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章 我的百位老师  张志远

第六章 我的百位老师

张老:在我学医过程中,我的老师有百位之多。这百十位老师,除了我的授业恩师及我的父亲教我学医之外,还有我接触的百十位前辈。我没有什么成就,就算是多多少少有点小的作为的话,都是这些前辈赐给我的,是我从他们那里学来的。我不能忘掉这些前辈、老师、祖师爷,所以我要将他们突出出来,我不能夺人之美。一个人的知识太有限了,得集思广益,不是也有句老话叫“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么?我的很多经验来源于这百十位老师。

李玉清:您能给我们谈谈您是怎样跟这些老师学习的吗?

张老:我跟他们学习有很多形式,比如我父亲的朋友到我家来,他们谈话的时候,我在旁边聆听;

有时候我父亲带着我去他行医之地,我也在一旁听他与患者及同行谈话,这就是学习了;

我自己去拜访某位前辈,也是我学习的好时候;

还有我父亲给我们张家的徒弟、弟子讲学的时候,我也在旁学习、听讲,我就是这么学习的。我参与跟师治疗、父亲与同行的病案讨论、甚至药物的进货等,我听到、学到的与现在科班出身的同学所见到的是不一样的,现在学校里学习的同学们接触面太小了。李玉清:您有百位老师?可以给我们讲讲吗?张老:是的,除了前文我提到的几位老师外,我的老师有百位之多。我的百位老师既有同道前辈,也有懂医的尼姑、僧侣,甚至民间医生,走街串巷的铃医也是我的老师。我在开始学医的过程中,接触过很多的医学前辈。我从他们的身上学到了很多的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老先生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他们的道德风尚很高。他们毫无保留地给我介绍了一些临床成功的或是失败的经验,而且对研究《内经》《伤寒》《难经》一类古籍,他们给我指出了很多的路子。应该怎样学,应该学哪些东西,哪一些不需要学,哪一些是有错简、有衍文,哪些不是经文、不算张仲景先师给咱留下的遗产,而是后人加进去的。要把正文和先贤的学说,区分开来,不要鱼目混珠。比如有位老先生,他的名讳是孙祝顷(音),曾在临床上指点过我。我曾遇到一个病人,口干舌燥,渴欲饮水,大便干结,小便短少,但是体温并不高。因为当时我已学习了《伤寒论》,对经方较为熟悉,于是给予调胃承气汤,以攻下、建中、濡运为主,主药是大黄和元明粉。患者服后,大便下来一些,但仍有口渴,且口干舌燥,眼目也干,没鼻涕,类似干燥症。我想:大便已下,为何还有这些症状呢?方中有元明粉,可濡运肠道,干结可解除;火气一下,上焦就通开了,津液就该上升。但实际效果不行。我就此事请教孙老先生。他说:《伤寒论》中,桂枝汤治的中风病进一步发展,邪热内侵以后,也会出现一些干燥症,可以用调胃承气汤。这个患者你用调胃承气汤,本身不是错误,但也不够恰当。但它治疗的目的还是以攻下为主。你可以考虑用吴鞠通的增液汤,元参、麦冬、生地三味药养阴、增液,可促进口腔唾液分泌,口渴舌燥就解决了。增液汤本身又是润药,能润肠、通便,大便一通,火邪亦随之而下,这是一举两得、一箭双雕的办法。之后孙老先生跟我说道:“虽然你已看过《温病条辨》,但是增液汤这张方子没有完全掌握,说明你在学习过程中走马观花,没脚踏实地认真、反复研究这张方子,并应用到临床上。这个事情还说明一个问题,你学识方面太浅薄了。你今后唯一地解救自己的办法就是多读书、多临床。”孙老先生的话,我至今记忆犹新,难忘啊!他给我的这些教育,不管是现在还是以前,再多的钱也买不到。咱们学的知识,到哪里咱都能带着,一千万贯钱你就不一定带得走了,所以说知识无价啊!我的前辈及同道也是我的老师。如家父同科辛润田伯父,以《伤寒论》名家,蜚声医界,处方药少量大,有“刀下见血”的称号。他对感冒出汗高烧稽留不退,只要大便不溏就投白虎合小承气汤,计石膏30~60g、知母15~20g、大黄6~9g、厚朴6~9g、枳壳6~9g、粳米15~30g,加黄芩15~20g,水煎分四次服,五小时一次,日夜不停,3~5剂体温即行下降恢复正常。老朽师其意又添入青蒿10~20g,因石膏味涩,不会引发汗多,可消除顾虑,不会出现不良现象,我命名为清解汤,临证应用效果可观。又如经方派黄世雄先生与我交流时说:《金匮要略》麻杏薏甘汤,通过发散渗化医治低热风湿肌肉、关节一身尽痛,以之调理急性关节炎,或慢性关节炎出现急性发作。该方坚持应用,有明显效果。投量为麻黄15g、杏仁15g、薏苡仁45g、甘草9g,加独活30g、秦艽20g,水煎分三次服,每日一剂,连用7~15天。我临床常开此方,确有功力,为了提高疗效,又加五加皮15g、千年健30g,改成胜痹汤。因有杏仁,大便不致干燥,否则添郁李仁15g即可解决。李玉清:您还从铃医处学到了很多知识吗?能介绍一下吗?张老:世人多对铃医有偏见,认为铃医能说会道,口吐莲花,将药卖出后便溜之大吉。在行医过程中,接触到一些铃医,发现许多铃医虽然理论深化程度较低,但其掌握若干验方,对针灸及外用药物颇为熟悉,手中多有几手绝技,有药到病除之效,并非全部为骗术。现介绍从铃医处学到的数首方剂。先谈谈秘方二味汤。1948年,从河南来三位铃医,在山东德州行医。行医时以一大篷车载之。从三位铃医所呼喊的话中得知,其专治鼻衄、吐血症,其效立竿见影。有一胃出血的妇人求诊,铃医从药箱中拿出一包红色粗药末,放在砂勺中煮,水沸后再煮五分钟,稍凉后嘱患者服之,药下如攫。有懂医者待他们走后,仔细研究了他们抛却的药物残渣,发现此方仅有二味药,一是大黄,一是代赭石。后来我曾将此秘方二味汤用之实践,确是可收捷效。按:大黄苦寒,有荡涤肠胃、推陈致新、活血化瘀之功。《神农本草经》云:“下瘀血血闭。”张仲景《金匮要略》泻心汤治心气不足,吐血衄血,用大黄、黄芩、黄连。《备急千金要方》:“治产后恶血冲心,或胎衣不下,腹中血块等。用锦纹大黄一两,杵罗为末……亦治马坠内损。”取其下瘀血之功。《证类本草》引《简要济众方》曰:“治吐血。川大黄一两,捣罗为散。每服一钱。以生地黄汁一合,水半盏煎三五沸,无时服。”此为取其活血止血之功。对于大黄治吐血之机理,朱丹溪与李时珍之观点类似,认为仲景先师用大黄治吐血,是取其苦寒之性,泻去邪火则血安。朱丹溪曰:“仲景用之泻心汤者,正因少阴经不足,本经之阳亢甚无辅,以致阴血妄行飞越。故用大黄泻去亢甚之火,使之平和,则血归经而自安。”李时珍曰:“大黄乃足太阴、手足阳明、手足厥阴五经血分之药。凡病在五经血分者,宜用之。若在气分用之,是谓诛伐无过矣。泻心汤治心气不足吐血衄血者,乃真心之气不足,而手厥阴心包络、足厥阴肝、足太阴脾、足阳明胃之邪火有余也。虽曰泻心,实泻四经血中之伏火也。”但唐容川则从活血化瘀的角度解释:“大黄一味既是气药,又是血药,止血不留瘀,尤为妙药。”其解释大黄止血之机理与朱、李二位不同。代赭石,《本经》曰:“除五脏血脉中热,血痹血瘀。”

