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文学】鹏鸣:【《五卷本·中国史略》之《中国艺术史略》史前】

小主,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吧
三秦文学微刊ID:sanqinwenxue
不忘初心   梦在三秦

《五卷本·中国史略》

之《中国艺术史略》史前

文/鹏鸣

史前

历史悠久的中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中国的史前时代就是考古学上的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那时的社会属于人类发展史上的原始社会。在旧石器时代,人类以采集果实和打猎为生,主要的劳动工具是石器。在长期的劳动中,古人逐渐学会制造既实用又美观的工具。

新石器时代是距今约一万年左右的人类社会。那时人的劳动能力大大增强。生产活动逐渐丰富,除继续从事采摘、狩猎、捕鱼劳动外,还开创了原始农业和畜牧业。人类改造自然、支配自然的能力更加强大。他们能制造型状整齐的石器,能把石器磨得很光滑,很美观。工匠们创立了陶器、编织、玉器、牙雕等工艺技术,发明了彩陶、陶塑和雕刻艺术。

旧石器

旧石器时代是人类历史的婴儿时代,人类的生产能力非常弱小。他们在艰苦的生活和劳动中顽强奋斗,逐渐发展起来。人类学会了用石块制造工具,提高了生产技能,并且慢慢积累经验,把工具造得越来越好。石器成为衡量人类劳动技能与创造能力的标志。

在旧石器时代初期,最早的石器是打制石器,但很少有第二步加工的痕迹。石器形象粗糙,是原始的刮削工具。山西省芮城遗址(距今约180万年)和陕西蓝田猿人遗址(距今约80~65万年)出土的石器出现了初步的分工现象。有的石器用于砍砸,有的用于刮削。因此石器形状出现差异。北京猿人(距今约57万年前)制作的石器种类更多。有砍砸器,还有各种刮削器、尖头器、箭头形石器等。石器形状比较规整,对称已很普及。优美的对称不但有实用价值,而且有审美价值。

到了旧石器时代的中期,山西省襄汾的丁村人(距今约20万年)制作的石器更多采用交互打击法。石器的分工更加明显,形状更完整。出现三棱大尖状器、舌形手斧等更先进的工具。三棱大尖状器有三个棱,棱汇合于尖刃部分,形成完美的对称。手斧的刃部加工得更精细,因而更加锋利。

旧石器时代晚期(约5万年至1万年前)的石器,制作技术有了更显著进步。工匠们能生产长而薄的石片,石片的面很光滑,种类繁多,形状对称、完整,更加美观。山西塑县峙峪出土的大型石器有美丽的色彩。可见,此时的石器除了更锋利外,还更加美观。

到了旧石器时代晚期,人们不仅能生产石器工具,也开始制作装饰品。这时候,人类生产有了长足的进步,人的物质生活有了一定提高,人们开始注意美化自身和美化生活,人类的精神生活开始了,其艺术史也开始了。

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的装饰品,是峙峪出土的距今约28000年一件黑石装饰品。椭圆形的黑石有鹅卵大小,表面磨得非常光滑。黑石形状优美,色泽怡人。石中央有一小孔,古人可能用绳子从孔中穿过,然后系在身上。在各地都发现了装饰品,有带孔的石珠、鸵鸟蛋壳、贝壳串珠、鸡心形穿孔石坠、钻孔兽牙,还有骨针、骨箭。这说明史前先民在艰苦的生活条件下爱美之心日益强烈。他们把这些装饰品带在身上是为了显示自己的美丽和聪明,也可能还有宗教目的。北京的山顶洞人使用一种红色粉末,把粉末撒在死人身边。红色对他们已有了宗教意义。颜色在人的生活中开始发挥重要的作用。

新石器

中国的新石器文化距今8000年左右。此时,人类社会巳进入父系制度。经济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狩猎和捕鱼居次要地位。新石器先民的主要工具是磨制石器和制作弓箭,主要用具是陶器。

