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衰亡史鉴(中)

汉元帝刘奭死后,其皇后王政君的势力日渐增强,王家人作为外戚,开始影响西汉的命运。更要命的是,她的寿命还很长,西汉的衰亡,可以说她是幕后推手之一。

刘骜甫一即位,随即任命他的大舅父王凤为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第二年又封舅父王崇为安成侯。这时谏大夫杨兴说,汉高祖刘邦早就定下规矩“非功臣不侯”,“今太后诸弟皆以无功为侯,外戚未曾有也”。有这样的忠谏之臣,是国之幸,倘若能纳其言,西汉或能止其颓势。可惜汉成帝刘骜缺少远见,不堪大任。

当时的王凤还没有大权在握,还很惶恐,上书请求辞职退休,成帝刘骜不批准。后来在公元前27年,刘骜竟又分别对五位舅父封侯,时人以“五侯”称之。如此重用外戚,刘骜便给西汉政权埋下了祸根。

事实上,成帝在纳谏、决断方面,还要强于元帝。比如丞相匡衡建议他,多了解过去兴衰得失,“采有德,戒声色,近严敬,远技能”等等,他都“敬纳其言”。比如,陈汤曾因罪下狱当处死,太中大夫谷永上书为他辩护称“战克之将,国之爪牙,不可不重也。盖君子闻鼓鼙之声,则思将帅之臣”。成帝下令释放了陈汤,但剥夺爵位贬为士伍。当时成帝还下令说,死刑条文有千余条,律令繁多,应减少死刑、简化条文。

而在用人上,成帝刘骜也还是有不少善举的。比如在前朝被贬的刘向,就被起用为光禄大夫。而王凤虽是外戚,也很懂得用人。比如陈汤被贬后,王凤把他收归帐下,幕府大事都由陈汤决定。王凤很器重杜钦,把他安置在幕府为官,当时的很多善政,大多出自杜钦的建议和谋划。而杜钦多次推荐贤士,让他们一起补救政误,推进善治。比如当时黄河决口,杜钦就向王凤推荐了王延世。王延世出奇招,用竹子编成四丈长、九人合抱的竹筐,再装上石头,堵上了决口。成帝就任命王延世为光禄大夫,封关内侯。

但是,善治也是遵循短板理论的。刘骜虽有若干长处,但一个好色过甚,一个不能解决外戚干政,正是这两大短板,最终让刘骜骤然身死,西汉加速衰落。

在权力问题上,刘骜一再谦让软弱,最终大权旁落,王凤掌握了国家大权。大权旁落,自己也知道,却仍不能有所动作,这只能说是性格决定命运。王凤大权在手,便开始打击异己。杜钦劝他不要过于张扬,他也听不进去。当时,琅琊太守杨彤与王凤是姻亲,因治下发生灾害,丞相王商查问。王凤求情,但王商不听,秉公查办,进而上奏请求罢免杨彤。王凤因此便恨上了王商,于是“阴求其短”,拿着王商的一点疑似短处便开始弹劾。这样的打击报复,在雄主那里,根本不可能得逞。但在庸主那里,却屡屡能成。

当时成帝刘骜认为,王凤找的这些材料都无法证明是事实,也不足以构成大罪,可以说他的智商是够用的。王凤听成帝如此一说,便固执争辩,要把此事交付查办,结果成帝居然就同意了。然后,当然就查办出了一些阴险不实之词。成帝因一向器重王商,心中也明白这是故意针对他,于是指示说不要追究了。但是,基于他说了不算的权力格局,他的指示当然不能落实。最终,王商被罢免,三天后,发病吐血而亡。

一定意义上说,王凤打击王商的故事,揭示了古今许多人不敢担当、不敢秉公执法办事的根本原因。王凤们的“不对称打击”,让那些想持守公正、想干点事的人投鼠忌器,因为秉公办事会伤害到一些人的利益,会因此而得罪一些人,因而就可能会被他们搜罗出一点鸡毛蒜皮的事来,甚而被诬告,结果就在升迁等关键时刻受到影响。于是,很多人只好向各种势力妥协乃至放水,或者就是为官不为或慢作为,在关键问题上“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后来,一直到王凤身死,刘骜也没敢罢黜王凤,反而因此让一些良臣受到迫害,真是一再地自毁长城、自断根基。

王凤专权终于告一段落,刘骜应该做点正事了吧?可是,他不但没干正事,反而开始放纵其好色的这一毛病,常微服出行,寻奇猎艳。于是,阳阿公主家的歌舞女赵飞燕、赵合德姐妹俩登上历史舞台。这姐妹俩虽有绝色却无品德。赵飞燕入宫不久,便进谗言,导致许皇后被废,不久自己就如愿上位当了皇后。同时,这姐妹俩嫉妒心极强,残害刘骜子嗣。她们为求美而服“息肌丸”,导致终身不孕,结果便是刘骜没了接班人。刘骜自己则纵情声色,荒淫无度,最终暴死。

汉成帝在位26年,当政时间并不短。倘是个英主,就有足够的时间干成大事。他的智商不算低,可以说有足够的能力变乱为治。遗憾的是,软弱与好色两大致命弱点,让他非但不能阻止西汉下滑之势,反而使之加速。班彪在评价刘骜时也不禁一叹:“然湛于酒色,赵氏乱内,外家擅朝,言之可为於邑(叹息)!”确乎,今天读来也是一声沉重叹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