日华子本草》云代赭:“止吐血,鼻衄。”《本草纲目》附方中有:“吐血、咯血、流鼻血。用代赭石一两,火煅、醋淬多次,研细。每服一钱,开水送下。”大黄与代赭石均为苦寒药,大黄活血化瘀血,代赭石质重降逆,为肝、心包络二经血分药,主治二经血分之病。二药相合治疗吐血证,竟收奇效。第二首方是大补养阴汤。1945年,遇一铃医在贸易集市摆摊应诊。该医为一举竿郎中,已70余岁,由弟子牵着毛驴寻诊四方。其时,有一老妇气喘吁吁,拄杖而来,求其诊治。老妇言医院诊其为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郎中云可与大补养阴汤,与其五包散剂,嘱以纱布包煎,分两次服。患者服后症状大减。老妇人又去复诊,郞中嘱继服一周。疗效很好,该妇人病愈。后该郎中所用之药被他人透露出来,该散剂由六种药物组成,分别是:麻黄、细辛、白芥子、五味子、半夏、少量的洋金花。李玉清:该方所用的六味药,麻黄味辛温,宣肺平喘;细辛味辛,有祛风散寒、温肺化饮之功;白芥子味辛温无毒,有温肺豁痰利气之功;五味子性温味酸,有敛肺止咳的作用;半夏辛温,有温中化痰、降逆止呕之功;洋金花即曼陀罗花,味辛性温,有止咳平喘之功。观全方药性为辛温化痰、止咳平喘之剂,与补阴丝毫不涉,为何名大补养阴汤?令人费解。张老:铃医治病,为了保密,开方时不写真实方名。比如外感风寒哮喘发作,开麻黄汤加川贝母,暗中却与小青龙汤,俗谓腾笼换鸟。虽然名实不符,但疗效较好,因此,患者并不追究。此大补养阴汤当亦为遮人耳目之名。