中国至今已发现新石器文化遗址7000多处,遍及各省区。

陶器

古代先民们在开垦土地和种植庄稼的劳动过程中,逐渐认识和掌握了粘土的可塑性。泥坯阴干或者晒干后,可以用来盛放食物和物品。但是晒干的泥制品容易裂开,而且遇水会变软或变形。于是他们用火烧烤泥制品。泥制品经过这道工序,果然变得很结实。容器装上水,也不会变形和漏水。于是发明了陶器。这是人类发展史上划时代的大事件,是人类继用火之后的又一伟大发明创造。

陶器的发明大大改善了人类生活。先民可以用陶罐打水、盛水,用陶瓮保存食物,更重要的是他们能用陶鼎(一种有足的炊煮器)煮熟食物。煮熟的食物更有营养,更容易消化吸收,人的体质因而更加强壮。陶器根据不同用途可分为饮食器、炊煮器和储藏器。饮食器的特点是敞口,以便取食和装食;炊煮器一般都有三足,以便稳定放置,还可立在火上烧煮食物。储藏器多取球形和半球形,以获得最大容量。

先民们还发现,不同的泥土,经过烧烤会显现出不同的颜色,工匠用选定的土质制作陶器就可以得到预先想要的色彩。按陶器的颜色来划分,中国古代陶工发明了红陶、灰陶、白陶和黑陶。其中黑陶是这样做的:在陶器烧制即将结束时,从窑顶至下慢慢加水,木炭熄灭后冒出浓烟,使陶面渗炭而变黑。陶工们在漫长的生产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们发明了制陶工艺中最重要的装饰方法——陶面彩绘:在已做好的光滑的陶坯上,用磨成粉状的天然矿物质颜料画出各种花纹,然后烧制。经过高温烧烤后,陶面变成橙红色。在橙红色的底面上,出现赭红、黑、白等颜色的图案。这样的陶器叫彩陶。彩陶不但有使用价值,而且有观赏价值。彩陶体现了人类的聪明才智,表达了他们的美感。黑陶和彩陶是原始美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陶器艺术是古代艺术的一次高峰。

古代工匠在烧制陶器的实践中,发明了陶窑。陶窑温度很高,窑内的泥坯受热均匀,烧出的陶器的完好率和质量都大大提高。烧窑技术是一项重大的技术创造,它为冶金技术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由于泥坯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工匠们可以在上面随心所欲地捏模拍打,进行装饰。有的在陶器上印出布纹、绳纹,有的把泥条或泥饼贴在坯体表面,有的用硬物在泥胚上刻画纹饰。由于发明了陶轮,工匠们能够做出形状均称、陶壁厚薄一致的陶器。如果用硬物刻画表面,陶罐就会留下整齐的平行线纹,比用手刻又快又美观。有的工匠用刻刀在器壁上雕琢,刻制出美丽的透空图案花纹,使器物显得轻巧玲珑。它的使用价值已很小了,但观赏价值却提高了。

绘画

中国新石器时代的绘画艺术的最高成就集中在彩陶装饰图案上。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的彩陶不但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珍宝,也是世界古代文化的一朵奇葩。

仰韶位于河南省。仰韶文化存在于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是中国的母亲河黄河哺育的一支文化,仰韶文化分为两个阶段,前半段称半坡类型,后半段称庙底沟类型。

半坡类型的彩陶以西安半坡出土文物为代表。半坡陶器多平底盆、鼓腹罐、细颈瓶。彩绘的花纹多半在陶器的口部、盆的内壁和罐的肩部。花纹图案有带形、三角形、斜线和波折形。动物图案也很多。半坡出土的一只平底盆内绘有四只鹿。鹿是侧面形象,角大腿细。另一只盆外面绘有三条鱼。鱼张嘴露齿,鱼唇翘起,好像在用力地吸水吐气,摆尾游动。作者用夸张的方法画鱼鳞、鱼尾、鱼鳍,表现出很高的概括能力和造型能力。有的敞口盆内画着人面和鱼合成的图形。人脸是圆的,鼻子是三角形的,眉毛是弯的,双眼眯成一条线。头上戴尖顶饰物,这是一张非常生动的脸。奇妙的是人的两只耳朵变成两条鱼,人的嘴里也咬着两条大鱼。人面和鱼在一起有什么意义呢?现在有不同的解释。有的说是鱼崇拜,有的说是祝愿捕鱼丰收,有的说是祝愿人丁兴旺,总之,人面鱼与原始宗教肯定有关系。

