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态度,就不怕被打脸
看过了太多的反转,以及反转之后的再反转,真相似乎并没有越转越明,反而渐行渐远,
渐渐地,我们不太敢表达自己的态度。
为啥?害怕被打脸啊。万一说错了,多丢脸。
不错,我们看过太多打脸打得piapia响的实例。尤其是看到一些本来非常具有公信力的人,对某个人事物,给出了言之凿凿的态度。然而往往没过多久,活生生的现实就揭示了真相。不管白脸黑脸,还是小脸老脸,都被打得火辣辣。比如,某个行业出来一个事件,行业里的大大小小专家,纷纷跳出来,从各自的专业角度,给出自己的解读。
对事件的解读,其实无可厚非。(除了某些个人或机构之外,他们以吸引眼球为生,打脸不打脸的无所谓,反正也不大想要脸了。)在事件出现时,我们需要一些值得信赖的声音,尽管无论这些声音的出发点多么真诚,最后还是有可能被打脸。因为事情发生的短时间内,很少有人能马上掌握足够的信息,来做出合理的判断。就算你按照合理的路径,给出合理的判断,也有可能被打脸。也许这个事情本身,就是匪夷所思的不合理。
因此,打脸的事是常有的;打脸本身,不等于丢脸。
重要的是,我们要有态度。有人喜欢唯唯诺诺,问到什么就只会支支吾吾,这也可,那也行。这么做,看上去万无一失很保险,实际上就是无用。甚至连聊天解闷的用处都没有。有这个时间,还不如去听个相声解解闷。
当然,我们不需要对所有发生的事情都发表意见。没那个义务,也没那个能力。但是总有一些时候,我们需要对自己职能范围内的事情,表达态度和观点。哲人说,我思故我在。而“我思”,往往就是体现在我们的态度上。
态度的前提,是有相对稳定的三观。对这个世界的大环境,自己所处的小环境,有一个相对客观的认识。同时也有自己的价值观,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歹。三观稳定的人,看待问题的时候,就不那么容易被别人牵着鼻子走。一个人的表达能力再好,如果没有稳定的三观,没有经过独立的思考,就像是建立在浮萍上的楼阁,华丽却没有根基。不但不牢固,而且会造成迷惑人的假象,比笨嘴拙舌的更加危险。
其实,对一些人事物进行解读,也是在训练我们的判断能力。哪怕有时候的确是判断失误,也没有关系。第一步要做的,不是去照镜子,看自己的脸被打得有多红,而是去回顾。回顾一下自己的研判过程,是否存在问题。在我们的认知范围内,用通用的标准,去量度被审视的对象。如果有问题,那么下次就可以改进。如果研判过程没有问题,那么就不必过于纠结。
关键,还是要有态度。哪怕结果并不符合你的判断,这个过程也是有意义的。可以训练自己的思维,也可以帮助别人从不同的角度来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