。
孩子为什么会沉迷手机?
现在的孩子生活在信息时代,从小就接触各种电子产品,网络已成为他们获取信息的关键渠道,就像父辈年轻时通过读书看报、听收音、看电视来获取信息一样。其实,面对手机家长们不用如临大敌,要找到孩子沉迷手机的根源。
手机为什么对孩子有这么大的吸引力,要从多巴胺讲起。多巴胺是大脑分泌的一种神经递质,它能够传递兴奋和开心的信息。我们每个人都期待获取惊喜和奖励,从自己所做的事情中获得满足感,而手机恰好满足了这个需求。游戏通关后的各种金币奖励让人兴奋;社交软件的消息让人感觉被需要;娱乐视频则带来一波又一波的情绪高潮……玩手机的时候大脑时刻分泌多巴胺,当孩子找到这种更加持续、更加令他兴奋的快乐时,他自然不想去做学习、锻炼这些多巴胺分泌少的事情。
手机除了让孩子获得满足感,它还可以让孩子得到“专注的陪伴”。签到活动可以让人每天获得勋章一类的奖励,游戏中的每一步操作能立即获取精准的“回应”,电脑程序时刻在向孩子反馈“你太棒了!”“继续加油!”,而在生活中呢?孩子们在家长身上很难得到这样专注的陪伴。忙事业、忙家务,很多家长在回应孩子这件事上做得远远不够。
孩子沉迷手机,父母应该如何做?
手机这件事儿,父母“身教”很重要!
很多家长不让孩子玩手机,但自己却不能以身作则。家长们先来测测你的“手机依赖症”到几级了吧——
☞ 轻微依赖(1-3级)
除了打电话发短信,基本不看手机。
有事从不发微信聊QQ,直接打电话,说完就挂绝不废话。
平均每天玩手机累计时间不超过3小时,偶尔用手机拍拍照、看看新闻。
和朋友聚会聊天时,尽量不玩手机,没有吃饭之前要先自拍和拍食物的爱好。
除非一个人独处无聊时才会选择玩手机,很长时间不看手机也不会感到焦虑。
☞ 中度依赖(4-6级)
手机主要用于日常联络和工作,使用频率最高的手机软件是微信、QQ和邮箱,80%的内容仅用于收发邮件、沟通工作。
白天使用手机时间较多,晚上基本不看手机。
每天只在固定时间浏览朋友圈消息、阅读新闻。
在时间管理上比较自律,不会浪费太多时间玩手机、看视频,不会频繁更新朋友圈,也不会在微信群里刷屏。
仅把手机作为必要的通讯工具,没有了手机会感觉到不便,但也可以忍受。
☞ 重度依赖(7-8级)
每天起床和睡前都必须看看手机,每半个小时就忍不住去看一看手机有没有新消息。
手机电量低于30%就会惊慌失措,出门必带的三样东西是手机、耳机和移动电源。
每天使用手机累计超过8小时以上。
几乎大部分社交、学习和工作,都依赖于手机。
习惯使用各种app软件来简化生活模式,饿了用手机叫外卖,累了用手机听音乐。
在手机上看书、看视频,用手机发邮件、聊工作,24小时从不关机。
☞ “手机癌”晚期(9-10级)
随时随地都要带着手机在身边,否则就会浑身不自在。
走路、吃饭、坐车都要玩手机,曾经因低头玩手机撞到过前面的路人或是路边的柱子。
没有wifi就会烦躁不安、怒不可遏,手机没电了简直就像是世界末日。
每隔5分钟就要刷一遍QQ、微信、朋友圈、微博,从不错过每一条群消息和朋友圈。
和身边的人交流越来越少,在一个房间里也要用微信发消息。
独处时,是一个人玩手机;和朋友聚会时,是一群人一起玩手机。
如果您自己都是手机依赖症患者,又谈何控制孩子玩手机呢?其实,很多孩子的上瘾行为都受家长影响,家长在家拿手机玩游戏看视频,孩子自然会去模仿,家长不在的时候,他们就偷着玩。再者,孩子玩游戏或刷短视频,大部分是用大人的账号,如果从一开始就和孩子约定并保管好自己的账号,就不会发展到一发不可收拾的地步。
育儿先育己,父母的一举一动都是孩子模仿的对象。家长们要严于律己,严格控制自己玩手机的时间,尤其是在和孩子相处的时候,要尽量减少电子产品的使用,做到专心陪伴。在要求孩子不要玩手机的时候,自己也要首先做到,给孩子树立榜样。如果不希望孩子在手机上投入太多精力,家长就要减少手机和电脑的娱乐和游戏时间。
帮助孩子明确手机的定位
心理学认为,一个人注意力过度集中于一个兴奋点上,就会忽略周围其他事物。如果孩子一直用手机玩游戏、刷视频、听音乐,就会产生心理依赖,认为手机的功能就是娱乐。这个时候家长要引导孩子多学习一些手机的其他应用,改变孩子对手机的单一认识,让他意识到手机除了娱乐还有其他更有意义的用途。
除草的最好方法,就是种上庄稼。家长要指导孩子使用手机辅助学习,让孩子意识到手机也是一种学习工具。针对孩子的特点和兴趣,为孩子选择一些学习软件,有目标有选择地引导孩子利用手机学习,既获得了知识,又拓展了兴趣。最重要的是,快乐的学习体验让孩子对手机的功能有了全面的理解,他们会意识到,手机不再是玩具,屏幕的那边连接的是一个广阔的世界,那里有无穷尽的知识宝藏。当然,在手机上学习和查阅资料的时候要注意屏幕时长,保护好眼睛。