在陕西省还出土绘有鱼和蛙的彩陶盆,水鸟咬鱼的彩陶瓶。这些形象生动、线条豪放的图画传达着古人的愿望。

古代艺术家怀着神秘的宗教意识,运用了变形、简化、拼合等方法,构造出古怪深沉的图像。他们认为,重要的不是再现世界的表象,而是显现世界的本质。此时,中国艺术的宗旨已露端倪。

庙底沟类型彩陶以河南省陕县庙底沟和陕西华县泉护村出土的陶器为代表。陶器多数是大口小底的盆子。

盆的外壁上半部有彩绘图纹。内容除了鸟、鱼、蛙等水生动物外,就是圆点、三角形,还有豆荚、花瓣、花蕾形植物纹。

多数图案采用连续的方式围绕着盆子延展,给人以连绵不断的感觉。河南临汝出土一只陶缸,陶缸外壁绘着鹳鱼石斧图。鹳是一种食鱼的水鸟,它圆睁着眼,用长嘴叨着一条大鱼,腿和身子都微微后倾以维持平衡。画面右侧那柄结实的石斧可能是古代某个部族的象徽。有人猜想这件作品纪录了鹳族战胜鱼族的重大事件。

马家窑文化是分布在甘肃、青海的一支晚期仰韶文化,是庙底沟文化的延续。马家窑类型的彩陶多数是瓮、瓶、盆、罐等容器。纹样以旋涡纹、波浪纹、弧边三角纹为主。图形复杂,线条很有力量,回旋变化连绵不断。古人似乎在水的永恒流动中感受到自然和生命的永恒。马厂类型的彩陶是马家窑文化的分支,流行四个大圆圈的布局,无论从侧面看还是从上往下看,圆圈的形状都非常完整。圆圈内绘有格形、米字形、菱形、波折形的花纹,显示出丰富的变化。四个圈包含着多样的内容,反映出古人的世界观。交错的线条暗示着世界的复杂,连绵的重复反映着世界的循环变化,例如四季的循环。

青海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是一个敝口的深腹盆。盆内壁上绘三组跳舞的人,每组五人,腰系兽皮,头戴饰帽,手拉手,动作整齐地跳舞,气氛非常热烈。由此可以想像古代人在举行宗教活动时,边歌边舞的情景。舞蹈者身后兽皮的飘动让人联想到古代舞蹈的快速旋转,由此可见古代画家丰富的想像。

在河南濮阳的一座墓里,发现摆在死者两边的龙和虎的图形。龙和虎都是用蚌壳一块块接起来的。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这条蚌壳龙是最早的龙形,距今已有五千多年了。

中国有很多岩画遗迹,基本都是敲凿而成的,也有用矿物颜料画上去的。内容多表现野生动物,还有古代人的狩猎、舞蹈、战争情景。线条简练,形象生动。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南部的阴山岩画很有名。江苏连云港将军崖的岩画有人面、太阳、植物等图像。这些形象反映出古人对太阳和生命关系的早期认识。

雕塑

新石器时代的工匠既然了解粘土的可塑性,就不可能仅仅利用这种性质制造陶器。他们用柔软的泥捏制他们最熟悉的动物猪和羊,因为猪和羊提供给他们维持生命的肉食。

浙江河姆渡出土的陶猪和陶羊都突出动物的特征。陶猪有长嘴,陶羊有角。古代陶工是认真仔细观察过这些家畜的。

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以及大汶口文化的陶制品主要是陶器,因此陶塑作品多数是陶器上的装饰物。甘肃秦安出土的陶瓶,瓶口做成一个头像。头像有秀气的眼睛,长而挺的鼻子,小巧的嘴,是个很秀气的人像。古代陶工把简单的壶口变成复杂的头像,需要丰富的想像力。他们仅仅是为了美化这个陶壶还是另有动机,现代人已很难猜测。甘肃秦安出土的另一个陶瓶,瓶口也做成头像。瓶身上有三道图案。图案是连绵的曲折线。于是瓶身就像姑娘穿的花衣,整个陶瓶就变成了一个可爱的女孩。此外,还发现过陶少女头像、人头形陶器盖、陶人面等。这些人头像都具有亚洲人种的面容特征。脸部圆润,五官匀称。