李玉清:洋金花辛温有毒,用时当注意用量,用量过大可致中毒,甚则危及生命。张老:是的。我介绍第三个方子是雪里送炭汤。是铃医满庭芳所用的方子。满庭芳业医50余年,经验丰富,求治者敬之如神。1945年,我与满庭芳弟子相遇,询及其师,他的弟子云:老师乃庠生出身,19岁乡试落第后,改习岐黄。满庭芳对流行性热证高烧不退,常用《伤寒论》方,给予雪里送炭汤,实即白虎汤加柴胡、黄芩、大黄,疗效较好。方剂组成为:石膏60g,知母15g,柴胡20g,黄芩20g,甘草6g,粳米60g,大黄3g。该方用小量大黄,苦寒峻下,可引热邪由下而出,是满氏值得表扬的一妙招。按:白虎汤用于清阳明气分之热。柴胡,《本草纲目》云:“柴胡乃引消气退热必用之药。”又云:“盖热有在皮肤、在脏腑、在骨髓,非柴胡不可。”张景岳《新方八阵》创一柴胡饮、二柴胡饮、三柴胡饮、四柴胡饮、五柴胡饮、正柴胡饮等,分别用于中气不足而外感风寒、元气不足者外感风寒、肝经血少而外遇风寒、外有邪而内有火者等。张景岳对柴胡较为欣赏,认为其善走善泄,大能走汗,是外感发热的常用药。黄芩苦寒,能入肺经,对肺热咳嗽疗效较好。李时珍云:“杨士瀛《直指方》云:柴胡退热,不及黄芩。盖亦不知柴胡之退热,乃苦以发之,散火之标也;黄芩之退热,乃寒能胜热,折火之本也。”柴胡、黄芩为小柴胡汤主药,因此,本方暗含小柴胡汤方义。张志远先生的经验为:若重在开表透汗,柴胡用15~25g,黄芩10~15g;若重在清化热邪,则柴胡用10~15g,黄芩15~25g。运用白虎汤时,体温上升至38℃,石膏投量应达40g;若体温上升至39℃,石膏的用量应达60g,知母用量为20g。在调理外感热性病的过程中,要严格掌握体温回落辄止,不可长服。又比如鲁北民间流传一处方,是铃医所留,名扫帚丸,治风火上蒙清窍,气滞血瘀,发生神经性头痛,与脑梗死、高血压不同,无论前额、头顶、太阳穴一侧或两侧。由羌活100g、独活100g、白芷100g、川芎100g、藁本100g、菊花100g、炒蔓荆子100g、制乳香50g、炒没药50g、大黄10g组成,碾末,水泛为丸,每次6~10g,日三服。有人加入金钱白花蛇50g,但疗效并未见提高。老朽曾将此方改为煎剂,但功力不显,还归丸药后,则效果较佳。李玉清:铃医手中有一些验方,值得传承学习。我可不可以猜测一下,当是其中有挥发性的物质,是治疗疾病的有效成分,改为煎剂后,有效成分在煎煮过程中挥发,所以效果不显。类似青蒿素,其有效成分不耐高温,《肘后备急方》中的用法是将此药绞汁用,而不是煎汤服。获得诺贝尔奖的屠呦呦即是因其提取的方法与他人不同,他人使用的是煎汤后,再进行药物化学分析的方法,而屠呦呦是用乙醚提取青蒿素的办法,没有破坏青蒿素,从而取得了成功。张老:这是有可能的。许多铃医手中有绝技,密不外传,但可能此秘方即是经方加减。如铃医满寿人先生有一秘方,专治久泻不已,号称家传秘药。此方为丸药,将药碾末,水泛为丸,每次3~6g,日两服,疗效较好。此方的组成为紫参(拳参)、诃子。此方实则源于《金匮要略》。张仲景《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载有一条经文,曰:“下利肺痛,紫参汤主之。”李玉清:紫参是指拳参吗?张志远:是的。医下利腹泻,投紫参(拳参)、诃子止滑固脱,乃治慢性肠炎、结肠炎的单方药物。所开之量,一般是各9~15g,水煎分三次服。我尊家父经验,二者合用,不配入其他药品,每日一剂,连饮10~15天,即可得愈。我年少时代,听卢文鹤说,有一游方医家,谈吐不凡,听口音乃唐山地区人,绰号刘大刀,善治胃肠病,每遇腹泻疾患,均以绿茶为引,谓能固肠利尿,分化二阴水谷。当离别时,广大群众要求留下治疗经验。刘大刀袖出一首验方,即《伤寒论》黄连汤:黄连12g、干姜12g、人参9g、半夏6g、桂枝6g、甘草6g、大枣10枚(劈开),加绿茶9g,水煎分二次服,颇见功效。李玉清:也就是说,有些铃医所用的秘方是经方。张老:是的。刘大刀用药也有一定的特色。他投白术健脾益气改善疲倦乏力,常开到100~200g。