规律假期作息时间
寒假来了,孩子不能放养,家长要引导孩子规律作息,按时起居,有序生活。如果不能把计划平均细化到一天的每一个时间段。起码要对一天中的相关任务做好统筹,合理安排学习、玩耍、运动的时间,把握进度。当然,时间安排也并非一成不变,如果春节期间有相应娱乐其他安排,家长要提前跟孩子沟通,合理调整逾期的计划。
家长要有意识地让孩子参与作息时间表的制定,不可全权代办,否则制定出来的计划脱离了孩子的实际,孩子只会一味的抗拒。家长应和孩子一起根据自身的情况制定最合适的作息时间表。如此一来,孩子会更容易接受,家长也方便管理,同时培养了孩子的自主意识和计划能力。
帮助孩子培养新的兴趣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这一点无可厚非,只是智能手机将孩子的玩耍局限于一块小小的屏幕。我们要让孩子知道,电子产品带给人的快乐是短暂的,父母要学会带着孩子体会人生更多的快乐,除了那一方小小的屏幕,还有更多的幸福值得他们去发掘。当孩子在真实世界里得到了快乐,哪里还会去沉迷电子产品呢?
家长可以趁假期培养孩子的兴趣,让孩子把时间投入到有趣又有意义的事情上。寒假是亲子相处的好时机,家长也可以多带孩子进行体育锻炼,让孩子和自己一起运动,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让孩子体会手机之外的乐趣。
鼓励孩子参加集体活动
家长要鼓励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例如,同学的生日会、社区的联谊会,图书交流会、英语角等等。让孩子在集体活动中去结识志同道合的朋友。很多孩子沉迷于手机游戏就是因为缺少朋友,缺乏社交,生活单调。当孩子拥有充实而丰富的生活,就不会依赖手机这个“电子朋友”了。
同时,家长要警惕孩子们去参加集体活动时一起玩手机。当周围的小伙伴都在玩手机时,孩子很有可能抵挡不住诱惑。孩子去参加集体活动之前,家长可以跟孩子沟通、协商,不带手机。家长要明确告诉孩子集体活动的内容和意义,让孩子专注于享受集体活动。当然,今年寒假,这些活动还要建立在安全防疫的基础上。
学会正确地使用手机是孩子在网络时代的必修课,也是家长的必修课。我们如此重视孩子的手机管理,其实并非要围追堵截,我们希望孩子能够让手机为自己服务,而不是成为它的奴隶。我们的孩子倘若连一部小小的手机都管理不好,又谈何实现未来的梦想呢?
最后,再为家长们提供几个亲测有效的假期手机管理小诀窍!
1.限制孩子对电子产品的接触,但不要严格禁止。在孩子学习和活动时,将电子产品放置在看不到的地方,如果有事先约定,物理隔离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孩子减少干扰。但限制接触不能过于严格甚至没收手机,否则容易引起亲子矛盾,不利于问题解决,家长可以和孩子商量好时间,允许他/她用手机玩耍或浏览社交网站。
2.如果孩子有自己的电子设备,可以通过“屏幕时间”监督、时间锁等软件和自带功能,帮助孩子统计屏幕使用时长,设定对不同网站和平台的使用时长,到时间后屏幕关闭,孩子就要去做其他事情。
3.如果是年龄较小的孩子,需要父母引导其具体的手机使用情况,提供更丰富的假期生活选项,理顺孩子的情绪;如果是大一点的孩子,可以和他/她一起对不同的手机使用目标进行分类,帮助其认识自身需求,寻找替代选项,比如娱乐需求,可以通过其他户外活动代替,比如社交需求,可以鼓励孩子与朋友增加线下接触,拓展友谊。
4.如果平时和孩子接触不多,假期才发现其有严重的电子产品依赖,各位家长也不要惊慌,尤其不能粗暴干预,可以趁假期选择一个好时机与孩子聊一聊,很多时候,手机问题只是表象,其实质往往指向孩子内心的缺失——有时是因为缺少家人陪伴,有时是因为缺乏学习动力,有时只是觉得生活无聊,缺乏兴趣,或者干脆是不想写作业,缺乏开始的勇气……只有帮助孩子解开这些心结,手机问题才能逐步得到纠正。
以上无论哪种策略,作为家长,我们一定要选择相信孩子,相信他们有向上的意愿和能力!
(来源:父母汇转自人民教育公众号。。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