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朝元老因清贫怕被嘲笑,回乡时带了数箱砖头,皇帝说:换成金银
纵观孙嘉淦的一生,你就能看懂什么叫理想、现实和人性。
孙嘉淦敢言
在《清史稿》中对于孙嘉淦的记载是“嘉淦故家贫”,他出生于贫困之家,后来高中进士。不得不说孙嘉淦确实是人才,而且聪明绝顶。原因很简单,古代的教育并未普及,一般人吃饭都是问题,根本没有闲钱读书,但是家境贫寒的孙嘉淦做到了,不仅读书,而且高中了进士。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孙嘉淦在翰林院做了一名庶吉士,这是明清时期的小官,短期的临时编制,但是你不能小瞧这个官职,因为很多名人都做过这个官,比如张居正、曾国藩等等。所以,这个“庶吉士”被称为内阁摇篮。从这个角度来看,孙嘉淦此人绝不简单。
雍正刚继位那会,刚刚经历九子夺嫡的惨烈,雍正当时心情不是很好,大臣们也都不敢对雍正提一些建议,都是三缄其口,明哲保身。
孙嘉淦确实与众不同,其他人不敢说话的时候,他孙嘉淦就敢,而且不仅敢言,还敢往雍正的伤口上撒盐,在他的上疏中,主要提了三件事情:“请亲骨肉,停捐纳,罢西兵。”
孙嘉淦竟然告诉雍正,要“亲近兄弟、停止纳捐、西北收兵”。其他的暂且不提,仅仅是这“亲近兄弟”四个字,就足以要了他的命。九子夺嫡,是雍正最忌讳的话题,孙嘉淦竟然写在纸上,再面呈皇帝,告诉他这样做不对,这不是找死吗?
事实也是如此,雍正看了孙嘉淦的奏折,准备斩了他。这时候一个人为孙嘉淦说了好话,总算保住了他的一条小命。这个人的名字叫朱轼,是雍正的辅臣,他当时说了一句话“嘉淦诚狂,然臣服其胆。”雍正一听,明白了他的意思,转念一想,笑笑说“朕亦且服其胆。”
就这样,孙嘉淦的命保住了,而且他直言敢谏的名声也传开了,从此做了一个诤臣。最厉害的是,雍正驾崩,乾隆上任之后,他又上疏乾隆,提出谏言“三习一弊”,得到乾隆恩宠,从礼部侍郎,直接迁为刑部尚书。
孙嘉淦清廉
孙嘉淦不仅直言纳谏,而且还十分清廉,整个为官生涯,经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他也就因此做了三朝的清官。
有一次,孙嘉淦得罪了雍正,要被处斩。但是文武百官纷纷求情,希望能够给孙嘉淦戴罪立功的机会。对于孙嘉淦一致的评价是“孙嘉淦太憨,但他不爱钱。”
这样的评价虽然显得粗糙,但是却极为精准,将他敢于直言,又不爱钱的两大特点概括精准。最后,雍正“物尽其用”,充分发挥他不爱钱的优点,让他去银库任职。
因为这事儿,还惹得果亲王允礼老大不乐意,他觉得这世界哪有不爱钱的人呢?于是身为户部领导的果亲王允礼,决定来一次突击检查,看看这个孙嘉淦到底是不是真如传言那样不爱钱。这一查,果亲王允礼也服气了,丝毫不差。本来是想捉他的小脚的,结果却成了帮他表功了,从这以后,雍正又重新重用他了。
事上闻,上愈重嘉淦。
孙嘉淦的清官之名流传甚广,但是在他告老还乡的时候,却用几辆马车装了几十个箱子,浩浩荡荡的返回故乡。这事儿很快就传到乾隆的耳朵里,甚至有人告诉乾隆,这孙嘉淦就是沽名钓誉之辈,伪装成清官的巨贪。
孙嘉淦回乡路上,就被乾隆派来的人暗中追上,偷偷的检查了一番,一旦证据确凿,就要动手将孙嘉淦这个老贼绳之以法。只不过这一查,让乾隆觉得很尴尬,因为在这些箱子中,没有发现贵重物品,全都是一些石头。
后来经过询问,乾隆才恍然大悟。原来这孙嘉淦一生为官清廉,回乡时就只剩下两袖清风。荣归故里本是一件让人高兴的事情,但是孙嘉淦却觉得自己两手空空回去不妥,这样会丢朝廷的脸,于是想出用石头装满箱子撑场面,给乡绅们一个富贵的假象,以保全朝廷的脸面。
于是,乾隆下旨,对孙嘉淦重重有赏,专门派人将他的石头换成了银子,以此来表彰对清廉官员的嘉奖。
孙嘉淦后来变了
在他告老还乡之后两年,又被乾隆启用了,算是享受两年清福,最后晚年时期,依然还是在官场度过。但是, 孙嘉淦在晚年的表现,却与以往大为不同。
孙嘉淦晚年时期,给自己制定了一个居官八约:“事君笃而不显,与人共而不骄,势避其所争,功藏于无名,事止于能去,言删其无用,以守独避人,以清费廉取。”
总体来说,就是告诫自己,为官要谨言慎行。这样的为官之道,与他早期的直言敢谏,有了巨大的反差,相比以前拼命往上爬,晚年的孙嘉淦更注重“平稳着陆”。
不过,树欲静而风不止,你为官一世,三朝元老,想平稳着陆也没那么容易。在他晚年的时候,发生一件著名的案子——伪奏稿事件。
乾隆十六年,有一份罗列乾隆罪状的稿件,以私下手抄的方式传播极广,甚至遍布全国,并且伪称孙嘉淦是作者。乾隆知道后大怒,开始大范围排查,只不过无从头绪,一年之间,因为此事牵连甚广,许多官员都因此事殒命。
孙嘉淦听说这件事后,早没了以往的胆子,吓得魂飞魄散,将自己辛苦写的《春秋义》《诗删》《南华通》全都付之一炬,害怕留下什么文字狱的口实。
只不过,孙嘉淦最终还是因为恐惧,导致自己每日担惊受怕,病情加重之下,不久就离开人世了。
从贫苦出身,高中进士为官,到直言敢谏,做一名两袖清风的诤臣,再到最后谨慎为官,最终死在恐惧之中。孙嘉淦的一生,励志、传奇、清廉,成为他广为流传的品质。最终,在面对生死问题上,曾经的“强项令”也变成了一个谨小慎微之人,这才是人性。
清贫时无所畏惧,富贵后惊惧缠身,让人惋惜的结局。
参考文献:《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