治疗营养不良性水肿,用黄芪利水,一挥笔就是300g,治愈率很高。鲁北铃医有一方名破棺丹,专治痰饮停聚胸中,用于项强颈部不舒,厌食胃肠郁积,支气管炎痰涎过多,妇女气机不畅、抑郁、焦虑、嗳气、胸膈胀满证,易见疗效。其方为大黄20g、炒杏仁100g、炒葶苈子100g、元明粉20g,加贝母100g,碾末,水泛成丸,每次6g,日3~4服。张成博:我发现此方实为《伤寒论》之大陷胸丸去甘遂。《金匮要略》大陷胸丸方中有甘遂,该方去了甘遂。张老:是的。破棺丹之所以去了甘遂,当是因甘遂毒性太大,故减去未用。老朽在实践中仍用大陷胸汤原方。临床应用时,将甘遂面煨炮制,去其毒性。要保证用药安全,给予小量,每次口服不超过0.5g,因此,很少发生毒副反应,临床应用时,应恢复甘遂为佳,能令方剂功力提升。又如铃医手中的立竿见影丸,为铃医手中法宝之一,其实即四消丸。该方主治实证,方剂组成为:炒香附60g、炒五灵脂60g、炒大黄60g、炒牵牛子240g,碾末,水泛成丸,每次2~6g,日两服,专理气滞食积、痰水停聚、消化障碍、胸脘满闷、腹胀便秘、舌苔厚腻、脉象滑大。老朽临床,常用于儿科、内科,能消除水、食、气、血久留沉积,对伤食、痰喘、脾大、气郁、肝硬化腹水、妇女盆腔炎积液、大小便闭塞证,都有明显的疗效。李玉清:四消丸消水、消痰、消食、消气,导滞通便。用于一切气食痰水,停积不化,是一首公认的验方。张老:鲁北观音庵住持德迎禅师曾大量配制此丸,施送济人,被呼为“四消活佛”。使用时要注意一点,其中牵牛子所定之量不可减少,否则功力下降,会失去立竿见影之美誉了。我少时见一著名铃医,群众呼为满先生,对脱臼、骨折迅速正复,手法极巧,让一些大家称奇。他常处小方,给予一二味小药,即能解决若干疾患,且立竿见影,如将制过的常山治疟疾,诃黎勒治咳嗽,罂粟壳治腹泻,槟榔治绦虫,鸡冠花治赤带,乌贼骨治胃酸,覆盆子治夜尿多,丁香、延胡索治心口痛,当场开药,一口水送下,服者均言如神,令自比华、扁名门高手愧汗直流。我从他们身上开了眼界,感叹他们身上有“真才实学”。我也因此建议同道眼睛向下,抱着学无止境思想,学习他们的一技之长。在药店坐诊的过程中,我从药店经理处也学了不少学问。有一大生堂经理莫少昆,对《伤寒论》《金匮要略》多有研究,条文方药熟烂于胸。他处方遣药,别具一格,与众不同。调理肺热哮喘,投麻杏石甘汤。麻黄蜜炙,杏仁去皮尖、碾成霜、冲服,石膏用滑石粉拌炒,甘草生用。以井水煮之,兑入竹沥水30ml,分两次服。莫经理云其法传自其师。其师为蒙古医生,专为皇室、王公服务,故而用药较为平妥。麻黄炙后,发汗为大减,无伤阴之弊;杏仁去油变霜,是为防止大肠溏泄;石膏炒后,降低大寒之性;滑石利尿宣通津液;甘草生者不补,避免恋邪;井水引药下行,沉坠痰涎,喘息可止。李玉清:《伤寒论》中麻杏石甘汤,麻黄、石膏生用,杏仁去皮、但不碾成霜。莫经理的用法,与通常用法相比,疗效是否有提高?张老:我年轻时,曾仿莫经理的方式用药,但对照通常用法,未见明显不同。但其药物炮制法,比如麻黄炙用,杏仁去油,使药物变得缓和,是为上层服务的平妥、稳当之法。岐黄界有一队游医在民间活动,称江湖术士,和铃医不同。许多游医的医疗经验亦是我学习的对象。李玉清:何谓游医?张老:游医不骑马,开着驴车奔赴集市,只在乡镇、农村租房卖药,二三十天又转到他处,无固定地方,二三人一组,领导者为老年医家。我曾亲见他们的执业情况。一伙游医走后,约半年后,继来一帮,所售药物均属丸、散、膏、丹。他们掌握不少绝招,疗效“立竿见影”,治关节炎、腰腿疼痛,给予起坐自由丸,方中含有炮制的马钱子;燥结便秘数日不解,投神通丹,方中含有巴豆霜;肝硬化腹水,用马上消,方中含有甘遂、大戟、芫花、商陆、续随子。以上这些方子,功力之快,令患者感觉奇异,有“气死名医”之说。游医服务态度好,认真负责,耐心指导患者服药、护理,严格把控剂量,防止发生不测。他们收费不高,群众皆能承担,所以颇受欢迎。至抗日战争时期,到德州城的游医逐渐少了。