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之源——崧泽

崧泽遗址是上海远古文化的发源地,被称为“上海之源”。遗址发现于1957年,地处青浦区赵巷镇崧泽村,是上海最早有人类生存的地方。
遗址位于沪青平公路南,油墩港东,南隔淀清河与崧泽村委会相望。周边河叉纵横,环境清幽。
遗址上建有上海崧泽遗址博物馆,总用地约1.3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680平方米,2014年5月18日正式建成对外开放。
进入馆区大门,路过停车场,通过一座人行桥才到达博物馆。与一般博物馆不同,崧泽遗址博物馆是建立在当年遗址发掘的现场之上的。
人行桥北堍立有“国保”石碑。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上海40个“国保”单位之一。
崧泽遗址于1958年由农民挖塘时发现古物,1960年以来,上海博物馆考古队对这处古遗址进行了五次考古发掘,发现了上海最早的先民踪迹,从而把上海的历史一下前推至6000多年以前,颠覆了“古代上海是个历史不长的小渔村”的长期误解。
崧泽遗址早在1962年就被上海市政府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地点 ,1982年在中国考古年会上认定此处遗址介于以嘉兴为中心的马家浜文化和以余杭为中心的良渚文化之间,命名为崧泽文化——
上承马家浜文化,下接良渚文化,是长江下游太湖流域的重要的文化阶段。崧泽文化距今约6000-5300年,属新石器时代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阶段,以首次在上海市青浦区崧泽村发现而命名。
青浦区发现崧泽文化遗址 4 处(崧泽遗址、福泉山遗址、金山坟遗址、寺前村遗址),出土各类文物 800 余件,挖出古墓100 座,还有大量的石器、玉器、骨器、陶器和兽骨、稻种等遗物,证明崧泽距今6000年前就有人类居住活动,崧泽人是上海最早的祖先。
崧泽,一个地处上海西部腹地的普通村庄,从此被誉为“上海之源”——上海地区最早的古文化遗址在此发现,上海先民最早的生活足迹在此起步;崧泽文化由其得名,中国古史因之增辉。
埋藏在这片土地下的历史印痕,让人们恍悟:东海之滨的“小渔村”,其实早已走过六千年文化兴衰历程;凝结在这处古代遗址中的历史真实,让我们惊诧:近现代的东方大都会,远古时代就曾是中国发达的文明中心。
崧泽遗址博物馆由“发现崧泽遗址”、“走进崧泽遗址”和“传承崧泽遗址”三个部分组成,为我们集中展示了上海早期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带来一段非凡的穿越之旅。
走进展区幽暗的甬道,去穿越时空隧道,追溯文明起源。
距今7000年起,上海地区海岸东扩,陆地抬升,开始适合人居。崧泽,正是位于当时的“冈身”(古海岸线)上,是一个东临大海的古村落。
“崧泽”的意思是指“吴淞江流域湿地中的一块高地”。“先有崧泽村,后有上海城”,自从马家浜文化先民来到上海地区之后,这片土地上再也没有中断过人类活动。追溯源头,有诸多的“上海第一”都来自于崧泽遗址,它们共同构成了古今上海的起点。
“上海第一人”长什么样?直到2004年春天,考古学家对崧泽遗址进行第五次发掘时才在马家浜文化时期的7座墓葬里发现了他:一名年龄在25岁至30岁之间的男性。据考古学家介绍,这个年龄在当时已经是“老人”了。
考古学家利用发现的头骨,结合先进的成像技术,还原他的容貌:该个体的容貌特征与现代东亚蒙古人种的华南类型较为接近。
馆内还展出了1961年发现的炭化稻谷遗存(上图分别为肥短的粳谷和瘦长的籼谷),这是上海出土的最早的人工栽培水稻,被称为“上海第一稻”。这是国内发现的首个稻谷遗存,为中国稻作起源提供了直接证据。
马家浜文化时期的上海先民开始学会了建造房屋,出现了房屋聚集的村落,且日常生活不再风餐露宿。婚姻家庭、人群组织以及社会关系也越来越复杂。“上海第一村”为后来城市出现和文明起源奠定了基础。
2004年,在马家浜文化地层上,发现了15个围成一圈的柱洞(房屋立柱腐朽后,留下的竖形洞),房屋面积约5.5平方米,门外有一个支撑门檐的柱子。通过复原,它类似于后代的谷仓尖锥顶,墙体以竹、木为立柱,立柱外再糊上泥巴,屋顶用茅草覆盖如斗笠状向周围披下。“上海第一屋”是上海先民的最早居所,定居时代由此拉开序幕。
凿井是为了获得稳定和清洁的水源。1987年,崧泽遗址清理出来的马家浜文化时期的水井,是中国年代最古老的直筒形水井,表明上海是我国最先发明了找水和储水先进技术的地区。
“上海第一井”为直筒,井壁光滑,水源丰富,遗有兽骨,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水井。工艺也较先进,其形制沿用至今。
崧泽先民生活环境的复原场景。6000年前,属于马家浜文化的人群来到上海,崧泽这样的水边高地便成了先民的最初生活场所——他们就是上海的先民,崧泽就是他们最初的家园。
到了晚上,星月辉映,先民们升起了篝火,村子进入了梦乡,无数个日夜变换,演绎这片土地上几千年来的沧桑变迁。
当时崧泽村濒临东海,是一片沼泽之地,海拔甚低,地下水位很高,西、南等处有山陵、土墩、林木,水草茂盛,是适于远古人类生息的地区之一。
崧泽这片土地上的先民们认识自然,利用自然,代代相续,生生不息,留下了几千年的文化堆积。
生产工具“石犁”“石锛”“石斧”“石凿”的出土,说明先民农耕技术的提高与生产力的改进。上图为石钺、带镦石斧。
从崧泽遗址中发现的一只圆咕隆咚的典型的家猪模样的陶塑小猪,将上海地区驯化猪的历史向前推进到了6000多年前,此前的考古结果都表明人类家猪驯化史只有5000多年。

玉镯。

崧泽文化时期的制陶,在中国新石器诸文化中,可谓是进入了一个划时代成就的时期。首先开创了轮制陶器,从中期开始,已运用陶轮快速旋轮、捏泥坯成型的制造技术。上图为陶罐。

陶壶。

双层镂孔陶壶、鳞纹陶壶。

几何纹陶罐、陶鼎。

陶盖罐。

穿越时空隧道,追溯文明滥觞。崧泽,让人们领略了考古发现之旅,先民开创之功,上海人文之始,中华文明之脉。古老传统,谱系传承。让我们再从崧泽出发,去创造今天和明天的美丽上海吧!
(2019年11月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