阵地|继承者们,可是父亲的光环很是耀眼
文/原石
有一段时间,我经常碰到地产圈的一些二代,他们多半20岁出头,刚刚从国外回来的样子,多半很有礼貌。
家族财富的传承,是一个逐渐完成的过程,并非一次偶然的突发事件。这些孩子的脸上,丝毫看不出要继承家族巨大财富的模样。
但是他们中的很大一部分,依旧背负着家族的使命,有一些部分人,他们并不能算“富二代”,家族的财富走到这一代,已经可以算做是第三代,甚至更久远一些。更多的人,父辈往往白手起家,他们正面临选择的十字路口。
这群人,是地产圈的继承者们。
父亲的光环是他的
我的朋友甲是一个浙江的富二代,他的父亲,是当地较为出名的一个开发商,可是他迟迟没接班。
不是没有接班的例子,甲所在的浙江所在的地产圈,最好的接班样本就是广厦集团的楼明。
2016年,被誉为是楼明时代的到来,媒体这样表示,“楼忠福协助调查的20多个月是广厦深陷舆论漩涡的艰难岁月,亦是楼明接棒父亲掌管广厦近5年时间里的最困难时刻。”
楼忠福被贴有浙江第一代企业家样板的标签,其传奇般的造富故事更是可被不停咀嚼的话题。今天的广厦,广厦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兼总裁楼明同样备受关注。
可是甲就没有那么幸运,他的父亲同样也光环四射,他感觉一切,“都是父亲带来的。”
跟大部分的父亲一样,甲的父亲,把甲保护的密不透风,他多次提出过要下基层,从一个底层员工做起的想法,他的父母嗤之以鼻,说可以给他一个项目,让他从一个项目总开始练手。
他知道,他并没有决策的机会。他甚至连拿一块地的机会都没有。现在的拿地成本越来越高,这个家族企业摇摇晃晃走过了20多年,根本不可以有任何失败的可能性。
这是所有二代们都会有的烦恼。哪怕是鲁迅惟一的儿子周海婴,都被认为终其一生,他都在努力走出父亲巨大的光环。对大多数人来说,周海婴首先是"文豪鲁迅之子",而非"无线电专家"和"摄影家"。
这些二代们,遭遇到的烦恼是如何为自己证明,父亲的光环是他的,跟他们并不容易轻易剥离。
不愿意接班和不愿意让位
2010年,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家族企业研究所就联合全国工商联和中山大学做过全国性的抽样调查,并出版了《中国家族企业发展报告2011》。
数据显示,子女明确表示有接班意愿的占到19%,有33%的子女明确表示不愿意接班,剩下的48%表示还不清楚。
2016年,研究所跟全国工商联针对542家浙商企业的调研数据显示,明确表示接班和不接班的浙商二代比重基本相当,各占近三成(分别为27.3%和29.6%),另有43.1%的浙商二代尚未明确自己的接班倾向。
和不愿意接班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不愿意让位。
1954年出生的王健林还活跃在万达,从之前王健林的一张行程单可以发现,他早上4点多就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年轻人都难以对抗这样的体力。他唯一的儿子王思聪,丝毫看不出要接受万达的迹象。
地产二代们这些年慢慢进入公众视野。比如朱桔榕,朱孟依最为宠爱的女儿,在2009年12月起开始在合生担任总裁助理,2012年接任常务副总裁,2013年7月11日接任副主席。
2005 年,碧桂园创始人杨国强将公司 70% 股份转让给刚踏出校门的二女儿杨惠妍,年仅 26 岁的杨惠妍一跃成为当年的中国首富。
他们的背后,多多少少还是有父亲的影子,事实上,父亲正值壮年,掌管着一家企业。换言之,正处于行业大发展中的公司,并不经得起年轻人的犯错,舵手依旧掌握在父亲的手中。
他们的前辈是李嘉诚,1928年出生的李嘉诚都还活跃在商界,这也是他们父辈赶上的好时光。
“年轻人自己的选择”
有一份家族企业的报告表示,只有30%的家族企业将生意传给了下一代,尽管70%的家族企业都希望由家族来永续经营。
密歇根商学院的教授诺埃尔·蒂奇在去年出版的《高管继任:伟大的公司如何搞砸或迈向卓越》一书中说到,“那些还没有一个正式的继任规划体系的公司急需构建起一个完整、清晰的继任体系,并且真正落实,来取代过去根据主观臆断和个人偏好做出的人才继任决策。”
找到合适的接班人,企业才能保持长久生命力。
可是……
2016年的第十五届中国企业领袖年会上,王健林说,王思聪不愿意过他这种生活,“这是年轻人自己的选择”。
这是王健林在公开场合第二次说接班人的问题,他表示,这个问题可能交给职业经理人更好,公司职业经理人备选的人好几万,在自己的经营团队中选合适的就可以了。
选择有时候往往不在父亲,儿子一样可以做出自己的选择,接班的问题,其实是一个双向选择的问题。
2016年 10 月底,被誉为“A 股最年轻总裁”的某集团接班人,在掌舵不到一年之后通过公司内部邮件宣布了去意,当时给出的理由是:“要专注于处理个人事务”。
更多年轻人,在历史的洪流中,有他们自己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