老朽藏有此“游击队”一首小方,由大黄50g、鸡内金100g、砂仁100g、炒神曲100g、炒山楂100g、炒槟榔100g、香附50g、柴胡50g、延胡索100g合成,水泛为丸,每次5~8g,日2~3服,专治胃肠停滞,消化障碍,腹内胀痛,大便不爽,疗绩很佳,可与权威、名家的处方媲美。又如民国时代有一江湖老医,姓田,善调疮疡、内科杂证,往来于运河沿岸故城与泊头之间,常开一扇(乌扇,即射干)、二活(羌活、独活)、三将军(大黄、蜣螂虫、巴豆霜)、四门消(山楂、神曲、麦芽、槟榔)。他在流动执业过程中,留有一方,名九连环,专治肝硬化腹水,脾大,肚脐凸出,胀满难忍,腿足肌肉按之凹陷不起,很见功效。计牵牛子6g、醋炒芫花1g、面煨甘遂0.5g(冲)、大腹皮15g、制大戟3g、猪苓10g、泽泻10g、茯苓皮20g、蟋蟀10只,每日一剂,水煎分三次服,连用3~5天,利大小二便,可将积水消除。继饮补养气血药,低盐三个月,病即转愈。此属速决战术、武攻疗法,能收捷报,但对虚弱之人要慎重,根据实际情况区别与之,切勿盲投,以防发生不测。又如《鸡声茅店纪闻》,为一游方医所写,文笔流畅,内容翔实,引人入胜。我据内容猜测:作者至少出身孝廉,一般秀才无力著之。其中有一观点:谓岐黄家成才学识充盈、临床娴熟,达到执业标准,须超过50岁,最好的医龄订在七十华年,方能临证运用自如,否则谈不到技术精良、阅历宏富。曾举一新手调理耳鸣,按肝郁火旺施治,给予龙胆草、柴胡、白芍、磁石,反而引起头眩、蝉叫声不断,添入生地黄、山茱萸,患者病情反而加重。患者转求另位在药店坐堂的白发老翁接诊。老翁指出处方无误,病情之所以加重,是因柴胡升发所致。因嘱患者删掉柴胡后,继服原方,15天后,豁然得愈。由此可见,一药之差决定进退、影响全局,非饱经风霜者不能察出,年龄问题蕴含着成就,涉及药物疗效,亦关患者身体能否尽快康复。对《鸡声茅店纪闻》提出的此一论说,老朽亦有同感,医疗技术的提高是循序渐进、精益求精,均随时间发展,也是从小到大、由弱至强,习称“增长过程”。老年同道积累的时间经验居多,比较成熟,于生命完结之前,应将遗产传于后人,完善交接任务,乃一项壮举,留下所学,轻装驾鹤,再归道山。我还跟许多乡村医生学习到许多治病的验方。比如乡村医家马茂青先生,聪明好学,18岁考中秀才,后发现官场腐败,北洋军阀狼狈为奸,乃退而习医,是儒而兼医者。他经验丰富,勇于接诊疑难大症。他曾介绍两首验方给我,分别是:一是治疗酒糟鼻,准头肥大,红赤充血,俗名秤锤鼻子。取凌霄花15g、山栀子15g、大黄2g,水煎分两次服,连用一个月。二为解决湿疹瘙痒、水液渗出,用苦参、夜交藤各等份,煮水外洗患处。以上二方,老朽临床授予病者,均言有效。张成博:以上两方确是验便的良方。张老:是的。中医带徒出身的执业者,虽缺乏理论研究,但其跟师学习,受老师言传身教,都有丰富的临床知识,见闻广、阅历多,不尚空谈。在写作方面虽逊人一筹,显得腹内无有文墨,但他们的临床技艺精湛,能独当一面,在某些方面,从书本入道的要甘拜下风。比如,1955年,我在农村遇一老医,读过四年小学,便拜师习医,积累了大量经验,处方10味左右。他敢于投药,清热解毒之品黄芩、银花、连翘、山栀子开到20~30g,每剂石膏达70g,求治者络绎不绝,时令证不超过五帖而愈。该地的儒医开的诊所生意比较冷淡,他则求治者门庭若市。他曾对老朽讲,糖尿病吃山药有效,味淡久用生厌,可配合黄精,交替或同时口服,均易降血糖、尿糖,黄精之力并不低于山药,尚居其上。我曾咏数言以怀念之:古术振兴跃马,乡医刀圭大家,济世活人英华,遗爱天地无涯,万呼人间灵鸦。张成博:是的,有的民间医生手里有一些绝活,治病效果好,所以患者求诊也是看疗效的。张老:有些道长亦是我的老师。民国初年,九华山浮云道长,同家父相识,善医风、寒、湿导致的关节炎症。他的特点是:方小量大,是典型的经方派。他曾留给我们一首验方,由独活30g、干姜30g、天雄45g(先煎两小时)、白芷15g、汉防己15g、制乳香10g、炒没药10g组成,名通痹汤。老朽师其意,投予风湿、类风湿、尿酸性关节炎,或强直性脊柱炎、坐骨神经痛,每日一剂,水煎分四次服,连用30~90天,效果良好。

