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软件漫谈(35)-产品经理程序员,人人都是艺术家

01

我们的办公室,在中央美院旁边的一座小白楼里。除了我们之外,楼内的业态都是服务于艺术的,为了合理解释一家软件公司的突兀存在,物业在导引牌上我们的两层楼后面的标注,写的是“艺术科技”。

客户或合作伙伴来公司时,会注意到这几个字,经常有人对我说:“艺术科技,挺符合你们形象的,选在央美办公,正合适。”

每当此时,难免惶恐而惭愧,我们的产品,远远够不上“艺术科技”四个字后面天然设定的隐形标准。但我们的公司愿景里面,确实赫然写着“以科学的方法,做艺术的创造”的字句,把产品做成艺术品,是我们每个人的愿望。

程序员、架构师、产品经理,本来就都是艺术家吧?

02

艺术两个字,似乎自带神圣光环,在享受光环带来的荣耀时,也往往被敬而远之,离很多人的生活远了。其实,艺术应该是日常生活中自然自在的一部分,尤其应该是程序员和产品经理生活中不可少的部分。

两年前在昆明做产品春训,二三十人一起去滇池边爬西山龙门,在公园内的美术馆偶遇了画展“隐喻与象征:11位艺术家 风景的另类描述”,于是拉大家进去看。大概因为要买票,虽然外面公园里熙熙攘攘,展厅里面,却除了我们别无一人,可见艺术在中国,还不是那么亲民。

在里面逛着,有些同学就问:“太艺术了,也看不懂啊。这些模模糊糊画的不像的画,该怎么看啊?好在哪儿了?”

看同学们在馆里转的状态,有此疑问的为数不少,于是我招呼大家聚到一起,穷帮穷,外行来做外行的艺术向导。

03

“大家首先别觉得艺术有多么高深,多么遥不可及。艺术是生活中的一部分,是每个人都可以自然而然感知的美,大家日常都听歌吧?听一首好听的歌,不需要什么复杂的知识,你就可以感受到美,这就是艺术啊。

看画时,大家会本能地要去看画的是什么,画的像不像。要看现代的这些画,大家要打破一个观念束缚,先不要纠结于像不像的问题,不要纠结于具体到底画的对象是什么。

听歌的时候,歌词会给你一个明确鲜明的意象,似乎你知道了这首歌要传递的情感和意义。那么,假如你在听一首你没听过的歌的伴奏曲,你会觉得听不下去吗?你是不是依然可以从中体会到美呢?

那么,完全没有歌词的音乐呢?那些钢琴曲、小提琴曲、交响乐呢?那些我们古时的黄钟大吕、琴瑟箫筝呢?我们往往认为那些比有歌词的歌曲更是音乐,是纯音乐。但你能准确说出纯音乐传递了什么情感,复现了什么情景,讲了什么故事吗?似乎很难用语言描述,更没有标准答案。大师执琴,一曲奏完,或许每个人都沉醉其中,但每个人心中体会到的美,所激发出的情感、心绪和想象,却是千人千面完全不一样的。

绘画和音乐一样,都是一种艺术形式。绘画,是画家用色彩、线条来自我表达的一种艺术手段,就如同音乐是音乐家用旋律和音调来自我表达。

纯音乐不需要有歌词,而纯绘画,是完全可以没有现实参照对象的,是艺术家通过色彩线条而非具象场景表达自我情感或者观念的一种形式。艺术已经不再是两千多年前苏格拉底柏拉图所认为的,是对世界的模仿了。”

04

“大家看画,尤其是看印象派以后近一百多年来的绘画,先要彻底放下对形态、对具体画的场景的执念,消融由此执念而来的抵触和抗拒,就把面前的画当作一曲由色彩、形状、线条交织而成的交响乐去认真倾听,而非没有一目了然的歌词就放弃了。

听歌时,歌词是双刃剑,在快速给你明确的意象的同时,有时也会束缚和圈定了你自己的想象和感受范围。有同学会有这样的感受:特别好听的外文歌,一旦把歌词都搞明白了,似乎反而不如不清楚的时候耐听了。

看画有类似之处,画面非常清晰明确,你好像看一眼就秒懂,其实也反而束缚了你,而大多数人看画往往一幅画只扫几眼,更没有给自己足够的时间去接受艺术家传递的气息。”

