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满现代气息的上海会馆史陈列馆。在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开幕前夕,一座以展示上海会馆公所“兴衰史”的陈列馆在三山会馆拔地而起。它与会馆古建筑融为一体,相映生辉。在游览了三山会馆后,参观会馆东侧的上海会馆史陈列馆。
陈列馆的设计定位于以全新的现代材料重新诠释传统建筑的文化精髓,使历史的文脉在现代的作品中得以传承与延续,达到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
陈列馆墙面采用定制陶板替代常见的清水红砖,在维持原有肌理质感的同时使建筑更为精致, 拼接与组合方式也更为灵活,与古建筑的清水墙面有异曲同工之妙。
金属板材屋顶替代了传统的小青瓦屋面,既有利于屋面的保温节能,又为展馆提供舒适科学的自然光源。镂空的钢板墙面使楼道显得通透亮畅。
会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一部会馆的历史,见证了上海都市的崛起。
上海第一座会馆关山东会所,清顺治十一年(公元1654年)创办。其后300年间,各地商人云集上海,相继建立了一些同乡会馆和同业公所,鼎盛时期多达400余座。开始时,会馆和公所大多沿黄浦江和老城厢一带而建。图为北门外市景——清末老城厢是华界重要的商业区域(明信片,网络图片)。
会馆,指历史上那些旅居异地的同乡人共同设立的,供同乡、同业聚会或寄居的馆舍。会馆在祭祀先祖、联络乡谊、协调经济、扶贫济困和福利事业等多方面发挥作用,在同籍、同仁间产生深厚向心力和归属感。
上海的会馆公所兴起、繁荣至消逝,历史过程长达3个多世纪。在清初,上海的经济发展就催生出最早的移民组织——会馆公所。
海纳百川,上海开埠前后,大量外来人口涌入,为上海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和财富,加快了上海和各地的商贸交流,加速了上海的经济、社会发展。
开埠后,会馆公所的建立加强了上海与沿海和内陆的经济联系,给上海城市和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推动了上海成为全国最大的都市。
会馆公所是为促进各地旅沪商帮经济活动而兴起的,也使各种不同的地域文化进入上海。各地不同风俗习惯的交融汇合,为海派文化的最终形成创造了条件。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会馆公所退出了历史舞台。改革开放以后,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新型同乡和同业社会组织终于得到重建。
“履业公所”门额。
清嘉庆四明公所界址石碑。四明公所又称宁波会馆,是上海人民早期反对帝国主义扩张斗争,并取得胜利的纪念地。浙江宁波旅沪同乡于清嘉庆二年(1797)始建,占地30多亩,建筑面积约800平方米,其中建砖木结构的硬山顶房屋20间作寄柩用、余后作义冢之地。 现公所仅存红砖白缝的高大门头一座,1977年12月7日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英商租用商船会馆土地道契。
1948年上海市杂粮商业同业公会会员行号出货通知条。
为何大多数商家走入租界,趋之若鹜?
宁波旅沪同乡会捐款收据。
1948年福建旅沪同乡救济水灾筹赈会收据。
河南水灾赈捐册。募集捐款,赈济灾民,会馆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上海吴江会馆公债票。一个地方会馆,竟然发行公债,闻所未闻。
四平公所灵柩年捐收照。四明公所建有20间房屋作寄柩用,“灵柩年捐”或许与此有关。
宁波旅沪同乡会举办的第廿六届同乡集团结婚证书。又是一个闻所未闻,同乡会也能发结婚证。
铜珐琅洞庭东山旅沪同乡会·惠旅养病院证章。这个同乡会好福利。
很多旅沪同乡会兴办中小学,为商人解决后顾之忧。图为1941年齐鲁小学登记卡。
1937年上海徽宁小学发行的“黄山旅游必携”。段琪瑞是安徽合肥人,徽宁小学自然用他的墨宝。这位民国十大军阀、北洋三杰,因致电逼迫清帝退位、抵制袁世凯称帝和讨伐张勋复辟这三件事,有“三造共和”的美誉。
1928年宁波旅沪同乡会第二公学郑经顺初小“毕业证书”。
未曾缺课就能得到勤勉证书,应该相当于现在的全勤奖状吧?
会馆是城市发展的见证,也是上海移民城市、多元文化形成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上海早期建设中外地来沪小人物的功劳不可磨灭,会馆和公所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会馆对上海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对上海社会人口结构也有重大影响。今天的上海更是万商云集,各地商会林林总总,应该比旧时的会馆公所更能发挥其社会组织功能和现代商会的作用。
(2020年12月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