天雄即附子的主根,如独头蒜,煮后去毒,生物碱破坏,无副作用,比附子、乌头功力为优。我也吸收经方派与时方派之长。如《伤寒论》猪苓汤,本是经方,由猪苓9g、茯苓9g、泽泻9g、阿胶9g、滑石9g组成,医水热互结,口渴饮水,小便不利,心烦失眠。近代经方家常以之调治泌尿系感染尿道炎、膀胱炎、肾盂肾炎,重点掌握尿急、尿频、尿热、尿痛、尿血五个主症。但该方也可和时方派用药法相结合,于方内增入清热、解毒、消炎、排石药,加黄芩9g、银花15g、蒲公英15g、紫花地丁15g、败酱草15g、鸭跖草20g、大黄3g,水煎分三次服,每日一剂,连用九天。若是尿路结石,可加三金,即鸡内金15g、海金沙15g、金钱草60g,见功较快,有上乘疗效。李玉清:张老,我听说您曾在德州的关公庙里得到一个方子,您能给我们讲讲吗?张老:我有的方子得自关帝庙,有的得自姜爷庙。姜爷庙供奉的是姜维。李玉清:关帝庙各地较多,但姜爷庙较关帝庙要少。四川剑阁县有姜爷庙,其中庙门的楹联中还嵌了中药名——“雄关高阁壮美观,捧出热血,披开大胆;剩水残山余落日,虚怀远志,空寄当归”。姜维之母寄其当归,但姜维怀有远志,所以给其母亲寄回远志,以示其志,但其未遇明主,实是一件憾事。湖北省名医何九香先生,其母去世,悲痛万分,也曾在其药店门口题一对联:“独有痴儿惭远志,更无慈母望当归。”张老:是的。供奉姜维的庙不多,但在鲁北有一姜爷庙,该庙规模较小,只有一间房。姜爷庙平时关着门,天旱不雨的时候,有的地方祈雨,人们打开庙门,将姜爷塑像架出来,绑在竹竿上,前后各一个人,抬着至四乡巡游。周围有百十个人簇拥着,每人用柳条蜷个圈儿带在头上,名柳条帽,其目的是祈雨。我有的方子来源于此小庙。总之,我学医不是只来自一方面,铃医、卖野药的、走街串巷、在集市上行医看病的这些人物,我从他们那里学到一些经验。如“伸腿瞪眼丸”就是来源于铃医。我的小知识来源很广。以后接触人,要与有真才实学的人交朋友,要睁开眼睛认识人,有些人很朴素,不露锋芒,但从他谈话中应能听出是不是有学问。张成博:您的手稿里记载了您的一些朋友,那都是什么时候的朋友啊?张老:具体时间记不住了,大部分是年轻的时候。我的有些经验来源于书本。同样的方子,有些人使用有效,但有些人使用无效,其中有“巧”在其中。有些“巧”来源于书中。如《伤寒论》瓜蒂散催吐,凡是痰饮、食物、水液、中毒,均可以用此催吐方,此催吐法与西医洗胃原理基本上一致。瓜蒂散两味药,一是瓜蒂,一是赤小豆。为什么用到赤小豆呢?或者加点豆豉亦可。瓜蒂即甜瓜把,味道很苦。瓜蒂量多会引起头晕目眩、恶心,容易中毒,因此,须加赤小豆或者豆豉。二味药的药面调在一起,药量增多,即能遍布胃黏膜,起到刺激胃黏膜、催吐的作用。李玉清:请您给我们讲讲催吐之“巧”?张老:催吐的时候有几个方法,如果不懂得运用,患者服药后吐不出来。患者服瓜蒂散之后,让其在5~6分钟之内趴下,不要耽搁时间,时间长再做效果不好。然后用鸡毛向患者嘴中探吐,鸡毛戳到患者咽喉,他就会恶心吐了。若无鸡毛,可用葱白代替。用葱顶患者上腭,患者就能吐出来了。患者如果不趴着,是吐不出来的,所以须得趴着,且用鸡毛等探吐,其中之“巧”在此。此经验得之于一清代医话。该医话提到叶天士应用瓜蒂散之方法。有一大商自浙江乘船沿大运河北上,其间食物中毒。此时,船行至苏州枫桥,于是上岸找大夫诊治。大夫诊病后,令服瓜蒂散,但大商服药后仅有恶心之感觉,但呕吐不出。无奈,只好另请大夫。此次请的是鼎鼎大名的叶天士。叶天士诊病之后云:仍开瓜蒂散,不换药。唯一不同的是嘱咐了服后的注意事项,即服药之后,多喝水,让患者趴在床上,让他人抵住患者头部,用鸡毛反复探咽喉。果然吐了出来。李玉清:鸡毛用之前须洗一洗吧?张老:鸡毛洗一遍,洗去土即可,不可反复洗。鸡毛有个恶味,此味也是刺激咽喉的一个因素。可用鸡毛探探咽喉反复探咽喉,鸡毛是软的,不会伤人。张成博:我总结了一下,此方应用之巧有三:一是采取俯卧位,低着头,以便于探吐;二是探吐;三是用鸡毛的恶味儿及探抵咽喉来刺激患者。此方之巧即在此处。张老:是的。按:汪昂《医方集解》曾谈到此方服药后的注意事项曰:“吐时须令闭目,紧束肚皮。吐不止者,葱白汤解之。良久不出者,含砂糖一块,即吐。”今举出在此,可与张先生之法参互应用。又按:关于瓜蒂散之方义,诸位医家从不同的角度做了解释。如成无己《伤寒明理论》曰:“瓜蒂味苦寒。《内经》曰:湿气在上,以苦吐之。寒湿之气,留于胸中,以苦为主,是以瓜蒂为君。赤小豆味酸温。《内经》曰:酸苦涌泻为阴。分涌膈实,必以酸为使,是以赤小豆为臣。香豉味苦寒,苦以涌泻,寒以胜热,去上膈之热,必以苦寒为辅,是以香豉为使。酸苦相合,则胸中痰热涌吐而出矣。”