05

“大多数同学现在还是走马观花,在每幅画面前停留时间很短,这其实是很难看进去的。把画当一个数据集、信息包的话,我们是需要调试接口的时间的,尤其是没接触过的新厂家、新格式,更需要时间。

大家必须耐心些,给自己的眼睛、大脑和心灵更多适应、理解和感受的时间,让色彩和形状自然清澈地流入你的眼中、脑中、心中,热烈而平静地接受、拥抱和融入到艺术家用色彩和形状创造的世界里去,才能逐渐接收到艺术家传递给你的某些信息,并在你自己的意念海洋中激起波浪,催生和丰富你自己的想象。

而假如你在一幅画上花足够多的时间,往往会带来和第一眼完全不同的感受,比如说……”

06

随便找了旁边的一幅画,大家开始一起调试接口:

刚开始,似乎只是一片乱七八糟的绿色,逐渐的,大家都发现在一片混沌中,有意义的画面慢慢浮现,左边林间的路,远处的小屋,穿连衣裙的妈妈带着扎辫子的小姑娘,右边的湖或者池塘?岸边树荫里坐着的爸爸,是在钓鱼,还是在写生?

进而,有人注意到,妈妈和孩子在的半边,沐浴着阳光,明亮欢快,而爸爸所在的半边,湖水幽深,树影低沉,同样一家人,却仿佛生活在两个世界。她们明白他吗?他在阴影中独坐,是享受,还是痛苦?

好几个人脱口而出:“这不就是我们家吗?”

07

这是画家的意图吗?是他有意传递的想法,还是潜意识的流露,亦或,只是观者的自作多情?

无所谓吧,画家创作的过程,是他和艺术的一次互动,绘画作品是可见的一种结果的载体。而我们观看的过程,是我们每个人和艺术的一次互动,绘画作品提供了互动的载体、参照物、道具,或者说,训练样本集(有时还带作者自己或者评论者加的标注),而互动的成果,是更强的感受力,更开放的想象力,是被其中的信息代码所调动和激发的能量。

在观看中,大家开始意识到,模糊中诞生的梦境却仿佛最真实,因为在每个人脑海中浮现的场景,是由每个人自己和画家合作完成的。人的视觉本能努力的在混沌中寻找解释,用记忆存储中的画面元素和想象力创作和渲染来消除不确定性,从而在画家提供的色彩和形状框架下,糅合自己的算法,引用自己的方法,编写了自己的一篇代码,在自己的运行环境中,跑出了独一无二的结果。

08

Y Combinator的创始人,Paul Graham说,在他所知的所有行业中,专家级程序员(黑客)与画家最像。他列举了一系列的共同之处,比如:

  • 黑客与画家,都是创作者,试图创作出优秀的作品,而不是做研究;

  • 画画和编程,都是实践,画家学习绘画的方法就是动手去画,黑客也是如此;

  • 画家学习中要临摹大师作品,黑客要看优秀的源码;

  • 黑客与画家,都需要在作品前长时间的不断涂抹,擦擦改改,草图构思在过程中也会调整。。。

草图构思在过程中也会调整。。。哈哈,其实每种创作都类似吧,写这篇小文也是如此,写到这儿才恍然发现一个小小例子已经写了这么多,原来构思要说的,只完成一个小小局部,照原计划写下去要变千里江山图了,还是先收在这秋山一角吧。

09

Paul还强调了一点,优秀的软件,像优秀的画作一样,都需要对美的狂热追求。

Paul还说,新想法的最佳来源,往往是来自其它创作领域,黑客与其到“计算机理论”中寻找创意,还不如到绘画中寻找创意。

看画、读诗、赏乐、观影,看小说,甚至品尝美食,都是我们和艺术的一次互动,是对我们接口的一次调试,是对算法的一次训练,是对感受力、想象力、创造力的一次修炼,是向美的一次迈进,是走向“艺术创造”小小一步。

10

从美术馆出来,为了凑趣,拉了11位同学,有程序员,有产品经理,有解决方案架构师,伪装成参展的11位艺术家,为他们拍下了这么一张照片:

人人都是艺术家,软件程序、软件产品、解决方案,都是我们创作的艺术品。

我也是吧?拍上面这张照片,也是一次艺术创作:-)

人生,是一场行为艺术

(0)

相关推荐