世界古代民族都有雕塑女神像的传统。这是古人对生育和生产崇拜的表现。中国直到80年代才在辽宁东山嘴红山文化遗址发现泥塑孕妇像。1983年又在辽宁牛河梁发现了女神庙遗址,出土一件与真人等大的泥塑女神头像。头像眼睛大而有神,嘴唇紧闭。专家们认为裸体女像反映出古代人对生育女神的崇拜。

新石器时代晚期,随着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古人对家畜越来越重视,随之动物雕塑也越来越多。除猪形和狗形陶器外,陕西华县出土一件鹗形鼎。鹗是一种鸟。鼎是有三条支腿的炊煮器。古代艺术家巧妙地将鼎身塑成鸟的身体,把两个鼎足做成鸟的腿和爪,另一只鼎足做成鸟的尾巴,把鸟头安在鼎的上部。艺术家用夸张的手法刻画鸟的又圆又大的眼睛和又尖又弯的嘴,这个鹗形鼎就变成了一只很神气的鸟了。

玉石雕刻是中国古代特有的雕刻艺术。早在7000年前,古代艺术家创造出圆雕人头像。作品对五官作了夸张处理,使人头像做瞪目张嘴的表情,突出形象的怪诞和神秘。内蒙古出土的碧玉龙是一个形体圆润光滑的C形饰物,可以挂在身上,可能有护符的功能。饰物的头部是一只圆睁眼睛,张嘴吐水的龙头。

江浙出土的大玉琮(方柱形玉器,中有圆孔)与玉钺(古代兵器,形状像板斧),运用浮雕与阴线刻的技法,雕出神人与兽面组成的神秘图案。图案把五官都作抽象化处理,反而使人兽面显得更加威猛神秘。原始艺术家的构思之奇妙,令人惊叹。

音乐歌舞

几万年前,生活在氏族社会中的先民,萌发了唱歌跳舞的强烈冲动。在祭祀仪式中,他们摹仿与野兽搏斗的情景,兴奋地唱着、跳着,表达着祝愿狩猎成功的愿望,感受到宣泄情绪的快乐和行动一致的兴奋。古籍中的“击石拊石、百兽率舞”说的就是远古先民敲击石头,化装成野兽又歌又舞的祭祀场面。

青海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描画的就是人们手拉手跳舞的情景。而近些年在山西夏县发现的“石磬”是最早的乐器,这是一块带孔的扁石,悬挂起来敲击,能发出清脆的声音。

大约在七八千年前,黄河和长江流域的先民进入畜牧业和农业文明。原始歌舞随之有了新的内容。在集体歌舞中出现三人手拿牛尾,边跳边唱的歌舞。以后,发展成八种歌舞。其中《奋五谷》祝愿五谷丰收;《逐草木》祈求牧草茂盛;《敬天常》和《依地德》则颂扬天地之恩。这些歌舞都表达了先民祈求幸福的强烈愿望。

鹏鸣《五卷本·中国史略》将由国家权威出版社出版发行;敬请广大读者届时予以关注。

本文图片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

鹏鸣(英文名:彼特peter):1956年生,祖籍:陕西白水。现居北京,从事专业创作与文学研究。已出版有选集、文集、文艺理论、诗歌、散文、小说、文学评论、报告文学等专著多部。部分作品被译成多语种版本。

往期精选

【三秦文学】【鹏鸣的《人生的三重境界》被选入《新编语文全阅读》教材】

【三秦文学】鹏鸣:【二十行诗】(十首)

【三秦文学】鹏鸣:【目击当下文学现状】

三秦文学团队

原创作品授权发布

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本公众号联系

发现“在看”和“赞”了吗,戳我试试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