《医方考》曰:“瓜蒂苦而善涌,赤小豆平而解热,淡豆豉腐而胜燥,此古人之宣剂也。”《绛雪园古方选注》:“瓜蒂性升,味苦而涌,豆性酸敛,味苦而泄,恐其未必即能宣越,故复以香豉汤陈腐之性,开发实邪,定当越上而吐矣。”张先生的解释另辟蹊径,其谓:“瓜蒂即甜瓜把,味道很苦,不可多服。若多服,会引起头晕目眩、恶心,导致中毒。若是单用瓜蒂,量太少,不能够敷布整个胃部,若是加上赤小豆或者豆豉,均加工成面状,与瓜蒂调和在一起,总体药量增多,如此即可遍布胃黏膜,达到刺激胃黏膜、引起呕吐之目的。”李玉清:有些宝贵经验书本上见不到,旧时大夫亦不愿意讲,因为涉及饭碗问题。怕别人学会了,抢了自己的饭碗。俗语云: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您愿把不传之秘广布天下,此为生民之幸。张老:是的,我现在已九十有六,应该将所学、所得传与后人,如此才能轻装回归道山。我曾写七言绝句一首:九十已至又何求,柳暗花明度春秋。留下所学传后世,晓风残月送天收。我父亲还教授我一个道理:不攘人之美。我父亲常说,患者吃了别的大夫所开的方子后,再来找咱们看病,咱们几副药给治好了,患者感恩戴德,但这时候不可居功。患者病愈,一个原因是咱的方子起的作用;还有一个可能,是前一个方子起的作用,是前一个大夫的方子治好的。李玉清:是的,我母亲是大夫,她老人家也说过类似的话。他们都有优良的医风:不攘人之美,也不背后讲人家的坏话。张老:关于医德方面,家父耳提面命,我的老师言传身教,是我以后行医必须遵守的规则。比如,我的族伯父,常免费给穷人治病。如他曾治好一个乞丐的皮肤外科病。该乞丐在民间乞讨,遍身疮疡,族伯父亲自给他喂药,不收药资,调理一个月有余,终于得愈,此事也受到老百姓的赞扬。该乞丐心中非常感激,给他磕头,口称我的族伯父为恩人。他还有一个特点,官府的请他看病,他要的诊金很高,没有车马他不去。他明白给官员们撂下话说:“这个病其他大夫都能治疗,不必请我;若是必请我去,我要的车马费很高,但这些费用不入我的私囊,我将此钱送给慈善团体,夏天施粥,冬天舍棉衣。”我的族伯父将这些费用投入慈善团体。尽管他车马费很高,但给穷人治病大部分不要钱,又接济亲朋好友,所以他干了一辈子,也没攒下钱。他们的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书本上的先贤也是我的老师,有些知识是我读书得来的。如绍兴赵晴初《存存斋医话》三集,言其所制正气散加减有五个,以藿、朴、陈、苓为主,一加神曲、麦芽升降脾胃气机,苓、陈宣湿郁,大腹皮消中满,杏仁利肺与大府;二加防己、豆卷走经络祛湿邪,通草、苡仁淡渗小便以固肠道;三加杏仁利肺气,滑石清热行水;四加草果开发脾阳,楂、曲运中消滞;五加苍术燥脾,大腹皮宽肠下气,谷芽健胃化积,用于湿热疾患,堪称全面。吴瑭灵活掌握辨证法则,对内科杂病也大胆给予经方,如其与陈颂帚会诊一水肿人,皆开麻黄附子细辛汤,却从剂量上突出麻黄,增强利尿之功,令小便畅通,“得三大盆有半”,知者叹服。老朽仿照清贤王孟英《归砚录》所写《杏苑寄语》,曾提到叶派传人费伯雄调理肝火、肝阳、肝风内动,投牡蛎、珍珠母、石决明介类药物,收效虽慢,但久服颇有作用。北方医家亦有眉寿翁学说继承者,却腾笼换鸟,改为养阴润柔施治方法,常开白芍、生地黄、当归、女贞子、麦冬、旱莲草、知母、枸杞子、瓜蒌瓤、桑椹果、阿胶、白蒺藜、何首乌、茶菊花,同样获效。1953年,我诊一40岁左右的妇女,性格暴躁,易怒,表现与人殊,如屋上灶突,点火就冒烟,邻里对其避之唯恐不远。邀吾援手,要求从壮水抑肝、浇灭火焰论治。当时反复考虑,应着重阴、柔二字,没加水族之品,只开了玄参15g、生地黄15g、白芍20g、何首乌20g、知母15g、栀子15g、酸枣仁20g、龙骨15g、莲子心10g,每日一剂,水煎分三次服。该方凸出白芍、何首乌、酸枣仁三味,提高滋阴镇静,少量龙骨坠热潜阳,连用一周已见好转,嘱咐继续勿停,饮药30余帖,大有改善。该妇人很少再同他人吵闹,无事生非。又如清末经学家李荫梧,兼通刀圭术,喜开《伤寒论》小承气汤,投量为枳壳15g、厚朴15g,大黄仅起疏导通利作用,2~4g,调治多种病证。他的经验是:胸痛加薤白、郁金,乳胀加青皮、瓜蒌,胁下不舒加香附、柴胡,腹满加大腹皮、木香,大便干燥加麻子仁、元明粉,尿路障碍加泽泻、猪苓,气短呼吸不利加杏仁、白芥子,头顶、太阳穴痛加白芷、羌活,胃中停食加神曲、炒山楂,呃逆频繁加丁香、代赭石,恶心呕吐加半夏、陈皮,痰稀而多加茯苓、桑白皮。这些经验,均由临床所得,很有价值,我也学到手了。综上所述,我的老师有百位之多。

(0)

相关推荐

  • 医案分享:带状疱疹的治疗——刘登勇

    2020年9 月 4日姓名孟**性别女年龄47婚否婚主诉带关疱疹发作两天,右手臂为主,现代诊断带关疱疹,结缔组织病刻诊症             状食欲可例假绝经两月睡眠睡眠浅喜忘明显大便一次,成形, ...

  • 小柴胡汤合半夏厚朴汤治疗咳嗽医案

    案一:俞某,女,46岁,已退休,面白,体丰略壮,精神佳.2009年10月26日初诊. 患者因感冒10多天,经输液治疗8天未愈而来诊.刻诊:患者不发热,不怕冷,无流涕,纳眠均可,唯咳嗽频作,咯吐少量稀痰 ...

  • 各种发热--和解表里法--小柴胡汤---沈绍功

    16,和解表里法. 这个就用少阳证,半表半里.出名的方子就小柴胡汤. 方子组成:柴胡.黄芩.半夏.人参.甘草.生姜.大枣.方子出自<伤寒论>. 小柴胡汤,里面三个主药,一个就是参,或者党参 ...

  • 高建忠.读方用方笔记(一三九)临证谈小柴胡汤之肝胆经病

    崔某,男,82岁.1月11日初诊.左侧头痛1年余,每日服用"卡马西平片"控制,近2周无效,头痛较甚,影响睡眠.饮食.伴见痰多.咳嗽.纳差.胃痞.大便欠畅,双下肢无力,走路不稳.头颅 ...

  • 柴瓜蝎汤用于带状疱疹:柴胡15克、黄芩1...

    柴瓜蝎汤用于带状疱疹:柴胡15克、黄芩1...

  • 试用清肺排毒汤真特效!

    新冠肺炎当中,西医目前仍然没有特效药,而张文宏也还寄希望西医开发出靶向药,昨天写的文章相信大家看到了.深度解析张文宏抗疫一年总结! 而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王伟曾直言"清肺败毒汤"就是 ...

  • 爱丽,章文碧两位老师作品欣赏

    华夏思归客诗词学会欢迎您 投稿微信:CZJ690430 文学照亮生活! 简介,爱丽,原籍洛阳吉利区人,在济源工作,文学爱好者. 冬之韵 图文:爱丽 此红非彼红 莫要起相思 在这儿描一抹羞涩的红 隐隐地 ...

  • 记忆中的两位老师 | 张雁群

    更多精彩,请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凡参赛必加微信:shuai_pengju     记忆中的两位老师 张雁群 十几年的求学生涯中,最令我难忘的是杨素云和郭建平两位老师,因为我能走上文学道路,与他们的 ...

  • 90分钟速涂笔记丨25个步骤图,网易高级场景画师百位老师讲解场景理论体系

    图片素材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仅供交流 ----------------------------- 嗨,有绘画学习的地方,就有原画人的身影. 今天,我们分享一个由跟课天使西瓜整理的百味战士老师90分 ...

  • ​专题八六:改过自新(百位上海女性的故事)

    专题八六:改过自新(百位上海女性的故事) 2020-11-29 丽丽是江西人,我认识的时候,她在一个旅店里面做保洁,旅馆很大,但是仅仅只是旅馆,不是宾馆,也非酒店. 据说并不合规,所以才招了丽丽吧,毕 ...

  • 期末了,我们采访近百位老师,得出7个备考绝招

     希沃小墨双12送福利啦  12月8日12:00-12月12日24:00期间 参与[希沃小墨优惠购]活动 赢取skg按摩仪.空气炸锅 快来扫码参与 1.*需要用户拍摄收录,AI识别.此时间为实验数据, ...

  • 何炅四十六岁生日近百位明星微博评论,谁能登上何榜第一?

    本文由明星粉丝团作者吃糖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4月28日何炅也迎来了自己的第46个生日,何炅应该算是娱乐圈中比较著名的一个主持人了,不仅如此非常多娱乐圈中的艺人都和何炅保持了非常好的关系,而在这个微 ...

  • 张大石头 | 我的老师-张志民《论石头画》,东西方绘画区别

    [老师张志民论石头画之一] 现在对于东西方绘画总有争论不休的东西,油画家说国画不科学,国画家则说油画家的培养方式缺乏艺术感觉.其实东西方画家就像沿着不同的方向爬一座山,方向不同,方式不同.有的攀岩.有 ...

  • 老师张志民|反叛和谐审美的表现性山水

    张志民|Zhang Zhimin 号张大石头,1983年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同年留校任教.1985年深造于中国美术学院(原浙江美术学院)山水画高研班. 现为中国画学会副会长,中国国家画院外聘研究员.张 ...

  • 第四章 习医张志远

    第四章 习医 张成博:请问您父亲为何让您学医?张老:我父亲说:学习医学,当一名大夫,是为人民服务.积德行善之事,走到哪里百姓都看得起你.因为医生是社会上有用之人. 张成博:您什么时候开始学医的? 张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